你們都在從事什么專業啊?(一種復合材料模具及其制備方法技術)
很多人不知道你們都在從事什么專業啊?的知識,小編對一種復合材料模具及其制備方法技術進行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導讀目錄:

你們都在從事什么專業啊?
學弟大四了,不知道要不要從事本專業工作,還請指點。
19屆畢業的呀,在比亞迪,剛剛轉正一個月,下一周就能領到轉正的工資了到手預計5.5左右。
一種復合材料模具及其制備方法技術
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復合材料模具,由石墨和鑄鐵構成,其中石墨為模芯材料,鑄鐵為模框材料,石墨與鑄鐵的重量比為4:12:1。
該石墨鑄鐵復合材料模具,模具沒有相變,尺寸精準,出模方便不粘模。
而且石墨比較軟切削容易,制作模具的速度大大提高。
目前常規用的模具材料是鉻鎬銅或是灰鐵材料,使用銅的材料,因銅的熱傳導效率高,模具的溫度能有效控制使用壽命長可以達到2萬模次,但價格非常昂貴。
灰鐵材料價格便宜,但壽命短,易產生熱疲勞,型腔多次使用很快有龜裂的現象,一般壽命在1000-2000次。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復合材料模具及其制備方法,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問題中的一個或者多個。
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復合材料模具,由石墨和鑄鐵構成,石墨為模芯材料,鑄鐵為模框材料,石墨與鑄鐵的質量比為4:1-2:1。
石墨(graphite)是一種結晶形碳,硬度1.5,熔點3652℃,沸點4827℃,質軟,有滑膩感,可導電,化學性質不活潑,耐腐蝕,與酸、堿等不易反應,導熱率129W/M-K是鑄鐵的3倍。
因此,用石墨材料做模芯,能耐高溫,耐腐蝕,當鐵水注入模具后能夠快速傳導熱量,而且石墨是非金屬,和金屬不浸潤,形成天然的脫模作用,模具的壽命大大增加。
鑄鐵作為模框材料,主要用于合模時增加模具強度。
石墨與鑄鐵的重量比為大量實驗總結出的最佳比例,使得其在增加了模具強度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發揮石墨在模具中的作用。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鑄鐵的成分以質量比計包括碳2.7%-4.0%,硅1.0-3.0%,磷小于0.1%,硫小于0.025%,其余為鐵。
本技術方案為優選的鑄鐵材料,其與石墨材料能更好的復合,不容易脫落。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石墨為粉末狀,其顆粒大小為5-500微米。
優選的石墨烯顆粒,由于其單層分子結構,其柔性好的同時強度也高,能增強復合模具的強度。
一種復合材料模具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將石墨粉末置于砂模中;S2、將鑄鐵在1400-1500℃下熔化,將1350-1380℃的鐵水注入砂模,包覆石墨材料,形成模料;S3、冷卻至室溫后,將模料進行切削,得到所需的型腔。
由于石墨的熔點為3652℃,因此在1350-1380℃澆鑄時,石墨不會出現粘膜的現象,而且由于石墨的質軟,因此冷卻后能進行切削獲得所需的型腔,而鑄鐵作為模框材料能增強模具的強度,增加模具的壽命。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一種復合材料模具,由石墨和鑄鐵構成,石墨為模芯材料,鑄鐵為模框材料,石墨與鑄鐵的質量比為4:1-2:1。
優選的,鑄鐵的成分以質量比計包括碳2.7%-4.0%,硅1.0-3.0%,磷小于0.1%,硫小于0.025%,其余為鐵。
優選的,石墨為粉末狀,其顆粒大小為5-500微米。
一種復合材料模具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將石墨粉末置于砂模中;S2、將鑄鐵在1400-1500℃下熔化,將1350-1380℃的鐵水注入砂模,包覆石墨材料,形成模料;S3、冷卻至室溫后,將模料進行切削,得到所需的型腔。
實施案例1:S1、將500g、粒徑為5微米的石墨顆粒粉末置于砂模中;S2、將250g鑄鐵在1400℃下熔化,其中鑄鐵的成分按重量比計包括碳2.7%,硅1.0%,磷0.01%,硫0.015%,其余為鐵,將1350℃的鐵水注入砂模,包覆石墨材料,形成模料;S3、冷卻至室溫后,將模料進行切削,得到所需的型腔。
實施案例2:S1、將1000g、粒徑為500微米的石墨顆粒粉末置于砂模中;S2、將250g鑄鐵在1500℃下熔化,其中鑄鐵的成分按重量比計包括碳4%,硅3.0%,磷0.02%,硫0.005%,其余為鐵,將1380℃的鐵水注入砂模,包覆石墨材料,形成模料;S3、冷卻至室溫后,將模料進行切削,得到所需的型腔。
實施案例3:S1、將700g、粒徑為200微米的石墨烯顆粒粉末置于砂模中;S2、將250g鑄鐵在1350℃下熔化,其中鑄鐵的成分按重量比計包括碳3%,硅2.0%,磷0.001%,硫0.0015%,其余為鐵,將1370℃的鐵水注入砂模,包覆石墨材料,形成模料;S3、冷卻至室溫后,將模料進行切削,得到所需的型腔。
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實施方案中的石墨-鑄鐵復合材料模具,模具沒有相變,尺寸精準,出模方便不粘模。
而且石墨比較軟切削容易,制作模具的速度大大提高。
以上表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式,應當指出,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
一種冷擠壓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作為優選的方案,所述限位槽的截面為凸字型設置。
作為優選的方案,所述限位塊與所述下模組件成可調節設置。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可根據需要擠壓產品的厚度調節限位塊的位置,擠壓不同產品,滿足擠壓不同產品的需要。
作為優選的方案,所述成型塊包括成型塊本體,所述成型塊本體上設有沖壓頭,所述沖壓頭通過延伸部與所述成型塊本體相連,所述延伸部的底部與所述成型塊本體成傾斜設置。
作為優選的方案,所述下模組件還包括頂料機構,所述浮動塊通過頂料機構與所述下模組件成上下活動連接;所述頂料機構包括至少一個驅動裝置和頂料桿,所述頂料桿的一端通過傳力杠桿與驅動裝置連接,所述頂料桿的另一端與所述下模組件成上下滑動相連,所述傳力杠桿通過擺臂支桿與所述下模組件連接,所述傳力杠桿在所述驅動裝置的作用下向下運動,從而帶動所述頂料桿向上運動,將所述下模組件上的產品頂出。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通過驅動裝置的作用,在傳力杠桿的作用下帶動頂料桿上下運動,頂力大,能夠使模具單獨回位,方便產品放置,有效地脫料,并且由于脫料力大,產品不會產生形變,擠壓后的產品有接觸點的一面不會形成凹痕。
作為優選的方案,所述驅動裝置通過連接塊與所述傳力杠桿連接,所述傳力杠桿通過肘節連桿與所述頂料桿連接。
作為優選的方案,所述頂料桿外還套設有彈簧。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能夠在頂料桿上下運動的過程中,起到緩沖的作用,使擠壓的產品損傷更小。
作為優選的方案,所述脫料機構包括兩個驅動裝置,所述兩個驅動裝置成對稱設置分布在所述下模組件的兩側。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能夠更有效地頂出產品,并且由于對稱的設置,受力均勻,使產品損傷更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冷擠壓成型模具開模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冷擠壓成型模具閉模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冷擠壓成型模具擠壓的待加工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冷擠壓成型模具擠壓的擠壓成型后的產品的結構示意圖;。
1.成型塊,101.成型塊本體,102.沖壓頭,103.延伸部,2.限位塊,3.浮動塊,4.待加工工件,5.限位槽,6.驅動裝置,7.頂料桿,8.傳力杠桿,9.擊出板,10.擺臂支桿,11.擠壓成型的產品,12.連接塊,13.肘節連桿,14.下墊板,15.下模座,16.定位塊,17.下托板,18.下模板,19.上模座,20.上模板,21.上墊板,22.打桿。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
為了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冷擠壓成型模具,包括上模組件、下模組件和驅動機構,上模組件上設有成型塊1,下模組件上設有浮動組件,浮動組件包括限位塊2,限位塊2兩側均設有浮動塊3,限位塊2與兩側的浮動塊3成凹槽設置,凹槽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4,上模組件在驅動機構的作用下帶動成型塊1向下運動,從而將待加工工件4在成型塊1和凹槽間擠壓成型。
本實用新型的冷擠壓成型模具,通過在限位塊兩側設置浮動塊,限位塊與兩側的浮動塊成凹槽設置,能夠將產品擠壓成預期的形狀,并且由于限位塊和兩側的浮動塊的設置,保證擠壓成型的產品滿足實際要求。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浮動塊3與凹槽相連的一側成夾角設置,所述夾角為75~85°。
通過夾角設置,并且將角度保持在75~85°的范圍內,便于擠壓,并且保證擠壓成型的產品滿足實際需要。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下模組件上還設有限位槽5,限位槽5的結構與浮動組件的結構相適配,并且浮動組件與限位槽5成上下滑動連接。
限位槽的設置,能夠使得浮動塊在限位槽內上下運動,防止產品因擠壓脫離軌道,從而使擠壓的產品的形狀更為準確,滿足實際需要。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限位槽5的截面為凸字型設置。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限位塊2與下模組件成可調節設置。
可根據需要擠壓產品的厚度調節限位塊的位置,擠壓不同產品,滿足擠壓不同產品的需要。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成型塊1包括成型塊本體101,成型塊本體101上設有沖壓頭102,沖壓頭102通過延伸部103與成型塊本體101相連,延伸部103的底部與成型塊本體101成傾斜設置。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下模組件還包括頂料機構,浮動塊4通過頂料機構與下模組件成上下活動連接;頂料機構包括至少一個驅動裝置6和頂料桿7,頂料桿7的一端通過傳力杠桿8與驅動裝置6連接,頂料桿7的另一端與下模組件成上下滑動相連,傳力杠桿8通過擺臂支桿10與下模組件連接,傳力杠桿8在驅動裝置6的作用下向下運動,從而帶動頂料桿7向上運動,將下模組件上的擠壓成型的產品11頂出。
通過驅動裝置的作用,在傳力杠桿的作用下帶動頂料桿上下運動,頂力大,能夠使模具單獨回位,方便產品放置,有效地脫料,并且由于脫料力大,產品不會產生形變,擠壓后的產品有接觸點的一面不會形成凹痕。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驅動裝置6通過連接塊12與傳力杠桿8連接,傳力杠桿8通過肘節連桿13與頂料桿7連接。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頂料桿7外還套設有彈簧14。
能夠在頂料桿上下運動的過程中,起到緩沖的作用,使擠壓的產品損傷更小。
那么以上的內容就是關于你們都在從事什么專業啊?的介紹了,一種復合材料模具及其制備方法技術是小編整理匯總而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