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鑄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動性、凝固性、收縮性、吸氣性(常用金屬表面處理方式)

博主:adminadmin 2022-10-05 04:30:01 條評論
摘要:今天給各位分享金屬鑄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動性、凝固性、收縮性、吸氣性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常用金屬表面處理方式進行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本文導讀目錄:1、金屬鑄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動性、凝固性、收縮性、吸氣性2、常用金屬表面處理方式3、金屬材料熱處理課程設...

今天給各位分享金屬鑄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動性、凝固性、收縮性、吸氣性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常用金屬表面處理方式進行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導讀目錄:

金屬鑄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動性、凝固性、收縮性、吸氣性(常用金屬表面處理方式)

1、金屬鑄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動性、凝固性、收縮性、吸氣性

2、常用金屬表面處理方式

3、金屬材料熱處理課程設計T10鋼的淬火與回火(15頁)

金屬鑄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動性、凝固性、收縮性、吸氣性

  3.流動性不足產生的缺陷:形成的晶粒將充型的通道堵塞,金屬液被迫停止流動,于是鑄。

  4.提高流動性的措施(簡答):澆注溫度澆注溫度對合金充型能力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注溫度越高,合金的粘度下降,且因過熱度高,合金在鑄型中保持流動的時間長,故充型能力強,反之,充型能力差。

  充型壓力砂型鑄造時,提高直澆道高度,使液態合金壓力加大,充型能力可改善。

  壓力鑄造、低壓鑄造和離心鑄造時,因充型壓力提高甚多,股充型能力強。

  5.既然提高澆注溫度可改善充型能力,為什么又要防止澆注溫度過高。

  答:澆注溫度過高,鑄件容易產生縮孔、縮松、粘砂、析出性氣孔、粗晶等缺陷,故在保證充型能力足夠的前提下,澆注溫度不宜過高。

  6.合金收縮經歷的3個階段:液態收縮凝固收縮固態收縮。

  固態收縮是線收縮,三維方向尺寸減小,產生內應力。

  7.縮孔:(1)位置:它是集中在逐漸上部或最后凝固部位容積較大的孔洞。

  位置:畫等溫線、畫最大內接圓、用計算機凝固模擬法。

 ?。?)如何消除縮孔:順序凝固,順序凝固是在鑄件上可能出現縮孔的厚大部位通過安放冒口等工藝措施,使鑄件遠離冒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部位凝固,最后才是冒口本身的凝固。

  8.熱應力:(1)熱應力使鑄件的厚壁或心部受拉伸,薄壁或表層受壓縮。

  越大,合金線收縮率越高,彈性模量越大,產生的熱應力越大。

 ?。?)去除熱應力的方法:采用同時凝固原則可減少鑄造內應力,防止鑄件的變形和裂紋缺陷,又可免設冒口而省工省料。

  9.時效處理:對于不允許發生形變的重要件必須進行時效處理。

  天場地半年以上使緩慢的發生變形,使內應力消除。

  人工時效是將鑄件加熱到550650攝氏度進行去應力退火。

常用金屬表面處理方式

  有一種加工就是利用水作載體,帶動金剛砂來加工零件的,就是一種噴砂。

  噴塑是為了提高防腐蝕能力,與噴砂結合更好,主要是因為結合力提高了導致質量提高。

  氮化包括氣體氮化、輝光離子氮化和軟氮化,軟氮化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嚴格的講,軟氮化是一種以滲氮為主的低溫氮碳共滲,主要特點是滲速快(2-4h),但滲層?。ㄒ话阍?.4以下),滲層梯度陡,硬度并不低,如果是液體氮化,硬度甚至略高于氣體氮化。

  氣體氮化可以做到深滲層,它的硬度梯度緩,比軟氮化承受的載荷高,外觀漂亮,缺點是周期長,表面有脆性相,一般要有一道精加工(加工余量很小,一般1絲到2絲)。

  輝光離子氮化有氣體氮化的優點,在0.4㎜滲層以下,滲速比氣體氮化快的多,而且表面不會有脆性相,可以局部氮化,缺點是成本略高,對形狀復雜或帶長孔的工件效果不好。

  變形方面應該是輝光離子氮化變形最小,實際中相差很小,很多時候幾乎一樣。

金屬材料熱處理課程設計T10鋼的淬火與回火(15頁)

  淬火:指將鋼件加熱到Ac3或Ac1(鋼的下臨界點溫度)以上某一溫度,保持一定的時間,然后以適當的冷卻速度,獲得馬氏體(或貝氏體)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常見的淬火工藝有鹽浴淬火,馬氏體分級淬火,貝氏體等溫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

  淬火的目的:使鋼件獲得所需的馬氏體組織,提高工件的硬度,強度和耐磨性,為后道熱處理作好組織準備等。

  淬火的目的是使過冷奧氏體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得到馬氏體或下貝氏體組織,然后配合以不同溫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鋼的強度、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等,從而滿足各種機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

  也可以通過淬火滿足某些特種鋼材的鐵磁性、耐蝕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能。

  將金屬工件加熱到某一適當溫度并保持一段時間,隨即浸入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

  常用的淬冷介質有鹽水、水、礦物油、空氣等。

  淬火可以提高金屬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廣泛用于各種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如齒輪、軋輥、滲碳零件等)。

  通過淬火與不同溫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屬的強度、韌性及疲勞強度,并可獲得這些性能之間的配合(綜合機械性能)以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另外淬火還可使一些特殊性能的鋼獲得一定的物理化學性能,如淬火使永磁鋼增強其鐵磁性、不銹鋼提高其耐蝕性等。

  常用的鋼在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時,原有在室溫下的組織將全部或大部轉變為奧氏體。

  隨后將鋼浸入水或油中快速冷卻,奧氏體即轉變為馬氏體。

  淬火時的快速冷卻會使工件內部產生內應力,當其大到一定程度時工件便會發生扭曲變形甚至開裂。

  根據冷卻方法,淬火工藝分為單液淬火、雙介質淬火、馬氏體分級淬火和貝氏體等溫淬火4類。

  回火溫度范圍為150-250攝氏度,回火后的組織為回火馬氏體。

  鋼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但內應力和脆性降低。

  主要應用于高碳鋼和高碳合金鋼制造的工具模和滾動軸承,以及經滲碳和表面淬火的零件,回火后的硬度一般為58-64HRC。

  按回火溫度范圍,回火可分為低溫回火、中溫回火和高溫回火。

  淬火產生的馬氏體保持不變,但是鋼的脆性降低,淬火應力降低。

  主要用于工具、滾動軸承、滲碳零件和表面淬火零件等要求高硬度的零件。

  回火組織為針狀鐵素體和細粒狀滲碳體(FeC)的混合物,稱為回火屈氏體。

  中溫回火能獲得較高的彈性極限和韌性,主要用于彈簧和熱作磨具回火。

  高溫回火組織為多邊形的鐵素體(ferrite)和細粒狀滲碳體(Fe3C)的混合組織,稱為回火索氏體。

  高溫回火為了得到強度、硬度和塑性韌性等性能的均衡狀態,主要用于重要結構零件的熱處理,如軸、齒輪、曲軸等。


那么以上的內容就是關于金屬鑄造的性能:合金的流動性、凝固性、收縮性、吸氣性的介紹了,常用金屬表面處理方式是小編整理匯總而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