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拉鋼廠 A3冷拉圓鋼 東莞冷拉鋼,(東北撫鋼40crnimoA合金鋼(圖))
很多人不知道冷拉鋼廠 A3冷拉圓鋼 東莞冷拉鋼,的知識,小編對東北撫鋼40crnimoA合金鋼(圖)進行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導讀目錄:

冷拉鋼廠 A3冷拉圓鋼 東莞冷拉鋼,
191920202222252530303232353518184040454550506060…。
320420425430440450460520525530540550。
625630640650660820825830840845。
102581030103510401050106010651070。
12201225123012351240125012601265。
15201525153015301550156015701580。
東北撫鋼40crnimoA合金鋼(圖)
合金結構鋼簡稱合結鋼,40CrNiMoA是合結鋼的其中一種,也稱合金鋼,它是在優(yōu)質碳素結構鋼的基礎上,適當?shù)丶尤胍环N或數(shù)種合金元素(總含量不超過5%)而制成的鋼種。
統(tǒng)一數(shù)字代號A50403;牌號40CrNiMoA。
化學成分(%):C:0.370.44,Si:0.170.37,Mn:0.500.80,Cr:0.600.90,Mo:0.150.25,Ni:1.251.65;試樣毛尺寸25mm。
熱處理工藝:淬火850°,冷卻劑:油;回火溫度600°;冷卻劑:水、油。
德國鋼鐵牌號表示方法
對于碳素鋼來說,只有在使用時,當鋼的其他性能比抗拉強度更重要,或鋼材需要用戶自己進行熱處理時(如滲碳鋼、調質鋼),才采用按化學成分的表示方法。
它的鋼號的主體是由碳素符號“C”和隨后的表示平均碳含量萬分之幾的數(shù)字組成。
例如:C15平均含碳量為0.15%的滲碳鋼;C35N平均含碳量為0.35%的調質鋼,“N”表示經(jīng)正火。
按照對碳素鋼的不同質量要求(對磷、硫含量的限制程度)以及不同用途,還可在牌號開頭冠以Ck、Cm、Cf、Cq等字母:。
C××鋼中P,S≤0.045%(××表示平均碳含量萬分之幾的數(shù)字)。
Cm××控制硫含量的優(yōu)質鋼,鋼中S0.020-0.035%。
牌號主體是由表示含碳量為萬分之幾的數(shù)字、合金元素符號和表示合金元素含量值的數(shù)字組成,合金元素采用化學符號來表示,并按其含量的多少依次排列:當含量相同時則按字母次序排列。
由于牌號中元素符號后的數(shù)字,是表示合金元素平均含量與上表中指數(shù)的乘積,所以欲求該牌號中的化學成分時,應除以原來的指數(shù)。
例如:13Cr2表示平均含碳0.13%,平均含鉻(2÷4)%0.5%的鉻鋼;。
25CrMo4表示平均含碳0.25%,平均含鉻(4÷4)%1%,還含鉬的鉻鉬鋼。
在有些圖紙或資料上,還在牌號主體后加上注明熱處理狀態(tài)的代表字母。
例如:13Cr2E表示平均含碳0.13%,平均含鉻0.5%,經(jīng)滲碳淬火的;25CrMo4V表示平均含碳0.25%,平均含鉻1%,并含鉬,經(jīng)調質處理的。
它的牌號開頭冠以字母“X”,表示為高合金鋼;隨后是表示鋼平均碳含量為萬分之幾的數(shù)字和按含量多少依次排列的合金元素的化學符號;最后是標明各主要合金元素含量的平均百分值(按四舍五入化為整數(shù))。
例如:X10CrNi18-8表示含w(C)為0.10%、w(Cr)為18%、w(Ni)為8%的不銹鋼。
X10CrNiTi18-9-2表示含w(C)為0.10%、w(Cr)為18%、w(Ni)為9%、w(Ti)為2%的不銹鋼。
如果由于含碳量無關重要而不必注明時則字母“X”也可省略。
鋼號主體和上述非合金鋼表示方法一致,是由字母C和表示平均碳含量的數(shù)字組成,后面加上“W×”以區(qū)別鋼的質量和用途。
W表示工具鋼(Werkzeugstahl),其中:。
德國碳素工具鋼近年也采用ISO國際標準鋼號,其鋼號有C××U組成,與C××W×通用,例如C80W1,也可用C80U表示。
牌號開頭冠以字母“S”,表示高速工具鋼(Schnellarbeitssthle);后面由代表合金元素平均含量的3~4組數(shù)字組成,每組之間用短線隔開,各組數(shù)字按W-Mo-V-Co次序排列,Cr不必表示;用數(shù)字表示的合金元素含量直接以平均含量的百分數(shù)來表示,不乘以指數(shù);不含Mo的高速鋼,則用數(shù)字“0”表示;而不含Co的高速鋼,則只用前三組數(shù)字表示即可,不再用“0”表示。
那么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關于冷拉鋼廠 A3冷拉圓鋼 東莞冷拉鋼,的介紹了,東北撫鋼40crnimoA合金鋼(圖)是小編整理匯總而成,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admin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