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及生產工藝的制作工藝流程
專利名稱: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及生產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金屬制品領域,特別涉及到一種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及生產工藝。
目前國內各生產廠均生產1420強度級別的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品種單一,不能完全替代直徑為9.0mm和12.0mm的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用于橋梁、高層建筑、基坑支護、大型預制板等領域。
根據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產品性能、施工操作優于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且成本降低的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及生產工藝。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包括直徑為7.1-12.6mm(1470、1520、1570強度級別)的預應力混凝土用異形鋼棒,其化學成分是碳 0.30-0.50%;硅 0.60-1.50%;錳 0.50-1.50%;磷 <0.030%;硫 <0.035%; 銅 <0.30%;鐵 余量。其生產工藝是中低碳合金鋼盤條經驗收后上線,進行電接或軋尖,經過彎曲輥除鱗后,在旋轉拉絲模拉拔成形,拉拔成形后的鋼線矯直后,進行表面清理,經感應加熱爐加熱至900-960℃,淬火冷卻后形成淬火馬氏體組織,再經回火加熱至400-500℃,形成回火馬氏體組織,經剪切后下線,形成產品。
本發明的優點是1、產品性能優于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
本發明生產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所采用的生產線為引進法國O.T.T.自動化生產線,由計算機控制感應加熱淬火溫度及回火溫度,根據原材料化學成分的差異可隨時調整,保證產品抗拉強度的穩定,同時中低碳低合金鋼經感應加熱淬火及回火后得到回火馬氏體組織,塑性指標、松弛性能優良。
2、施工操作優于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
本發明與相應的錨具結合使用時,錨具效率系數達0.98以上,錨具性能好;由于鋼度好,易于下筋,基坑支護操作方便;點焊強度損失小,可使建筑構件施行施行形滾焊或編網壓焊等機械化作業;優良的冷鐓、溫鐓性能使預應力張拉更簡便;鋼筋從線卷取出后無需矯直,制作更省事。
3、預應力混凝土鋼棒比預應力混凝土鋼絞線噸鋼成本低1000元以上,施工單位使用時,可降低工程造價30%。
可完全替代直徑為9.0mm和12.0mm的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用于橋梁、高層建筑、基坑支護、大型預制板等領域。
下面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實施例1本發明的生產工藝為中低碳合金鋼盤條經驗收后上線,進行電接或軋尖,經過彎曲輥除鱗后,在旋轉拉絲模拉拔成形,拉拔成形后的鋼線矯直后,進行表面清理,經感應加熱爐加熱至900-960℃,淬火冷卻后形成淬火馬氏體組織,再經回火加熱至400-500℃,形成回火馬氏體組織,經剪切后下線,形成產品。
本發明的化學成分為碳 0.30-0.50%;硅 0.60-1.50%;錳 0.50-1.50%;磷 <0.030%;硫 <0.035%; 銅 <0.30%;鐵 余量。本發明的力學性能為抗拉強度 規定非比例 伸長率松弛率伸長應力 (L0=8d)%代 號MPa MPa% 1000h 10h不小于 不小于 不小于不大于SBPDL1325/1470 1470 13252.5 1.5SBPDL1375/1520 1520 13755 2.5 1.5SBPDL1420/1570 1570 14202.5 1.權利要求
1.一種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及生產工藝,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包括直徑為7.1-12.6mm(1470、1520、1570強度級別)的預應力混凝土用異形鋼棒,其特征在于它的化學成分是碳 0.30-0.50%;硅 0.60-1.50%;錳 0.50-1.50%;磷 ≤0.030%;硫 ≤0.035%; 銅 ≤0.30%;鐵 余量。
2.一種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及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它的生產工藝是中低碳合金鋼盤條經驗收后上線,進行電接或軋尖,經過彎曲輥除鱗后,在旋轉拉絲模拉拔成形,拉拔成形后的鋼線矯直后,進行表面清理,經感應加熱爐加熱至900-960℃,淬火冷卻后形成淬火馬氏體組織,再經回火加熱至400-500℃,形成回火馬氏體組織,經剪切后下線,形成產品。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及生產工藝,包括直徑為7.1—12.6mm(1470、1520、1570強度級別)的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棒,將中低碳合金鋼盤條經過彎曲輥除鱗后,在旋轉拉絲模拉拔成形,拉拔成形后的鋼絲矯直后,經感應加熱爐加熱至900—960℃,淬火冷卻后形成淬火馬氏體組織,再經回火加熱至400—500℃,形成回火馬氏體組織,形成產品。產品性能、施工操作優于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且成本降低,可完全替代直徑為9.0mm和12.0mm的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用于橋梁、高層建筑、基坑支護、大型預制板等領域。
文檔編號C21D8/08GK1244596SQ9911314
公開日2000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1999年8月4日 優先權日1999年8月4日
發明者孟慶國, 許興華, 郭喜榮, 孫惠吉 申請人:沈陽培新鋼筋有限公司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