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合金鋼管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種新型合金鋼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管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合金鋼管。
【背景技術】
[0002]鋼管廣泛用于輸送物料的管網中,常用的鋼管主要有鑄鐵鋼管,塑料鋼管以及不銹鋼鋼管,鑄鐵鋼管的強度較高,但耐腐蝕性較差,塑料鋼管雖然耐腐蝕性強,但是強度較低,不銹鋼鋼管因其良好的耐腐蝕性和機械強度,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但是目前使用的不銹鋼鋼管仍然存在著防音效果差等缺陷。
【發明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強度高、耐腐蝕性好且隔音效果好的新型合金鋼管。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合金鋼管,包括管體,所述管體從內至外依次設置有第一鎳基合金層、隔音層、鐵基合金層和第二鎳基合金層,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隔音層、鐵基合金層和第二鎳基合金層連接構成一體,所述第一镲基合金層的厚度為5mm,隔音層的厚度為6.5mm,鐵基合金層的厚度為4mm,第二镲基合金層的厚度為4.5mm,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和鐵基合金層之間均勻設置有多根不銹鋼支撐桿。
[0005]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結構設置合理,第一鎳基合金層和第二鎳基合金層強度高,耐腐蝕性能好;隔音層使得鋼管隔音效果好;鐵基合金層綜合性能好,制造成本低;不銹鋼支撐桿起到支撐作用,使鋼管不易變形,工作可靠。
[0006]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每根不銹鋼支撐桿內端與第一鎳基合金層固定連接,不銹鋼支撐桿外端穿過隔音層后與鐵基合金層固定連接。通過本設置,不銹鋼支撐桿位置設置合理,固定可靠,支撐效果好。
[0007]本實用新型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和鐵基合金層之間共設置有八根不銹鋼支撐桿,且八根不銹鋼支撐桿繞管體圓心均勻分布。通過本設置,不銹鋼支撐桿數量設置合理,工作更加可靠。
[0008]本實用新型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不銹鋼支撐桿的縱截面呈矩形。通過本設置,不銹鋼支撐桿結構設置合理,不易松動,使用壽命長。
[0009]本實用新型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隔音層由聚乙烯發泡材料制造而成。通過本設置,隔音效果好,重量輕,制造成本低。
[0010]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設置更加合理,第一鎳基合金層和第二鎳基合金層強度高,耐腐蝕性能好;隔音層使得鋼管隔音效果好;鐵基合金層綜合性能好,制造成本低;不銹鋼支撐桿起到支撐作用,使鋼管不易變形,工作可靠。
[0011]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新型合金鋼管,包括管體,所述管體從內至外依次設置有第一鎳基合金層1、隔音層2、鐵基合金層3和第二鎳基合金層4,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1、隔音層2、鐵基合金層3和第二鎳基合金層4連接構成一體,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I的厚度為5mm,隔音層2的厚度為6.5mm,鐵基合金層3的厚度為4mm,第二镲基合金層4的厚度為4.5mm,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I和鐵基合金層3之間均勻設置有多根不銹鋼支撐桿5。
[0014]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1、隔音層2、鐵基合金層3、第二鎳基合金層4和多根不銹鋼支撐桿5復合構成一體結構。
[0015]為使本實用新型連接更加可靠,本實施例每根不銹鋼支撐桿5內端與第一鎳基合金層I固定連接,不銹鋼支撐桿5外端穿過隔音層2后與鐵基合金層3固定連接。作為優選的,本實施例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I和鐵基合金層3之間共設置有八根不銹鋼支撐桿5,且八根不銹鋼支撐桿5繞管體圓心均勻分布。所述不銹鋼支撐桿5的縱截面呈矩形。
[0016]所述隔音層2由聚乙烯發泡材料制造而成。
[0017]本實用新型結構設置更加合理,第一鎳基合金層和第二鎳基合金層強度高,耐腐蝕性能好;隔音層使得鋼管隔音效果好;鐵基合金層綜合性能好,制造成本低;不銹鋼支撐桿起到支撐作用,使鋼管不易變形,工作可靠。
[0018]上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描述,只用于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本領域的技術工程師根據上述實用新型的內容對本實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新型合金鋼管,包括管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體從內至外依次設置有第一鎳基合金層(1)、隔音層(2)、鐵基合金層(3)和第二鎳基合金層(4),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1)、隔音層(2)、鐵基合金層(3)和第二鎳基合金層(4)連接構成一體,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I)的厚度為5_,隔音層(2)的厚度為6.5_,鐵基合金層(3)的厚度為4_,第二镲基合金層(4)的厚度為4.5_,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I)和鐵基合金層(3)之間均勻設置有多根不銹鋼支撐桿(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合金鋼管,其特征在于:每根不銹鋼支撐桿(5)內端與第一鎳基合金層(I)固定連接,不銹鋼支撐桿(5)外端穿過隔音層(2)后與鐵基合金層⑶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合金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I)和鐵基合金層(3)之間共設置有八根不銹鋼支撐桿(5),且八根不銹鋼支撐桿(5)繞管體圓心均勾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新型合金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銹鋼支撐桿(5)的縱截面呈矩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新型合金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層(2)由聚乙烯發泡材料制造而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合金鋼管,包括管體,所述管體從內至外依次設置有第一鎳基合金層、隔音層、鐵基合金層和第二鎳基合金層,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隔音層、鐵基合金層和第二鎳基合金層連接構成一體,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的厚度為5mm,隔音層的厚度為6.5mm,鐵基合金層的厚度為4mm,第二鎳基合金層的厚度為4.5mm,所述第一鎳基合金層和鐵基合金層之間均勻設置有多根不銹鋼支撐桿。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結構設置合理,第一鎳基合金層和第二鎳基合金層強度高,耐腐蝕性能好;隔音層使得鋼管隔音效果好;鐵基合金層綜合性能好,制造成本低;不銹鋼支撐桿起到支撐作用,使鋼管不易變形,工作可靠。
【IPC分類】F16L9-21, F16L58-08
【公開號】CN204592608
【申請號】CN201520286038
【發明人】陳深
【申請人】浙江國邦鋼業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26日
【申請日】2015年5月6日
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管道領域,尤其涉及通氣管道。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往往采用底泥活性覆蓋的方式對重金屬污染水體進行修復,然而現有的底泥活性覆蓋層不設有與大氣聯通的通氣管道,無法實現與大氣的聯通,易導致底泥活性覆蓋層的修復力不佳,此外,現有的通氣管道往往采用一體化成型,其長度規格固定,無法適用于設有底泥活性覆蓋層的不同的水體環境下,過長容易導致材料的浪費,過短容易導致無法與大氣的聯通。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以解決上述至少一個技術冋題。
[0004]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5]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包括一通氣管道主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設有一用于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的尖端部;
[0006]所述通氣管道主體包括至少三個分支管道,所述至少三個分支管道從下至上依次排布連接,且所述至少三個分支管道中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可拆卸連接;
[0007]以所述至少三個分支管道中位于最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為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
[0008]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傳統一體化成型的通氣管道主體改良為至少三個相互可拆卸連接的分支管道主體連接而成的通氣管道主體,便于根據水體的不同深度而選擇分支管道的個數進行連接,有效的節約制作成本。此外,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傳統設有通孔的圓柱狀結構型通氣管道改良為下端部設有尖端部的通氣管道,通過尖端部的存在便于將通氣管路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便于通氣管路與底泥活性覆蓋層兩者的相對固定。
[0009]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直徑優選為I?2cm。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選取通氣管道主體的直徑,有效的實現通氣效果的通氣,盡可能的控制通氣管道主體的直徑,節約制作成本。
[0010]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壁厚為0.3mm?3_。由于通氣管道主體用于底泥活性覆蓋層,故本實用新型通過控制通氣管道主體的壁厚,可以起到有效的控制通氣管道主體自身重量的作用,既可以保證通氣管道主體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又可以控制通氣管道主體在水體內的浮力,保證通氣管道主體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呈自然垂直狀。
[0011]所述通氣管道主體是由PVC材料構成的通氣管道主體。本實用新型通過選擇PVC材料,耐腐蝕性強,不易被水體腐蝕,保證使用壽命。
[0012]作為一種優選方案,相鄰的兩個所述分支管道中,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為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可拆卸連接的連接端;
[0013]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的外壁上涂覆有一磁性粉末層,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的外壁上涂覆有與所述磁性粉末層磁性相異的異性磁性粉末層;
[0014]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的外徑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的內徑相匹配。
[0015]本實用新型通過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通過磁性粉末層與異性磁性粉末層兩個磁性相異的粉末層通過磁性連接,從而便于分支管道的可拆卸連接。
[0016]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相鄰的兩個所述分支管道中,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為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可拆卸連接的連接端;
[0017]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的外徑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的內徑相匹配;
[0018]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的外壁上設有至少一個突起,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的內壁設有與所述突起相匹配的凹槽。
[0019]本實用新型通過突起與凹槽的相互匹配,從而便于分支管道的可拆卸連接。
[0020]所述突起的橫截面呈一圓環,所述突起的縱截面呈兩個相對排布的半圓弧。
[0021]便于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可拆卸連接。
[0022]所述突起設有至少兩個,所述突起的排布方向從上至上依次排布于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的外壁上。
[0023]提高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的連接穩定性。
[0024]所述突起設有至少三個,所述突起的外輪廓呈一球面狀,所述突起的橫截面呈一弧度不大于180°的圓弧,所述突起呈環狀均勻排布于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的外壁上。
[0025]便于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可拆卸連接。
[0026]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尖端部的縱截面呈一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中的一直角邊平行于水平面,所述直角三角形中的另一直角邊平行于垂直面;
[0027]平行于水平面的直角邊位于平行于垂直面的直角邊的上方,且平行于水平面的直角邊的長度小于平行于垂直面的直角邊的長度。
[0028]本實用新型通過尖端部的結構,便于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
[0029]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尖端部是由兩個“V”型部件構成。
[0030]本實用新型通過尖端部的結構,便于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
[0031]所述通氣管道主體內設有一通孔,所述通孔的內徑優選為I?1.5cm。
[0032]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設有一滲透膜固定框架,所述滲透膜固定框架的橫截面呈一圓環,所述圓環的外圓直徑與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內徑相匹配,所述滲透膜固定框架的中央固定有一隔水透氣滲透膜。
[0033]本實用新型通過設有隔水透氣滲透膜,防止通氣管道主體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時,水體進入通氣管道主體內部,影響通氣性。
[0034]所述滲透膜固定框架的外壁上設有一伸縮件,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設有與所述伸縮件相匹配的凹槽。
[0035]本實用新型通過伸縮件的伸縮從而實現滲透膜固定框架與凹槽的可拆卸連接。通過將滲透膜固定框架移動至所述凹槽設置處。
【附圖說明】
[003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圖;
[0037]圖2為本實用新型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的一種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8]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39]參照圖1、圖2,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包括一通氣管道主體,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設有一用于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的尖端部12 ;通氣管道主體包括至少三個分支管道11,至少三個分支管道11從下至上依次排布連接,至少三個分支管道11中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11可拆卸連接;至少三個分支管道11中位于最下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下端部為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傳統一體化成型的通氣管道主體改良為至少三個相互可拆卸連接的分支管道11主體連接而成的通氣管道主體,便于根據水體的不同深度而選擇分支管道11的個數進行連接,有效的節約制作成本。此外,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傳統設有通孔的圓柱狀結構型通氣管道改良為下端部設有尖端部12的通氣管道,通過尖端部12的存在便于將通氣管路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便于通氣管路與底泥活性覆蓋層兩者的相對固定。
[0040]通氣管道主體的直徑優選為I?2cm。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選取通氣管道主體的直徑,有效的實現通氣效果的通氣,盡可能的控制通氣管道主體的直徑,節約制作成本。通氣管道主體的壁厚
為0.3_?3_。由于通氣管道主體用于底泥活性覆蓋層,故本實用新型通過控制通氣管道主體的壁厚,可以起到有效的控制通氣管道主體自身重量的作用,既可以保證通氣管道主體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又可以控制通氣管道主體在水體內的浮力,保證通氣管道主體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呈自然垂直狀。
[0041]通氣管道主體是由PVC材料構成的通氣管道主體。本實用新型通過選擇PVC材料,耐腐蝕性強,不易被水體腐蝕,保證使用壽命。
[0042]作為一種優選方案,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11中,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上端部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下端部為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11可拆卸連接的連接端;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上端部的外壁上涂覆有一磁性粉末層,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下端部的外壁上涂覆有與磁性粉末層磁性相異的異性磁性粉末層;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上端部的外徑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下端部的內徑相匹配。本實用新型通過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11通過磁性粉末層與異性磁性粉末層兩個磁性相異的粉末層通過磁性連接,從而便于分支管道11的可拆卸連接。
[0043]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11中,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上端部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下端部為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11可拆卸連接的連接端;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上端部的外徑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下端部的內徑相匹配;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上端部的外壁上設有至少一個突起13,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下端部的內壁設有與突起13相匹配的凹槽。本實用新型通過突起13與凹槽的相互匹配,從而便于分支管道11的可拆卸連接。
[0044]突起13的橫截面呈一圓環,突起13的縱截面呈兩個相對排布的半圓弧。便于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11可拆卸連接。突起13設有至少兩個,突起13的排布方向從上至上依次排布于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上端部的外壁上。提高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11的連接穩定性。突起13設有至少三個,突起13的外輪廓呈一球面狀,突起的橫截面呈一弧度不大于180°的圓弧,突起呈環狀均勻排布于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11的上端部的外壁上。便于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11可拆卸連接。
[0045]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尖端部12的縱截面呈一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的一直角邊平行于水平面,直角三角形中的另一直角邊平行于垂直面;平行于水平面的直角邊位于平行于垂直面的直角邊的上方,且平行于水平面的直角邊的長度小于平行于垂直面的直角邊的長度。本實用新型通過尖端部12的結構,便于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
[0046]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尖端部12是由兩個“V”型部件構成。本實用新型通過尖端部12的結構,便于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通氣管道主體內設有一通孔,通孔的內徑優選為I ?1.5cm0
[0047]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設有一滲透膜固定框架,滲透膜固定框架的橫截面呈一圓環,圓環的外圓直徑與通氣管道主體的內徑相匹配,滲透膜固定框架的中央固定有一隔水透氣滲透膜。本實用新型通過設有隔水透氣滲透膜,防止通氣管道主體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時,水體進入通氣管道主體內部,影響通氣性。滲透膜固定框架的外壁上設有一伸縮件,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設有與伸縮件相匹配的凹槽。本實用新型通過伸縮件的伸縮從而實現滲透膜固定框架與凹槽的可拆卸連接。通過將滲透膜固定框架移動至凹槽設置處。
[0048]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權項】
1.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包括一通氣管道主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設有一用于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的尖端部; 所述通氣管道主體包括至少三個分支管道,所述至少三個分支管道從下至上依次排布連接,且所述至少三個分支管道中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可拆卸連接; 以所述至少三個分支管道中位于最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為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壁厚為0.3mm?3_。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其特征在于,相鄰的兩個所述分支管道中,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為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可拆卸連接的連接端; 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的外壁上涂覆有一磁性粉末層,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的外壁上涂覆有與所述磁性粉末層磁性相異的異性磁性粉末層; 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的外徑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的內徑相匹配。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其特征在于,相鄰的兩個所述分支管道中,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為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可拆卸連接的連接端; 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的外徑與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的內徑相匹配; 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的外壁上設有至少一個突起,位于上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的內壁設有與所述突起相匹配的凹槽。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橫截面呈一圓環,所述突起的縱截面呈兩個相對排布的半圓弧。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設有至少三個,所述突起的外輪廓呈一球面狀,所述突起的橫截面呈一弧度不大于180°的圓弧,所述突起呈環狀均勻排布于位于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上端部的外壁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設有一滲透膜固定框架,所述滲透膜固定框架的橫截面呈一圓環,所述圓環的外圓直徑與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內徑相匹配,所述滲透膜固定框架的中央固定有一隔水透氣滲透膜。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滲透膜固定框架的外壁上設有一伸縮件,所述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設有與所述伸縮件相匹配的凹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管道領域。底泥活性覆蓋用通氣管道,包括一通氣管道主體,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設有一用于插入底泥活性覆蓋層的尖端部;通氣管道主體包括至少三個分支管道,至少三個分支管道從下至上依次排布連接,且至少三個分支管道中相鄰的兩個分支管道可拆卸連接;以至少三個分支管道中位于最下方的分支管道的下端部為通氣管道主體的下端部。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傳統一體化成型的通氣管道主體改良為至少三個相互可拆卸連接的分支管道主體連接而成的通氣管道主體,便于根據水體的不同深度而選擇分支管道的個數進行連接,有效的節約制作成本。
【IPC分類】F16L25-10, C02F1-44, F16L25-00, F16L9-22
【公開號】CN204592609
【申請號】CN201520162280
【發明人】王亮, 趙秀紅, 向凱, 李磊
【申請人】上海建為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26日
【申請日】2015年3月20日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