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角鋼開合角模具的制作工藝流程

博主:adminadmin 2022-12-24 20:08:01 條評論
摘要:角鋼開合角模具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冷沖壓模具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角鋼開合角模具。【背景技術】[0002]在許多的機器設備中,尤其是鋼管塔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角鋼。由于有些角鋼的開角過...

  角鋼開合角模具的制作方法

一種角鋼開合角模具的制作工藝流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冷沖壓模具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角鋼開合角模具。

  【背景技術】

  [0002]在許多的機器設備中,尤其是鋼管塔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角鋼。由于有些角鋼的開角過大,需要對角鋼進行合角操作。在傳統的角鋼合角的制造中,沖壓時的力度難以控制,經常容易導致沖壓的彎度不夠,或者沖壓過重,而使得角鋼的合角未達到制定標準或者角鋼折斷等,報廢的工件數目大,極大程度上的增加了生產的成本。并且,在沖壓的過程中,工件沖壓完成后通常都需要人工進行收集完工產品,難以實現全自動化,生產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沖壓、出料均為自動化操作、可滿足不同角度合角、工作效率高的角鋼開合角模具。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角鋼開合角模具,包括上模單元、下模單元及出料單元,所述上模單元包括可上下動作的上模板、用于沖壓工件的上壓模及用于驅動上模板動作的第一驅動件,該上模板中心部位置開設有用于連接上壓模的螺紋槽,所述上壓模端部設有配適于該螺紋槽的外螺紋;所述上壓模另一端部開設有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合角凹槽,所述合角凹槽兩側壁固連有向內延伸的凸緣;所述下模單元包括下模板、下壓模、緩沖件;所述下模板對應上壓模位置開設第一槽腔和第二槽腔,所述下壓模一端通過連接柱螺紋連接于第二槽腔底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一槽腔上表面形成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合角凸部,合角凸部與所述合角凹槽配合對角鋼進行合角;所述緩沖件包括緩沖柱、限位柱,所述緩沖柱通過彈簧連接于第二槽腔底面,所述限位柱為緩沖柱兩側向外延伸形成的兩凸柱;所述出料單元包括可左右動作推出工件的出料推頭、用于限定出料推頭于沖壓凹槽位置的固定臂、用于驅動出料推頭動作的第二驅動件及出料滑槽;所述出料推頭端部設有容納槽,一彈性件置于該容納槽內,其中一端部固連于容納槽底部,另一端伸出容納槽連接一推板。

  [0005]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槽腔側壁設有半圓形槽,一滾柱可轉動的置于該半圓形槽內,滾柱設置在上壓模與下壓模的接觸面上,通過滾柱的設置,在上壓模與下壓模配合沖壓的過程中,兩者的側壁之間的摩擦可相對減小,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0006]進一步的,所述滾柱兩側部中心部向外凸起形成轉動柱,所述半圓形槽兩端部開設有用于容置該轉動柱的柱槽,所述柱槽的形狀與轉動柱相配適。

  [0007]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驅動件、第二驅動件均為氣缸。

  [000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穩定,通過上壓模的內凹與下壓模的上凸相配合,顛覆傳統的下凹與上凸配合的模式,使得工件的壓鑄更加精準,工件報廢率低;由于上壓模為內凹設置,在沖壓完成后,工件會跟隨上壓模向上移動,通過出料推頭推入出料滑槽內滑出,完成出料的自動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所述上壓模和下壓模與模板之間均為螺紋連接,在沖壓過程中,可根據需要合角的角度更換相應角度的壓模,通過一臺機器,實現多種角度的合角,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0011]圖3為圖2中B處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0013]如圖1-3所示,一種角鋼開合角模具,包括上模單元、下模單元及出料單元,上模單元設置與下模單元的正下方,出料單元設于上模單元的側部,通過三者之間的配合,實現工件沖壓的自動化操作。

  [0014]具體的,所述上模單元包括上模板11、上壓模12以及第一驅動件;所述上模板11的中心部位置開設有用于連接上壓模12的螺紋槽111,相應的,所述上壓模12端部設有配適于該螺紋槽111的外螺紋;通過外螺紋與螺紋槽111的配合,可實現上壓模12與上模板11的螺紋拆卸連接。所述上模板11可上下動作從而帶動上壓模上下動作,所述第一驅動件用于驅動上模板11上下動作沖壓工件;具體的,所述第一驅動件設置為氣缸。所述下模單元包括下模板21、下壓模22以及緩沖件;具體的,所述上壓模12的另一端部開設有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合角凹槽13,所述合角凹槽13兩側壁固連有向內延伸的凸緣131;當角鋼合角完成時,通過凸緣的設置可將角鋼限定在合角凹槽13內,隨上壓模一同上移,之后通過出料單元推出。所述下模板21對應上壓模12位置開設第一槽腔23,在第一槽腔23的下方設有第二槽腔24,所述下壓模22—端通過連接柱3螺紋拆卸連接于第二槽腔24底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一槽腔23上表面形成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合角凸部221,合角凸部221與所述合角凹槽13配合對角鋼進行合角。作為優選,所述上壓模和下壓模設置為多個,每個上壓模上的合角凹槽13的角度均不相同,可以為30°、45°、60°等,每個下壓模上的合角凸部221的角度也不相同,每個合角凸部221的角與對應的合角凹槽13的角度相同。可通過不同角度的上壓模與下壓模的拆裝,實現不同角度的角鋼合角。

  [0015]所述第一槽腔側壁設有半圓形槽,一滾柱6可轉動的置于該半圓形槽內;作為優選,所述滾柱6的兩側部中心部向外凸起形成轉動柱,所述半圓形槽兩端部開設有用于容置該轉動柱的柱槽,所述柱槽的形狀與轉動柱相配適;柱槽的直徑略大于轉動柱的直徑,從而當轉動柱置于柱槽內時,轉動柱可相對柱槽轉動。滾柱6設置在上壓模與下壓模的接觸面上,通過滾柱6的設置,在上壓模與下壓模配合沖壓的過程中,兩者的側壁之間的摩擦可相對減小,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0016]在沖壓的過程中,緩沖件可以對上壓模施加下上的回復力,使得上壓模向上的回復動作所需的力量更小,節省氣缸的能耗;向上運動的速度快,提高工作效率。具體的,所述緩沖件包括緩沖柱41、限位柱42,所述緩沖柱41通過彈簧43連接于第二槽腔24底面,所述限位柱42為緩沖柱41兩側向外延伸形成的兩凸柱;當上壓模向下沖壓時,彈簧43被壓緊,緩沖柱下移,當上壓模上移時,彈簧恢復原始長度,對上壓模施加向上的作用力;當限位柱42到達第一槽腔23與第二槽腔24接觸的位置時,限位柱會被第一槽腔23的底部擋住,從而緩沖柱41無法再繼續上移,從而使得彈簧43不會被過大的拉伸,延長彈簧43的使用壽命。

  [0017]作為優選,設置了出料單元,從而實現工件的沖壓和出料的自動化,通過工作效率。具體的,所述出料單元包括出料推頭51、固定臂52、第二驅動件53及出料滑槽;所述出料滑槽設置在下模板的側部。所述固定臂52的一端部固定連接于上壓模,另一端固定連接于出料推頭51,從而將出料推頭51限定在對應沖壓凹槽13位置,所述出料推頭51可左右動作,從而將沖壓完成后置于沖壓凹槽13內的工件推出,推入出料滑槽內滑出。所述第二驅動件53用于驅動出料推頭51左右動作,具體的,所述第二驅動件53為氣缸。作為優選,所述出料推頭端部設有容納槽511,一彈性件512置于該容納槽511內,其中一端部固連于容納槽511底部,另一端伸出容納槽511連接一推板513。

  [0018]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角鋼開合角模具,包括上模單元、下模單元及出料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單元包括可上下動作的上模板(11)、用于沖壓工件的上壓模(12)及用于驅動上模板(11)動作的第一驅動件,該上模板(11)中心部位置開設有用于連接上壓模(12)的螺紋槽(111),所述上壓模(12)端部設有配適于該螺紋槽(111)的外螺紋;所述上壓模(12)另一端部開設有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合角凹槽(13),所述合角凹槽(13)兩側壁固連有向內延伸的凸緣(131);所述下模單元包括下模板(21)、下壓模(22)、緩沖件;所述下模板(21)對應上壓模(12)位置開設第一槽腔(23)和第二槽腔(24),所述下壓模(22)—端通過連接柱(3)螺紋連接于第二槽腔(24)底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一槽腔(23)上表面形成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合角凸部(221),合角凸部(221)與所述合角凹槽(13)配合對角鋼進行合角;所述緩沖件包括緩沖柱(41)、限位柱(42),所述緩沖柱(41)通過彈簧(43)連接于第二槽腔(24)底面,所述限位柱(42)為緩沖柱(41)兩側向外延伸形成的兩凸柱;所述出料單元包括可左右動作推出工件的出料推頭(51)、用于限定出料推頭(51)于沖壓凹槽(13)位置的固定臂(52)、用于驅動出料推頭(51)動作的第二驅動件(53)及出料滑槽;所述出料推頭端部設有容納槽(511),一彈性件(512)置于該容納槽(511)內,其中一端部固連于容納槽(511)底部,另一端伸出容納槽(511)連接一推板(51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角鋼開合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腔側壁設有半圓形槽,一滾柱(6 )可轉動的置于該半圓形槽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角鋼開合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滾柱(6)兩側部中心部向外凸起形成轉動柱,所述半圓形槽兩端部開設有用于容置該轉動柱的柱槽,所述柱槽的形狀與轉動柱相配適。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角鋼開合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件、第二驅動件(53)均為氣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角鋼開合角模具,包括上模單元、下模單元及出料單元,所述上模單元包括可上下動作的上模板、用于沖壓工件的上壓模及用于驅動上模板動作的第一驅動件,該上模板中心部位置開設有用于連接上壓模的螺紋槽,所述上壓模端部設有配適于該螺紋槽的外螺紋;所述上壓模另一端部開設有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合角凹槽,所述合角凹槽兩側壁固連有向內延伸的凸緣;所述下模單元包括下模板、下壓模、緩沖件;所述下模板對應上壓模位置開設第一槽腔和第二槽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可實現角鋼合角的自動化的沖壓及出料,壓模可更換,可適應于不同角度的角鋼合角,實用性強,工作效率高,沖壓效果好。

  【IPC分類】B21D45/04, B21D37/10

  【公開號】CN205217803

  【申請號】CN201521103082

  【發明人】張國妹, 周建新, 馬平

  【申請人】紹興電力設備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8日

  U型件沖壓成型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冷沖壓模具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U型件沖壓成型模。

  【背景技術】

  [0002]在許多的機器設備中,尤其是鋼管塔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U型鋼材。在傳統的U型鋼材的制造中,沖壓時的力度難以控制,經常容易導致U型件沖壓的彎度不夠,或者沖壓過重,而使得工件拉伸過大等想象,報廢的工件數目大,極大程度上的增加了生產的成本。并且,在沖壓的過程中,工件沖壓完成后通常都需要人工進行收集完工產品,難以實現全自動化,生產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沖壓、出料均為自動化操作、操作簡便、工作效率高的U型件沖壓成型模。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U型件沖壓成型模,包括上模單元、下模單元及出料單元,所述上模單元包括可上下動作的上模板、用于沖壓工件的上壓模及用于驅動上模板動作的第一驅動件,該上壓模固連于上模板中心部位置,所述上壓模底部開設有形狀、大小配適于工件的沖壓凹槽;所述下模單元包括下模板、配合上壓模沖壓工件的下壓模、緩沖件;所述下模板對應上壓模位置開設第一槽腔和第二槽腔,所述下壓模一端通過連接柱固連于第二槽腔底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一槽腔上表面;所述緩沖件包括緩沖柱、限位柱,所述緩沖柱通過彈簧連接于第二槽腔底面,所述限位柱為緩沖柱兩側向外延伸形成的兩凸柱;所述出料單元包括可左右動作推出工件的出料推頭、用于限定出料推頭于沖壓凹槽位置的固定臂、用于驅動出料推頭動作的第二驅動件及出料滑槽;所述出料推頭端部設有容納槽,一彈性件置于該容納槽內,其中一端部固連于容納槽底部,另一端伸出容納槽連接一推板;所述第一槽腔側壁設有半圓形槽,一滾柱可轉動的置于該半圓形槽內。

  [0005]進一步的,所述滾柱兩側部中心部向外凸起形成轉動柱,所述半圓形槽兩端部開設有用于容置該轉動柱的柱槽,所述柱槽的形狀與轉動柱相配適,滾柱設置在上壓模與下壓模的接觸面上,通過滾柱的設置,在上壓模與下壓模配合沖壓的過程中,兩者的側壁之間的摩擦可相對減小,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0006]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驅動件、第二驅動件均為氣缸。

  [0007]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穩定,通過上壓模的內凹與下壓模的上凸相配合,顛覆傳統的下凹與上凸配合的模式,使得工件的壓鑄更加精準,工件報廢率低;由于上壓模為內凹設置,在沖壓完成后,工件會跟隨上壓模向上移動,通過出料推頭推入出料滑槽內滑出,完成出料的自動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09]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0010]圖3為圖2中B處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0012]如圖1-3所示,一種U型件沖壓成型模,包括上模單元、下模單元及出料單元,上模單元設置與下模單元的正下方,出料單元設于上模單元的側部,通過三者之間的配合,實現工件沖壓的自動化操作。

  [0013]具體的,所述上模單元包括上模板11、上壓模12以及第一驅動件;所述上壓模12固定連接于上模板11中心部位置,用于與下模配合沖壓工件使其成為U型。所述上模板11可上下動作從而帶動上壓模上下動作,所述第一驅動件用于驅動上模板11上下動作沖壓工件;具體的,所述第一驅動件設置為氣缸。所述下模單元包括下模板21、下壓模22以及緩沖件,所述下壓模22與上壓模12相配合以沖壓工件;具體的,所述上壓模12底部開設有沖壓凹槽13,該沖壓凹槽13的形狀、大小均與工件相等,相應的下壓模的形狀、大小也與工件相等。所述下模板21對應上壓模12位置開設第一槽腔23,在第一槽腔23的下方設有第二槽腔24,所述下壓模22—端通過連接柱3固定連接于第二槽腔24底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一槽腔23上表面;所述第一槽腔側壁設有半圓形槽,一滾柱6可轉動的置于該半圓形槽內;作為優選,所述滾柱6的兩側部中心部向外凸起形成轉動柱,所述半圓形槽兩端部開設有用于容置該轉動柱的柱槽,所述柱槽的形狀與轉動柱相配適;柱槽的直徑略大于轉動柱的直徑,從而當轉動柱置于柱槽內時,轉動柱可相對柱槽轉動。滾柱6設置在上壓模與下壓模的接觸面上,通過滾柱6的設置,在上壓模與下壓模配合沖壓的過程中,兩者的側壁之間的摩擦可相對減小,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0014]在沖壓的過程中,緩沖件可以對上壓模施加下上的回復力,使得上壓模向上的回復動作所需的力量更小,節省氣缸的能耗;向上運動的速度快,提高工作效率。具體的,所述緩沖件包括緩沖柱41、限位柱42,所述緩沖柱41通過彈簧43連接于第二槽腔24底面,所述限位柱42為緩沖柱41兩側向外延伸形成的兩凸柱;當上壓模向下沖壓時,彈簧43被壓緊,緩沖柱下移,當上壓模上移時,彈簧恢復原始長度,對上壓模施加向上的作用力;當限位柱42到達第一槽腔23與第二槽腔24接觸的位置時,限位柱會被第一槽腔23的底部擋住,從而緩沖柱41無法再繼續上移,從而使得彈簧43不會被過大的拉伸,延長彈簧43的使用壽命。

  [0015]作為優選,設置了出料單元,從而實現工件的沖壓和出料的自動化,通過工作效率。具體的,所述出料單元包括出料推頭51、固定臂52、第二驅動件53及出料滑槽;所述出料滑槽設置在下模板的側部。所述固定臂52的一端部固定連接于上壓模,另一端固定連接于出料推頭51,從而將出料推頭51限定在對應沖壓凹槽13位置,所述出料推頭51可左右動作,從而將沖壓完成后置于沖壓凹槽13內的工件推出,推入出料滑槽內滑出。所述第二驅動件53用于驅動出料推頭51左右動作,具體的,所述第二驅動件53為氣缸。作為優選,所述出料推頭端部設有容納槽511,一彈性件512置于該容納槽511內,其中一端部固連于容納槽511底部,另一端伸出容納槽511連接一推板513。

  [0016]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U型件沖壓成型模,包括上模單元、下模單元及出料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單元包括可上下動作的上模板(11)、用于沖壓工件的上壓模(12)及用于驅動上模板(11)動作的第一驅動件,該上壓模(12)固連于上模板(11)中心部位置,所述上壓模(12)底部開設有形狀、大小配適于工件的沖壓凹槽(13);所述下模單元包括下模板(21)、配合上壓模(12)沖壓工件的下壓模(22)、緩沖件;所述下模板(21)對應上壓模(12)位置開設第一槽腔(23)和第二槽腔(24),所述下壓模(22)—端通過連接柱(3)固連于第二槽腔(24)底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一槽腔(23)上表面;所述緩沖件包括緩沖柱(41)、限位柱(42),所述緩沖柱(41)通過彈簧(43)連接于第二槽腔(24)底面,所述限位柱(42)為緩沖柱(41)兩側向外延伸形成的兩凸柱;所述出料單元包括可左右動作推出工件的出料推頭(51)、用于限定出料推頭(51)于沖壓凹槽(13)位置的固定臂(52)、用于驅動出料推頭(51)動作的第二驅動件(53)及出料滑槽;所述出料推頭端部設有容納槽(511 ),一彈性件(512 )置于該容納槽(511)內,其中一端部固連于容納槽(511)底部,另一端伸出容納槽(511)連接一推板(513);所述第一槽腔側壁設有半圓形槽,一滾柱(6)可轉動的置于該半圓形槽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U型件沖壓成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滾柱(6)兩側部中心部向外凸起形成轉動柱,所述半圓形槽兩端部開設有用于容置該轉動柱的柱槽,所述柱槽的形狀與轉動柱相配適。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U型件沖壓成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件、第二驅動件(53)均為氣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U型件沖壓成型模,包括上模單元、下模單元及出料單元,所述上模單元包括可上下動作的上模板、用于沖壓工件的上壓模及用于驅動上模板動作的第一驅動件,該上壓模固連于上模板中心部位置,所述上壓模底部開設有形狀、大小配適于工件的沖壓凹槽;所述下模單元包括下模板、配合上壓模沖壓工件的下壓模、緩沖件;所述下模板對應上壓模位置開設第一槽腔和第二槽腔,所述下壓模一端通過連接柱固連于第二槽腔底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一槽腔上表面;所述緩沖件包括緩沖柱、限位柱。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可實現U形件的自動化的沖壓及出料,工作效率高,沖壓效果好。

  【IPC分類】B21D37/10

  【公開號】CN205217804

  【申請號】CN201521103183

  【發明人】蔡宏強, 朱利偉, 阮觀祥

  【申請人】紹興電力設備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8日

  一種u型折彎的新型模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折彎模具結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U型折彎的新型模具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模具,工業生產上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等方法得到所需產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素有“工業之母”的稱號。折彎模具一種常見的模具,是折彎機用來成型加工板料的工具,這種工具有各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現有的折彎模具結構,普遍采用拼板結構,拼板之間用連接塊相連,模具結構復雜,線割加工量多,同時成型尺寸有偏差時,模具調整困難,需要重新修割模具及連接塊,導致模具制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高,不利于生產。

  【實用新型內容】

  [0003](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U型折彎的新型模具結構,以克服現有折彎模具結構復雜,線割加工量多,成型尺寸有偏差時,需要重新修割模具及連接塊,模具調整困難,導致模具制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高,不利于生產的問題。

  [0005](二)技術方案

  [0006]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U型折彎的新型模具結構,包括下模座(I),下墊板(2),上夾板(7)和上模座(8),所述下模座(I)連接有下墊板

  (2),所述下墊板(2)上設有成型擋塊(3),所述下墊板(2)和成型擋塊(3)連接有下折塊(4),所述下折塊(4)連接有下浮板(5),所述下折塊(4)和下浮板(5)連接有上折塊(6),所述上折塊(6)連接有上夾板(7),所述上夾板(7)連接有上模座(8)。

  [0007]進一步的,所述成型擋塊(3)上設有定位缺口(301)。

  [0008]進一步的,所述下墊板(2)和上夾板(7)上均布設有至少兩個固定孔(901)。

  [0009]進一步的,所述下模座(I)和下墊板(2)通過固定孔(901)及緊固螺栓(9)與上夾板

  (7)和上模座(8)連接。

  [0010](三)有益效果

  [0011]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U型折彎的新型模具結構,采用使用成型擋塊定位下折塊的模具結構,減少了下模板鋼材的用量和加工量,并能方便地實現成型尺寸的調整,無需重割相關入子,提高了修模、調模的效率,從而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和生產成本,大大地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不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主視圖。

  [0014]圖中:

  [0015]1、下模座;2、下墊板;3、成型擋塊;301、定位缺口;4、下折塊;5、下浮板;6、上折塊;

  7、上夾板;8、上模座;9、緊固螺栓;901、固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7]如圖1?圖2所示,其結構關系為:包括下模座I,下墊板2,上夾板7和上模座8,所述下模座I連接有下墊板2,所述下墊板2上設有成型擋塊3,所述下墊板2和成型擋塊3連接有下折塊4,所述下折塊4連接有下浮板5,所述下折塊4和下浮板5連接有上折塊6,所述上折塊6連接有上夾板7,所述上夾板7連接有上模座8。

  [0018]優選的,所述成型擋塊3上設有定位缺口301。

  [0019]優選的,所述下墊板2和上夾板7上均布設有至少兩個固定孔901。

  [0020]優選的,所述下模座I和下墊板2通過固定孔901及緊固螺栓9與上夾板7和上模座8連接。

  [0021]具體使用時,下折塊4通過若干螺絲鎖緊在下墊板2上,線割成型擋塊3形成定位缺口 301用以定位,下折塊4和上折塊6內無需固定銷,成型擋塊3線割在下墊板2里。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加工方便,維修模具時也便于調整成型尺寸。

  [0022]綜上,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使用成型擋塊定位下折塊的模具結構,減少了下模板鋼材的用量和加工量,并能方便地實現成型尺寸的調整,無需重割相關入子,提高了修模、調模的效率,從而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和生產成本,大大地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

  [0023]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24]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U型折彎的新型模具結構,包括下模座(I),下墊板(2),上夾板(7)和上模座(8),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I)連接有下墊板(2),所述下墊板(2)上設有成型擋塊(3),所述下墊板(2)和成型擋塊(3)連接有下折塊(4),所述下折塊(4)連接有下浮板(5),所述下折塊(4)和下浮板(5)連接有上折塊(6),所述上折塊(6)連接有上夾板(7),所述上夾板(7)連接有上模座(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U型折彎的新型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擋塊(3)上設有定位缺口(30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U型折彎的新型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墊板(2)和上夾板(7)上均布設有至少兩個固定孔(90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U型折彎的新型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I)和下墊板(2)通過固定孔(901)及緊固螺栓(9)與上夾板(7)和上模座(8)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U型折彎的新型模具結構,涉及折彎模具結構技術領域,包括下模座,下墊板,上夾板和上模座,下模座連接有下墊板,下墊板上設有成型擋塊,下墊板和成型擋塊連接有下折塊,下折塊連接有下浮板,下折塊和下浮板連接有上折塊,上折塊連接有上夾板,上夾板連接有上模座;本實用新型采用使用成型擋塊定位下折塊的模具結構,減少了下模板鋼材的用量和加工量,并能方便地實現成型尺寸的調整,無需重割相關入子,提高了修模、調模的效率,從而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和生產成本,大大地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

  【IPC分類】B21D37/10

  【公開號】CN205217805

  【申請號】CN201521130774

  【發明人】周思蓮

  【申請人】萬盛興精密技術(惠州)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9日

  鉚螺柱氣缸脫模的新型模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鉚螺柱氣缸脫模的新型模具結構。

  【背景技術】

  [0002]五金很多產品都需要鉚螺柱,一般普遍采用下模螺柱孔內裝脫料銷來脫模,因同一產品的螺柱有不同規格和高度,由于各螺柱的高度不同,在脫模時經常發生有的螺柱脫開模具,而有些螺柱還卡在模具內,以至鉚后產品的螺柱松動而造成產品的不良,生產效率變低。

  [0003]所以,目前亟需對現有的模具結構進行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鉚螺柱氣缸脫模的新型模具結構,可以避免廣品柳接不良,提尚良品率。

  [0005]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0006]—種鉚螺柱氣缸脫模的新型模具結構,從上倒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上脫板、下模板、下模座、下托板和脫料頂桿,所述上模座、上墊板和上夾板之間固定連接,所述下模板和下模座之間固定連接,所述下模板上設有螺柱孔,所述脫料頂桿下端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上端位于螺柱孔內,所述下模座和下托板之間還設有氣缸,所述氣缸頂部還設有下打板,所述下打板和下模座之間通過螺栓緊固裝置固定。

  [0007]進一步的,所述氣缸包括兩個,均設置于下模座和下托板之間,關于下托板中心線對稱。

  [0008]進一步的,還設有下墊塊,所述下墊塊位于下模座和下托板之間。

  [0009]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鉚螺柱氣缸脫模的新型模具結構,氣缸裝置加裝在下模,脫料頂桿在下模螺柱孔將產品頂出,而因螺柱高度不同,可將脫料頂桿長度相應作出調整。在沖壓生產時,所有螺柱將會同時一起向上浮升脫模,這樣有效地解決了因螺柱高度不同而造成脫模的不同步,避免了產品的鉚接不良。從而降低了模具維護成本和生產成本,大大地提尚了廣品的生廣效率,提尚了良品率。

  【附圖說明】

  [001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2]其中:1、上模板;2、上墊板;3、上夾板;4、止擋板;5、上脫板;6、下模板;7、下模座;8、下托板;9、脫料頂桿;10、螺柱孔;11、氣缸;12、下打板;13、螺栓緊固裝置;14、下墊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13]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4]結合附圖1,本實用新型一種一種鉚螺柱氣缸脫模的新型模具結構,從上倒下依次包括上模座1、上墊板2、上夾板3、止擋板4、上脫板5、下模板6、下模座7、下托板8和脫料頂桿9,所述上模座1、上墊板2和上夾板3之間固定連接,所述下模板6和下模座7之間固定連接,所述下模板6上設有螺柱孔10,所述脫料頂桿9下端固定在所述下模座7上,上端位于螺柱孔10內,所述下模座7和下托板8之間還設有氣缸11,所述氣缸11頂部還設有下打板12,所述下打板12和下模座7之間通過螺栓緊固裝置13固定,還設有下墊塊14,位于下模座7和下托板8之間。

  [0015]氣缸11設有兩個,均設置于下模座7和下托板8之間,關于下托板8中心線對稱。

  [001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鉚螺柱氣缸脫模的新型模具結構,氣缸裝置加裝在下模,脫料頂桿在下模螺柱孔將產品頂出,而因螺柱高度不同,可將脫料頂桿長度相應作出調整。在沖壓生產時,所有螺柱將會同時一起向上浮升脫模,這樣有效地解決了因螺柱高度不同而造成脫模的不同步,避免了產品的鉚接不良。從而降低了模具維護成本和生產成本,大大地提尚了廣品的生廣效率,提尚了良品率。

  [0017]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18]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鉚螺柱氣缸脫模的新型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從上倒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上脫板、下模板、下模座、下托板和脫料頂桿,所述上模座、上墊板和上夾板之間固定連接,所述下模板和下模座之間固定連接,所述下模板上設有螺柱孔,所述脫料頂桿下端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上端位于螺柱孔內,所述下模座和下托板之間還設有氣缸,所述氣缸頂部還設有下打板,所述下打板和下模座之間通過螺栓緊固裝置固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鉚螺柱氣缸脫模的新型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包括兩個,均設置于下模座和下托板之間,關于下托板中心線對稱。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鉚螺柱氣缸脫模的新型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還設有下墊塊,所述下墊塊位于下模座和下托板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鉚螺柱氣缸脫模的新型模具結構,涉及模具設備技術領域,從上倒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上脫板、下模板、下模座、下托板和脫料頂桿,所述上模座、上墊板和上夾板之間固定連接,所述下模板和下模座之間固定連接,所述下模板上設有螺柱孔,所述脫料頂桿下端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上端位于螺柱孔內,所述下模座和下托板之間還設有氣缸,所述氣缸頂部還設有下打板,所述下打板和下模座之間通過螺栓緊固裝置固定,結構簡單、加工方便,解決了產品脫料不同步的現象,避免了產品的鉚接不良,降低了模具維護成本和生產成本,大大地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產品的不良率。

  【IPC分類】B21D45/04, B21D37/10

  【公開號】CN205217806

  【申請號】CN201521134402

  【發明人】周思蓮, 鄭小鋒, 榮輝龍, 盧華東, 徐文惠, 魯業川, 黃同政

  【申請人】萬盛興精密技術(惠州)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9日

  一種沖裁導向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導向機構,尤其涉及一種沖裁導向機構。

  【背景技術】

  [0002]導向裝置是沖裁模具的重要組成部件,傳統的導向裝置指在上、下模座上安裝了主要由導套、導柱等零件組成的運動副,在導向裝置的約束下,上、下模相對運動時,始終沿著一個正確的方向運動,從而達到精密沖壓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導向裝置精度不夠高,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產生磨損,從而使得導向精度變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提出的技術任務是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提供一種沖裁導向機構,解決目前技術中傳統的沖裁導向機構容易磨損,導向精度易變低的問題。

  [0004]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5]—種沖裁導向機構,包括機架和沖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架上豎直設置有導柱,導柱的上下端通過導座固定在機架上,導柱上滑套有導套,沖頭與導套連接,沖頭隨導套沿導柱上下滑動,所述的導套內側與導柱之間設置有保持架,保持架上沿軸向和周向均勻開設有若干的孔,孔內鑲嵌著鋼球,鋼球與導套內側以及導柱外壁接觸,導套的上下兩端裝置有密封圈。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沖裁導向機構將傳統的滑動導向改為鋼球的滾動導向,導柱安裝穩定性,從而導向精度高,滾動導向可以有效降低磨損,延長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

  [0006]進一步的,所述的導套上設置有潤滑裝置,使得導套與導柱之間達到良好的潤滑效果,進一步降低磨損,提高導套與導柱的使用壽命,保證導向精度,從而提高沖裁加工精度。

  [0007]進一步的,所述的潤滑裝置包括注油塊,注油塊連接在導套上,注油塊上設置有油腔,導套側壁設置有貫穿其壁面的注油孔,油腔通過注油孔與導套內部連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潤滑裝置在向油腔內注入潤滑油后,潤滑油通過注油孔流入到導套內部,使得保持架與鋼球之間充滿潤滑油達到良好的潤滑效果,降低磨損,確保導向精度。

  [0008]進一步的,所述的機架在下部的導座上還裝置有定位柱,導套上設置與定位柱匹配的定位孔,本實用新型利用定位柱對導向機構的導向精度進行定位,在導向精度變差時可及時發現并進行維護修正,保證加工的精確度。

  [0009]進一步的,所述的導座由左右抱合的半圓環結構組成,方便組裝拆卸導向機構,提高維護便捷性。

  [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

  [001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沖裁導向機構結構簡單,導向順滑,可有效提高導向精度,潤滑良好,磨損小,使用壽命高,裝卸方便,維護成本低,經濟效益高。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13]圖2為導套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一種沖裁導向機構,結構簡單,降低磨損,使用壽命長,提高導向精度,從而保證沖裁加工的精準度。

  [0016]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沖裁導向機構,包括機架I和沖頭2,所述的機架I上豎直設置有導柱3,導柱3的上下端通過導座4固定在機架I上,導座4由左右抱合的半圓環結構組成,方便裝卸導柱3,維護操作便捷,導柱3上滑套有導套5,沖頭2與導套5連接,沖頭2隨導套5沿導柱3上下滑動,所述的導套5內側與導柱3之間設置有保持架6,保持架6上沿軸向和周向均勻開設有若干的孔,孔內鑲嵌著鋼球7,鋼球7與導套5內側以及導柱3外壁接觸,導套5的上下兩端裝置有密封圈8。

  [0017]導套5上設置有潤滑裝置保持良好的潤滑效果,提高導向機構的使用壽命,潤滑裝置包括注油塊9,注油塊9連接在導套5上,注油塊9上設置有油腔10,導套5側壁設置有貫穿其壁面的注油孔11,油腔10通過注油孔11與導套5內部連通。

  [0018]機架I在下部的導座4上還裝置有定位柱12,導套5上設置與定位柱12匹配的定位孔13,利用定位柱對導向機構的導向精度進行定位,在導向精度變差時可及時發現并進行維護修正。

  [0019]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優選實施方式不應視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沖裁導向機構,包括機架(I)和沖頭(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架(I)上豎直設置有導柱(3),導柱(3)的上下端通過導座(4)固定在機架(I)上,導柱(3)上滑套有導套(5),沖頭(2)與導套(5)連接,沖頭(2)隨導套(5)沿導柱(3)上下滑動,所述的導套(5)內側與導柱(3)之間設置有保持架(6),保持架(6)上沿軸向和周向均勻開設有若干的孔,孔內鑲嵌著鋼球(7),鋼球(7)與導套(5)內側以及導柱(3)外壁接觸,導套(5)的上下兩端裝置有密封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裁導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套(5)上設置有潤滑裝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沖裁導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潤滑裝置包括注油塊(9),注油塊(9)連接在導套(5)上,注油塊(9)上設置有油腔(10),導套(5)側壁設置有貫穿其壁面的注油孔(11),油腔(10)通過注油孔(11)與導套(5)內部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裁導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架(I)在下部的導座(4)上還裝置有定位柱(12),導套(5)上設置與定位柱(12)匹配的定位孔(13)。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沖裁導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座(4)由左右抱合的半圓環結構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沖裁導向機構,包括機架和沖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架上豎直設置有導柱,導柱的上下端通過導座固定在機架上,導柱上滑套有導套,沖頭與導套連接,沖頭隨導套沿導柱上下滑動,所述的導套內側與導柱之間設置有保持架,保持架上沿軸向和周向均勻開設有若干的孔,孔內鑲嵌著鋼球,鋼球與導套內側以及導柱外壁接觸,導套的上下兩端裝置有密封圈。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沖裁導向機構結構簡單,導向順滑,可有效提高導向精度,潤滑良好,磨損小,使用壽命高,裝卸方便,維護成本低,經濟效益高。

  【IPC分類】B21D37/12, B21D37/18

  【公開號】CN205217807

  【申請號】CN201520858655

  【發明人】范紹平, 劉鑫

  【申請人】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30日

  一種沖壓模具的下模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具體涉及一種落料沖孔模的下模座。

  【背景技術】

  [0002]沖壓模具是沖壓生產中必不可少的裝備,模具設計與制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的好壞,并直接影響產品效益及新產品的開發。原有模具結構不合理,定位不精確,加工質量得不到保障,生產成本高。

  【發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沖壓模具的下模座,解決了現有下模座結構不合理,定位不精確,生產成本高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5]—種沖壓模具的下模座,其特征是:包括方形下模座本體,下模座本體兩邊由外向內分別設有外導柱孔和內導柱孔,所述的下模座本體中部設有模穴,所述的模穴上部位置設有兩個下模板安裝孔,還包括設置在下模座本體每個角部位置的四個連接螺栓安裝孔,其中每個連接螺栓安裝孔與模穴中心的距離以及與相近角部的距離均相等,所述的下模板安裝孔的反面攻止付牙,每個連接螺栓安裝孔反面鉆深10_15mm。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定位精確,易于加工制作,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0007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不意圖。

  [0008]圖中:1.下模座本體;2.下模板安裝孔;3.內導柱孔;4.外導柱孔;5.模穴;6.連接螺栓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結合附圖,列舉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10]參見附圖1,本實用新型包括方形下模座本體1,下模座本體I兩邊由外向內分別設有外導柱孔4和內導柱孔3,所述的下模座本體I中部設有模穴5,所述的模穴5上部位置設有兩個下模板安裝孔2,還包括設置在下模座本體I每個角部位置的四個連接螺栓安裝孔6,其中每個連接螺栓安裝孔6與模穴5中心的距離以及與相近角部的距離均相等,所述的下模板安裝孔2的反面攻止付牙,每個連接螺栓安裝孔6反面鉆深10-15mm。

  [0011]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沖壓模具的下模座,其特征是:包括方形下模座本體,下模座本體兩邊由外向內分別設有外導柱孔和內導柱孔,所述的下模座本體中部設有模穴,所述的模穴上部位置設有兩個下模板安裝孔,還包括設置在下模座本體每個角部位置的四個連接螺栓安裝孔,其中每個連接螺栓安裝孔與模穴中心的距離以及與相近角部的距離均相等,所述的下模板安裝孔的反面攻止付牙,每個連接螺栓安裝孔反面鉆深10-15mm。

  【專利摘要】一種沖壓模具的下模座,涉及一種模具,具體涉及一種落料沖孔模的下模座。包括方形下模座本體,下模座本體兩邊由外向內分別設有外導柱孔和內導柱孔,所述的下模座本體中部設有模穴,所述的模穴上部位置設有兩個下模板安裝孔,還包括設置在下模座本體每個角部位置的四個連接螺栓安裝孔,其中每個連接螺栓安裝孔與模穴中心的距離以及與相近角部的距離均相等,所述的下模板安裝孔的反面攻止付牙,每個連接螺栓安裝孔反面鉆深10-15mm。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定位精確,易于加工制作,使用方便。

  【IPC分類】B21D37/12

  【公開號】CN205217808

  【申請號】CN201520892707

  【發明人】劉勇, 劉興全, 郭旭光

  【申請人】天津華舜汽配制造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0日

  料帶壓料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沖壓裝置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料帶壓料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對料板進行沖壓成型時,為防止料帶的移動,通常要對料帶進行壓緊,現有的料帶壓緊裝置只有在引伸工位,設置幾個壓料釘進行壓料,由于壓料釘與料帶呈點接觸,使得料帶出現起皺,影響了下道工序。

  【發明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上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料帶壓料裝置,較好地實現了料帶的簡單壓緊,在沖壓過程中保證了料帶的平整,防止了料板變形、起皺,保證了下道工序的質量,從而保證了沖壓完成后整個產品的質量。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料帶壓料裝置,其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底座,所述上模底座上設置有壓料釘,所述壓料釘連接壓料板,所述壓料板上設置有柔性氈。

  [0005]其進一步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上設置有頂料釘,所述釘料釘通過彈簧連接所述下模;所述柔性氈為羊毛氈。

  [0006]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結構中,由于壓料釘連接壓料板,壓料板上設置有柔性氈,壓料釘通過氣壓作用于壓料板上,壓料板上固定的柔性氈直接接觸帶料,使帶料變平整,較好地實現了料帶的簡單壓緊,在沖壓過程中保證了料帶的平整,防止了料板變形、起皺,保證了下道工序的質量,從而保證了沖壓完成后整個產品的質量。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料帶壓料裝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8]見圖1,一種料帶壓料裝置,其包括上模I和下模2,上模I包括上模底座3,上模底座3內套裝有壓料釘4,壓料釘4連接壓料板5,壓料板5上設置有羊毛氈6,,下模2上設置有抬料釘7,抬料釘7通過彈簧8連接下模2,由于壓料釘連接壓料板,壓料板上設置有柔性氈,壓料釘通過氣壓作用于壓料板上,壓料板上固定的柔性氈直接接觸帶料,使帶料變平整,較好地實現了料帶的簡單壓緊,在沖壓過程中保證了料帶的平整,防止了料板變形、起皺,保證了下道工序的質量,從而保證了沖壓完成后整個產品的質量。

  [0009]壓料板通過彈簧壓迫抬料釘實現復位。

  【主權項】

  1.一種料帶壓料裝置,其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底座,所述上模底座上設置有壓料釘,所述壓料釘連接壓料板,所述壓料板上設置有柔性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料帶壓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上設置有抬料釘,所述抬料釘通過彈簧連接所述下模。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料帶壓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氈為羊毛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料帶壓料裝置,較好地實現了料帶的簡單壓緊,在沖壓過程中保證了料帶的平整,防止了料板變形、起皺,保證了下道工序的質量,從而保證了沖壓完成后整個產品的質量,其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底座,所述上模底座上設置有壓料釘,所述壓料釘連接壓料板,所述壓料板上設置有柔性氈。

  【IPC分類】B21D37/12, B21D43/00

  【公開號】CN205217809

  【申請號】CN201520913575

  【發明人】薛燕鳳

  【申請人】無錫高晟成型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7日

  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滑車機構在平時各種側整形、側沖孔等模具中被頻繁使用。一般情況下,滑車上蓋皮被固定在下模座中,在底部空出滑車行程。但是也有件需回退處窄小,本身寬度在滿足整形刀塊基本強度后,如果蓋板固定的話將不足以留出滑車回退的空間,取件不便。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方便取件。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包括蓋皮和可橫向運動的滑車本體,所述蓋皮活動連接在滑車本體上,所述滑車機構還包括可縱向運動的滑車驅動座,所述滑車驅動座與蓋皮斜面配合,所述滑車驅動座縱向運動使蓋皮向上運動或向下運動,所述滑車本體橫向運動使蓋皮與滑車驅動座斜面配合或解除配合。工作時,先通過滑車本體的橫向運動使蓋皮與滑車驅動座斜面配合,再通過滑車驅動座的縱向運動使蓋皮向上運動到工作位置;取件回退時,先使滑車驅動座反向運動退回原位,此時蓋皮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運動,避開件的型面,再使滑車本體反向運動將蓋皮帶回原位,達到方便取件的目的。

  [0005]改進的,所述蓋皮通過滑動導板滑動連接在滑車本體上。通過滑動導板實現蓋皮與滑車本體的連接,使得蓋皮能夠跟隨滑車本體橫向運動,通過滑動導板實現蓋皮相對滑車本體運動,使得蓋皮能夠向上運動或向下運動。

  [0006]改進的,所述滑車機構還包括導向柱,所述導向柱沿著蓋皮的運動方向穿過蓋皮。提高蓋皮運動的穩定性,減小滑動導板在滑動過程中受到的阻礙,避免滑動導板在滑動過程中卡死。

  [0007]改進的,所述蓋皮設有驅動鑲板I,所述滑車驅動座設有驅動鑲板Π,所述驅動鑲板I與驅動鑲板Π斜面配合。驅動鑲板I與驅動鑲板Π構成斜楔機構,將滑車驅動座的縱向運動轉化為蓋皮的上下運動。

  [0008]改進的,所述蓋皮連接有復位彈簧。通過復位彈簧加速蓋皮的回退。

  [0009]改進的,所述滑車本體與滑車驅動座斜面配合,所述滑車驅動座縱向運動使滑車本體橫向運動。通過滑車驅動座驅動滑車本體運動。

  [0010]改進的,所述滑車本體設有驅動鑲板m,所述滑車驅動座設有驅動鑲板IV,所述驅動鑲板m和驅動鑲板IV斜面配合。驅動鑲板m與驅動鑲板IV構成斜楔機構,將滑車驅動座的縱向運動轉化為滑車本體的橫向運動。

  [0011]改進的,所述滑車機構包括可豎直運動的上模座,所述上模座與滑車驅動座斜面配合,所述上模座豎直運動使滑車驅動座縱向運動。通過上模座驅動滑車驅動座運動。

  [0012]改進的,所述上模座設有驅動鑲板V,所述滑車驅動座設有驅動鑲板VI,所述驅動鑲板V與驅動鑲板VI斜面配合。驅動鑲板V與驅動鑲板VI構成斜楔機構,將上模座的豎直運動轉化為滑車驅動座的縱向運動。

  [0013]改進的,所述滑車本體連接有氣缸I,所述滑車驅動座連接有氣缸Π。滑車本體由氣缸I驅動運動,也可由滑車驅動座驅動運動,兩種驅動方式確保滑車本體正常工作,滑車驅動座由氣缸π驅動運動,也可由上模座驅動運動,兩種驅動方式確保滑車驅動座正常工作。

  [0014]有益效果:

  [001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該實用新型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工作時,先通過滑車本體的橫向運動使蓋皮與滑車驅動座斜面配合,再通過滑車驅動座的縱向運動使蓋皮向上運動到工作位置;取件回退時,先使滑車驅動座反向運動退回原位,此時蓋皮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運動,避開件的型面,再使滑車本體反向運動將蓋皮帶回原位,達到方便取件的目的。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的結構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工作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回退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如圖1至圖3所示,蓋皮I浮動式滑車機構,包括蓋皮1、可橫向運動的滑車本體2、可縱向運動的滑車驅動座3及可豎直運動的上模座(圖中未畫出),蓋皮I活動連接在滑車本體2上,在本實施例中,蓋皮I通過滑動導板4滑動連接在滑車本體2上,具體連接結構為:滑車本體2設有安裝口 5,安裝口 5具有橫向傾斜設置的側壁51,滑動導板4固定連接在蓋皮I上,滑動導板4滑動連接在側壁51上,滑車驅動座3與蓋皮I斜面配合,蓋皮I設有驅動鑲板161,滑車驅動座3設有驅動鑲板Π 62,驅動鑲板161與驅動鑲板Π 62斜面配合,滑車驅動座3縱向運動使蓋皮I沿著側壁51向上運動,滑車驅動座3反向退回后,蓋皮I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著側壁51向下運動,滑車機構還包括導向柱8,導向柱8沿著蓋皮I的運動方向穿過蓋皮1,以此提高蓋皮I運動的穩定性,當然滑動導板4也可以滑動連接在蓋皮I上,既加長蓋皮I的運動行程,又使滑車機構結構緊湊,為了加速蓋皮I向下運動,蓋皮I連接有復位彈簧,滑車本體2橫向運動使蓋皮I與滑車驅動座3斜面配合,滑車本體2反向運動使蓋皮I與滑車驅動座3解除配合。實際工作時,先通過滑車本體2的橫向運動使蓋皮I與滑車驅動座3斜面配合,再通過滑車驅動座3的縱向運動使蓋皮I向上運動到工作位置;取件回退時,先使滑車驅動座3反向運動,此時蓋皮I在復位彈簧的彈性力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運動,避開件的型面,再使滑車本體2反向運動將蓋皮I帶回原位,達到方便取件的目的。

  [0021]在本實施例中,滑車本體2連接有氣缸171,通過氣缸171驅動滑車本體2橫向運動,滑車驅動座3連接有氣缸Π 72,通過氣缸Π 72驅動滑車驅動座3縱向運動,為了確保氣缸171失效時滑車本體2能夠正常工作,滑車本體2與滑車驅動座3斜面配合,滑車本體2設有驅動鑲板ΙΠ63,滑車驅動座3設有驅動鑲板IV64,驅動鑲板ΙΠ63和驅動鑲板IV64斜面配合,滑車驅動座3縱向運動使滑車本體2橫向運動,通過滑車驅動座3驅動滑車本體2橫向運動,為了確保氣缸π 72失效時滑車驅動座3能夠正常工作,上模座與滑車驅動座3斜面配合,上模座設有驅動鑲板V 65,滑車驅動座3設有驅動鑲板VI66,驅動鑲板V 65與驅動鑲板VI66斜面配合,上模座豎直運動使滑車驅動座3縱向運動,通過上模座驅動滑車驅動座3運動。

  [0022]除上述優選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改變和變形,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所定義的范圍。

  【主權項】

  1.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包括蓋皮和可橫向運動的滑車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蓋皮活動連接在滑車本體上,所述滑車機構還包括可縱向運動的滑車驅動座,所述滑車驅動座與蓋皮斜面配合,所述滑車驅動座縱向運動使蓋皮向上運動或向下運動,所述滑車本體橫向運動使蓋皮與滑車驅動座斜面配合或解除配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蓋皮通過滑動導板滑動連接在滑車本體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車機構還包括導向柱,所述導向柱沿著蓋皮的運動方向穿過蓋皮。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蓋皮設有驅動鑲板I,所述滑車驅動座設有驅動鑲板Π,所述驅動鑲板I與驅動鑲板Π斜面配合。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蓋皮連接有復位彈善 O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車本體與滑車驅動座斜面配合,所述滑車驅動座縱向運動使滑車本體橫向運動。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車本體設有驅動鑲板m,所述滑車驅動座設有驅動鑲板IV,所述驅動鑲板m和驅動鑲板IV斜面配合。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車機構包括可豎直運動的上模座,所述上模座與滑車驅動座斜面配合,所述上模座豎直運動使滑車驅動座縱向運動。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設有驅動鑲板V,所述滑車驅動座設有驅動鑲板VI,所述驅動鑲板V與驅動鑲板VI斜面配合。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車本體連接有氣缸I,所述滑車驅動座連接有氣缸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蓋皮浮動式滑車機構,包括蓋皮和可橫向運動的滑車本體,所述蓋皮活動連接在滑車本體上,所述滑車機構還包括可縱向運動的滑車驅動座,所述滑車驅動座與蓋皮斜面配合,所述滑車驅動座縱向運動使蓋皮向上運動或向下運動,所述滑車本體橫向運動使蓋皮與滑車驅動座斜面配合或解除配合。工作時,先通過滑車本體的橫向運動使蓋皮與滑車驅動座斜面配合,再通過滑車驅動座的縱向運動使蓋皮向上運動到工作位置;取件回退時,先使滑車驅動座反向運動退回原位,此時蓋皮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運動,避開件的型面,再使滑車本體反向運動將蓋皮帶回原位,達到方便取件的目的。

  【IPC分類】B21D37/12

  【公開號】CN205217810

  【申請號】CN201521097497

  【發明人】王金枝, 林志明, 楊喬寶, 呂煒東

  【申請人】浙江鐵牛汽車車身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4日

  壓入方向缸限位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限位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用于壓入方向缸限位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方向缸自擋塊正上方壓向擋塊方向,現有技術中,沒有限位螺釘,方向缸向下動作時,擋塊連著壓入桿一直壓到與固定載體塊上表面相接觸,壓入桿向下壓入過長,易損壞需壓入件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壓入方向缸限位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了壓入桿向下壓入過長,易損壞需壓入件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壓入方向缸限位裝置,包括具有外螺紋的限位螺釘和具有內螺紋孔的固定載體,所述限位螺釘經其外螺紋和固定載體的內螺紋孔的配合旋接于固定載體的內螺紋孔內且其高度可上下調節。

  [0005]進一步,所述限位螺釘與壓入桿平行設置。

  [0006]有益技術效果:

  [0007]1、本專利采用所述限位螺釘經其外螺紋和固定載體的內螺紋孔的配合旋接于固定載體的內螺紋孔內且其高度可上下調節,由于該限位螺釘外表面設有外螺紋,固定載體塊上設有含有內螺紋的孔,該限位螺釘通過外螺紋置入固定載體塊上,并可調節限位螺釘的高度,在方向缸動作時,擋塊的下表面和限位螺釘的上表面接觸時,即可限制壓入桿再向下動作,解決了壓入桿向下壓入過長,易損壞需壓入件的問題,具有限位的有益技術效果。

  [0008]2、本專利采用其高度可上下調節的技術手段,由于經渦輪蝸桿的作用調節高度,使得限位螺釘使用更靈活。

  [0009]3、本專利簡單、實用,適用范圍廣。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壓入方向缸限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0012]圖中:1-限位螺釘,2-固定載體,3-壓入桿。

  [0013]實施例:

  [0014]本實施例:如圖1所示,壓入方向缸限位裝置,包括具有外螺紋的限位螺釘I和具有內螺紋孔的固定載體2,所述限位螺釘I經其外螺紋和固定載體2的內螺紋孔的配合旋接于固定載體2的內螺紋孔內且其高度可上下調節。

  [0015]所述限位螺釘I與壓入桿3平行設置。

  [0016]工作原理:

  [0017]本專利通過所述限位螺釘經其外螺紋和固定載體的內螺紋孔的配合旋接于固定載體的內螺紋孔內且其高度可上下調節,由于該限位螺釘外表面設有外螺紋,固定載體塊上設有含有內螺紋的孔,該限位螺釘通過外螺紋置入固定載體塊上,并可調節限位螺釘的高度,在方向缸動作時,擋塊的下表面和限位螺釘的上表面接觸時,即可限制壓入桿再向下動作,本實用新型解決了壓入桿向下壓入過長,易損壞需壓入件的問題,具有限位、使得限位螺釘使用更靈活、簡單、實用,適用范圍廣的有益技術效果。

  [0018]利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壓入方向缸限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外螺紋的限位螺釘和具有內螺紋孔的固定載體,所述限位螺釘經其外螺紋和固定載體的內螺紋孔的配合旋接于固定載體的內螺紋孔內且其高度可上下調節。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入方向缸限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螺釘與壓入桿平行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限位裝置技術領域,用于壓入方向缸限位裝置,包括具有外螺紋的限位螺釘和具有內螺紋孔的固定載體,本實用新型解決了壓入桿向下壓入過長,易損壞需壓入件的問題,具有限位、使得限位螺釘使用更靈活、簡單、實用,適用范圍廣的有益技術效果。

  【IPC分類】B21D37/12

  【公開號】CN205217811

  【申請號】CN201521112406

  【發明人】邱自鵬, 邢波, 唐曉波, 王曉東, 王春艷, 劉偉, 張臣, 姜春英

  【申請人】煙臺通岳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9日

  浮升引導導料塊的新型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配件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浮升引導導料塊的新型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連續模沖壓厚料時,當下模浮料較高時,一般采用浮升導料塊來導料。由于浮料很高,下模引導孔也需要做成浮升引導銷以便產品在沖壓時導正。這樣因零件多,線割量大,成本相應增高,且對于產品較大,步距大的情況,經常會發生上模引導針帶料的問題。從而經常性地維修模具,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效率,模具維護成本也在不斷地增加,不利于生產。

  [0003]所以,目前需要對這部分進行改進以來解決上述出現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浮升引導導料塊的新型結構,提高了模具強度,增加模具壽命,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0005]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0006]—種浮升引導導料塊的新型結構,包括浮升導料塊和壓塊,所述壓塊安裝在所述浮升導料塊的上表面右側,所述壓塊內還設有螺栓孔,所述浮升導料塊的底部左側開有引導孔,所述浮升導料塊中央開有固定孔。

  [0007]進一步的,所述壓塊下表面左側設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中間開有孔槽。

  [0008]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浮升引導導料塊的新型結構,將引導孔與浮升導料塊結合在一起,做成一個零件,這樣有效地解決了上模引導針帶料問題,同時控制了制造成本,從而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和生產成本,大大地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0009]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視結構示意圖;

  [ΟΟ]圖2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不意圖;

  [0012]圖3為本實用新型安裝在排料裝置上的示意圖。

  [0013]其中:1、浮升導料塊;2、壓塊;3、引導孔;4、孔槽;5、固定孔;6、螺栓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4]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5]結合附圖1、圖2和圖3,本實用新型一種浮升引導導料塊的新型結構,包括浮升導料塊I和壓塊2,所述壓塊2安裝在所述浮升導料塊I的上表面右側,所述壓塊2內還設有螺栓孔6,所述浮升導料塊I的底部左側開有引導孔3,所述浮升導料塊I中央開有固定孔5,壓塊2下表面左側設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中間開有孔槽4。

  [001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浮升引導導料塊的新型結構,將引導孔與浮升導料塊結合在一起,做成一個零件,此模具結構簡單、加工方便,且取消了下模浮升引導銷零件,減少了線割量,模具強度加強,增加了模具壽命,很好地控制了模具制造成本,新結構有效地解決了上模引導針帶料問題,從而大大地降低了模具生產維護成本,降低修模率,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0017]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18]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浮升引導導料塊的新型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升導料塊和壓塊,所述壓塊安裝在所述浮升導料塊的上表面右側,所述壓塊內還設有螺栓孔,所述浮升導料塊的底部左側開有引導孔,所述浮升導料塊中央開有固定孔。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浮升引導導料塊的新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塊下表面左側設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中間開有孔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浮升引導導料塊的新型結構,涉及模具配件設備領域,包括浮升導料塊和壓塊,所述壓塊安裝在所述浮升導料塊的上表面右側,所述壓塊內還設有螺栓孔,所述浮升導料塊的底部左側開有引導孔,所述浮升導料塊中央開有固定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制作成本低,大大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

  【IPC分類】B21D37/12

  【公開號】CN205217812

  【申請號】CN201521136649

  【發明人】周思蓮

  【申請人】萬盛興精密技術(惠州)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9日

  一種管件沖壓模具快速裝夾拆卸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自行車的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管件沖壓模具快速裝夾拆卸機構。

  【背景技術】

  [0002]壓力機在安裝固定模具時,通常是通過壓力機上的壓緊塊鎖緊上模或上模板上模柄來實現的,再通過壓力機動模塊的上下運動,帶動車架管件加工模具,以此完成管件的加工。在模具的安裝或拆卸上,工序復雜,導致加工模具的安裝或拆卸,費力費時,正常的生產受阻,無法快速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無法匹配多樣少量的快速生產、快速配銷的模式。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中上述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管件沖壓模具快速裝夾拆卸機構,本機構能夠實現模具與壓力機的快速裝配和快速裝卸。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解決方案是:一種管件沖壓模具快速裝夾拆卸機構,管件沖壓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上表面固定連接有上凸臺,下模具下表面固定連接有下凸臺,包括上過渡板、一對上模壓塊和上鎖緊螺栓,以及下過渡板、一對下模壓塊和下鎖緊螺栓,上過渡板上表面固定連接有模柄,上過渡板下表面設置有第一 T型槽,上鎖緊螺栓的螺栓頭部設置在第一T型槽內,上模壓塊分布在上模具兩側,上模壓塊呈L型,上模壓塊包括固定連接的上壓塊和上支撐塊,上壓塊一端設置在上凸臺下表面,上壓塊的另一端通過上支撐塊設置在上過渡板的下表面,上壓塊中部設置有通孔,上鎖緊螺栓穿過通孔將上壓塊鎖緊。

  [0005]下過渡板上表面設置有第二T型槽,下鎖緊螺栓的螺栓頭部設置在第二 T型槽內,下模壓塊分布在下模具兩側,下模塊呈L型,下模壓塊包括固定連接的下壓塊和下支撐塊,下壓塊的一端設置在下凸臺的上表面,下壓塊的另一端通過下支撐塊設置在下過渡板的上表面,下壓塊中部設置有通孔,下鎖緊螺栓穿過通孔將下壓塊鎖緊。

  [0006]進一步地,上支撐塊上表面固定連接有T型掛塊,T型掛塊設置在上T型槽內。

  [000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鎖緊螺栓和上模壓塊的配合將上模具與上過渡板固定連接,下鎖緊螺栓和下模壓塊的配合將下模具與下過渡板固定連接,通過壓力機上的壓緊塊鎖緊上模具的模柄,再通過壓力機動模塊的上下運動,帶動管件加工模具,以此完成管件的加工;本機構能夠實現模具與壓力機的快速裝配和快速裝卸,大大免去了換模、調模的時間。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管件沖壓模具快速裝夾拆卸機構的主視圖。

  [0009]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管件沖壓模具快速裝夾拆卸機構去除,管件沖壓模具的右視圖。

  [0010]附圖中:

  [0011]11、上模具;12、下模具;13、上凸臺;14、下凸臺;21、上過渡板;22、上模壓塊;221、上壓塊;222、上支撐塊;223、T型掛塊;23、上鎖緊螺栓;24、第一 T型槽;31、下過渡板;32、下模壓塊;321、下壓塊;322、下支撐塊;33、下鎖緊螺栓;34、第二 T型槽;40、模柄。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管件沖壓模具快速裝夾拆卸機構,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管件沖壓模具包括上模具11和下模具12,上模具11上表面固定連接有上凸臺13,下模具12下表面固定連接有下凸臺14,包括上過渡板21、一對上模壓塊22和上鎖緊螺栓23,以及下過渡板31、一對下模壓塊32和下鎖緊螺栓33,上過渡板21上表面固定連接有模柄40,上過渡板21下表面設置有第一T型槽24,上鎖緊螺栓23的螺栓頭部設置在第一T型槽24內,上模壓塊22分布在上模具11兩側,上模壓塊22呈L型,上模壓塊22包括固定連接的上壓塊221和上支撐塊222,上壓塊221—端設置在上凸臺13下表面,上壓塊221的另一端通過上支撐塊222設置在上過渡板21的下表面,上壓塊221中部設置有通孔,上鎖緊螺栓23穿過通孔將上壓塊221鎖緊。上鎖緊螺栓23和上模壓塊22的配合將上模具11與上過渡板21固定連接。上支撐塊222上表面固定連接有T型掛塊223,T型掛塊223設置在上T型槽內,對上模壓塊22起到限位作用。

  [0014]下過渡板31上表面設置有第二T型槽34,下鎖緊螺栓33的螺栓頭部設置在第二 T型槽34內,下模壓塊32分布在下模具12兩側,下模塊呈L型,下模壓塊32包括固定連接的下壓塊321和下支撐塊322,下壓塊321的一端設置在下凸臺14的上表面,下壓塊321的另一端通過下支撐塊322設置在下過渡板31的上表面,下壓塊321中部設置有通孔,下鎖緊螺栓33穿過通孔將下壓塊321鎖緊。下鎖緊螺栓33和下模壓塊32的配合將下模具12與下過渡板31固定連接。通過壓力機上的壓緊塊鎖緊上模具11的模柄40,再通過壓力機動模塊的上下運動,帶動管件加工模具,以此完成管件的加工;本機構對管件沖壓模具與壓力機的固定連接起到過渡作用,實現了模具與壓力機的快速裝配和快速裝卸,大大免去了換模、調模的時間。

  【主權項】

  1.一種管件沖壓模具快速裝夾拆卸機構,所述的管件沖壓模具包括上模具(11)和下模具(12),上模具(11)上表面固定連接有上凸臺(13),下模具(12)下表面固定連接有下凸臺(14),其特征是:包括上過渡板(21)、一對上模壓塊(22)和上鎖緊螺栓(23),以及下過渡板(31)、一對下模壓塊(32)和下鎖緊螺栓(33),上過渡板(21)上表面固定連接有模柄(40),上過渡板(21)下表面設置有第一 T型槽(24),上鎖緊螺栓(23)的螺栓頭部設置在第一 T型槽(24)內,所述的上模壓塊(22)分布在上模具(11)兩側,上模壓塊(22)呈L型,上模壓塊(22)包括固定連接的上壓塊(221)和上支撐塊(222),上壓塊(221)—端設置在上凸臺(13)下表面,上壓塊(221)的另一端通過上支撐塊(222)設置在上過渡板(21)的下表面,上壓塊(221)中部設置有通孔,上鎖緊螺栓(23)穿過通孔將上壓塊(221)鎖緊; 下過渡板(31)上表面設置有第二 T型槽(34),下鎖緊螺栓(33)的螺栓頭部設置在第二 T型槽(34)內,所述的下模壓塊(32)分布在下模具(12)兩側,下模塊呈L型,下模壓塊(32)包括固定連接的下壓塊(321)和下支撐塊(322),下壓塊(321)的一端設置在下凸臺(14)的上表面,下壓塊(321)的另一端通過下支撐塊(322)設置在下過渡板(31)的上表面,下壓塊(321)中部設置有通孔,下鎖緊螺栓(33)穿過通孔將下壓塊(321)鎖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沖壓模具快速裝夾拆卸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上支撐塊(222)上表面固定連接有T型掛塊(223),T型掛塊(223)設置在上T型槽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管件沖壓模具快速裝夾拆卸機構,包括上過渡板、上模壓塊、上鎖緊螺栓、下過渡板、一對下模壓塊和下鎖緊螺栓,上鎖緊螺栓和上模壓塊的配合將上模具與上過渡板固定連接,下鎖緊螺栓和下模壓塊的配合將下模具與下過渡板固定連接,通過壓力機上的壓緊塊鎖緊上模具的模柄,再通過壓力機動模塊的上下運動,帶動管件加工模具,以此完成管件的加工;本機構對管件沖壓模具與壓力機的固定連接起到過渡作用,實現了模具與壓力機的快速裝配和快速裝卸,大大免去了換模、調模的時間。

  【IPC分類】B21D37/10, B21D37/14

  【公開號】CN205217813

  【申請號】CN201521105866

  【發明人】李澤紅, 熊海均, 林勇, 朱經緯

  【申請人】捷安特(成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5日

  鋼管拉管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鋼管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鋼管拉管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鋼管在加工處理過程中,通常都需要進行拉管操作,用以改變鋼管尺寸和強度,以滿足鋼管的使用需求,在拉管操作過程當中,需要使用潤滑油對鋼管進行潤滑,并且還能起到散熱作用,在使用過程中潤滑油會因拉管操作而逐漸減少,因此,就需要工作人員不斷添加潤滑油,而市面上的普通拉管裝置在添加潤滑油時都需要重新搬運潤滑油,并且還要拆開包裝倒入拉管裝置中才能使用,添加潤滑油的工作效率極為低下,并且倒入拉管裝置時因人工操作的不穩定性容易使潤滑油撒到外界環境中,易污染環境,并且容易沾染到工作人員的身上,影響工作人員的人身健康,實際應用效果較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鋼管拉管機,能夠提高添加潤滑油的工作效率,能夠避免環境污染,能夠保護工作人員的人身健康,滿足鋼管拉管的需求。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這種鋼管拉管機,包括機架,機架的兩端上均安裝有拉管箱,拉管箱頂部開口,拉管箱的前側上設有拉塊,拉塊內安裝有拉管模具,拉管箱的底部連接有儲存缸,拉管箱與儲存缸連通,儲存缸的底部安裝有活動塊,活動塊的底面上連接有推拉桿,推拉桿的上連接有調節桿,調節桿通過轉軸連接在機架上,拉管箱底部的側面上連接有調節板,調節板上開有一組凹槽,凹槽呈排列狀態設置在調節板上,相鄰兩個凹槽之間的間距相同,調節桿的一端與機架連接,調節桿的另一端連接在凹槽內,拉管箱的后側設有轉輪,轉輪安裝在機架上。這樣設置,結構合理,使用方便,使用時,將需要拉管加工的鋼管先固定在拉塊內的拉管模具上,然后取出調節桿,轉動調節桿使推拉桿向下移動,推拉桿向下移動帶動活動塊向下移動,接著將調節桿嵌入到調節板上最下端的凹槽內,此時,儲存缸的儲存體積為最大,然后在拉管箱內添加上潤滑油,一部分潤滑油進入到儲存缸內儲存備用,然后采用拉車進行拉管操作,接著轉輪轉動,拉管完成后的鋼管纏繞在轉輪上,使拉管完成后的鋼管在轉輪上繞圈,當潤滑油液面不足以覆蓋鋼管時,將調節桿取出,轉動調節桿使推拉桿向上運動,推拉桿推動活動塊向上運動,活動塊推動儲存缸內的潤滑油向拉管箱內移動,拉管箱內的潤滑油液面上升,直至覆蓋鋼管位置,然后將調節桿嵌入相應的凹槽內進行固定,完成添加潤滑油的操作。

  [0005]轉輪的側面上連接有轉架。這樣設置,當鋼管繞圈完成后,將繞圈鋼管移動到轉架上,便于存放。

  [0006]轉輪上連接有驅動電機,轉輪與驅動電機之間連接有減速機。這樣設置,驅動電機用于驅動轉輪轉動,減速機用于控制轉輪的轉速,使用方便。

  [0007]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鋼管拉管機,結構合理,使用方便,能夠提高添加潤滑油的工作效率,能夠避免環境污染,能夠保護工作人員的人身健康,實際應用效果好,利于推廣。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09]附圖標記說明:機架I,拉管箱2,拉塊3,拉管模具4,儲存缸5,活動塊6,推拉桿7,調節桿8,轉軸9,調節板1,凹槽11,轉輪12,轉架13,驅動電機14,減速機15。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1 ]參照附圖:本實施例中的這種鋼管拉管機,包括機架I,機架I的兩端上均安裝有拉管箱2,拉管箱2頂部開口,拉管箱2的前側上設有拉塊3,拉塊3內安裝有拉管模具4,拉管箱2的底部連接有儲存缸5,拉管箱2與儲存缸5連通,儲存缸5的底部安裝有活動塊6,活動塊6的底面上連接有推拉桿7,推拉桿7上連接有調節桿8,調節桿8通過轉軸9連接在機架I上,拉管箱2底部的側面上連接有調節板10,調節板10上開有一組凹槽11,凹槽11呈排列狀態設置在調節板10上,相鄰兩個凹槽11之間的間距相同,調節桿8的一端與機架I連接,調節桿8的另一端連接在凹槽11內,拉管箱2的后側設有轉輪12,轉輪12安裝在機架I上。

  [0012]轉輪12的側面上連接有轉架13。

  [0013]轉輪12上連接有驅動電機14,轉輪12與驅動電機14之間連接有減速機15。

  [0014]使用時,將需要拉管加工的鋼管先固定在拉塊3內的拉管模具4上,然后取出調節桿8,轉動調節桿8使推拉桿7向下移動,推拉桿7向下移動帶動活動塊6向下移動,接著將調節桿8嵌入到調節板1上最下端的凹槽11內,此時,儲存缸5的儲存體積為最大,然后在拉管箱2內添加上潤滑油,一部分潤滑油進入到儲存缸5內儲存備用,然后采用拉車進行拉管操作,接著轉輪12轉動,拉管完成后的鋼管纏繞在轉輪12上,使拉管完成后的鋼管在轉輪12上繞圈,當潤滑油液面不足以覆蓋鋼管時,將調節桿8取出,轉動調節桿8使推拉桿7向上運動,推拉桿7推動活動塊6向上運動,活動塊6推動儲存缸5內的潤滑油向拉管箱2內移動,拉管箱2內的潤滑油液面上升,直至覆蓋鋼管位置,然后將調節桿8嵌入相應的凹槽11內進行固定,完成添加潤滑油的操作。

  [001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特點是:能夠提高添加潤滑油的工作效率,能夠避免環境污染,能夠保護工作人員的人身健康,實際應用效果好,利于推廣。

  [0016]雖然本實用新型已通過參考優選的實施例進行了圖示和描述,但是,本專業普通技術人員應當了解,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可作形式和細節上的各種各樣變化。

  【主權項】

  1.一種鋼管拉管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I),所述機架(I)的兩端上均安裝有拉管箱(2),所述拉管箱(2)頂部開口,所述拉管箱(2)的前側上設有拉塊(3),所述拉塊(3)內安裝有拉管模具(4),所述拉管箱(2)的底部連接有儲存缸(5),所述拉管箱(2)與儲存缸(5)連通,所述儲存缸(5)的底部安裝有活動塊(6),所述活動塊(6)的底面上連接有推拉桿(7),所述推拉桿(7)上連接有調節桿(8),所述調節桿(8)通過轉軸(9)連接在機架(I)上,所述拉管箱(2)底部的側面上連接有調節板(10),所述調節板(10)上開有一組凹槽(11),所述凹槽(11)呈排列狀態設置在調節板(10)上,相鄰兩個凹槽(11)之間的間距相同,所述調節桿(8)的一端與機架(I)連接,所述調節桿(8)的另一端連接在凹槽(11)內,所述拉管箱(2)的后側設有轉輪(12),所述轉輪(12)安裝在機架(I)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管拉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輪(12)的側面上連接有轉架(13)。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管拉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輪(12)上連接有驅動電機(14),所述轉輪(12)與驅動電機(14)之間連接有減速機(15)。

  【專利摘要】一種鋼管拉管機,包括機架,機架的兩端上均安裝有拉管箱,拉管箱頂部開口,拉管箱的前側上設有拉塊,拉塊內安裝有拉管模具,拉管箱的底部連接有儲存缸,儲存缸的底部安裝有活動塊,活動塊的底面上連接有推拉桿,推拉桿的上連接有調節桿,拉管箱底部的側面上連接有調節板,調節板上開有一組凹槽,調節桿連接在凹槽內,拉管箱的后側設有轉輪,轉輪安裝在機架上。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能夠提高添加潤滑油的工作效率,能夠避免環境污染,能夠保護工作人員的人身健康,實際應用效果好,利于推廣。

  【IPC分類】B21D7/022, B21D37/18

  【公開號】CN205217814

  【申請號】CN201521134946

  【發明人】項光澤

  【申請人】浙江景寧潔凈鋼管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31日

  減震器壓縮閥鉚接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鉚接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減震器壓縮閥鉚接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減震器的壓縮閥零件在需要鉚接時只有通過設備實現,無專用的便捷工裝。在減震器產品野外調校活動中,負責減震器調校的人員就極不方便。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功能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便于減震器的野外調校和裝配的減震器壓縮閥鉚接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完成的,包括固定機構、鉚接施力機構、推進機構,所述的鉚接施力機構固定于底座的一端,兩者間呈垂直狀;固定機構位于推進機構上,所述的推進機構通過底下的燕尾凸臺與底座上的燕尾槽相配合;該推進機構在鉚接過程中推入于鉚接施力機構的正下方。

  [0005]作為優選,所述的鉚接施力機構的正中心位置上設置有鉚接加力桿,所述的固定機構的正中心位置上設置有鉚接頭;在鉚接過程中,該鉚接施力機構上的鉚接加力桿與固定機構上的鉚接頭對齊。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臨時取代設備鉚接操作,實現壓縮閥的手工鉚接,適用于批量小的壓縮閥鉚接過程,可以讓減震器的野外調校和裝配變得更加便捷、簡單。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8]附圖中的標號分別為:1、固定機構;2、柳接施力機構;3、推進機構;4、底座;11、柳接頭;21、鉚接加力桿;31、燕尾凸臺;41、燕尾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的介紹:如附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固定機構1、鉚接施力機構2、推進機構3,所述的鉚接施力機構2固定于底座4的一端,兩者間呈垂直狀;固定機構I位于推進機構3上,所述的推進機構3通過底下的燕尾凸臺31與底座4上的燕尾槽41相配合;該推進機構3在鉚接過程中推入于鉚接施力機構2的正下方。

  [0010]所述的鉚接施力機構2的正中心位置上設置有鉚接加力桿21,所述的固定機構I的正中心位置上設置有鉚接頭11 ;在鉚接過程中,該鉚接施力機構2上的鉚接加力桿21與固定機構I上的鉚接頭11對齊。

  [0011]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由固定機構I固定壓縮閥零件,實現定位;由推進機構3實現零件壓縮閥的入裝和鉚接后的退出;由鉚接施力機構2實現鉚接活動,當鉚接時,只需將推進機構3推入鉚接施力機構2的正下方,然后鉚接施力機構2上的鉚接加力桿21與固定機構I上的鉚接頭11對齊,鉚接加力桿21施力到鉚接頭11即可壓縮閥鉚接。

  [0012]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不論在其形狀或材料構成上作任何變化,凡是采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結構設計,都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變形,均應認為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減震器壓縮閥鉚接裝置,包括固定機構(I)、鉚接施力機構(2)、推進機構(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鉚接施力機構(2)固定于底座(4)的一端,兩者間呈垂直狀;固定機構(1)位于推進機構(3)上,所述的推進機構(3)通過底下的燕尾凸臺(31)與底座(4)上的燕尾槽(41)相配合;該推進機構(3)在鉚接過程中推入于鉚接施力機構(2)的正下方。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器壓縮閥鉚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鉚接施力機構(2)的正中心位置上設置有鉚接加力桿(21),所述的固定機構(I)的正中心位置上設置有鉚接頭(11);在鉚接過程中,該鉚接施力機構(2)上的鉚接加力桿(21)與固定機構(I)上的鉚接頭(11)對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減震器壓縮閥鉚接裝置,包括固定機構、鉚接施力機構、推進機構,所述的鉚接施力機構固定于底座的一端,兩者間呈垂直狀;固定機構位于推進機構上,所述的推進機構通過底下的燕尾凸臺與底座上的燕尾槽相配合;該推進機構在鉚接過程中推入于鉚接施力機構的正下方;所述的鉚接施力機構的正中心位置上設置有鉚接加力桿,所述的固定機構的正中心位置上設置有鉚接頭;在鉚接過程中,該鉚接施力機構上的鉚接加力桿與固定機構上的鉚接頭對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臨時取代設備鉚接操作,實現壓縮閥的手工鉚接,適用于批量小的壓縮閥鉚接過程,可以讓減震器的野外調校和裝配變得更加便捷、簡單。

  【IPC分類】B21D39/00, B21D43/00

  【公開號】CN205217815

  【申請號】CN201520843301

  【發明人】毛利劍

  【申請人】浙江萬向馬瑞利減震器有限公司, 萬向集團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8日

  加油口蓋鉚接工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裝,特別涉及一種加油口蓋的鉚接工裝。

  【背景技術】

  [0002]加油口蓋是用于密封油箱加油口的蓋子,其一般包括蓋體、圓柱狀螺紋密封部、以及連接在蓋體上以在開蓋狀態下避免加油口蓋掉落到地上的連接繩,蓋體上設置有矩形條狀把手部。現有技術中,蓋體和圓柱狀螺紋密封部是通過過盈配合的方式固定連接,蓋體和圓柱狀螺紋密封部之間通過鉚接的方式完成組裝。

  [0003]但是現有技術中,實現鉚接蓋體和圓柱狀螺紋密封部的鉚接工裝的工作效率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加油口蓋鉚接工裝,以解決現有加油口蓋鉚接工裝工作效率較低的技術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加油口蓋鉚接工裝,包括下模座和上模座,所述下模座上垂直設置有導向柱,所述上模座上固定設置有與導向柱上下滑動配合的導向套,所述上模座還設置壓頭,所述下模座上設置有定位裝置,所述定位裝置包括設置在下模座上的定位座、以及設置在定位座上的左擋板和右擋板,所述左擋板和右擋板之間形成定位槽,所述左擋板和右擋板的中部還設置有U型避讓槽;所述下模座上還設置有固定上模座下移距離的限位板。

  [0006]進一步,所述定位裝置包括通過螺釘固定在定位座上的間距調節塊,所述左擋板和右擋板通過螺釘固定在間距調節塊的兩側面上。

  [0007]進一步,所述上模座上還固定設置有調節板,所述壓頭設置在調節板中,所述調節板上還設置有固定壓頭的螺釘。

  [000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09]本實用新型加油口蓋鉚接工裝,其通過定位裝置中左擋板和右擋板之間的定位槽與加油口蓋上的矩形條狀把手部配合實現定位加油口蓋的蓋體,鉚接時人工將圓柱狀螺紋密封部放在蓋體上的組裝孔部,壓機推動上模座下移,即實現對蓋體和圓柱狀螺紋密封部的鉚接組裝作業,操作簡單,鉚接工作效率高。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手動換擋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1]圖2為加油口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3]如圖所示,本實施例加油口蓋鉚接工裝,包括下模座I和上模座2,所述下模座上垂直設置有導向柱3,所述上模座上固定設置有與導向柱上下滑動配合的導向套4,所述上模座還設置壓頭5,所述下模座上設置有定位裝置,所述定位裝置包括設置在下模座上的定位座6、以及設置在定位座上的左擋板7和右擋板8,所述左擋板和右擋板之間形成定位槽,所述左擋板和右擋板的中部還設置有U型避讓槽9 ;所述下模座上還設置有固定上模座下移距離的限位板10。

  [0014]本實施例加油口蓋鉚接工裝工作時,將蓋體11上的矩形條狀把手部12放入左擋板和右擋板之間的定位槽中,蓋體上的連接線13放在U型避讓槽中,鉚接時人工將圓柱狀螺紋密封部14放在蓋體上的組裝孔部,壓機推動上模座下移,即實現對蓋體和圓柱狀螺紋密封部的鉚接組裝作業,操作簡單,鉚接工作效率高。

  [0015]作為對本實施例的改進,所述定位裝置包括通過螺釘固定在定位座上的間距調節塊15,所述左擋板和右擋板通過螺釘固定在間距調節塊的兩側面上,通過更換間距調節塊15使其能與不同厚度的矩形條狀把手部12配合,從而使本工裝能鉚接不同的加油口蓋。

  [0016]作為對本實施例的改進,所述上模座上還固定設置有調節板16,所述壓頭設置在調節板中,所述調節板上還設置有固定壓頭的螺釘17 ;本改進使得通過松開螺釘17即可更換壓頭5,便于工裝的維修更換,工裝壽命更長。

  [0017]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主權項】

  1.一種加油口蓋鉚接工裝,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座和上模座,所述下模座上垂直設置有導向柱,所述上模座上固定設置有與導向柱上下滑動配合的導向套,所述上模座還設置壓頭,所述下模座上設置有定位裝置,所述定位裝置包括設置在下模座上的定位座、以及設置在定位座上的左擋板和右擋板,所述左擋板和右擋板之間形成定位槽,所述左擋板和右擋板的中部還設置有U型避讓槽;所述下模座上還設置有固定上模座下移距離的限位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油口蓋鉚接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裝置包括通過螺釘固定在定位座上的間距調節塊,所述左擋板和右擋板通過螺釘固定在間距調節塊的兩側面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油口蓋鉚接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上還固定設置有調節板,所述壓頭設置在調節板中,所述調節板上還設置有固定壓頭的螺釘。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加油口蓋鉚接工裝,包括下模座和上模座,下模座上垂直設置有導向柱,上模座上固定設置有與導向柱上下滑動配合的導向套,所述上模座還設置壓頭,下模座上設置有定位裝置,所述定位裝置包括設置在下模座上的定位座、以及設置在定位座上的左擋板和右擋板,所述左擋板和右擋板之間形成定位槽;所述下模座上還設置有固定上模座下移距離的限位板。本實用新型通過定位裝置中左擋板和右擋板之間的定位槽與加油口蓋上的矩形條狀把手部配合實現定位加油口蓋的蓋體,鉚接時人工將圓柱狀螺紋密封部放在蓋體上的組裝孔部,壓機推動上模座下移,即實現對蓋體和圓柱狀螺紋密封部的鉚接組裝作業,操作簡單,鉚接工作效率高。

  【IPC分類】B21D39/00

  【公開號】CN205217816

  【申請號】CN201520864343

  【發明人】謝家裕

  【申請人】重慶御捷汽車部件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日

  一種星徽旋鉚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制造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星徽旋鉚機。

  【背景技術】

  [0002]近幾年軍品任務不斷加大,每年的肩章生產任務總量數以百萬,工期又十分緊張,而其中星徽又是肩章制作里面的一道關鍵生產工序,星徽旋鉚的速度、質量將直接影響后續電鍍及裝星的進度。傳統星徽的制作方式采用固定鉚胎、手扶固定別綴絲、人工卸料的加工方式,不僅生產效率低,工人勞動強度大,而且鉚接的產品質量無法統一保障;工人手扶固定綴絲時,安全性也無法得到保障。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可減少操作工人、降低工人操作強度、提高旋鉚效率、保證旋鉚別綴絲的一致性的一種星徽旋鉚機。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5]—種星徽旋鉚機,包括底板、轉盤、旋鉚機頭、轉盤定位裝置以及自動卸料裝置,所述底板中部通過中心軸以及交叉滾珠軸承旋轉安裝有轉盤,所述轉盤上端面均布制有多個星徽鉚胎槽,其中一側星徽鉚胎槽上方設置有旋鉚機頭;所述底板一側固裝有可將轉盤分度定位的轉盤定位裝置,所述每個星徽鉚胎槽所對應轉盤外沿均制有與轉盤定位裝置相適配的定位孔,所述轉盤底部與星徽鉚胎槽同軸固裝有可自動將旋鉚完成的星徽頂出的自動卸料裝置。

  [0006]而且,所述自動卸料裝置包括頂出套筒、頂出桿、頂部頂桿以及頂出桿滑輪,所述頂出套筒固裝于轉盤底部,頂出套筒內套裝有頂出桿,頂出桿底部安裝有頂出桿滑輪,頂出桿頂部固裝有頂部頂桿,所述頂出套筒外壁上制有限位通孔,限位通孔內套裝有與頂出桿一體制出的可控制頂出桿沿頂出套筒上、下移動的頂出桿導向桿;所述底板位于頂出桿滑輪行駛軌跡上還設置有頂出滑道,該滑道設置于旋鉚機頭對側,當頂出桿滑輪行駛至頂出滑道上時,頂出桿沿頂出套筒向上運動使得頂部頂桿將星徽鉚胎槽內的星徽頂出星徽鉚胎槽。

  [0007]而且,所述頂出桿導向桿位于限位通孔最下端時,頂出桿滑輪位于轉盤與底板之間,處于懸空狀態,且頂部頂桿頂部端面與星徽鉚胎槽底部端面持平;當頂出桿滑輪旋轉至頂出滑道上時,頂出桿導向桿沿限位通孔向上運動,使得頂部頂桿向上頂出,完成卸料過程。

  [0008]而且,所述轉盤定位裝置包括轉盤定位套筒、轉盤定位座以及轉盤定位頭,所述轉盤定位座固定安裝于底板上,轉盤定位座頂部固裝有轉盤定位套筒,所述套筒內套裝有轉盤定位頭,并通過套筒內設置的壓簧控制該轉盤定位頭伸縮定位。

  [0009]而且,所述中心軸可連接手動搖臂或采用電動、氣動方式進行半自動或自動控制轉盤進行旋轉。

  [0010]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經濟效果是:

  [0011]本實用新型克服了傳統手動固定旋鉚綴絲危險系數大,綴絲固定品質無法得到保障的技術難題,在操作時只需將星徽及綴絲固定放置于星徽鉚胎槽內,通過旋轉轉盤即可完成定位,旋鉚固定綴絲,自動卸料等全部流程,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旋鉚效率,并保證了旋鉚別綴絲固定點的一致性,極大程度地提高了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局部剖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局部剖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由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15]—種星徽旋鉚機,包括底板18、轉盤1、旋鉚機頭7、轉盤定位裝置以及自動卸料裝置,所述底板中部通過中心軸16以及交叉滾珠軸承15旋轉安裝有轉盤,所述轉盤上端面均布制有多個星徽鉚胎槽2,其中一側星徽鉚胎槽上方設置有旋鉚機頭;所述底板一側固裝有可將轉盤分度定位的轉盤定位裝置,所述每個星徽鉚胎槽所對應轉盤外沿均制有與轉盤定位裝置相適配的定位孔19,所述轉盤底部與星徽鉚胎槽同軸固裝有可自動將旋鉚完成的星徽頂出的自動卸料裝置。

  [0016]而且,所述自動卸料裝置包括頂出套筒10、頂出桿9、頂部頂桿8以及頂出桿滑輪6,所述頂出套筒固裝于轉盤底部,頂出套筒內套裝有頂出桿,頂出桿底部安裝有頂出桿滑輪,頂出桿頂部固裝有頂部頂桿,所述頂出套筒外壁上制有限位通孔4,限位通孔內套裝有與頂出桿一體制出的可控制頂出桿沿頂出套筒上、下移動的頂出桿導向桿5;所述底板位于頂出桿滑輪行駛軌跡上還設置有頂出滑道17,該滑道設置于旋鉚機頭對側,當頂出桿滑輪行駛至頂出滑道上時,頂出桿沿頂出套筒向上運動使得頂部頂桿將星徽鉚胎槽內的星徽頂出。

  [0017]而且,所述頂出桿導向桿位于限位通孔最下端時,頂出桿滑輪位于轉盤與底板之間,處于懸空狀態,且頂部頂桿頂部端面與星徽鉚胎槽底部端面持平;當頂出桿滑輪旋轉至頂出滑道上時,頂出桿導向桿沿限位通孔向上運動,使得頂部頂桿向上頂出,完成卸料過程。

  [0018]而且,所述轉盤定位裝置包括轉盤定位套筒12、轉盤定位座14以及轉盤定位頭11,所述轉盤定位座固定安裝于底板上,轉盤定位座頂部固裝有轉盤定位套筒,所述套筒內套裝有轉盤定位頭,并通過套筒內設置的壓簧13控制該轉盤定位頭伸縮定位。所述中心軸可連接手動搖臂或采用電動、氣動方式進行半自動或自動控制轉盤進行旋轉。

  【主權項】

  1.一種星徽旋鉚機,包括底板、轉盤、旋鉚機頭、轉盤定位裝置以及自動卸料裝置,所述底板中部通過中心軸以及交叉滾珠軸承旋轉安裝有轉盤,所述轉盤上端面均布制有多個星徽鉚胎槽,其中一側星徽鉚胎槽上方設置有旋鉚機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一側固裝有可將轉盤分度定位的轉盤定位裝置,所述每個星徽鉚胎槽所對應轉盤外沿均制有與轉盤定位裝置相適配的定位孔,所述轉盤底部與星徽鉚胎槽同軸固裝有可自動將旋鉚完成的星徽頂出的自動卸料裝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星徽旋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卸料裝置包括頂出套筒、頂出桿、頂部頂桿以及頂出桿滑輪,所述頂出套筒固裝于轉盤底部,頂出套筒內套裝有頂出桿,頂出桿底部安裝有頂出桿滑輪,頂出桿頂部固裝有頂部頂桿,所述頂出套筒外壁上制有限位通孔,限位通孔內套裝有與頂出桿一體制出的可控制頂出桿沿頂出套筒上、下移動的頂出桿導向桿;所述底板位于頂出桿滑輪行駛軌跡上還設置有頂出滑道,該滑道設置于旋鉚機頭對側,當頂出桿滑輪行駛至頂出滑道上時,頂出桿沿頂出套筒向上運動使得頂部頂桿將星徽鉚胎槽內的星徽頂出星徽鉚胎槽。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星徽旋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出桿導向桿位于限位通孔最下端時,頂出桿滑輪位于轉盤與底板之間,處于懸空狀態,且頂部頂桿頂部端面與星徽鉚胎槽底部端面持平;當頂出桿滑輪旋轉至頂出滑道上時,頂出桿導向桿沿限位通孔向上運動,使得頂部頂桿向上頂出,完成卸料過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星徽旋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盤定位裝置包括轉盤定位套筒、轉盤定位座以及轉盤定位頭,所述轉盤定位座固定安裝于底板上,轉盤定位座頂部固裝有轉盤定位套筒,所述套筒內套裝有轉盤定位頭,并通過套筒內設置的壓簧控制該轉盤定位頭伸縮定位。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星徽旋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軸可連接手動搖臂或采用電動、氣動方式進行半自動或自動控制轉盤進行旋轉。

  【專利摘要】一種星徽旋鉚機,包括底板、轉盤、旋鉚機頭、轉盤定位裝置以及自動卸料裝置,所述底板中部通過中心軸以及交叉滾珠軸承旋轉安裝有轉盤,所述底板一側固裝有可將轉盤分度定位的轉盤定位裝置,所述每個星徽鉚胎槽所對應轉盤外沿均制有與轉盤定位裝置相適配的定位孔,所述轉盤底部與星徽鉚胎槽同軸固裝有可自動將旋鉚完成的星徽頂出的自動卸料裝置。本實用新型克服了傳統手動固定旋鉚綴絲危險系數大的技術難題,在操作時只需將星徽及綴絲固定放置于星徽鉚胎槽內,通過旋轉轉盤即可完成定位,旋鉚固定綴絲,自動卸料等全部流程,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旋鉚效率,并保證了旋鉚別綴絲固定點的一致性,極大程度地提高了產品質量。

  【IPC分類】B21D43/14, B21D39/00, B21D43/00, B21D45/00

  【公開號】CN205217817

  【申請號】CN201521004445

  【發明人】周建光, 張洪森

  【申請人】際華三五二二裝具飾品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7日

  燃氣表軸套用壓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燃氣表軸套用壓機,屬于燃氣表軸套加工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天然氣或煤氣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天然氣或煤氣的應用中,不可避免的會用到統計消耗量的燃氣表。而燃氣表中的軸套是不可或缺的零部件。

  [0003]在燃氣表軸套的生產過程中,需要將燃氣表軸套和燃氣表軸套固定座壓制在一起,采用的設備一般都采用壓機。但現在市場上的用于壓裝燃氣表軸套的壓機,結構復雜,造價高,而且操作也不是非常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出燃氣表軸套用壓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5]呈L形的壓機基座,固定安裝在工作地面上;在所述壓機基座上設有一空腔;

  [0006]—級液壓缸,固定安裝在所述壓機基座的上端,其頂桿豎直向下設置;

  [0007]—活塞,豎直地固定安裝在所述一級液壓缸的頂桿的末端,另一端位于所述空腔內;

  [0008]強力磁鐵,固定安裝在所述活塞的末端;

  [0009]二級液壓缸,固定安裝在所述一級液壓缸的下方,其頂桿豎直向下設置;

  [0010]—壓頭,固定安裝在所述二級液壓缸的頂桿的末端,其壓物端,從下往上依次為圓臺形和圓柱形。

  [0011]進一步的,為了便于壓頭的圓臺形段對燃氣表軸套的翻邊,所示壓頭的壓物端的圓臺形段的傾斜度為30?60°。

  [0012]進一步的,為了在將燃氣表軸套和軸套固定座壓制在一起時,能使得壓頭的圓臺形段翻邊完成時,圓柱度剛好將翻邊段壓平,所述壓頭的圓臺形段的高度與燃氣表軸套需要倒邊的寬度相適應。

  [0013]進一步的,為了給燃氣表軸套固定座一個受力支撐點,所述空腔的頂端設有用于軸套固定座的支撐腔。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壓機,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造價低,尤其的是,本壓機的壓頭采用圓臺形和圓柱形兩端設置,在壓制燃氣表軸套和軸套底座時,可以一次壓好,大大提高了本壓機的加工效率。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幅,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其中,1-壓機基座,2-空腔,3-支撐腔,4-一級液壓缸,5-活塞,6-強力磁鐵,7-二級液壓缸,8-壓頭,9-軸套固定座,I O-燃氣表軸套。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

  [0019]如圖1所示,燃氣表軸套用壓機,包括:

  [0020]呈L形的壓機基座I,固定安裝在工作地面上;在所述壓機基座I上設有一空腔2;所述空腔2的頂端設有用于軸套固定座9的支撐腔3;

  [0021 ] 一級液壓缸4,固定安裝在所述壓機基座I的上端,其頂桿豎直向下設置;

  [0022]—活塞5,豎直地固定安裝在所述一級液壓缸4的頂桿的末端,另一端位于所述空腔2內;

  [0023]強力磁鐵6,固定安裝在所述活塞5的末端;

  [0024]二級液壓缸7,固定安裝在所述一級液壓缸5的下方,其頂桿豎直向下設置;

  [0025]—壓頭8,固定安裝在所述二級液壓缸7的頂桿的末端,其壓物端,從下往上依次為圓臺形和圓柱形;所示壓頭8的壓物端的圓臺形段的傾斜度為30?60°;所述壓頭8的圓臺形段的高度與燃氣表軸套10需要倒邊的寬度相適應。

  [0026]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燃氣表軸套用壓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呈L形的壓機基座,固定安裝在工作地面上;在所述壓機基座上設有一空腔; 一級液壓缸,固定安裝在所述壓機基座的上端,其頂桿豎直向下設置; 一活塞,豎直地固定安裝在所述一級液壓缸的頂桿的末端,另一端位于所述空腔內; 強力磁鐵,固定安裝在所述活塞的末端; 二級液壓缸,固定安裝在所述一級液壓缸的下方,其頂桿豎直向下設置; 一壓頭,固定安裝在所述二級液壓缸的頂桿的末端,其壓物端,從下往上依次為圓臺形和圓柱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氣表軸套用壓機,其特征在于:所示壓頭的壓物端的圓臺形段的傾斜度為30?60°。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氣表軸套用壓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壓頭的圓臺形段的高度與燃氣表軸套需要倒邊的寬度相適應。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燃氣表軸套用壓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頂端設有用于軸套固定座的支撐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燃氣表軸套用壓機,屬于燃氣表軸套加工設備技術領域,包括:呈L形的壓機基座,固定安裝在工作地面上;在所述壓機基座上設有一空腔;一級液壓缸,固定安裝在所述壓機基座的上端,其頂桿豎直向下設置;一活塞,豎直地固定安裝在所述一級液壓缸的頂桿的末端,另一端位于所述空腔內;強力磁鐵,固定安裝在所述活塞的末端;二級液壓缸,固定安裝在所述一級液壓缸的下方,其頂桿豎直向下設置;一壓頭,固定安裝在所述二級液壓缸的頂桿的末端,其壓物端,從下往上依次為圓臺形和圓柱形。本壓機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只需依次壓制,就能將燃氣表軸套和軸套固定座壓好,加工效率大大提高。

  【IPC分類】B21D39/00

  【公開號】CN205217818

  【申請號】CN201521049327

  【發明人】王小熊, 鄭可

  【申請人】重慶市云動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6日

  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汽車制造的夾具,更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

  【背景技術】

  [0002]汽車門蓋包邊技術現已成為汽車制造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藝,在車身中應用包邊工藝的主要包括車門、機蓋、翼子板和天窗版頂蓋等,門蓋線的包邊方式主要有壓力機模壓包邊、臺式包邊機包邊及機器人滾壓包。機器人滾邊技術是一項新型包邊技術,具有成形美觀、容易實現柔性化生產、投入及維護成本低、作業面積小、包邊質量穩定且調試周期相對較短等顯著特點。

  [0003]目前,機器人滾邊設備中滾輪直接與被連接板接觸,也是壓力直接傳輸的部件,用以保證外板的包邊輪廓形狀精度。滾輪系統通常采用彈簧緩沖系統、氣囊緩沖系統和剛性系統等,但一般彈簧緩沖系統易出現滾壓力不穩定、調試困難、成本較高等缺陷;氣囊緩沖系統復雜,需要管線包,價格高,尺寸較大,干涉區域大;剛性系統易產生沖擊和磨損,使用久后對滾邊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0004]預滾邊(45°)時,滾輪在重載彈簧800N的預壓力下工作,一般而言,對于0.7?

  0.8mm的外板,預滾邊壓力都在700?800N,此時滾頭可以認為是剛性的,只是當輪廓急劇變化的區域才會略高,此時滾輪在彈簧、導套和導桿作用下做緩沖。可以調整軌跡,緩解沖擊,使滾邊力控制在800N以內。

  [0005]為了避免回彈,終滾邊力一般在1600N?1700N,終滾邊時,滾輪在重載和輕載兩個彈簧的作用下工作,預壓力1700N,此時滾頭的工作與預滾邊類似。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和缺陷,并提供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0007]本實用新型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通過將支架、彈簧緩沖器、導桿及滾邊體之間的連接采用鉸鏈連接,構成平面四桿機構,結構簡單、易于使用,解決車身開閉件內外板機器人包邊壓力控制問題,提高控制精度、運動位置和速度精確,節能效果好。

  [0008]本實用新型還有一個目的是通過設置壓力傳感器,可根據滾邊效果和滾邊壓力采集器獲得的壓力數據對軌跡進行修正,實時讀取壓力,保證機器人的軌跡和滾輪的軌跡保持一致,適應性強。

  [0009]本實用新型還有一個目的是通過將滾頭支架的高度變小,筒體直接與滾邊體通過鉸鏈連接,簡化結構后可保證滾頭整體的剛性,滾頭到機器人末端的傳力更為準確,方便滾頭的更換。

  [0010]為了實現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與汽車待滾邊的板體接觸,包括:

  [0011]支架,其上部設有與機械手臂相連的法蘭頂蓋,下部通過第一鉸鏈與底板鉸接,所述法蘭頂蓋與所述底板平行且相對設置;

  [0012]彈簧緩沖器,其設置在所述法蘭頂蓋與所述底板之間,所述彈簧緩沖器的上部通過第二鉸鏈與所述法蘭頂蓋鉸接;

  [0013]筒體,其設置在所述彈簧緩沖器與所述底板之間,所述筒體的上部與所述彈簧緩沖器的下部連接,所述筒體具有容納導桿的內部空間,所述導桿的上端與所述彈簧緩沖器相抵觸,所述筒體的下端通過第三鉸鏈與所述底板鉸接;

  [0014]壓力傳感器,其設置在所述導桿與所述第三鉸鏈之間;以及

  [0015]第一滾邊體,其設置在所述底板的下部,所述第一滾邊體包括豎向設置的大滾輪和小滾輪及與豎直方向呈一定傾角的水滴形滾輪。

  [0016]優選地,所述筒體內設有限制所述導桿左右晃動的無油襯套。

  [0017]優選地,所述彈簧緩沖器設有注油孔。

  [0018]優選地,所述第一至第三鉸鏈均由對稱階梯軸和軸承組成,所述軸承套設在所述對稱階梯軸的一端,所述軸承的兩側面套設內圈和外圈。所述軸承的外側設置端蓋密封。

  [0019]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另一種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與汽車待包邊板體接觸,包括:

  [0020]支架,其上部設有與機械手臂相連的法蘭頂蓋,其垂直于所述支架所在的平面;

  [0021]彈簧緩沖器,其設置在所述法蘭頂蓋下方,所述彈簧緩沖器的上部通過第四鉸鏈與所述法蘭頂蓋鉸接;

  [0022]筒體,其設置在所述彈簧緩沖器下方,所述筒體的上部與所述彈簧緩沖器的下部連接,所述筒體具有容納導桿的內部空間,所述導桿的上端與彈簧緩沖器相抵觸;以及

  [0023]第二滾邊體,其設置在所述筒體下方,所述第二滾邊體上部與所述筒體的下部通過第五鉸鏈鉸接,所述第二滾邊體的一側與所述支架的下部通過第六鉸鏈鉸接,所述第二滾邊體包括豎向設置的大滾輪和小滾輪及與豎直方向呈一定傾角的水滴形滾輪。

  [0024]優選地,所述筒體內設有限制所述導桿左右晃動的無油襯套。

  [0025]優選地,所述彈簧緩沖器設有注油孔。

  [0026]優選地,所述第四至第六鉸鏈均由對稱階梯軸和軸承組成,所述軸承套設在所述對稱階梯軸的一端,所述軸承的兩側面套設內圈和外圈。所述軸承的外側設置端蓋密封。

  [0027]本實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8]1、通過將支架、彈簧緩沖器、導桿及滾邊體之間的連接采用鉸鏈連接,構成平面四桿機構,結構簡單、易于使用,解決車身開閉件內外板機器人包邊壓力控制問題,提高控制精度、運動位置和速度精確,節能效果好。

  [0029]2、可根據滾邊效果和滾邊壓力采集器獲得的壓力數據對軌跡進行修正,實時讀取壓力,保證機器人的軌跡和滾輪的軌跡保持一致,適應性強。

  [0030]3、通過將滾頭支架的高度變小,筒體直接與滾邊體通過鉸鏈連接,簡化結構后可保證滾頭整體的剛性,滾頭到機器人末端的傳力更為準確,方便滾頭的更換。

  [0031]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實用新型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0032]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0033]圖2為圖1的右視圖;

  [0034]圖3為圖1的剖視圖;

  [0035]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5為圖5的右視圖;

  [0037]圖6為圖5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8]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0039]應當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并不配出一個或多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40]實施例1

  [0041 ]如圖1-3所示,一種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與汽車待滾邊的板體接觸,包括:

  [0042]支架I,其上部設有與機械手臂相連的法蘭頂蓋3,下部通過第一鉸鏈21與底板12鉸接,所述法蘭頂蓋3與所述底板12平行且相對設置;

  [0043]彈簧緩沖器5,其設置在所述法蘭頂蓋3與所述底板12之間,所述彈簧緩沖器5的上部通過第二鉸鏈22與所述法蘭頂蓋3鉸接;

  [0044]筒體6,其設置在所述彈簧緩沖器5與所述底板12之間,所述筒體6的上部與所述彈簧緩沖器5的下部連接,所述筒體6具有容納導桿13的內部空間,所述導桿13的上端與所述彈簧緩沖器5相抵觸,所述筒體6的下端通過第三鉸鏈與所述底板12鉸接;

  [0045]壓力傳感器11,其設置在所述導桿13與所述第三鉸鏈23之間;以及

  [0046]第一滾邊體7,其設置在所述底板12的下部,所述第一滾邊體7包括豎向設置的小滾輪8和大滾輪9及與豎直方向呈一定傾角的水滴形滾輪10。

  [0047]所述筒體6內設有限制所述導桿13左右晃動的無油襯套14。

  [0048]所述彈簧緩沖器5設有注油孔4。

  [0049]所述第一鉸鏈21、第二鉸鏈22以及第三鉸鏈23均由對稱階梯軸和軸承組成,所述軸承套設在所述對稱階梯軸的一端,所述軸承的兩側面套設內圈和外圈。所述軸承的外側設置端蓋密封。

  [0050]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架I與法蘭頂蓋3采用螺栓連接固定,所述法蘭頂蓋3下端與第二鎖鏈22上端通過法蘭盤相連接,所述第二鎖鏈22下端與彈簧緩沖器5上部

  通過法蘭盤相連接,所述壓力采集器11下端與第三鎖鏈23上方通過法蘭盤相連接,所述壓力采集器11上端端蓋由螺栓密封,所述第三鎖鏈23下方與底板12上側采用螺栓連接,底板12下側與滾邊體7采用螺栓連接,法蘭盤均采用螺栓連接。

  [0051]本實施例的被動式彈性滾邊頭組裝時,將法蘭頂蓋3安裝在滾頭支架I上端,法蘭頂蓋3下部與滾頭支架I上端采用螺栓固定,第二鎖鏈22放置在法蘭頂蓋3下部以螺栓連接,彈簧緩沖器5安裝在第二鎖鏈22下方以螺栓連接,筒體6安裝在彈簧緩沖器5下端,筒體6上部與彈簧緩沖器5下端采用螺栓固定,壓力采集器11安裝在第三鎖鏈23上方以螺栓連接,第三鎖鏈23安裝在底板12上部以螺栓連接,底板12與支架I通過第一鎖鏈21完成連接,滾邊體7安裝在底板12下端,滾邊體7與底板12采用螺栓連接,法蘭頂蓋3也通過螺栓與機器人手臂(圖中未示出)連接,即完成被動式彈性滾邊頭安裝。

  [0052]實施例2

  [0053]如圖4-6所示,一種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與汽車待包邊板體接觸,包括:

  [0054]支架I,其上部設有與機械手臂相連的法蘭頂蓋3,其垂直于所述支架I所在的平面;

  [0055]彈簧緩沖器5,其設置在所述法蘭頂蓋3下方,所述彈簧緩沖器5的上部通過第四鉸鏈24與所述法蘭頂蓋3鉸接;

  [0056]筒體6,其設置在所述彈簧緩沖器5下方,所述筒體6的上部與所述彈簧緩沖器5的下部連接,所述筒體6具有容納導桿61的內部空間,所述導桿61的上端與彈簧緩沖器5相抵觸;以及

  [0057]第二滾邊體7,其設置在所述筒體下方,所述第二滾邊體7上部與所述筒體6的下部通過第五鉸鏈25鉸接,所述第二滾邊體的一側與所述支架I的下部通過第六鉸鏈26鉸接,所述第二滾邊體7包括豎向設置的大滾輪9和小滾輪8及與豎直方向呈一定傾角的水滴形滾輪10。

  [0058]所述筒體6內設有限制所述導桿61左右晃動的無油襯套62。

  [0059]所述彈簧緩沖器5設有注油孔4。

  [0060]所述第四至第六鉸鏈均由對稱階梯軸和軸承組成,所述軸承套設在所述對稱階梯軸的一端,所述軸承的兩側面套設內圈和外圈。所述軸承的外側設置端蓋密封。

  [0061]所述支架I上部與法蘭頂蓋3采用螺栓連接固定,所述法蘭頂蓋3下端與第四鉸鏈24上端通過法蘭盤相連接,所述第四鉸鏈24下端與彈簧緩沖器5上部通過法蘭盤相連接,所述彈簧緩沖器5下部與筒體6上部通過法蘭盤相連,筒體6下部采用螺栓密封。

  [0062]利用本實用新型進行機器人滾邊操作時,滾邊過程由機器人抓持滾邊工具執行滾邊程序,沿零件輪廓運動依次完成整個車門的滾邊,以上技術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都是可知的。在滾邊過程中,隨著機器手臂沿滾邊輪廓運動,只有滾輪轉動,其余滾邊頭組件相對不運動,這一過程通過滾邊體內軸承來實現,即軸承實現運動的分離。滾邊壓力通過導桿傳遞到彈簧上,當滾邊壓力小于或等于彈簧彈力時,彈簧不壓縮也不伸長,彈簧與滾筒軸相對靜止,此時滾邊壓力恒定,滾頭在剛性狀態下工作。當滾邊壓力大于彈簧彈力時,導桿向上運動,壓縮彈簧,彈簧彈力增大,當滾邊壓力與彈簧彈力平衡時,二者相對靜止,保持恒定壓力滾邊,滾頭處于彈性保護階段,可減輕滾頭和工件的沖擊。當滾邊壓力減少,在壓縮彈簧的,滾邊軸向下運動,當達到平衡時,二者相對靜止。具體運動如下,滾邊體中的小滾輪或大滾輪接觸工件沿輪廓滾動時,受到滾邊壓力作用于滾頭,預滾壓力較小,彈簧緩沖器中的彈簧不變形,各鉸鏈不發生轉動,整個滾頭處于剛性系統階段。當終壓力較大,滾邊壓力大于設定的彈簧壓力時,導桿向上運動導致彈簧緩沖器中的彈簧變形,各鉸鏈利用平面四桿原理轉動,進入另外一個剛性系統階段,滾邊體與工件之間的摩擦力將工件在沖壓中預留的翻邊向內側翻折,從而將外板的待包邊緊緊壓緊內板,使外板和內板被整合成一體,實現滾壓包邊。

  [0063]本實用新型的工業實用性

  [0064]1、通過將支架、彈簧緩沖器、導桿及滾邊體之間的連接采用鉸鏈連接,構成平面四桿機構,結構簡單、易于使用,解決車身開閉件內外板機器人包邊壓力控制問題,提高控制精度、運動位置和速度精確,節能效果好。

  [0065]2、可根據滾邊效果和滾邊壓力采集器獲得的壓力數據對軌跡進行修正,實時讀取壓力,保證機器人的軌跡和滾輪的軌跡保持一致,適應性強。

  [0066]3、通過將滾頭支架的高度變小,筒體直接與滾邊體通過鉸鏈連接,簡化結構后可保證滾頭整體的剛性,滾頭到機器人末端的傳力更為準確,方便滾頭的更換。

  [0067]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

  【主權項】

  1.一種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與汽車待滾邊的板體接觸,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其上部設有與機械手臂相連的法蘭頂蓋,下部通過第一鉸鏈與底板鉸接,所述法蘭頂蓋與所述底板平行且相對設置; 彈簧緩沖器,其設置在所述法蘭頂蓋與所述底板之間,所述彈簧緩沖器的上部通過第二鉸鏈與所述法蘭頂蓋鉸接; 筒體,其設置在所述彈簧緩沖器與所述底板之間,所述筒體的上部與所述彈簧緩沖器的下部連接,所述筒體具有容納導桿的內部空間,所述導桿的上端與所述彈簧緩沖器相抵觸,所述筒體的下端通過第三鉸鏈與所述底板鉸接; 壓力傳感器,其設置在所述導桿與所述第三鉸鏈之間;以及 第一滾邊體,其設置在所述底板的下部,所述第一滾邊體包括豎向設置的大滾輪和小滾輪及與豎直方向呈一定傾角的水滴形滾輪。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內設有限制所述導桿左右晃動的無油襯套。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緩沖器設有注油孔。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三鉸鏈均由對稱階梯軸和軸承組成,所述軸承套設在所述對稱階梯軸的一端,所述軸承的兩側面套設內圈和外圈,所述軸承的外側設置端蓋密封。5.一種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與汽車待包邊板體接觸,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其上部設有與機械手臂相連的法蘭頂蓋,其垂直于所述支架所在的平面; 彈簧緩沖器,其設置在所述法蘭頂蓋下方,所述彈簧緩沖器的上部通過第四鉸鏈與所述法蘭頂蓋鉸接; 筒體,其設置在所述彈簧緩沖器下方,所述筒體的上部與所述彈簧緩沖器的下部連接,所述筒體具有容納導桿的內部空間,所述導桿的上端與彈簧緩沖器相抵觸;以及 第二滾邊體,其設置在所述筒體下方,所述第二滾邊體上部與所述筒體的下部通過第五鉸鏈鉸接,所述第二滾邊體的一側與所述支架的下部通過第六鉸鏈鉸接,所述第二滾邊體包括豎向設置的大滾輪和小滾輪及與豎直方向呈一定傾角的水滴形滾輪。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內設有限制所述導桿左右晃動的無油襯套。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緩沖器設有注油孔。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至第五鉸鏈均由對稱階梯軸和軸承組成,所述軸承套設在所述對稱階梯軸的一端,所述軸承的兩側面套設內圈和外圈,所述軸承的外側設置端蓋密封。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被動式彈簧滾邊組件,其與汽車待滾邊的板體接觸,包括支架,其上部設有與機械手臂相連的法蘭頂蓋,下部通過第一鉸鏈與底板鉸接;彈簧緩沖器,其設置在所述法蘭頂蓋與所述底板之間;筒體,其設置在所述彈簧緩沖器與所述底板之間,所述筒體的上部與所述彈簧緩沖器的下部連接,所述筒體具有容納導桿的內部空間,所述導桿的上端與所述彈簧緩沖器相抵觸;第一滾邊體,其設置在所述底板的下部,所述第一滾邊體包括多個不同形狀的滾輪。本實用新型具有滾壓力穩定、調試簡單、成本較低等優點。

  【IPC分類】B21D39/02

  【公開號】CN205217819

  【申請號】CN201520870234

  【發明人】張金星, 楊敏忠, 楊杰, 李凱

  【申請人】武漢德寶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