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包鋼線及其制造工藝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博主:adminadmin 2022-12-08 19:20:01 條評論
摘要:一種鋁包鋼線及其制造工藝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0001]本發明屬于電線電纜導體技術領域,特別設及一種雙金屬高壓導線及其制造工乙。【背景技術】[0002]侶包鋼線是由一根圓鋼絲外均勻連續緊密包覆一層純侶層而組成的一種雙金...

  一種鋁包鋼線及其制造工藝的制作方法

鋁包鋼線及其制造工藝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電線電纜導體技術領域,特別設及一種雙金屬高壓導線及其制造工 乙。

  【背景技術】

  [0002] 侶包鋼線是由一根圓鋼絲外均勻連續緊密包覆一層純侶層而組成的一種雙金屬 導線,其具有強度高、耐熱、耐腐蝕W及大容量、低損耗等特性,因此在遠距離電力傳輸中有 著無可替代的優勢。

  [0003] 現有技術中的侶包鋼線通常采用連續擠壓包覆機,將侶桿在模腔中形成半融狀 態,使其同時通過鋼絲兩側,在擠壓力和牽引力的作用下,與鋼絲復合,一起擠出模孔,形成 表面覆蓋有侶層的鋼導線,然后再通過8~10道拉拔,得到高強度的侶包鋼線成品。然而 其存在W下缺點: 1、 現有技術中采用連續擠壓包覆法生產,對原材料表面要求預先經過酸洗,酸洗廢液 的排放會造成環境污染; 2、 采用連續擠壓包覆機進行生產,效率低、設備成本高,耗電量大; 3、 侶包鋼線成品的侶層規格單一,無法通過制造工藝調節線材導電率; 4、 鋼侶之間結合力較差,在拉拔過程中侶層容易開裂,侶和鋼的結合面也容易分開。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低成本的侶包鋼線,W及提供一種侶包鋼的低成本制造 工藝。

  [0005]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侶包鋼線,包括鋼巧和包覆在所述的鋼巧外側的侶層,所述的侶層的兩個相對邊 部焊接連接。

  [0006] 更進一步地,所述的侶包鋼線的橫截面中,所述的侶層和鋼巧的橫截面積之比為 0. 02-5. 76 ;1。

  [0007]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侶包鋼線的制造工藝,它包括如下步驟: (1) 鋼巧的預處理:選取線徑在4. 5~16mm的鋼絲,去除鋼絲表面的氧化層,拉拔鋼絲 至線徑4. 3-12mm; (2) 將鋼絲進行回火處理,回火溫度450°C-600°C,保溫時間0. 5-2小時; (3) 將回火處理后的鋼絲表面處理毛趟; (4) 包覆焊接;選取0. 2-3mm厚度的純侶帶,將純侶帶的包覆面處理毛趟,然后將純侶 帶和鋼絲同時送入連續包覆焊接機中,在連續包覆焊接機中對純侶帶進行卷曲并包覆在鋼 絲表面上,經過包覆的鋼絲進入充滿惰性氣體的包覆焊接箱中,將純侶帶的兩個相對的邊 進行焊接,使其形成侶管; (5) 將包覆半成品通過初拉伸,拉拔去除侶管和鋼絲之間的間隙,首次壓縮比在 10%-20%左右,使侶層和鋼絲的間隙小于0. 1mm; (6)對上述初拉伸后的材料進行1-4次軸制,每次軸制壓縮比不超過30%,軸制過程中 對侶包鋼絲進行在線加熱,溫度保持在200°C-400°C,得到線徑在l-6mm的侶包鋼線。

  [0008] 更進一步地,鋼絲采用碳質量分數為0. 1%~0. 7%的碳素鋼材料制成。

  [0009] 更進一步地,該制造工藝還包括軸制后處理步驟:將軸制后的侶包鋼線通過模具 拉2-3道次,修正侶包鋼線的圓整度。

  [0010] 進一步地,在軸制時,采用高頻電磁加熱裝置對侶包鋼絲進行在線加熱,使侶層處 于半融狀態,高頻加熱的溫度保持在350~400°C。

  [0011]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和效果: 1、 本發明采用包覆焊接機加工侶包鋼線,設備成本是連續擠壓包覆機成本的20-25% ; 2、 本發明采用焊接法制造侶包鋼線,效率高、靈活性好,可根據需要變換侶鋼比例,能 夠加工出多種規格侶層厚度的侶包鋼線,滿足多種使用需要;由于包覆過程中對純侶帶的 加熱溫度低,因此比傳統的連續擠壓包覆機更省電(生產侶包鋼絲每噸耗電小于700度); 3、 采用軸制方法進行縮徑,避免了現有技術中采用拉拔的方法使表面侶層開裂,從而 有效的保證了侶包鋼線的品質穩定; 4、 本發明的制造方法在進行侶包鋼軸制或拉伸之前,對材料進行了高頻在線加熱,使 表面包覆的純侶帶保持在半融狀態進行軸制,因此能夠使鋼巧的外側均勻包覆一層侶材, 兩種金屬能夠很好的結合在一起; 5、 采用包覆焊接法制造侶包鋼線,原材料不需要進行酸洗,制造過程更環保。

  【附圖說明】

  [0012] 附圖1為侶包鋼線的制造工藝流程圖; 附圖2為侶包鋼線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制造方法作進一步描述。

  [0014] 圖1為本發明的侶包鋼線制造工藝的流程圖,該工藝包括下列步驟: (1) 根據預加工的侶包鋼線成品的規格,選取線徑為4. 5-16mm的鋼絲,鋼絲為常見的 中低碳鋼,鋼原料采用碳質量分數為0. 1 %~0. 7%的優質碳素鋼盤條,在包覆前需要進行 表面360°去除鋼盤條表面的氧化層,然后用70號鋼絲刷進行刷磨2-3次處理,達到無氧化 皮及其它介質,再將其拉拔到包覆需要的線徑4. 3-12mm; (2) 將刷磨好表面的鋼絲盤圓進行回火處理,回火溫度450°C-600°C,回火時間0. 5-2 小時,優選地,回火溫度為550~580°C; (3) 包覆前用70號鋼絲刷刷2-3次,將待包覆的鋼絲表面刷毛趟; (4) 包覆焊接:根據待加工侶包鋼線的導電率,選取規格為0. 2-3mm厚的純侶帶,純侶 帶為侶含量大于99. 9%的侶材,將純侶帶的包覆面用45號鋼絲刷刷毛趟和刷去侶帶表面灰 塵,后將處理好包覆面的0. 2-3mm厚度的純侶帶和鋼絲同時送入連續包覆焊接機中,在連 續包覆焊接機中對純侶帶卷曲,并包覆在鋼絲表面,形成侶包鋼,再進入充滿惰性氣體(常 用氣、氮氣)的包覆焊接箱中,通過氣弧焊將卷曲成型后的純侶帶的兩個相對的邊進行氣弧 焊接,使其形成侶管,W每分鐘5-10米的速度連續包覆焊接成型; (5) 將包覆半成品通過初拉伸,減小侶和鋼之間的間隙,首次壓縮比在10~20%左右, 初拉伸后侶和鋼之間的間隙小于0. 1mm; (6) 初拉伸后的材料再通過軸制1~2次進行縮徑,每次縮徑壓縮比在20%-30%,軸制 過程中將侶包鋼線材表面進行高頻在線加熱,溫度保持在200°C-600°C處理,優選溫度為 545~565°C,該溫度可使侶層處于半融狀態,有利于侶和鋼的結合; (7) 軸制后處理;將軸制后的侶包鋼線通過模具拉2-3道次修正圓整度,最終得到侶包 鋼線成品。

  [0015] 如圖2所示,侶包鋼線成品包括鋼巧1和包覆在所述的鋼巧1外側的侶層2,所述 的侶層2的兩個相對邊部4焊接連接,形成焊縫3,經過軸制和拉拔后焊縫3處厚度與侶層 其他各處的厚度保持一致。在侶包鋼線的橫截面為圓形,且侶層和鋼巧的橫截面積之比為 0. 02 ~5. 76:1。

  [0016] W加工成品規點格為02. 0的侶包銅線為例,原料鋼絲和純侶帶的投料量與侶包 鋼成品中侶層和鋼巧的對應關系如下:

  采用擠壓包覆法生產得到的侶包鋼線每噸消耗電能大于1500度,而通過本發明的包 覆焊接法生產侶包鋼線,每噸成品消耗電能小于700度,并且不產生酸洗液等工業廢水,能 夠生產多種規格導電率的侶包鋼線。

  [0017]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 ±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W實施,并不能W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 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 一種鋁包鋼線,包括鋼芯和包覆在所述的鋼芯外側的鋁層,其特征是:所述的鋁層 的兩個相對邊部焊接連接。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鋁包鋼線,其特征是:所述的鋁包鋼線的橫截面中,所述 的鋁層和鋼芯的橫截面積之比為0. 02-5. 76 :1。3. -種鋁包鋼線的制造工藝,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驟: (1) 鋼芯的預處理:選取線徑在4. 5~16mm的鋼絲,去除鋼絲表面的氧化層,拉拔鋼絲 至線徑4. 3_12mm; (2) 將鋼絲進行回火處理,回火溫度450°C-600°C,保溫時間0. 5-2小時; (3) 將回火處理后的鋼絲表面處理毛糙; (4) 包覆焊接:選取0. 2-3mm厚度的純鋁帶,將純鋁帶的包覆面處理毛糙,然后將純鋁 帶和鋼絲同時送入連續包覆焊接機中,在連續包覆焊接機中對純鋁帶進行卷曲并包覆在鋼 絲表面上,經過包覆的鋼絲進入充滿惰性氣體的包覆焊接箱中,將純鋁帶的兩個相對的邊 進行焊接,使其形成鋁管; (5) 將包覆半成品通過初拉伸,拉拔去除鋁管和鋼絲之間的間隙,首次壓縮比在 10%-20%左右,使鋁層和鋼絲的間隙小于0.Imm; (6) 對上述初拉伸后的材料進行1-4次軋制,每次軋制壓縮比不超過30%,軋制過程中 對鋁包鋼絲進行在線加熱,溫度保持在200°C-400°C,得到線徑在l_6mm的鋁包鋼線。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鋁包鋼線的制造工藝,其特征在于:鋼絲采用碳質量分 數為0. 1%~0. 7%的碳素鋼材料制成。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鋁包鋼線的制造工藝,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軋制后處理 步驟:將軋制后的鋁包鋼線通過模具拉2-3道次,修正鋁包鋼線的圓整度。6.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鋁包鋼線的制造工藝,其特征在于:在軋制時,采用高頻 電磁加熱裝置對對鋁包鋼絲進行在線加熱。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鋁包鋼線,其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鋼芯的預處理;(2)將鋼絲進行回火處理;(3)將回火處理后的鋼絲表面處理毛糙;(4)包覆焊接:將純鋁帶的包覆面處理毛糙,然后將純鋁帶和鋼絲同時送入連續包覆焊接機中,在連續包覆焊接機中對純鋁帶進行卷曲并包覆在鋼絲表面上,經過包覆的鋼絲進入充滿惰性氣體的包覆焊接箱中,將純鋁帶的兩個相對的邊進行焊接,使其形成鋁管;(5)將包覆半成品通過初拉伸,拉拔去除鋁管和鋼絲之間的間隙;(6)對上述初拉伸后的材料進行1-4次軋制,軋制過程中對鋁包鋼絲進行在線加熱,得到鋁包鋼線。本發明的優點是:成本低、能耗低,成品電氣性質穩定。

  【IPC分類】H01B13/00, H01B5/02, H01B9/00

  【公開號】CN104900300

  【申請號】CN201510323898

  【發明人】成羽, 趙玉國

  【申請人】成羽, 趙玉國

  【公開日】2015年9月9日

  【申請日】2015年6月12日

  透明導電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觸屏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透明導電膜。

  【背景技術】

  [0002]透明導電膜是具有良好導電性及在可見光波段具有高透光率的一種薄膜。目前透明導電膜已廣泛應用于平板顯示、光伏器件、觸控面板和電磁屏蔽等領域,具有極其廣闊的市場空間。

  [0003]金屬具有較高的電導率和可彎折性,極細的金屬線通過一定排列方式構成的金屬網格搭配在透明基底材料上可以形成導電性很好的透明導電膜。這一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平板顯示、觸控、光伏器件和電磁屏蔽等領域。相較于傳統的ITO透明導電材料,金屬網格具有高導電性、可彎折、成本較低等優點。

  [0004]在網格設計中,如何規避莫爾條紋一直是困擾設計人員的難題。莫爾條紋的形成是由于兩層規則的周期結構疊加之后形成了新的周期結構造成的。

  [0005]對于傳統的透明導電膜,其通常貼附在顯示器件,如IXD、OLED的表面。透明導電膜上的網格具有周期的柵格結構,而顯示器件像素結構也具有規則的周期結構。雖然上述兩層周期結構單獨不易被人眼察覺,但疊加之后形成的莫爾條紋,容易被人眼察覺,影響視覺效果。

  【發明內容】

  [0006]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消除莫爾條紋的透明導電膜。

  [0007]一種透明導電膜,包括:

  [0008]透明基底,包括相對的兩表面;及

  [0009]導電層,設置于所述透明基底的至少一表面上,所述導電層包括多條相互交叉的導電絲線,多條所述導電絲線交叉形成網格,所述網格包括多個重復的網格單元,所述網格單元由多條網格邊線共同圍成,相鄰兩條所述網格邊線相交形成所述網格單元的頂點;

  [0010]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網格單元中的至少一條網格邊線上或至少一所述頂點處設置有分支結構,所述分支結構為與所述網格邊線或所述頂點相連的導電線段。

  [00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分支結構為直線段、曲線段或者折線段。

  [00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分支結構的一端始于與其所相連的所述網格邊線,另一端向所述網格邊線的一側延伸。

  [001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分支結構偏離所述網格邊線的最大距離小于等于所述網格單元中最短的網格邊線的長度的1/4。

  [001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網格邊線的長度為200?600 μ m,所述分支結構偏離所述網格邊線的距離為5?50 μ m。

  [001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分支結構設置于所述網格邊線的中點。

  [001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網格單元中相對的兩條所述網格邊線上均設置有所述分支結構。

  [001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設置于不同的網格邊線上所述分支結構的形狀及延伸方向相同。

  [001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在整個所述網格中,相鄰的兩個所述分支結構的間距相等。

  [001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在所述網格單元中,其相鄰的兩條所述網格邊線上均設置有所述分支結構。

  [002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在所述網格單元中,相鄰的兩條所述網格邊線上的所述分支結構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夾角。

  [002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在整個所述網格中,位于同一延伸方向上的相鄰的兩個所述分支結構的間距相等。

  [002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透明基底的至少一表面設有網格狀凹槽,所述導電層收容于所述網格狀凹槽內;

  [0023]或,所述透明導電膜還包括設于所述基底的至少一表面上的透明聚合物層,所述透明聚合物層遠離所述基底的一側表面設有網格狀凹槽,所述導電層收容于所述網格狀凹槽內。

  [002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分支結構的兩端分別向與其所相連的所述網格邊線的兩側延伸,所述分支結構的兩端分別位于所述網格邊線的兩側。

  [002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分支結構的兩端偏離與其相連的所述網格邊線的距離相等。

  [002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分支結構為以與其相連的所述網格邊線為軸的軸對稱結構。

  [0027]上述透明導電膜中,其至少一個網格單元中的至少一條網格邊線或至少一頂點上設置有分支結構,分支結構為與網格邊線相連的導電線段。分支結構打散了原有網格的周期,通過對圖形的傅里葉變換,可以發現添加分支結構的圖像,其幅值更低,有利于改善莫爾現象,消除莫爾條紋,改善了視覺效果。

  【附圖說明】

  [0028]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膜的剖面示意圖;

  [0029]圖2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膜的剖面示意圖;

  [0030]圖3 (a)至圖3 (e)為圖1所示的透明導電膜中網格狀凹槽的底部的不同實施例的結構不意圖;

  [0031]圖4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膜的剖面示意圖;

  [0032]圖5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膜的剖面示意圖;

  [0033]圖6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膜的剖面示意圖;

  [0034]圖7 (a)至圖7 (e)為圖1中所示觸控傳感器中導電層的不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5]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0036]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0037]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0038]請參閱圖1,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膜100,包括透明基底110及導電層130。

  [0039]透明基底110包括相對的兩表面。導電層130設置于透明基底110的至少一個表面上。

  [0040]具體在本實施例中,透明基底110的至少一個表面上開設有網格狀凹槽112,導電層130收容于網格狀凹槽112內。通過壓印等技術,直接在透明基底110的表面形成網格狀凹槽112結構,凹槽中填充導電材料形成導電層130。其中透明基底110為熱塑性材料如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此時透明基底110僅為單層結構。導電層130的導電材料為導電金屬、碳納米管、石墨烯墨水或導電高分子。

  [0041]在其它實施例中,請一并參閱圖2,透明導電膜100還可包括透明聚合物層120,透明聚合物層120設于透明基底110的至少一表面上。其中,透明基底110可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柔性材料制成,也可由玻璃、石英等剛性透明材料制成。透明聚合物層120可由UV固化膠或熱固膠等塑性材料制成。網格狀凹槽112開設于透明聚合物層120遠離透明基底110的表面上。

  [0042]請參閱圖3 (a)至圖3 Ce),圖3 (a)所示的網格狀凹槽112為底部為“V”字形的微型槽,圖3 (b)所示的網格狀凹槽112為底部為“W”字形的微型槽,圖3 (c)所示的網格狀凹槽112為底部為弧形的微型槽,圖3 Cd)所示的網格狀凹槽112為底部為波浪形的微型槽,圖3 Ce)所示的網格狀凹槽112為底部為弧形與“V”字形結構相組合的微型槽。

  [0043]網格狀凹槽112為底部為“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等形狀的微型槽,這樣網格狀凹槽112內的導電墨水在烘干的時候,導電墨水縮聚,不容易出現烘干后的導電材料斷開的現象,以及增大導電材料與凹槽112底部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大導電材料對凹槽112底部的吸附力。

  [0044]可以理解,網格狀凹槽112不限于上述結構,其底部還可以為其它形狀,只需滿足網格狀凹槽112底部不平整即可。

  [0045]需要指出的是,請一并參閱圖4,導電層130也可通過曝光、顯影、蝕刻等工藝形成于透明基底110之上。導電材料可為金屬、金屬氧化物、導電聚合物等。

  [0046]請一并參閱圖5及圖6,透明導電膜100還包括透明保護層150,透明保護層150覆蓋于透明基底I1設置有導電層130的表面上透明保護層150能夠有效防止導電層130的導電材料的氧化或被外界雜質污染。具體的,透明保護層150的材質可以為紫外光固化膠、壓印膠或聚碳酸酯。

  [0047]導電層130設置于透明基底110的至少一個表面上。請一并參閱圖7 (a),導電層130包括多條相互交叉的導電絲線131,多條導電絲線131交叉形成網格(圖未標),網格包括多個重復的網格單元133。網格單元133由多條網格邊線133a共同圍成,相鄰兩條網格邊線133a相交形成網格單元133的頂點。

  [0048]其中,至少一個網格單元133中的至少一條網格邊線133a上或至少一頂點處設置有分支結構133b。分支結構133b

  為與網格邊線133a或頂點相連的導電線段。

  [0049]具體在本實施例中,單個網格單元133有兩組平行的導電絲線131交叉形成。網格單元133具體為菱形結構。可以理解,網格單元133也可為矩形等平行四邊形結構或者對邊均相互平行的六邊形結構。

  [0050]網格單元133中相對的兩條網格邊線133a上均設置有分支結構133b。每個網格均具有兩個分支結構133b。分支結構133b設置于網格邊線133a的中點。分支結構133b為直線段,其與另一組網格邊線133a相平行。設置于不同的網格邊線133a上分支結構133b的形狀及延伸方向相同。在整個網格中,相鄰的兩個分支結構133b的間距相等。

  [0051]網格的開口率大于等于90%。所謂開口率,其計算方法為,在網格圖形中,其每單位面積上導電材料所占的面積,即導電材料在網格圖形中的占空比。開口率越大,導電材料在網格圖形中的含量越小,分布越疏,透光率越好。對于透明導電膜100,其需要保證一定的透光率,故其網格的開口率大于等于90%。

  [0052]分支結構133b的兩端分別向與其所相連的網格邊線133a的兩側延伸,分支結構133b的兩端分別位于網格邊線133a的兩側。分支結構133b的兩端偏離與其相連的網格邊線133a的距離相等。

  [0053]網格邊線133a的長度為200 μ m,直線段結構的分支結構133b的長度為50 μ m。在其它實施例中,網格邊線133a以及分支結構133b不限于上述長度,只需要滿足分支結構133b的末端不與其它網格邊線133a搭接即可,S卩,分支結構133b除與其所在的網格邊線133a或頂點搭接以外,不與其所在網格單元133或鄰近網格單元133的網格邊線133a或頂點搭接。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分支結構133b偏離網格邊線133a的最大距離小于等于網格單元133中最短的網格邊線133a的長度的1/4,例如,網格邊線133a的長度可在200?600 μ m的范圍內變化,分支結構133b偏離網格邊線133a的距離可在5?50 μ m的范圍內變化。對于直線段結構的分支結構133b,其端部偏離網格邊線133a的距離即為分支結構133b偏離網格邊線133a的最大距離,故端部偏離網格邊線133a的距離為5?50 μ m。

  [0054]可以理解,分支結構133b設置于網格邊線133a的其它位置,不限于網格邊線133a的中點。在保證開口率不小于90%的情況下,可以選擇性的在網格邊線133a上設置分支結構133b的數量及長度,如網格邊線133a上可設置多個分支結構133b,且多個分支結構133b長度各不同。分支結構133b也可為一端始于與其所相連的網格邊線133a,另一端向網格邊線133a的一側延伸,而無需向網格邊線133a的兩側同時延伸。

  [0055]同時,分支結構133b可設置在每一條導電絲線131上或選擇性地設置在某些導電絲線131上,如相鄰網格單元133間隔設置。此外,在單個網格單元133中分支結構133b的數量也可變化,如一個網格單元133中的一條網格邊線133a上可設置兩條分支結構133b ;分支結構133b與網格邊線133a之間的夾角也可變化,如一個網格單元133中分支結構133b與網格邊線133a的夾角為30°,在其他網格單元中,分支結構與其連接的網格邊線的夾角為不同的角度。

  [0056]在另一實施例中,請一并參閱圖7 (b),在網格單元133中,其相鄰的兩條網格邊線133a上均設置有分支結構133b。在單個網格單元133中,相鄰的兩條網格邊線133a上的分支結構133b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夾角。在整個網格中,位于同一導電絲線上的分支結構133b平行,即,相鄰的兩條網格邊線133a上的分支結構133b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的夾角都相同,且同一延伸方向上的相鄰兩個分支結構133b的間距相等。

  [0057]可以理解,在整個網格中,相鄰的兩條網格邊線133a上的分支結構133b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的夾角可不完全相等。

  [0058]在另一實施例中,請一并參閱圖7(c),分支結構133b設置于網格單元133的頂點處。并且,分支結構133b與網格單元133的網格邊線133a形成夾角。

  [0059]在另一實施例中,請一并參閱圖7 (d)及圖7 (e),分支結構133b還可為曲線段或者折線段。分支結構133b的兩端偏離與其相連的網格邊線133a的距離相等。分支結構133b為以與其相連的網格邊線133a為軸的軸對稱結構。可以理解,分支結構133b也可為非對稱結構。

  [0060]上述透明導電膜100中,其至少一個網格單元133中的至少一條網格邊線133a或至少一頂點上設置有分支結構133b,分支結構133b為與網格邊線133a相連的導電線段。分支結構133b打散了原有網格的周期,通過對圖形的傅里葉變換,可以發現添加分支結構133b的圖像,其幅值更低,這有利于改善莫爾現象,消除莫爾條紋,改善了視覺效果。

  [0061]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主權項】

  1.一種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基底,包括相對的兩表面;及 導電層,設置于所述透明基底的至少一表面上,所述導電層包括多條相互交叉的導電絲線,多條所述導電絲線交叉形成網格,所述網格包括多個重復的網格單元,所述網格單元由多條網格邊線共同圍成,相鄰兩條所述網格邊線相交形成所述網格單元的頂點; 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網格單元中的至少一條網格邊線上或至少一所述頂點處設置有分支結構,所述分支結構為與所述網格邊線或所述頂點相連的導電線段。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結構除與其所在的所述網格邊線或頂點搭接以外,不與其所在所述網格單元或鄰近所述網格單元的網格邊線或頂點搭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結構為直線段、曲線段或者折線段。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結構的一端始于與其所相連的所述網格邊線,另一端向所述網格邊線的一側延伸。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結構偏離所述網格邊線的最大距離小于等于所述網格單元中最短的網格邊線的長度的1/4。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網格邊線的長度為200?600 μ m,所述分支結構偏離所述網格邊線的距離為5?50 μ m。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結構設置于所述網格邊線的中點。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網格單元中相對的兩條所述網格邊線上均設置有所述分支結構。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設置于不同的網格邊線上所述分支結構的形狀及延伸方向相同。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在整個所述網格中,相鄰的兩個所述分支結構的間距相等。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網格單元中,其相鄰的兩條所述網格邊線上均設置有所述分支結構。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網格單元中,相鄰的兩條所述網格邊線上的所述分支結構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夾角。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在整個所述網格中,位于同一延伸方向上的相鄰的兩個所述分支結構的間距相等。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底的至少一表面設有網格狀凹槽,所述導電層收容于所述網格狀凹槽內; 或,所述透明導電膜還包括設于所述基底的至少一表面上的透明聚合物層,所述透明聚合物層遠離所述透明基底的一側表面設有網格狀凹槽,所述導電層收容于所述網格狀凹槽內。1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結構的兩端分別向與其所相連的所述網格邊線的兩側延伸,所述分支結構的兩端分別位于所述網格邊線的兩側。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結構的兩端偏離與其相連的所述網格邊線的距離相等。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透明導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結構為以與其相連的所述網格邊線為軸的軸對稱結構。

  【專利摘要】一種透明導電膜,包括透明基底及導電層;所述透明基底包括相對的兩表面;所述導電層設置于所述透明基底的至少一個表面上,所述導電層包括多條相互交叉的導電絲線,多條所述導電絲線交叉形成網格,所述網格包括多個重復的網格單元,所述網格單元由多條網格邊線共同圍成,相鄰兩條所述網格邊線相交形成所述網格單元的頂點;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網格單元中的至少一條網格邊線上或至少一所述頂點處設置有分支結構,所述分支結構為與所述網格邊線相連的導電線段。上述透明導電膜中,其分支結構打散了原有網格的周期,通過對圖形的傅里葉變換,可以發現添加分支結構的圖像,其幅值更低,這有利于改善莫爾現象,消除莫爾條紋,改善了視覺效果。

  【IPC分類】H01B5/14

  【公開號】CN104900301

  【申請號】CN201410081520

  【發明人】戴葉, 方運

  【申請人】南昌歐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歐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蘇州歐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9月9日

  【申請日】2014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