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復合鋼槽、預埋槽道及預埋槽道生產(chǎn)方法及步驟
技術特征:

1.一種復合鋼槽,包括由槽腰、槽腿及腿部彎鉤組成的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鋼槽由芯部金屬及表面層金屬復合而成,且表面層金屬將芯部金屬全部包裹在其中;表面層金屬與芯部金屬為冶金結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復合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腰及槽腿處,表面層金屬的單邊厚度為所在部位總厚度的5%~20%;所述腿部彎鉤處,表面層金屬的單邊厚度為所在部位總厚度的3%~15%。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復合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彎鉤的內表面為平面或燕尾面;所述平面或燕尾面設齒牙或不設齒牙;齒牙沿復合鋼槽縱向連續(xù)起伏、等間距設置,平面/燕尾面、齒牙與復合鋼槽的本體一體成型。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復合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層金屬為雙相不銹鋼、奧氏體不銹鋼、馬氏體不銹鋼或鈦合金。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復合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金屬為普碳鋼、低合金鋼或優(yōu)質碳素結構鋼。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復合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鋼槽的橫截面形狀為矩形、v形、u形或m形,所述復合鋼槽沿縱向呈直線形或弧線形。
7.一種預埋槽道,包括鋼槽及錨桿,多個錨桿沿縱向均勻固定在鋼槽的槽腰外側;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槽是權利要求1-6任意一種所述復合鋼槽,所述錨桿為復合錨桿;所述預埋槽道還包括端面非金屬保護層;所述復合錨桿為圓柱形錨桿或工字形錨桿,由錨桿芯部金屬及錨桿表面層金屬復合而成;復合鋼槽的斷面處、工字形錨桿的斷面處設端面非金屬保護層。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預埋槽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桿表面層金屬為雙相不銹鋼、奧氏體不銹鋼、馬氏體不銹鋼或鈦合金;所述錨桿芯部金屬為普碳鋼、低合金鋼或優(yōu)質碳素結構鋼。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預埋槽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錨桿通過焊接或鉚接固定在復合鋼槽的槽腰外側,復合錨桿的間距為50~300mm;所述端面非金屬保護層的材質為環(huán)氧富鋅漆、環(huán)氧樹脂或塑料,厚度為0.01~2mm;端面非金屬保護層通過物理粘貼與復合鋼槽、工字形錨桿的對應表面連接。
10.如權利要求7-9任意一種所述預埋槽道的生產(chǎn)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將橫截面形狀為方形或圓形的芯部金屬坯料放置在輥道上,送入拋刷機中進行四面烘烤拋刷,去除表面鐵皮、雜物、油污,烘烤溫度10~450℃;芯部金屬坯料的橫截面積為600~20000mm2;
2)將拋刷后的芯部金屬坯料通過輥道送入輥壓成型機的壓合裝置中,與經(jīng)輥壓成型機進行橫切、移送、壓型后的表面層金屬板組合在一起,制成組合坯;組合過程沿方形芯部金屬坯料的對角方向或圓形金屬坯料的半徑方向進行;表面層金屬板的厚度為3~15mm,為對應部位芯部坯料邊長或半徑的4%~16%,表面層金屬板的寬度為500~2000mm;復合時的表面層金屬板形狀與芯部金屬坯料的形狀相同,表面層金屬板的橫截面邊長=(芯部金屬坯料橫截面周長/2)-(2~15)mm;
3)由壓合裝置對組合坯進行高壓壓合,制成壓合坯;壓合壓力為1~12mpa;所述壓合裝置由上壓頭、下壓頭和液壓裝置組成,其中上壓頭、下壓頭的形狀與芯部金屬坯料的形狀相匹配;
4)在高壓狀態(tài)下,采用抽真空、氬弧焊,沿長度方向將上部表面層金屬板、芯部金屬坯料及下部表面層金屬板三者焊接在一起;然后在兩端將上部表面層金屬板、芯部金屬坯料與下部表面層金屬板焊接在一起,制成復合坯;通過推出機構將復合坯推出并收集;
5)將復合坯推入加熱爐進行加熱,加熱溫度1020~1150℃;
6)將加熱后的復合坯通過輥道送入熱軋機進行軋制,熱軋3~13道制成雙金屬復合中間坯;
7)通過輥道將雙金屬復合中間坯順序送入滾齒機進行滾齒、送入熱彎機進行成型,制成復合鋼槽;滾齒道次1~2道次,熱彎道次5~9道次;
8)將復合鋼槽按設定長度切斷或彎弧,在復合鋼槽的槽腰背部固定復合錨桿,然后用端面非金屬保護層對復合鋼槽、工字型錨桿的斷面處進行封閉,制成預埋槽道成品。
技術總結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復合鋼槽、預埋槽道及預埋槽道生產(chǎn)方法,所述復合鋼槽由芯部金屬及表面層金屬復合而成,且表面層金屬將芯部金屬全部包裹在其中;表面層金屬與芯部金屬為冶金結合。所述預埋槽道包括復合鋼槽、復合錨桿及端面非金屬保護層;所述復合錨桿為圓柱形錨桿或工字形錨桿,由錨桿芯部金屬及錨桿表面層金屬復合而成;復合鋼槽的斷面處、工字形錨桿的斷面處設端面非金屬保護層。本發(fā)明能夠在確保滿足預埋槽道防腐使用年限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工程成本,確保建筑安全。
技術研發(fā)人員:羅顯龍;羅光政;孫曉帆;羅顯賀;趙玲;趙本強;劉哲;趙妍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羅顯龍;羅光政
技術研發(fā)日:2020.01.16
技術公布日:2020.06.09

admin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