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無扭鋼絲繩編織機的制作工藝流程
專利名稱:無扭鋼絲繩編織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新型鋼絲繩編織機,特別是當電動機啟動后能自動生產無扭鋼絲繩的編織機。
現(xiàn)有的編織機,主要是用來編織纖維織品,以及編織金屬絲屏蔽線。用于編織截面形狀為方形,對角線長度大于8毫米,用捻制細鋼絲繩作為股繩的無扭鋼絲繩編織設備,國內僅有半手工式機械,這種機械需要人力推動,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編織過程中張力控制很差。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需人力參予的全機械化無扭鋼絲繩編織機。它以用捻制方法生產的鋼絲繩作為股繩,編織成一種截面為方形的扭鋼絲繩。
本發(fā)明主要由動力傳動、行走小車、運行軌道和收繩裝置四大部件所組成。其中動力傳動由電動機、機械減速裝置和4根撥叉軸,16根撥叉所構成,電動機和機械減速裝置、機械減速裝置和4根撥叉軸之間實現(xiàn)傳動配合,4根撥叉軸心的布置連線組成一個正方邊形,按其對角線方向分組組成的兩組撥叉軸,每組內的2根撥叉軸之間的轉動速比為1,兩組撥叉軸之間的轉動速比為-1,在每根撥叉軸的上端安裝有相鄰彼此垂直、并且尺寸相同的4根端頭為曲線的撥叉;行走小車由8個無動力小車所組成,它們被動力驅動的16根撥叉交替撥動而分布在4個相切的曲線型軌道上,彼此相隔一定的角度,在附圖2中,A、B、C、D4臺小車組成一組,Ⅰ、Ⅱ、Ⅲ、Ⅳ4臺小車組成一組,每個行走小車上都支承有水平安裝的卷筒,一組小車的卷筒上纏繞著左旋鋼絲股繩,另一組小車的卷筒上纏繞著右旋鋼絲股繩;收繩裝置由滑輪系統(tǒng)和收繩卷筒所組成。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工作過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總體布置簡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小車運行簡圖。
參照圖1,最下層為動力傳動系統(tǒng)。交流電機5提供的動力經由皮帶傳動和齒輪減速機構4傳遞給4根撥叉軸3,使4根撥叉軸以勻角速轉動,其中相對的兩根軸作順時針轉動,另兩根軸作逆時針轉動,并帶動撥叉1轉動。第二層即軌道層布置有8臺無動力小車6,每臺小車上裝有卷筒,卷筒軸水平安裝,卷筒上纏繞著鋼絲股繩。8臺小車在圖2所示的軌道上運行時的位置彼此相隔一定角度,工作時,撥叉卡住小車上的一根園軸,隨著撥叉軸的轉動,小車即被撥動著沿軌道行走。在岔道口,另一根撥叉逐漸卡住小車軸,原來卡住小車軸的撥叉逐漸退出,完成撥叉交替,使小車有規(guī)律的地轉向,按既定軌道運行。4臺裝有左旋股繩的小車(附圖1中Ⅰ、Ⅱ、Ⅲ、Ⅳ)沿一條近似8字形軌道順時針循環(huán)行走,另4臺裝有右旋股繩的小車(附圖1中的A、B、C、D)沿另一條近似8字形軌道逆時針循環(huán)行走,二條8字形軌道垂直交叉。小車上所裝的鋼絲股繩在編織過程中被規(guī)定的張力帶緊。由于8臺小車沿固定的軌道行走,小車所裝的鋼絲股繩也相互按一定的規(guī)律交叉,經由收繩口編織成截面呈方形,具有無扭特性的鋼絲繩,然后由滑輪系統(tǒng)和雙滾筒收繩卷筒7,最后繞到安裝在恒張力尾車架上的成品卷筒上。
根據本發(fā)明所制成的無扭鋼絲繩編織機,無需人力參予,能自動編織出性能優(yōu)良的無扭鋼絲繩,而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附圖中1-撥叉,2-小車運行軌道,3-撥叉軸,4-齒輪減速裝置,5-交流電機,6-運行小車,7-收繩卷筒。
權利要求
1.一種由動力傳動、行走小車、運行軌道和收繩裝置四大部件所組成的無扭鋼絲繩編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力傳動由電動機、機械減速裝置和4根撥叉軸、16根撥叉所組成,電動機和機械減速裝置、機械減速裝置和4根撥叉軸之間實現(xiàn)傳動配合,4根撥叉軸心的布置連線組成一個正方形,其按對角線成組組成的兩組撥叉軸,每組內的2根撥叉軸之間的轉動速度比為1,兩組撥叉軸之間的轉動速度比為-1,在每根撥叉軸的上端安裝有相鄰彼此垂直并且尺寸相同的4根端頭為曲線的撥叉;所述的行走小車有8個,被撥叉分布在4個相切的曲線形軌道上,彼此相隔一定角度,其中A、B、C、D4臺小車組成一組,Ⅰ、Ⅱ、Ⅲ、Ⅳ4臺小車組成一組,每個行走小車上支承有水平安裝的卷筒、一組小車的卷筒上纏繞著左旋鋼絲股繩、另一組小車的卷筒上纏繞著右旋鋼絲股繩;所述的收繩裝置由滑輪系統(tǒng)和收繩卷筒所組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能自動編織無扭鋼絲繩的設備。該設備的特點是當動力啟動后,4臺裝有左旋鋼絲股繩和4臺裝有右旋鋼絲股繩的無動力小車,在16個撥叉的撥動下,分別沿兩條相互垂直的近似8字形軌道作循環(huán)運動,其中4臺小車作順時針轉動,其余4臺小車作逆時針轉動,從而自動編織出截面呈方形的無扭鋼絲繩。
文檔編號D07B1/06GK1072977SQ9111155
公開日1993年6月9日 申請日期1991年12月7日 優(yōu)先權日1991年12月7日
發(fā)明者郭應龍, 鮑務均, 劉金堂, 龍小樂, 鄂志偉, 吳應鳴, 孫大成, 陽鎮(zhèn)生, 楊肇成, 盧育金 申請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 湖北省電力工業(yè)局, 湖北省輸變電工程公司

admin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