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1.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
背景技術:
2.鋼筋網又稱:焊接鋼筋網、鋼筋焊接網、鋼筋焊網、鋼筋焊接網片、鋼筋網片等,是縱向鋼筋和橫向鋼筋分別以一定的間距排列且互成直角、全部交叉點均焊接在一起的網片。
3.目前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的鋼筋網,在鋪設時,大部分的鋼筋網均是通過u型塊將鋼筋網支撐,但在鋪設不同高度的水泥板時,就需要不同高度的u型塊,這樣會增加鋪設鋼筋網的成本,或者在水泥鋪設時,受水泥的沖力將u型塊水平移動,讓鋼筋網受力不均,使凝固的水泥出現裂痕,為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提出了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通過旋轉轉動握把,讓絲桿在轉動筒的內部移動,從而調節支撐架的高度,提高支撐機構的靈活性,在通過第一放置槽將鋼筋網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固定,第三放置槽和第二放置槽,將鋼筋網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固定,從而把支撐機構與鋼筋網位置固定,防止支撐機構在水泥鋪設時受力移動。
技術實現要素:
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解決了鋪設不同高度的水泥板時,就需要不同高度的u型塊,會增加鋪設鋼筋網成本的問題。
5.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包括建筑底板,所述建筑底板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內部且位于建筑底板的上方滑動連接有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的頂部滑動連接有鋼筋網,所述支撐機構的頂部且位于鋼筋網的外部滑動連接有卡接機構。
6.優選的,所述支撐機構包括支撐架,所述支撐架頂部的左右兩側豎桿均開設有轉動孔,所述轉動孔的內表面轉動連接有絲桿,所述絲桿的頂端開設有矩形槽,且矩形槽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有轉動握把,所述絲桿的外部螺紋連接有轉動筒,所述轉動筒的底部固定連接有頂板,所述支撐架頂部橫板的左右兩側開設有第一放置槽。
7.優選的,所述卡接機構包括連接板,所述連接板頂部的兩端開設有第二放置槽,所述連接板的底部且位于兩組第二放置槽之間開設有第三放置槽。
8.優選的,所述鋼筋網的四周與固定框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鋼筋網有由若干橫型鋼筋和豎型鋼筋焊接組成。
9.優選的,所述第二放置槽的內表面與鋼筋網頂部橫型鋼筋的外部滑動連接,所述第三放置槽的內表面與支撐架的外部滑動連接。
10.優選的,所述第一放置槽與第二放置槽和第三放置槽垂直開設。
11.優選的,所述頂板的底部與建筑底板的頂部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放置槽的內表面與鋼筋網底部豎型鋼筋的外部滑動連接。
12.有益效果
1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與現有的技術相比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14.(1)該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通過將鋼筋網底部豎型鋼筋放在第一放置槽的內部,把轉動握把的底部插入矩形槽的內部,旋轉轉動握把,將絲桿轉動,從而讓絲桿從轉動筒升起,把支撐架的位置升高,這樣可以通過第一放置槽將鋼筋網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固定,旋轉轉動握把,讓絲桿在轉動筒的內部移動,從而調節支撐架的高度,提高支撐機構的靈活性。
15.(2)該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通過第三放置槽將連接板放在支撐架的頂部,把鋼筋網頂部橫型鋼筋放在第二放置槽的內部,這樣可以通過第三放置槽和第二放置槽,將鋼筋網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固定,從而把支撐機構與鋼筋網位置固定,防止支撐機構在水泥鋪設時受力移動。
附圖說明
1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17.圖2為本實用新型固定框內部結構的正面示意圖;
18.圖3為本實用新型固定框內部結構的左側示意圖。
19.圖中:1、建筑底板;2、固定框;3、支撐機構;4、鋼筋網;5、卡接機構;6、絲桿;7、矩形槽;8、轉動握把;9、轉動筒;10、頂板;11、第一放置槽;12、連接板;13、第二放置槽;14、第三放置槽;15、支撐架;16、轉動孔。
具體實施方式
20.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21.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包括建筑底板1,建筑底板1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固定框2,固定框2的內部且位于建筑底板1的上方滑動連接有支撐機構3,支撐機構3的頂部滑動連接有鋼筋網4,支撐機構3的頂部且位于鋼筋網4的外部滑動連接有卡接機構5。
22.進一步的,支撐機構3包括支撐架15,支撐架15頂部的左右兩側豎桿均開設有轉動孔16,轉動孔16的內表面轉動連接有絲桿6,絲桿6的頂端開設有矩形槽7,且矩形槽7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有轉動握把8,絲桿6的外部螺紋連接有轉動筒9,轉動筒9的底部固定連接有頂板10,支撐架15頂部橫板的左右兩側開設有第一放置槽11,過將鋼筋網4底部豎型鋼筋放在第一放置槽11的內部,把轉動握把8的底部插入矩形槽7的內部,旋轉轉動握把8,將絲桿6轉動,從而讓絲桿6從轉動筒9升起,把支撐架15的位置升高,這樣可以通過第一放置槽11將鋼筋網4的左右方向固定,旋轉轉動握把8,讓絲桿6在轉動筒9的內部移動,從而調節支撐架15的高度,提高支撐機構的靈活性。
23.進一步的,卡接機構5包括連接板12,連接板12頂部的兩端開設有第二放置槽13,
連接板12的底部且位于兩組第二放置槽13之間開設有第三放置槽14,通過第三放置槽14將連接板12放在支撐架15的頂部,把鋼筋網4頂部橫型鋼筋放在第二放置槽13的內部,這樣可以通過第三放置槽14和第二放置槽13,將支撐機構3與鋼筋網4位置固定,防止支撐機構3在水泥鋪設時受力移動。
24.進一步的,鋼筋網4的四周與固定框2的內表面滑動連接,鋼筋網4有由若干橫型鋼筋和豎型鋼筋焊接組成。
25.進一步的,第二放置槽13的內表面與鋼筋網4頂部橫型鋼筋的外部滑動連接,第三放置槽14的內表面與支撐架15的外部滑動連接。
26.進一步的,第一放置槽11與第二放置槽13和第三放置槽14垂直開設。
27.進一步的,頂板10的底部與建筑底板1的頂部滑動連接,第一放置槽11的內表面與鋼筋網4底部豎型鋼筋的外部滑動連接。
28.同時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均屬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
29.使用時,首先將支撐機構3放在固定框2的內部,通過第三放置槽14將連接板12放在支撐架15的頂部,然后把鋼筋網4鋪設在支撐機構3和卡接機構5內部,使鋼筋網4頂部橫型鋼筋放在第二放置槽13的內部,鋼筋網4底部豎型鋼筋放在第一放置槽11的內部,把轉動握把8的底部插入矩形槽7的內部,旋轉轉動握把8,將絲桿6轉動,從而讓絲桿6從轉動筒9升起,把支撐架15的位置升高。
30.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術特征:
1.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包括建筑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底板(1)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固定框(2),所述固定框(2)的內部且位于建筑底板(1)的上方滑動連接有支撐機構(3),所述支撐機構(3)的頂部滑動連接有鋼筋網(4),所述支撐機構(3)的頂部且位于鋼筋網(4)的外部滑動連接有卡接機構(5);所述支撐機構(3)包括支撐架(15),所述支撐架(15)頂部的左右兩側豎桿均開設有轉動孔(16),所述轉動孔(16)的內表面轉動連接有絲桿(6),所述絲桿(6)的頂端開設有矩形槽(7),且矩形槽(7)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有轉動握把(8),所述絲桿(6)的外部螺紋連接有轉動筒(9),所述轉動筒(9)的底部固定連接有頂板(10),所述支撐架(15)頂部橫板的左右兩側開設有第一放置槽(1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機構(5)包括連接板(12),所述連接板(12)頂部的兩端開設有第二放置槽(13),所述連接板(12)的底部且位于兩組第二放置槽(13)之間開設有第三放置槽(14)。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筋網(4)的四周與固定框(2)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鋼筋網(4)有由若干橫型鋼筋和豎型鋼筋焊接組成。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置槽(13)的內表面與鋼筋網(4)頂部橫型鋼筋的外部滑動連接,所述第三放置槽(14)的內表面與支撐架(15)的外部滑動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置槽(11)與第二放置槽(13)和第三放置槽(14)垂直開設。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板(10)的底部與建筑底板(1)的頂部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放置槽(11)的內表面與鋼筋網(4)底部豎型鋼筋的外部滑動連接。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該建筑物底板鋼筋網支撐結構,通過將鋼筋網底部豎型鋼筋放在第一放置槽的內部,把轉動握把的底部插入矩形槽的內部,旋轉轉動握把,將絲桿轉動,從而讓絲桿從轉動筒升起,把支撐架的位置升高,這樣可以通過第一放置槽將鋼筋網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固定,旋轉轉動握把,讓絲桿在轉動筒的內部移動,從而調節支撐架的高度,提高支撐機構的靈活性,通過第三放置槽將連接板放在支撐架的頂部,把鋼筋網頂部橫型鋼筋放在第二放置槽的內部,將鋼筋網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固定,從而把支撐機構與鋼筋網位置固定,防止支撐機構在水泥鋪設時受力移動。支撐機構在水泥鋪設時受力移動。支撐機構在水泥鋪設時受力移動。
技術研發人員:卜立紅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卜立紅
技術研發日:2021.10.14
技術公布日:2022/3/8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