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本實用新型涉及過濾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
背景技術:
目前,過濾是一種簡單,快捷,高效的分離方法,適用于化學分析、衛生檢驗、石油工業、制藥工業、染料工業等方面等各種化學物質的分析,在進行樣品前處理時大多涉及凈化和過濾等操作。其中,針式過濾器目前是實驗室必不可少的一種常用實驗耗材,它可以除去大粒徑顆粒污染物,提高凈化效果。然而,目前現有的針式過濾器存在著內部的濾膜不方便更換的問題,而且現有的過濾器大多為一次性過濾器,其使用成本較高且其耐腐蝕性較低,而且在處理樣品時,過濾器常常會出現由于過濾不完全而導致過濾器堵塞的問題,給實驗人員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本實用新型在上殼體與下殼體之間設置有連接腔,連接腔的下端與下殼體相互固定連接,連接腔的上端與上殼體通過螺紋連接,連接腔可以與上殼體相互旋轉擰緊,當需要更換濾膜時只需將上殼體與連接腔擰開即可更換濾芯,更換十分方便,本實用新型的上殼體、下殼體與連接腔的材質均為不銹鋼,可以多次重復使用,使用成本較低且其耐腐蝕性較強。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包括:上殼體、進液管、進液口、連接腔、下殼體、出液管、上導管、上緩沖腔、微孔過濾膜、下緩沖腔、下導管與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液管設置在所述上殼體的上端,所述進液管與所述上殼體相互固定連接,所述進液口設置在所述進液管的內部,所述上導管設置在所述進液口的下端,所述上導管與所述進液口相互連通,所述上緩沖腔設置在所述下導管的下端,所述上緩沖腔與下導管相互連通,所述下殼體設置在所述上殼體的下端,所述連接腔設置在上殼體與下殼體之間,所述連接腔的上端與所述上緩沖腔相互連通,所述連接腔的下端與所述下殼體相互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腔的上端與上殼體通過螺紋連接,所述微孔過濾膜設置在所述連接腔的內部,微孔過濾膜與連接腔的底部為可拆卸連接,所述下緩沖腔設置在所述下殼體的內部,所述下緩沖腔的上端與所述連接腔相互連通,所述出液管設置在所述下殼體的下端,所述出液管與所述下殼體為一體連接,所述出液口開設在所述出液管的內部,所述出液口通過所述下導管與所述下緩沖腔相互連通。
進一步,所述連接腔的內部還設置有預過濾膜,預過濾膜位于微孔過濾膜的上端。
進一步,所述預過濾膜與連接腔的頂部為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所述微孔過濾膜的直徑為13mm~25mm。
進一步,所述上殼體、下殼體與連接腔的材質均為不銹鋼。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本實用新型在上殼體與下殼體之間設置有連接腔,連接腔的下端與下殼體相互固定連接,連接腔的上端與上殼體通過螺紋連接,連接腔可以與上殼體相互旋轉擰緊,當需要更換濾膜時只需將上殼體與連接腔擰開即可更換濾芯,更換十分方便,本實用新型設置有上緩沖腔與下緩沖腔,可以防止樣品溶液直接對濾膜產生沖擊,提高了過濾器的可靠性,本實用新型在連接腔的內部還設置有預過濾膜,預過濾膜位于微孔過濾膜的上端,預過濾膜可以將樣品溶液內的大顆粒污染物進行預過濾,經過與過濾后在經過微孔過濾膜進行過濾,可以提高過濾精度,有效防止由于過濾不完全而導致過濾器堵塞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上殼體、下殼體與連接腔的材質均為不銹鋼,可以多次重復使用,使用成本較低且其耐腐蝕性較強。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內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其中:
1-上殼體; 2-進液管; 3-進液口;
4-連接腔; 5-下殼體; 6-出液管;
7-上導管; 8-上緩沖腔; 9-預過濾膜;
10-微孔過濾膜; 11-下緩沖腔; 12-下導管;
13-出液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內部剖視結構示意圖,如圖1與圖2所示的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包括:上殼體1、進液管2、進液口3、連接腔4、下殼體5、出液管6、上導管7、上緩沖腔8、微孔過濾膜10、下緩沖腔11、下導管12與出液口13,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液管2設置在所述上殼體1的上端,所述進液管2與所述上殼體1相互固定連接,所述進液口3設置在所述進液管2的內部,所述上導管7設置在所述進液口3的下端,所述上導管7與所述進液口3相互連通,所述上緩沖腔8設置在所述下導管12的下端,所述上緩沖腔8與下導管12相互連通,所述下殼體5設置在所述上殼體1的下端,所述連接腔4設置在上殼體1與下殼體5之間,所述連接腔4的上端與所述上緩沖腔8相互連通,所述連接腔4的下端與所述下殼體5相互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腔4的上端與上殼體1通過螺紋連接,所述微孔過濾膜10設置在所述連接腔4的內部,微孔過濾膜10與連接腔4的底部為可拆卸連接,所述下緩沖腔11設置在所述下殼體5的內部,所述下緩沖腔11的上端與所述連接腔4相互連通,所述出液管6設置在所述下殼體5的下端,所述出液管6與所述下殼體5為一體連接,所述出液口13開設在所述出液管6的內部,所述出液口13通過所述下導管與所述下緩沖腔相互連通。
工作方式: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樣品溶液通過進液管內的進液口進入到上導管內,通過上導管進入到上緩沖腔內,上緩沖腔與連接腔相互連通,經過預過濾膜對樣品溶液進行初次過濾,初次過濾后的樣品溶液再經過微孔過濾膜進行二次過濾,然后通過下緩沖腔進入到下導管,下導管與出液口相互連通,樣品溶液通過出液管中的出液口排出。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技術特征:
1.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包括:上殼體、進液管、進液口、連接腔、下殼體、出液管、上導管、上緩沖腔、微孔過濾膜、下緩沖腔、下導管與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液管設置在所述上殼體的上端,所述進液管與所述上殼體相互固定連接,所述進液口設置在所述進液管的內部,所述上導管設置在所述進液口的下端,所述上導管與所述進液口相互連通,所述上緩沖腔設置在所述下導管的下端,所述上緩沖腔與下導管相互連通,所述下殼體設置在所述上殼體的下端,所述連接腔設置在上殼體與下殼體之間,所述連接腔的上端與所述上緩沖腔相互連通,所述連接腔的下端與所述下殼體相互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腔的上端與上殼體通過螺紋連接,所述微孔過濾膜設置在所述連接腔的內部,微孔過濾膜與連接腔的底部為可拆卸連接,所述下緩沖腔設置在所述下殼體的內部,所述下緩沖腔的上端與所述連接腔相互連通,所述出液管設置在所述下殼體的下端,所述出液管與所述下殼體為一體連接,所述出液口開設在所述出液管的內部,所述出液口通過所述下導管與所述下緩沖腔相互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腔的內部還設置有預過濾膜,預過濾膜位于微孔過濾膜的上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預過濾膜與連接腔的頂部為可拆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過濾膜的直徑為13mm~25m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殼體、下殼體與連接腔的材質均為不銹鋼。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銹鋼濾膜更換過濾器,包括:上殼體、進液管、進液口、連接腔、下殼體、出液管、上導管、上緩沖腔、微孔過濾膜、下緩沖腔、下導管與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液管設置在所述上殼體的上端,所述進液管與所述上殼體相互固定連接,所述進液口設置在所述進液管的內部,所述上導管設置在所述進液口的下端,所述上導管與所述進液口相互連通。本實用新型在上殼體與下殼體之間設置有連接腔,連接腔可以與上殼體相互旋轉擰緊,當需要更換濾膜時只需將上殼體與連接腔擰開即可更換濾芯,更換十分方便,本實用新型的上殼體、下殼體與連接腔的材質均為不銹鋼,可以多次重復使用,使用成本較低且其耐腐蝕性較強。
技術研發人員:吳穎栓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天津圣澤科技有限公司
文檔號碼:201721039697
技術研發日:2017.08.18
技術公布日:2018.04.27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