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管輸送設備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本實用新型涉及鋼管加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鋼管輸送設備。
背景技術:
在鋼管的加工過程中,需要借用鋼管輸送設備以實現其位移運動,進而完成后續切割或焊接作業。如圖1中所示,鋼管輸送設備主要由機架和多組線性陣列的輸送輥組件構成;其中,針對單組輸送輥組件來說,其均由左導向輥、中間托輥以及右導向輥構成;上述左導向輥、右導向輥對稱地布置于中間托輥的左、右側,且均外傾一定角度,進而以形成用來傳送鋼管的梯形傳送通道。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鋼管即置放于上述梯形傳送通道內,襯托于鋼管正下方的中間托輥在鏈條驅動力的作用下繞其自身中心線進行旋轉運動,進而借助于摩擦力來實現對鋼管的輸送。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上述鋼管輸送設備存在著以下問題:鋼管輸送設備的輸送動力來源于鋼管與中間托管之間摩擦力,而該摩擦力僅依靠鋼管的自身重力來產生,其值較小,從而使得鋼管相對于中間托輥極易發生“打滑現象”,進而極易導致鋼管傳輸進程的中斷,較大程度上降低鋼管的正常輸送速度。因此,亟待技術人員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有效避免鋼管在輸送過程中發生“打滑”現象,確保正常輸送速度的鋼管輸送設備。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涉及了一種鋼管輸送設備,其由機臺、支撐架、動力裝置、上環形傳送部以及下環形傳送部構成,其中,支撐架固定于機臺的上平面上。上環形傳送部設置于支撐架的正前方。下環形傳送部亦設置于支撐架的正前方,其布置于上環形傳送部的正下方。上環形傳送部包括上主動輪、上從動輪、上傳送帶以及上施力件。上主動輪、上從動輪分別布置于上傳送帶的左、右端部,且使得上傳送帶始終保持于張緊狀態。上施力件的數量設置為多個,且環繞上傳送帶的外圍進行周向均布。下環形傳送部包括下主動輪、下從動輪、下傳送帶以及下施力件。下主動輪、下從動輪分別布置于下傳送帶的左、右端部,且使得下傳送帶始終保持于張緊狀態。下施力件的數量設置為多個,且環繞下傳送帶的外圍進行周向均布。動力裝置亦與機臺固定連接。上主動輪、下主動輪均由動力裝置進行驅動,以帶動上述上傳送帶和下傳送帶進行同步旋轉運動。待輸送的鋼管即被壓緊于上述上施力件和下施力件之間,且在摩擦力的作用沿著其自身長度方向進行位移運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上施力件的自由端開設有與待輸送鋼管外形相適配的上容納腔。在下施力件的自由端亦開設有與待輸送鋼管外形相適配的下容納腔。
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更進一步改進,鋼管輸送設備還包括導向桿、螺桿以及手輪。支撐架包括支撐柱和頂板。支撐柱與機臺固定連接。頂板固定于支撐柱的頂端,且與機臺相平行而置。螺桿豎放于機臺上,其上端部由頂板進行固定,且在手輪的旋轉力矩作用下可繞其自身中心軸線進行周向旋轉運動。上環形傳送部還包括有上螺套、上導向套。下環形傳送部還包括有下螺套、下導向套。上導向套、下導向套均套設于上述導向桿上,以使得上環形傳送部和下環形傳送部沿著上下方向進行定向位移運動。上螺套、下螺套均套設于上述螺桿上,當旋動手輪時,上環形傳送部相對于下環形傳送部進行相向/相背運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更進一步改進,圍繞上導向套以及下導向套的內側壁上均開設有至少一條環形凹槽,以用來嵌入潤滑石墨環。
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上述上施力件以及下施力件的材質均優選為硬質塑料件。
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上述上施力件借助于上緊固件可拆卸地固定于上傳送帶上。同樣地,上述下施力件借助于下緊固件可拆卸地固定于下傳送帶上。
相較于傳統設計結構的鋼管輸送設備,在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技術方案中,上傳送帶和下傳送帶相對置,且在動力裝置的驅動下進行同步旋轉運動,與此同時,利用其上、沿上下方向進行對置的上施力件、下施力件來實現對鋼管的可靠壓緊,即增大了鋼管自身所受到的摩擦力,從而有效地防止了鋼管在輸送過程中發生“打滑現象”,進而確保了鋼管輸送進程的正常進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現有技術中鋼管輸送設備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鋼管輸送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
圖4是圖2的俯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鋼管輸送設備中上施力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鋼管輸送設備中下施力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鋼管輸送設備中上導向套的立體示意圖。
1-機臺;2-支撐架;21-支撐柱;22-頂板;3-動力裝置;4-上環形傳送部;41-上主動輪;42-上從動輪;43-上傳送帶;44-上施力件;441-上容納腔;442-上緊固件通孔;45-上螺套;46-上導向套;461-潤滑石墨環;5-下環形傳送部;51-下主動輪;52-下從動輪;53-下傳送帶;54-下施力件;541-下容納腔;542-下緊固件通孔;55-下螺套;56-下導向套;6-導向桿;7-螺桿;8-手輪。
具體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左”、“右”、“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結合實例對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技術方案進行說明,圖2、圖3、圖4分別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鋼管輸送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可知,其由機臺1、支撐架2、動力裝置3、上環形傳送部4以及下環形傳送部5構成,其中,支撐架2借助于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機臺1的上平面上。上環形傳送部4設置于支撐架2的正前方。下環形傳送部5亦同樣設置于支撐架2的正前方,且布置于上環形傳送部4的正下方。上環形傳送部4包括上主動輪41、上從動輪42、上傳送帶43以及上施力件44。上主動輪41、上從動輪42分別布置于上傳送帶43的左、右端部,且使得上傳送帶43始終保持于張緊狀態。上施力件44的數量設置為多個,且環繞上傳送帶43的外圍進行周向均布。下環形傳送5部包括下主動輪51、下從動輪52、下傳送帶53以及下施力54件。下主動輪51、下從動輪52分別布置于下傳送帶53的左、右端部,且使得下傳送帶53始終保持于張緊狀態。下施力件54的數量設置為多個,且環繞下傳送帶53的外圍進行周向均布。動力裝置3亦與機臺1固定連接。上主動輪41、下主動輪51均由動力裝置3進行驅動,以帶動上述上傳送帶43和下傳送帶53進行同步旋轉運動。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設置,利用沿上下方向進行對置的上施力件44、下施力件54來實現對鋼管的可靠壓緊,即增大了鋼管自身所受到的摩擦力,從而有效地防止了鋼管在輸送過程中發生“打滑現象”,進而確保了鋼管輸送進程的正常進行。
在此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在對鋼管輸送設備進行調試的過程中,需要嚴格保證上環形傳送部4和下環形傳送部5的運動同步性,進而以使得上施力件44相對于下施力件54良好的對位精度,進而確保鋼管輸送進程的平穩進行。另外,上施力件44以及下施力件54的分布密度需要根據預輸送鋼管的具體長度進行適應性增、減。
一般來說,出于確保輸送進程的穩定性以及防止鋼管受到壓損方面考慮,上述上施力件44以及下施力件54均優選硬質塑料件進行制作。
再者,出于便于后期維護以及增大鋼管輸送設備的適用范圍方面考慮,上述上施力件44和下施力件54均設計為可拆卸形式,具體如下:上施力件44借助于上緊固件可拆卸地固定于上傳送帶43上,相對應地,其上開設有供上述上緊固件穿越的上緊固件通孔442(如圖5中所示)。同樣地,上述下施力件54借助于下緊固件可拆卸地固定于下傳送帶53上,相對應地,其上開設有供上述下緊固件穿越的下緊固件通孔542(如圖6中所示)。
上述鋼管輸送設備的工作原理如下:待輸送的鋼管的端部深入到上環形傳送部4和下環形傳送部5之間,當動力裝置3發生動作時,鋼管即被逐漸地壓緊于上施力件44和下施力件54之間,且在摩擦力的作用沿著其自身長度方向進行位移運動。
出于確保鋼管輸送進程的穩定性方面考慮,還可以在上施力件44的自由端開設有與待輸送鋼管外形相適配的上容納腔441(如圖5中所示)。同理,亦可以在下施力件54的自由端亦開設有與待輸送鋼管外形相適配的下容納腔541(如圖6中所示)。上容納腔441和下容納腔541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防止鋼管在輸送的過程中發生“翻滾”現象。
再者,作為上述鋼管輸送設備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其還可以增設有導向桿6、螺桿7以及手輪8。其中,上述支撐架2包括支撐柱21和頂板22。支撐柱21與機臺1固定連接。頂板22固定于支撐柱21的頂端,且與機臺1相平行而置。螺桿7豎放于機臺1上,其上端部由頂板22進行固定,且在手輪8的旋轉力矩作用下可繞其自身中心軸線進行周向旋轉運動。上環形傳送部4還包括有上螺套45、上導向套46。下環形傳送部5還包括有下螺套55、下導向套56。上導向套46、下導向套56均套設于上述導向桿6上,以使得上環形傳送部4和下環形傳送部5沿著上下方向進行定向位移運動。上螺套45、下螺套55均套設于上述螺桿7上,當旋動手輪8時,上環形傳送部4相對于下環形傳送部5進行相向/相背運動(如圖3中所示)。這樣一來,當待輸送鋼管的直徑發生變化時,僅需通過旋動手輪8即可改變上環形傳送部4相對于下環形傳送部5的距離,隨后還需對上施力件44和下施力件54進行更換(主要是考慮上容納腔441、下容納腔541須須與鋼管外徑相適配),從而以實現對鋼管外壁的可靠壓緊,確保輸送進程的穩定進行。
已知,在調節上環形傳送部4和下環形傳送部5相對距離的進程中,上導向套46、下導向套56相對于導向桿6必不可免地會發生磨損現象,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配合精度的降低,進而影響上環形傳送部4和下環形傳送部5的對位精度以及兩者相對位移運動的平穩性。鑒于此,可圍繞上導向套46的內側壁上開設有至少一條環形凹槽,以用來嵌入潤滑石墨環461(如圖7中所示)。潤滑石墨環具有自潤滑特性,其存在可以有效地降低上導向套46相對于導向桿6的磨損速率,提高其使用壽命。同理,出于相同目的,下導向套56亦可以參照上述上導向套46的結構進行設計。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