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鋼筋連接灌漿套筒結構及施工工藝的制作工藝流程

本發明涉及鋼筋灌漿施工領域,特別涉及鋼筋連接灌漿套筒結構及施工工藝。
背景技術: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通過預制構件與預制構件、預制構件與后腳混凝土、構件與現澆混凝土等關鍵部位的連接保證結構的整體受力性能,連接技術的選擇是設計中最為關鍵的環節。目前由于果果主要采用等同現澆的設計概念,高層建筑基本上采用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即預制構件之間,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與現場后澆混凝土、水泥基灌漿料等形成整體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豎向受力鋼筋的連接方式主要有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漿錨搭接連接;現澆混凝土結構中的搭接、焊接、機械連接等鋼筋連接技術在施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
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有金屬套筒插入鋼筋,并灌注高強、早強、可微膨脹的水泥基灌漿料,通過剛度很大的套筒對可微膨脹灌漿料的約束作用,在鋼筋表面和套筒內側間產生正向作用力,鋼筋借助該正向力在其粗糙的、帶肋的表面產生摩擦力,從而實現受力鋼筋之間應力的傳遞。
目前的灌漿套筒結構如公開號為cn105625641a公開的一種用于鋼筋連接的frp灌漿套筒,其套筒主體分為鋼筋預埋端和鋼筋后插端,在鋼筋預埋端的套筒主體上設置有出漿孔,在鋼筋后插端的套筒主體上設置有注漿孔,套筒主體的材質為纖維增強聚合物,套筒主體分為內層筒體和外層筒體,內層筒體的內部纖維呈周向纏繞式分布,外層筒體的內部纖維呈軸向拉絲式分布;套筒主體內壁上設置有螺旋凸起環筋,且螺旋凸起環筋為等徑螺旋結構;螺旋凸起環筋的截面形狀為梯形或矩形。
目前在由于灌漿過程中,灌漿孔位于出漿孔下方,因此在注漿管拔出漿管的時候要快速封閉注漿孔,否則會造成漿料回流過多需要補漿,對操作要求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鋼筋連接灌漿套筒結構,方便施工。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鋼筋連接灌漿套筒結構,包括豎直安裝的筒體,筒體上下兩端貫通,筒體的上下兩端分別插入上段鋼筋和下段鋼筋,上段鋼筋與筒體固定,筒體下端通過密封環密封,密封環套在下段鋼筋上并過盈配合,所述筒體上端設置有注漿孔,注漿孔水平設置,注漿孔底部連接第一出漿孔,第一出漿孔的出口位于注漿孔下方,所述第一出漿孔的正下方設置有第二出漿孔。
開始注漿前,注漿管插入注漿孔且此時注漿管的出漿口位于第一出漿孔內側(注漿管可伸入筒體內),之后開始進行注漿,至漿液從第二出漿孔流出后封閉第二出漿孔(第一步);之后注漿管外退至注漿管出漿口位于第一出漿孔外側,進行進一步注漿,當漿液大量且持續的從第一出漿孔出來后,拔出注漿管,通過密封塞封堵注漿孔,密封塞的外壁同時封閉第一出漿孔。本方案改變了傳統的注漿方式,自上而下注漿,因此不會發倒流現象,操作更簡單。筒體內的氣體先從第二出漿孔排出,由于第二出漿孔接近下端鋼筋的上端面,當漿液從第二出漿孔排出后,注漿完成大部分工作;之后注漿管外退,利用漿液從注漿管噴出的時候具有一定速度,因此漿液越過第一出漿孔進入筒體內(有可能會造成一部分漿液從第一出漿孔出來,因此減少此種情況,先通過第一步完成主體注漿),氣體從第一出漿孔排出,當漿液灌滿筒體內腔后,漿液從第一出漿孔排出。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漿孔自與注漿孔連接處傾斜向外向下延伸。
出漿后不易使得漿料粘附在筒體外壁。
進一步的,所述筒體內設置一定位組件,定位組件包括上環、下環和連接條,上環和下環平行設置,連接條一端連接上環,連接條另一端與下環固定;上段鋼筋位于筒體內的一端形直徑漸縮形成上導向圓臺,下段鋼筋位于筒體內的一端形直徑漸縮形成下導向圓臺,上環套在上導向圓臺上,下環套在下導向圓臺上。
將下環套在下段鋼筋的下導向圓臺上,將下段鋼筋插入筒體至,上環套在上段鋼筋的上導向圓臺上,通過定位組件只需直接插入下段鋼筋至不能再插入即可,快速方便,且定位組件具有保持下段鋼筋不發生徑向偏移的作用,注漿效果更好。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條沿上環圓周方向均布3個。
進一步的,所述筒體下端面開設一環形槽,密封環卡入環形槽內與環形槽過盈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注漿孔內設置一導向板,導向板的底部位于第一出漿孔的外側,導向板自外向內傾斜向上。
導向板的設置使得注漿管底部抵接導向板,如此注漿管不會與第一出漿孔發生干涉,便于第一出漿孔排氣與后期的出漿。
進一步的,所述導向板靠近筒體一側固定一水平設置的延伸部。
延伸部的設置避免注漿管與導向板的上端觸碰磨損。
本發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鋼筋連接灌漿套筒結構的施工工藝,包括如下步驟:第一步:注漿管插入注漿孔且此時注漿管的出漿口位于第一出漿孔內側,之后開始進行注漿,至漿液從第二出漿孔流出后封閉第二出漿孔;
第二步:之后注漿管外退至注漿管出漿口位于第一出漿孔外側,進行進一步注漿,當漿液大量且持續的從第一出漿孔出來后,拔出注漿管,通過密封塞封堵注漿孔,密封塞的外壁同時封閉第一出漿孔。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方案通過改進注漿形式,不會產生漿液倒流,工藝更簡單,同時設置定位組件方便鋼筋安裝。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筒體;11、環形槽;2、上段鋼筋;21、上導向圓臺;3、下段鋼筋;31、下導向圓臺;4、密封環;51、注漿孔;52、第一出漿孔;53、導向板;54、第二出漿孔;55、延伸部;61、上環;62、下環;63、連接條。
具體實施方式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一種鋼筋連接灌漿套筒結構,如圖1,包括豎直安裝的筒體1,筒體1上下兩端貫通,筒體1的上下兩端分別插入上段鋼筋2和下段鋼筋3,上段鋼筋2與筒體1固定,固定方式可以為螺紋連接或焊接。筒體1的下端面內側開設一環形槽11,環形槽11內設置密封環4密封,密封環4卡入環形槽11內與環形槽11過盈配合,密封環4套在下段鋼筋3上并過盈配合。
所述筒體1上端設置有注漿孔51,注漿孔51水平設置,注漿孔51底部連接第一出漿孔52,第一出漿孔52的出口位于注漿孔51下方,第一出漿孔52自與注漿孔51連接處傾斜向外向下延伸。注漿孔51內設置一導向板53,導向板53的底部位于第一出漿孔52的外側,導向板53自外向內傾斜向上。導向板53靠近筒體1一側固定一水平設置的延伸部55。
第一出漿孔52的正下方設置有第二出漿孔54,出漿孔的高度靠近下段鋼筋3的上端面,出漿孔高度比下段鋼筋3上表面低5mm。
筒體1內設置一定位組件,定位組件包括上環61、下環62和連接條63,上環61和下環62平行設置,連接條63一端與上環61焊接,連接條63另一端與下環62焊接固定,連接條63沿上環61圓周方向均布3個。上段鋼筋2位于筒體1內的一端形直徑漸縮形成上導向圓臺21,下段鋼筋3位于筒體1內的一端形直徑漸縮形成下導向圓臺31,上環61套在上導向圓臺21上,下環62套在下導向圓臺31上。
鋼筋連接灌漿套筒結構的施工工藝,包括如下步驟:第一步:注漿管插入注漿孔51且此時注漿管的出漿口位于第一出漿孔52內側,之后開始進行注漿,至漿液從第二出漿孔54流出后封閉第二出漿孔54;
第二步:之后注漿管外退至注漿管出漿口位于延伸部55上方,進行進一步注漿,當漿液大量且持續的從第一出漿孔52出來后,拔出注漿管,通過密封塞封堵注漿孔51,密封塞的外壁同時封閉第一出漿孔52。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