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的制作工藝流程

博主:adminadmin 2022-10-26 13:54:01 條評論
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通風管道技術領域,具體為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背景技術:通風管是中空的用于通風的管材,多為圓形或方形,通風管制作與安裝所用板材、型材以及其它主要成品材料,應符合設計及相關產品國家現行標準的規定,并應用...

  一種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的制作工藝流程

  本實用新型涉及通風管道技術領域,具體為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

  背景技術:

  通風管是中空的用于通風的管材,多為圓形或方形,通風管制作與安裝所用板材、型材以及其它主要成品材料,應符合設計及相關產品國家現行標準的規定,并應用出廠檢驗合格證明,材料進場時應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進行驗收,

  通風管一般有:船用通風管有正壓通風管和負壓通風管及pe薄膜通風管。通風管、鍍鋅板風管、不銹鋼通風管、玻璃鋼通風管、塑料通風管、復合材料通風管、彩鋼夾心保溫板通風管、涂膠布通風管、礦用塑料通風管等;伸縮通風管,阻燃風管,鋁箔復合保溫管,

  現有的玻璃鋼通風管道接觸乙醇、丙烷等可燃氣體,摩擦產生靜電,易燃易爆,容易產生安全隱患,為操作人員的人生安全添加安全隱患,同時裝置的使用壽命較短,容易被鹽酸腐蝕,在進行通風時容易被異物碰撞,導致管體內部破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現有的玻璃鋼通風管道接觸乙醇、丙烷等可燃氣體,摩擦產生靜電,易燃易爆,容易產生安全隱患,為操作人員的人生安全添加安全隱患,同時裝置的使用壽命較短,容易被鹽酸腐蝕,在進行通風時容易被異物碰撞,導致管體內部破裂等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包括內管、外管、導電金屬抗電層、石墨復合層和硬性金屬加固層,所述內管內部皆均勻設置有導電性能的碳纖維氈,內管外部的一圈位置設置有外管,外管外部的一圈位置設置有外壁玻璃鋼穩固層,且外壁玻璃鋼穩固層外部一圈位置皆均勻設置有氯乙烯樹脂黏連層,所述內管內部側壁的頂端設置有導電金屬抗電層,導電金屬抗電層的底端設置有石墨復合層,石墨復合層的內部皆均勻設置有石墨分布條,且石墨復合層的底部一層位置皆均勻設置有硬性金屬加固層,所述外管內部的頂端安裝有納米陶瓷防腐蝕層,納米陶瓷防腐蝕層內部等間距安裝有抗腐蝕金屬鋼條,且抗腐蝕金屬鋼條的一側皆設置有納米陶瓷塊,所述納米陶瓷防腐蝕層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哈氏合金耐鹽酸腐蝕材料,哈氏合金耐鹽酸腐蝕材料內部均勻設置有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且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的一側皆設置有哈氏合金塊,所述阻尼隔噪層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阻尼隔噪層,阻尼隔噪層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外部防撞防護層,且外部防撞防護層的內部皆均勻設置有內部微型彈簧扣。

  優選的,所述外管外部一圈位置通過氯乙烯樹脂黏連層與外壁玻璃鋼穩固層連接,氯乙烯樹脂黏連層均勻分布在外壁玻璃鋼穩固層的外部一圈,且氯乙烯樹脂黏連層與氯乙烯樹脂黏連層之間間距均勻。

  優選的,所述石墨復合層與導電金屬抗電層和硬性金屬加固層呈垂直狀態設置,石墨復合層內部的石墨分布條被石墨復合層完全包裹,石墨分布條為石墨復合層的內部結構,石墨復合層與石墨分布條相互配合構成抗靜電加固結構。

  優選的,所述納米陶瓷防腐蝕層內部的抗腐蝕金屬鋼條呈等間距排列設置,抗腐蝕金屬鋼條的凹槽狀的一側與納米陶瓷塊連接,且抗腐蝕金屬鋼條與納米陶瓷塊相互配合構呈抗腐蝕結構。

  優選的,所述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與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中間位置距離相等,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分布于哈氏合金耐鹽酸腐蝕材料的內部,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凹槽位置的一側與哈氏合金塊連接,哈氏合金塊與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相互配合構成抗鹽酸結構。

  優選的,所述內部微型彈簧扣與內部微型彈簧扣之間的距離為等間距,且內部微型彈簧扣被外部防撞防護層在外部包裹設置,并且外部防撞防護層與內部微型彈簧扣相互配合構成防撞結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該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通過在所述阻尼隔噪層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阻尼隔噪層,阻尼隔噪層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外部防撞防護層,且外部防撞防護層的內部皆均勻設置有內部微型彈簧扣,實現了裝置具有隔離噪音的功能,并且在進行通風的時候,可以防止有異物的對管體內壁的碰撞,防止損壞管體內部,增長裝置的使用壽命;

  2.該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通過在所述內管內部側壁的頂端設置有導電金屬抗電層,導電金屬抗電層的底端設置有石墨復合層,石墨復合層的內部皆均勻設置有石墨分布條,且石墨復合層的底部一層位置皆均勻設置有硬性金屬加固層,現有玻璃鋼管道內襯加有導電性能的碳纖維氈,以及加入混入石墨混合使用,完全達到煤礦井下瓦斯管道mt181-18-88抗靜電要求,電阻數值為小于等于10^6ω,完全滿足制藥、冶金易燃易爆可燃氣體的廢氣處理使用要求,完全滿足制藥、冶金易燃易爆可燃氣體的廢氣處理使用要求;

  3.該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通過在納米陶瓷防腐蝕層內部的抗腐蝕金屬鋼條呈等間距排列設置,抗腐蝕金屬鋼條的凹槽狀的一側與納米陶瓷塊連接,且抗腐蝕金屬鋼條與納米陶瓷塊相互配合構呈抗腐蝕結構,實現了裝置帶有抗腐蝕的性能,增加了裝置的功能性,同時也增強了裝置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內管內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外管側視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內管;101、導電性能的碳纖維氈;2、外管;201、外壁玻璃鋼穩固層;202、氯乙烯樹脂黏連層;3、導電金屬抗電層;4、石墨復合層;401、石墨分布條;5、硬性金屬加固層;6、納米陶瓷防腐蝕層;601、納米陶瓷塊;602、抗腐蝕金屬鋼條;7、哈氏合金耐鹽酸腐蝕材料;701、哈氏合金塊;702、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8、阻尼隔噪層;9、外部防撞防護層;901、內部微型彈簧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實施例: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包括內管1、外管2、導電金屬抗電層3、石墨復合層4和硬性金屬加固層5,內管1內部皆均勻設置有導電性能的碳纖維氈101,內管1外部的一圈位置設置有外管2,外管2外部一圈位置通過氯乙烯樹脂黏連層202與外壁玻璃鋼穩固層201連接,氯乙烯樹脂黏連層202均勻分布在外壁玻璃鋼穩固層201的外部一圈,且氯乙烯樹脂黏連層202與氯乙烯樹脂黏連層202之間間距均勻,增強裝置層與層之間的穩固性,防止裝置層與層之間的脫落;

  外管2外部的一圈位置設置有外壁玻璃鋼穩固層201,且外壁玻璃鋼穩固層201外部一圈位置皆均勻設置有氯乙烯樹脂黏連層202,內管1內部側壁的頂端設置有導電金屬抗電層3,導電金屬抗電層3的底端設置有石墨復合層4,石墨復合層4與導電金屬抗電層3和硬性金屬加固層5呈垂直狀態設置,石墨復合層4內部的石墨分布條401被石墨復合層4完全包裹,石墨分布條401為石墨復合層4的內部結構,石墨復合層4與石墨分布條401相互配合構成抗靜電加固結構,體現了裝置的安全性,可以有效的防止通風管道接觸乙醇、丙烷等可燃氣體,摩擦產生靜電從而發生的爆炸現象;

  石墨復合層4的內部皆均勻設置有石墨分布條401,且石墨復合層4的底部一層位置皆均勻設置有硬性金屬加固層5,外管2內部的頂端安裝有納米陶瓷防腐蝕層6,納米陶瓷防腐蝕層6內部的抗腐蝕金屬鋼條602呈等間距排列設置,抗腐蝕金屬鋼條602的凹槽狀的一側與納米陶瓷塊601連接,且抗腐蝕金屬鋼條602與納米陶瓷塊601相互配合構呈抗腐蝕結構,可以減少裝置裸露在空氣中或深埋在土壤內的氧化程度,增長裝置的使用壽命;

  納米陶瓷防腐蝕層6內部等間距安裝有抗腐蝕金屬鋼條602,且抗腐蝕金屬鋼條602的一側皆設置有納米陶瓷塊601,納米陶瓷防腐蝕層6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哈氏合金耐鹽酸腐蝕材料7,哈氏合金耐鹽酸腐蝕材料7內部均勻設置有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與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中間位置距離相等,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分布于哈氏合金耐鹽酸腐蝕材料7的內部,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凹槽位置的一側與哈氏合金塊701連接,哈氏合金塊701與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相互配合構成抗鹽酸結構,具有對鹽酸的抗腐蝕結構,增強了裝置的功能性;

  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的一側皆設置有哈氏合金塊701,阻尼隔噪層8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阻尼隔噪層8,阻尼隔噪層8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外部防撞防護層9,且外部防撞防護層9的內部皆均勻設置有內部微型彈簧扣901,內部微型彈簧扣901與內部微型彈簧扣901之間的距離為等間距,且內部微型彈簧扣901被外部防撞防護層9在外部包裹設置,并且外部防撞防護層9與內部微型彈簧扣901相互配合構成防撞結構,增強裝置的實用性,可以有效的防止雜物的撞擊,有利于延長裝置的使用壽命。

  工作原理:使用時,首先裝置設置的導電性能的碳纖維氈101可以使得裝置的內壁具有導電性,裝置具有導電性的時候,可以防止玻璃鋼通風管道接觸乙醇、丙烷等可燃氣體對內部管壁產生靜電,發生爆炸等危險,外管2外部設置的氯乙烯樹脂黏連層202可以對外管2的輕盈程度加固,防止裝置由于搬運和風力的沖擊動力使得管體變形,增強裝置的實用性,在內管1的內部設置的導電金屬抗電層3和石墨復合層4與硬性金屬加固層5相互配合,增強內管1的抗靜電效果,在使用的時候納米陶瓷防腐蝕層6和哈氏合金耐鹽酸腐蝕材料7相互配合構成抗腐蝕結構,可以抵抗裝置內部的鹽酸和氧化對管內壁的腐蝕程度,同時外部防撞防護層9內側的內部微型彈簧扣901再由雜物撞擊時,內部微型彈簧扣901進行回彈,可以防止風中的雜質對內壁的撞擊,增長裝置的使用壽命。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技術特征:

  1.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包括內管(1)、外管(2)、導電金屬抗電層(3)、石墨復合層(4)和硬性金屬加固層(5),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1)內部皆均勻設置有導電性能的碳纖維氈(101),內管(1)外部的一圈位置設置有外管(2),外管(2)外部的一圈位置設置有外壁玻璃鋼穩固層(201),且外壁玻璃鋼穩固層(201)外部一圈位置皆均勻設置有氯乙烯樹脂黏連層(202),所述內管(1)內部側壁的頂端設置有導電金屬抗電層(3),導電金屬抗電層(3)的底端設置有石墨復合層(4),石墨復合層(4)的內部皆均勻設置有石墨分布條(401),且石墨復合層(4)的底部一層位置皆均勻設置有硬性金屬加固層(5),所述外管(2)內部的頂端安裝有納米陶瓷防腐蝕層(6),納米陶瓷防腐蝕層(6)內部等間距安裝有抗腐蝕金屬鋼條(602),且抗腐蝕金屬鋼條(602)的一側皆設置有納米陶瓷塊(601),所述納米陶瓷防腐蝕層(6)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哈氏合金耐鹽酸腐蝕材料(7),哈氏合金耐鹽酸腐蝕材料(7)內部均勻設置有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且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的一側皆設置有哈氏合金塊(701),阻尼隔噪層(8)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阻尼隔噪層(8),阻尼隔噪層(8)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外部防撞防護層(9),且外部防撞防護層(9)的內部皆均勻設置有內部微型彈簧扣(90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2)外部一圈位置通過氯乙烯樹脂黏連層(202)與外壁玻璃鋼穩固層(201)連接,氯乙烯樹脂黏連層(202)均勻分布在外壁玻璃鋼穩固層(201)的外部一圈,且氯乙烯樹脂黏連層(202)與氯乙烯樹脂黏連層(202)之間間距均勻。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復合層(4)與導電金屬抗電層(3)和硬性金屬加固層(5)呈垂直狀態設置,石墨復合層(4)內部的石墨分布條(401)被石墨復合層(4)完全包裹,石墨分布條(401)為石墨復合層(4)的內部結構,石墨復合層(4)與石墨分布條(401)相互配合構成抗靜電加固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納米陶瓷防腐蝕層(6)內部的抗腐蝕金屬鋼條(602)呈等間距排列設置,抗腐蝕金屬鋼條(602)的凹槽狀的一側與納米陶瓷塊(601)連接,且抗腐蝕金屬鋼條(602)與納米陶瓷塊(601)相互配合構呈抗腐蝕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與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中間位置距離相等,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分布于哈氏合金耐鹽酸腐蝕材料(7)的內部,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凹槽位置的一側與哈氏合金塊(701)連接,哈氏合金塊(701)與聚乙烯抗氧化金屬塊(702)相互配合構成抗鹽酸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部微型彈簧扣(901)與內部微型彈簧扣(901)之間的距離為等間距,且內部微型彈簧扣(901)被外部防撞防護層(9)在外部包裹設置,并且外部防撞防護層(9)與內部微型彈簧扣(901)相互配合構成防撞結構。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玻璃鋼防靜電通風管道,包括內管、外管、導電金屬抗電層、石墨復合層和硬性金屬加固層,所述內管內部皆均勻設置有導電性能的碳纖維氈,內管外部的一圈位置設置有外管,外管外部的一圈位置設置有外壁玻璃鋼穩固層,且外壁玻璃鋼穩固層外部一圈位置皆均勻設置有氯乙烯樹脂黏連層。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所述阻尼隔噪層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阻尼隔噪層,阻尼隔噪層底部一層位置皆設置有外部防撞防護層,且外部防撞防護層的內部皆均勻設置有內部微型彈簧扣,實現了裝置具有隔離噪音的功能,并且在進行通風的時候,可以防止有異物的對管體內壁的碰撞,防止損壞管體內部,增長裝置的使用壽命。

  技術研發人員:龍洪照;宋建國;姚勇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龍洪照

  技術研發日:2019.04.03

  技術公布日:20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