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的制作工藝流程

本實用新型涉及節能建筑技術領域,特別涉及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
背景技術:
傳統鋼結構建筑一般采用彩鋼單板或彩鋼夾芯板作為圍護材料,外觀形式單一,使用壽命斷,保溫、隔音、防火、防滲等性能難以滿足民用建筑的要求,且墻面難以吊掛物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上述的不足,提供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包括主體鋼框架、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所述主體鋼框架由若干柱和梁相互連接組成;所述的柱和梁采用熱軋或焊接H型鋼;梁、柱連接節點采用焊接或螺栓連接;冷彎薄壁型鋼框架內嵌于主體鋼框架內,并通過角鋼與之連接;所述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包括冷彎薄壁型鋼框架、基板、輕聚合物,所述基板通過自攻釘固定在冷彎薄壁型鋼框架的一側,所述輕聚合物填充在冷彎薄壁型鋼框架與基板圍合的空腔內,其厚度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厚度一致。
優選的,所述的梁、柱采用碳素結構鋼或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屈服強度為Q235或Q345或Q390。
優選的,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的C型鋼截面高度為89-150mm,厚度為0.75-1.6mm,鋼材牌號為Q235或Q345。
優選的,所述的輕聚合物干密度不大于800Kg/m3,立方體抗壓強度≥3.5MPa。
優選的,所述的基板為石膏板、水泥纖維板或硅酸鈣板。
優選的,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頂面、左右面分別與所述的鋼框架梁底面、柱側面通過角鋼連接,冷彎薄壁型鋼與角鋼通過自攻釘連接,鋼框架梁、柱與角鋼通過角焊縫連接。
優選的,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的底面與基礎或樓面混凝土通過M12膨脹螺栓連接。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與相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通過自攻螺釘連接。
本實用新型有如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采用的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為實心墻體,具有良好的保溫、隔音、防火、防滲等性能,并且其具有較高的強度,便于飾面裝飾施工及吊掛物件。2、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內嵌在梁柱截面范圍內,節省建筑的使用空間,增加了房間的使用面積。3、工廠加工方便,現場安裝快捷,大大縮短施工工期,節約成本,冷彎薄壁型鋼聚合物復合墻可在工廠加工制作,施工現場實現裝配化、無水化,減少施工現場的揚塵、污水、噪音等污染。
附圖說明:
圖1為冷彎薄壁型鋼框架示意圖。
圖2為主體鋼框架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連接示意圖(一)。
圖3為主體鋼框架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連接示意圖(二)。
圖4為主體鋼框架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連接剖面圖1-1。
圖5為主體鋼框架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連接剖面圖2-2。
圖6為主體鋼框架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連接剖面圖3-3。
圖7為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2、圖3、圖8,本實用新型的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包括主體鋼框架1、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9,所述主體鋼框架1由若干柱11和梁12相互連接組成;所述的柱11和梁12采用熱軋或焊接H型鋼;梁、柱連接節點采用焊接或螺栓連接;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內嵌于主體鋼框架1內,并通過角鋼與之連接。
參見圖7,所述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9包括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基板3、輕聚合物4,所述基板3通過自攻釘固定在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的一側,所述輕聚合物4填充在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與基板3圍合的空腔內,其厚度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厚度一致。
參見圖1,所述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由豎向間距400-600mm的豎向冷彎薄壁C型鋼21、水平間距1300-1500mm的水平冷彎薄壁C型鋼22通過自攻螺釘連接構成,所述豎向冷彎薄壁C型鋼21、水平冷彎薄壁C型鋼22的開口朝向墻內部。
參見圖2、圖4,柱11的翼緣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墻面平行,柱11翼緣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交接處焊100mm寬5mm厚長度同框架柱高度的鋼板14,鋼板14間距約1300-1500mm,鋼板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通過50x50x5x50mm的角鋼15焊接,角鋼15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通過自攻釘連接并對稱地分布在兩側。
參見圖3、圖4,柱11的翼緣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墻面垂直,在柱11翼緣上焊接50x50x5x50mm的角鋼15,角鋼15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通過自攻釘連接并對稱地分布在兩側。
參見圖2、圖4、圖5,在框架梁12翼緣上焊接50x50x5x50mm的角鋼15,角鋼15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頂面通過自攻釘連接并對稱地分布在兩側,角鋼15的間距不大于1200mm。
參見圖2、圖4、圖6,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與基礎或樓面混凝土5通過間距不大于1200mm的M12膨脹螺栓連接。
優選的,所述的梁12、柱11采用碳素結構鋼或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屈服強度為Q235或Q345或Q390。
優選的,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的C型鋼截面高度為89-150mm,厚度為0.75-1.6mm,鋼材牌號為Q235或Q345。
優選的,所述的輕聚合物4干密度不大于800Kg/m3,立方體抗壓強度≥3.5MPa。
優選的,所述的基板3為石膏板或水泥纖維板或硅酸鈣板。
優選的,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頂面、左右面分別與所述的主體鋼框架1中梁12的底面、柱11的側面通過角鋼連接,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中的冷彎薄壁型鋼與角鋼15通過自攻釘連接,主體鋼框架1中的梁12、柱11與角鋼15通過角焊縫連接。
優選的,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的底面與基礎或樓面混凝土5通過M12膨脹螺栓連接。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與相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2通過自攻螺釘連接。
技術特征:
1.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鋼框架、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所述主體鋼框架由若干柱和梁相互連接組成;所述的柱和梁采用熱軋或焊接H型鋼;梁、柱連接節點采用焊接或螺栓連接;冷彎薄壁型鋼框架內嵌于主體鋼框架內,并通過角鋼與之連接;所述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包括冷彎薄壁型鋼框架、基板、輕聚合物,所述基板通過自攻釘固定在冷彎薄壁型鋼框架的一側,所述輕聚合物填充在冷彎薄壁型鋼框架與基板圍合的空腔內,其厚度與冷彎薄壁型鋼框架厚度一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梁、柱采用碳素結構鋼或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屈服強度為Q235或Q345或Q390;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的C型鋼截面高度為89-150mm,厚度為0.75-1.6mm,鋼材牌號為Q235或Q345。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為石膏板、水泥纖維板或硅酸鈣板。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頂面、左右面分別與所述的鋼框架梁底面、柱側面通過角鋼連接,冷彎薄壁型鋼與角鋼通過自攻釘連接,鋼框架梁、柱與角鋼通過角焊縫連接。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的底面與基礎或樓面混凝土通過M12膨脹螺栓連接;所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與相鄰的冷彎薄壁型鋼框架通過自攻螺釘連接。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彎薄壁型鋼框架由豎向間距400-600mm的豎向冷彎薄壁C型鋼、水平間距1300-1500mm的水平冷彎薄壁C型鋼通過自攻螺釘連接構成,所述豎向冷彎薄壁C型鋼、水平冷彎薄壁C型鋼的開口朝向墻內部。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鋼框架結構鑲嵌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涉及節能建筑技術領域。其包括主體鋼框架、冷彎薄壁型鋼輕聚合物復合墻,所述主體鋼框架由若干柱和梁相互連接組成;所述的柱和梁采用熱軋或焊接H型鋼;梁、柱連接節點采用焊接或螺栓連接;冷彎薄壁型鋼框架內嵌于主體鋼框架內,并通過角鋼與之連接。本實用新型具有良好的保溫、隔音、防火、防滲等性能,并且其具有較高的強度;加工方便,生產效率高。
技術研發人員:仇多宏;周學才;程佳;江笠生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合肥國瑞集成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文檔號碼:201720196715
技術研發日:2017.03.02
技術公布日:2017.11.07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