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型鋼結構梁與梁的節點構造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梁與梁的節點構造,特別涉及一種薄壁型鋼結構梁與梁的節點構造。
背景技術:
鋼結構構件或部件之間的互相連接。鋼結構連接常用焊縫連接、螺栓連接或鉚釘連接。鋼結構中的焊縫連接,主要采用電弧焊(即在構件連接處,借電弧產生的高溫,將置于焊縫部位的焊條或焊絲金屬熔化,而使構件連接在一起)。電弧焊又分手工焊、自動焊和半自動焊。自動焊和半自動焊,可采用埋弧焊或氣體(如二氧化碳氣)保護焊。普通螺栓連接的連接件包括螺栓桿、螺母和墊圈。普通螺栓用普通碳素結構鋼或低合金結構鋼制成;分粗制螺栓和精制螺栓兩種。粗制螺栓由未經加工的圓桿制成,螺栓孔徑比螺栓桿徑大1.0-1.5毫米,制作簡單,安裝方便,但受剪切時性能較差,只用于次要構件的連接或工地臨時固定,或用在借螺栓傳遞拉力的連接上。精制螺栓由棒鋼在車床上切削加工制成,桿徑比孔徑小0.3-0.5毫米,其受剪力的性能優于粗制螺栓,但由于制做和安裝都比較復雜,很少應用。鉚釘連接的鉚釘是由頂鍛性能好的鉚釘鋼制成。鉚釘連接的施工程序,是先在被連接的構件上,制成比釘徑大1.0-1.5毫米的孔。然后將一端有半圓釘頭的鉚釘加熱到呈櫻桃紅色,塞入孔內,再用鉚釘槍或鉚釘機進行鉚合,使鉚釘填滿釘孔,并打成另一鉚釘頭。鉚釘在鉚合后冷卻收縮,對被連接的板束產生夾緊力,這有利于傳力。鉚釘連接的韌性和塑性都比較好。但鉚接比栓接費工,比焊接費料,只用于承受較大的動力荷載的大跨度鋼結構。一般情況下在工廠幾乎為焊接所代替,在工地幾乎為高強度螺栓連接所代替。
傳統的薄壁型鋼結構梁與梁之間節點安裝時,需要臨時支承或另有一名安裝工人協助,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方便施工,可以有效保證施工質量,提高了施工速度,保證了梁與梁連接節點抗剪承載力的薄壁型鋼結構梁與梁的節點構造。
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薄壁型鋼結構梁與梁的節點構造,包括第一鋼梁和第二鋼梁,第一鋼梁和第二鋼梁結構相同且均為薄壁型長條結構,第一鋼梁的端部與第二鋼梁的側面通過連接件垂直固定連接;
連接件包括一個U型板和兩個相同的倒L型板,兩個倒L型板分別固定于U型板的兩側,U型板的豎直板與倒L型板的豎直板相互垂直,倒L型板的水平板與第二鋼梁的上表面貼合,倒L型板的豎直板與第二鋼梁的側面貼合,U型板的豎直板與第一鋼梁的端部側面貼合,U型板的水平板與第一鋼梁的下表面貼合;
連接件上開有若干螺栓孔,連接件通過穿過螺栓孔的自攻螺栓與第一鋼梁和第二鋼梁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U型板的豎直板和倒L型板的豎直板均為直角三角形結構。
進一步的,U型板的豎直板和倒L型板的豎直板上開有一列螺栓孔,U型板的水平板和倒L型板的水平板上開有兩列螺栓孔。
進一步的,連接件為薄壁鋼板一次沖壓成型。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梁與梁的節點構造,通過薄壁鋼板一次沖壓成型的一個U型板和兩個相同的倒L型板構成的連接件,將第一鋼梁的端部與第二鋼梁的側面連接,并通過自攻螺栓固定。本實用新型只要一名工人就可以完成安裝工作,現場第二鋼梁就位后進行連接件的安裝,使倒L型板的水平板與第二鋼梁的上表面貼合,倒L型板的豎直板與第二鋼梁的側面貼合,用自攻螺栓固定在第二鋼梁的上表面和一側面后,再放上第一鋼梁,使第一鋼梁的端部側面與U型板的豎直板貼合,U型板的水平板與第一鋼梁的下表面貼合對齊后,安裝自攻螺栓,達到設計的自攻螺栓數量。U型板的豎直板和倒L型板的豎直板均為直角三角形結構,節省材料。連接件為薄壁鋼板一次沖壓成型,牢固美觀。
本實用新型方便施工,節省人力,安裝速度快,施工標準化程度高,可以有效保證施工質量,提高了施工速度,保證梁與梁節點抗剪承載力,結構堅固美觀。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連接件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1、第一鋼梁,2、第二鋼梁,3、連接件,4、U型板,41、U型板的豎直板,42、U型板的水平板,5、倒L型板,51、倒L型板的豎直板,52、倒L型板的水平板,6、自攻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如圖1所示,一種薄壁型鋼結構梁與梁的節點構造,包括第一鋼梁1和第二鋼梁2,第一鋼梁1和第二鋼梁2結構相同且均為薄壁型長條結構,第一鋼梁1的端部與第二鋼梁2的側面通過連接件3垂直固定連接。
如圖2所示,連接件3包括一個U型板4和兩個相同的倒L型板5,兩個倒L型板5分別固定于U型板4的兩側,U型板的豎直板41與倒L型板的豎直板51相互垂直,倒L型板的水平板52與第二鋼梁2的上表面貼合,倒L型板的豎直板51與第二鋼梁2的側面貼合,U型板的豎直板41與第一鋼梁1的端部側面貼合,U型板的水平板42與第一鋼梁1的下表面貼合。
連接件3上開有若干螺栓孔,連接件3通過穿過螺栓孔的自攻螺栓6與第一鋼梁1和第二鋼梁2固定連接。
作為對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U型板的豎直板41和倒L型板的豎直板51均為直角三角形結構。U型板的豎直板41和倒L型板的豎直板51上開有一列螺栓孔,U型板的水平板42和倒L型板的水平板52上開有兩列螺栓孔。連接件3為薄壁鋼板一次沖壓成型。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梁與梁的節點構造,通過薄壁鋼板一次沖壓成型的一個U型板4和兩個相同的倒L型板5構成的連接件3,將第一鋼梁1的端部與第二鋼梁2的側面連接,并通過自攻螺栓6固定。
本實用新型在安裝使用時,只要一名工人就可以完成安裝工作,現場第二鋼梁2就位后進行連接件3的安裝,使倒L型板的水平板52與第二鋼梁2的上表面貼合,倒L型板的豎直板51與第二鋼梁2的側面貼合,用自攻螺栓6固定在第二鋼梁2的上表面和一側面后,再放上第一鋼梁1,使第一鋼梁1的端部側面與U型板的豎直板41貼合,U型板的水平板42與第一鋼梁1的下表面貼合對齊后,安裝自攻螺栓6,達到設計的自攻螺栓6數量。
U型板的豎直板41和倒L型板的豎直板51均為直角三角形結構,節省材料。連接件3為薄壁鋼板一次沖壓成型,牢固美觀。
本實用新型方便施工,節省人力,安裝速度快,施工標準化程度高,可以有效保證施工質量,提高了施工速度,保證梁與梁節點抗剪承載力,結構堅固美觀。
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和結構特征,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相關人士能夠據以實施,但以上內容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所作的任何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技術特征:
1.一種薄壁型鋼結構梁與梁的節點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鋼梁和第二鋼梁,所述第一鋼梁和第二鋼梁結構相同且均為薄壁型長條結構,所述第一鋼梁的端部與第二鋼梁的側面通過連接件垂直固定連接;
所述連接件包括一個U型板和兩個相同的倒L型板,兩個所述倒L型板分別固定于U型板的兩側,所述U型板的豎直板與倒L型板的豎直板相互垂直,所述倒L型板的水平板與第二鋼梁的上表面貼合,所述倒L型板的豎直板與第二鋼梁的側面貼合,所述U型板的豎直板與第一鋼梁的端部側面貼合,所述U型板的水平板與第一鋼梁的下表面貼合;
所述連接件上開有若干螺栓孔,所述連接件通過穿過螺栓孔的自攻螺栓與第一鋼梁和第二鋼梁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薄壁型鋼結構梁與梁的節點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板的豎直板和倒L型板的豎直板均為直角三角形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薄壁型鋼結構梁與梁的節點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板的豎直板和倒L型板的豎直板上開有一列螺栓孔,所述U型板的水平板和倒L型板的水平板上開有兩列螺栓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薄壁型鋼結構梁與梁的節點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為薄壁鋼板一次沖壓成型。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薄壁型鋼結構梁與梁的節點構造,包括第一鋼梁和第二鋼梁,第一鋼梁和第二鋼梁結構相同且均為薄壁型長條結構,第一鋼梁的端部與第二鋼梁的側面通過連接件垂直固定連接。連接件包括一個U型板和兩個相同的倒L型板,兩個倒L型板分別固定于U型板的兩側,U型板的豎直板與倒L型板的豎直板相互垂直,倒L型板的水平板與第二鋼梁的上表面貼合,倒L型板的豎直板與第二鋼梁的側面貼合,U型板的豎直板與第一鋼梁的端部側面貼合,U型板的水平板與第一鋼梁的下表面貼合。本實用新型方便施工,節省人力,安裝速度快,施工標準化程度高,可以有效保證施工質量,提高了施工速度,保證梁與梁節點抗剪承載力,結構堅固美觀。
技術研發人員:陳建凱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山東飛越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
文檔號碼:201621455577
技術研發日:2016.12.28
技術公布日:2017.09.05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