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型不銹鋼板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博主:adminadmin 2022-12-15 13:48:01 條評論
摘要:本申請涉及不銹鋼板產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背景技術:廚衛設施的生產制造,常會利用到中厚型的不銹鋼板,其對不銹鋼板材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其一、用于制造廚衛設施的不銹鋼板應具有相對較好的力學性能和機械加工...

  復合型不銹鋼板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本申請涉及不銹鋼板產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

  背景技術:

  廚衛設施的生產制造,常會利用到中厚型的不銹鋼板,其對不銹鋼板材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其一、用于制造廚衛設施的不銹鋼板應具有相對較好的力學性能和機械加工性能(特別是廚房的操作臺面用不銹鋼板材),其二、應具有相對較好的裝飾性能,其三、應具有相對較低的價格。

  然而,不銹鋼板雖然具有相對較好的耐腐蝕性,但其加工性能相對較弱,且成本相對較高。與此同時,中厚型不銹鋼板的表面處理的手段較為單一,例如采用轉印紙的方式轉印圖案,又如通過粗砂或細砂處理形成不連續的粗紋裝飾表面,因此,傳統的不銹鋼廚衛設施,僅能采用粗紋面、或轉印圖案裝飾面實現不銹鋼板的裝飾。但是,粗紋面的裝飾效果過于單一,難以滿足目前市場對廚衛設施豐富的裝飾效果的需求;而采用轉印方式印制的表面裝飾層容易脫落,還存在圖案、色彩不清晰的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申請人于2017年遞交了申請號為201720211899.0,名稱為“一種不銹鋼組合裝飾板”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該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利用公母插接機構、輔以膠粘劑,將裝飾面板、不銹鋼底板復合形成復合式不銹鋼板。該技術方案仍存在以下問題:(1)加工難度較高的問題,在裝飾面板背面銑削形成凹槽時,刀具消耗大、加工處形成局部高溫、加工硬化問題相對嚴重;(2)可選擇的裝飾效果仍相對較少的問題,在裝飾面板背面銑削形成凹槽,需要裝飾面板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而厚度較大的裝飾面板依然存在表面處理工藝相對單一的問題;(3)產品性能單一的問題,該結構的產品性能仍相對單一,制造成本遠高于普通不銹鋼板材的一般成本水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目的在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從而提供一種相對適合于生產制造廚衛設施的不銹鋼板,具體來說是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其具有相對豐富的裝飾效果,既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又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和加工性能,并且結構簡單、成本相對較低。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包括裝飾面板、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所述裝飾面板為薄型不銹鋼板,且其第一表面上具有裝飾層,所述不銹鋼底板為中厚型不銹鋼板,所述不銹鋼底板的第一表面與所述裝飾面板的第二表面之間通過膠粘層固定粘結,所述不銹鋼底板的第二表面與所述碳鋼基板相固定,所述不銹鋼底板的第二表面上具有多道下應力槽,所述碳鋼基板的表面上具有嵌設于所述下應力槽內的多道連接凸楞。

  借由上述結構,通過將裝飾面板設置為薄型不銹鋼板,使裝飾面板的第一表面上的裝飾層的種類能夠相對較為豐富,且薄型不銹鋼板的表面處理工藝能夠實現裝飾涂層在薄型不銹鋼板表面的牢固、穩定的附著,從而實現了本申請的復合型不銹鋼板的表面處理方式多樣、裝飾效果豐富、裝飾層附著牢固且穩定的技術效果;與此同時,不銹鋼底板的第一表面通過膠粘層與裝飾面板的第二表面固定粘結,其第二表面又與碳鋼基板相固定,從而使本申請的復合型不銹鋼板,既具有不銹鋼材料的良好的耐腐蝕性,又具有碳鋼材料的良好的機械強度、加工性能,并且復合結構相對簡單。

  進一步地,通過在不銹鋼底板的第二表面上形成多道下應力槽,從而當不銹鋼底板與碳鋼基板在熱軋復合過程中,碳鋼基板上與下應力槽對應處的表面部分會因形變而形成嵌入下應力槽中的連接凸楞,從而提高了不銹鋼底板與碳鋼基板的復合強度、降低對熱軋處理的工藝要求,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精軋、拉矯精整工序的工藝要求。

  作為優選,所述下應力槽沿所述不銹鋼底板的縱向開設,所述下應力槽的槽深為0.08mm-0.10mm,其槽底的寬度為5mm-15mm。

  在本技術方案中,下應力槽的相對較淺,可通過不銹鋼板軋制形成,并且即使在不銹鋼底板的第二表面形成有下應力槽的情況下,也不影響不銹鋼底板被收卷成卷材,從而利于存儲與加工。

  作為優選,所述不銹鋼底板的第一表面上具有多道上應力槽,所述上應力槽沿所述不銹鋼底板的縱向開設,所述膠粘層由設置于多道所述上應力槽中的多道膠條層構成。

  在本技術方案中,不銹鋼底板的第一表面上設置多道應力槽,并且膠粘層由嵌入多道應力槽中的多道膠條層構成,從而能夠降低生產難度。具體來說,當膠黏劑在不銹鋼底板的整個幅面上被涂布時,易形成大量氣泡,降低膠粘復合的強度,還增加了排除氣泡的工序,使加工難度相對較大;另一個方面,形成在不銹鋼底板第一表面的上應力槽能夠與形成在其第二表面的下應力槽相配合,從而相對有效地緩解復合材料的內部應力。

  作為優選,所述上應力槽的槽深為0.05mm-0.10mm,其槽底的寬度為5mm-15mm。

  在本技術方案中,相應的,上應力槽的相對較淺,同樣可通過不銹鋼板軋制形成,不銹鋼底板與碳鋼基板復合后的坯板可同樣的被收卷成卷材,從而相對利于存儲和連續生產。

  作為優選,所述上應力槽與所述下應力槽交錯設置。

  作為優選,所述裝飾面板的縱向兩側延伸形成有多對等間距設置的折翼,所述折翼具有與所述不銹鋼底板、所述碳鋼基板復合的縱向邊緣相配合的形狀,并包覆所述不銹鋼底板與碳鋼基板的縱向邊緣。

  在本技術方案中,通過在裝飾面板的縱向兩側一體成型地延伸形成一對折翼,并包覆不銹鋼底板與碳鋼基板的縱向邊緣,其作為膠粘面的連接的一種輔助,從而能夠相對有效地提高裝飾面板與不銹鋼底板之間的復合穩定度。更進一步地,裝飾面板的縱向兩側延伸形成有多對折翼,且多對折翼之間間距設置,使相鄰的折翼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從而能夠簡化折翼的包覆方法。

  作為優選,所述折翼包括覆蓋所述不銹鋼底板與碳鋼基板復合的縱向側邊的側邊部、覆蓋所述碳鋼基板的背面的縱向兩側邊緣的底面部;所述碳鋼基板的背面的縱向側部形成用于容納所述底面部的凹臺。

  綜上所述,本申請技術方案的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其具有相對豐富的裝飾效果,裝飾層牢固、穩定,既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又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和加工性能,并且結構簡單、易于生產制造、成本相對較低,是一種相對適合于生產制造廚衛設施的復合型不銹鋼板。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裝飾面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復合型不銹鋼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具有下應力槽雛形槽的不銹鋼底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復合型不銹鋼板的生產方法中形成的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不銹鋼底板復合坯料層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復合型不銹鋼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復合型不銹鋼板的生產方法中形成的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不銹鋼底板復合坯料層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復合型不銹鋼板施膠過程示意圖。

  以上附圖的附圖標記:

  100-裝飾面板,200-不銹鋼底板,300-碳鋼基板,400-膠粘層,500-凹臺,500’-凹臺雛形,600-施膠源,700-抽真空結構,110-裝飾層,120-折翼,121-側邊部,122-底面部,210-下應力槽,210’-下應力槽雛形槽,220-上應力槽,220’-上應力槽雛形槽,310-連接凸楞,410-膠條層。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包括裝飾面板100、不銹鋼底板200、碳鋼基板300。裝飾面板100是厚度為0.2mm-0.4mm(例如0.3mm)的薄型不銹鋼板,其第一表面上具有裝飾層110,裝飾層110可以采用現有技術中任意一種工藝而覆于裝飾面板100的第一表面上,例如電鍍、電泳、在線噴繪、在線絲網印刷等。不銹鋼底板200是厚度為20mm-40mm(例如25mm、30mm或35mm)的中厚型不銹鋼板。碳鋼基板300的厚度為10-15mm。

  參考圖1所示,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二表面首先與碳鋼基板300復合固定,形成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結合圖2所示,在該不銹鋼底板200的制作過程中,預先在其第二表面上軋制有多道下應力槽210,下應力槽210的槽深為0.08mm-0.10mm(例如0.09mm),其槽底的寬度為5mm-15mm(例如10mm),相鄰兩個下應力槽210之間優選具有20mm-25mm的間距。由于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二表面是通過熱軋工藝與碳鋼基板300復合固定的,從而在熱軋復合過程中,碳鋼基板300上與下應力槽210對應處的表面部分會因形變而形成嵌入下應力槽210中的連接凸楞310,從而提高了不銹鋼底板200與碳鋼基板300的復合強度、降低對熱軋處理的工藝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拉矯精整工序的工藝要求。

  參考圖3所示,裝飾面板100的縱向兩側延伸形成有多對等間距設置的折翼120,折翼120的設置長度為30mm-40mm(例如35mm),間距設置為30mm-40mm(例如35mm)。折翼120具有與不銹鋼底板200、碳鋼基板300復合的縱向邊緣相配合的形狀,并包覆不銹鋼底板200與碳鋼基板300的縱向邊緣。其中,由于裝飾面板100與不銹鋼底板200既可以是平板材、也可以是卷材,因此,此處的“縱向”均是指裝飾面板100與不銹鋼底板200的長度方向。

  具體來說,折翼120是由裝飾面板100的縱向邊沿處的一體成型的延伸部,經過二次扳折形成覆蓋不銹鋼底板200與碳鋼基板300復合的縱向側邊的側邊部121、覆蓋碳鋼基板300的背面的縱向兩側邊緣的底面部122所構成的,多對折翼120沿裝飾面板100的縱向布局設置。

  借由上述結構,裝飾面板100的縱向兩側延伸形成有多對折翼120,且多對折翼120之間間距(優選為等間距)設置,使相鄰的折翼120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從而在一個方面使加工過程中,折翼120更容易被扳折制作,在另一個方面使復合后的具有裝飾面的中厚型不銹鋼板能夠相對容易地被收卷成卷材(如果是需要收卷的長度的話)。

  結合圖4和圖5所示,將裝飾面板100與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再次進行組坯與復合。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一表面通過膠粘層400與裝飾面板100的第二表面固定粘結,膠粘層400為丙烯酸結構膠層、環氧結構膠層、有機硅結構膠層或雙組分膠層中的一種。折翼120包覆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的縱向邊緣,其作為膠粘面400的連接的一種輔助,從而能夠相對有效地提高裝飾面板100與不銹鋼底板200之間的復合穩定度。優選地,碳鋼基板300的背面的縱向側部銑削加工形成用于容納底面部122的凹臺500,折翼120包覆不銹鋼底板200的縱向邊緣后,底面部122位于凹臺500中,從而本申請的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具有平整的底面。

  參考圖6所示,不銹鋼底板卷材在制備時,已在其生產制造過程中,在第二表面上、沿縱向軋制形成下應力槽雛形槽210’,下應力槽雛形槽為矩形槽,其槽深為0.23-0.33mm、槽寬為1.5-5.0mm。

  本實施例的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生產步驟:

  步驟1、預處理,不銹鋼底板卷材開卷、在線裁剪形成所需長度的不銹鋼底板200,碳鋼基板卷材開卷、在線裁剪形成所需長度的碳鋼基板300’,對不銹鋼底板200、碳鋼基板300’的復合面進行除銹、除氧化層處理(例如酸洗),并清洗、干燥;

  步驟2、按照由上至下依次為不銹鋼底板200、碳鋼基板300’、不銹鋼底板200的順序進行組坯,壓緊坯料層,并在真空下(壓力≤1×10-2pa)對坯料層四周側進行焊接(例如電子束焊接);

  步驟3、加熱處理,加熱溫度為1000-1250℃,加熱處理時間為150-170min;

  步驟4、除磷處理,可采用現有技術中任意一種方式實現(例如除磷水噴涂處理);

  步驟5、粗軋加工,粗軋溫度為1000-1150℃,軋制速度為1-1.5m/s,軋制壓下率為5-10%,并保持控溫,保持溫度為1150-1350℃;

  步驟6、精軋加工,精軋溫度為1150-1250℃,軋制速度為0.8-1.2m/s,軋制壓下率為30-45%,軋制后,下應力槽210呈開口寬度大于槽底寬度的梯形槽,且下應力槽210的槽深為0.08mm-0.10mm(例如0.09mm),其槽底的寬度為5mm-15mm(例如10mm),形成如圖7所示的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不銹鋼底板復合坯料層;

  步驟7、冷卻,可采用現有技術任意一種方式實現(例如惰性氣體保護的氣體冷卻加水冷工藝),預切割,在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不銹鋼底板的碳鋼基板的厚度中間處,銑削加工形成凹臺雛形500’,后自碳鋼基板300’的厚度中間處剖分,從而形成具有一對凹臺500的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

  步驟8、冷矯、精剪;

  步驟9、在復合后的不銹鋼-碳鋼坯料的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一表面施膠,膠黏劑為丙烯酸結構膠、環氧結構膠、有機硅結構膠或雙組分膠中的一種;

  步驟10、將具有裝飾層110的裝飾面板100以第二表面與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一表面相貼的形式覆于不銹鋼底板200之上,依次通過兩側的多個豎直預扳折輥、多個豎直扳折輥、多個水平預扳折輥和多個水平扳折輥,例如包括8組(每組2個)豎直預扳折輥,8組豎直預扳折輥的輥軸與輸送面的水平面依次呈15°、25°、35°、45°、55°、65°、75°、85°的夾角設置,包括8組(每組2個)水平預扳折輥,8組水平預扳折輥的輥軸與輸送面的水平面依次呈85°、75°、65°、55°、45°、35°、25°、15°,豎直扳折輥的輥軸與輸送面的水平面呈垂直設置,水平扳折輥的輥軸與輸送面的水平面呈平行設置,當裝飾面板100的縱向兩側的延伸部經過豎直預扳折輥、豎直扳折輥、水平預扳折輥和水平扳折輥后被扳折形成包覆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的縱向側面的側邊部121、及覆蓋碳鋼基板300的背面的縱向兩側邊緣的底面部122,施壓至粘合;

  步驟11、精矯,精矯下壓量為0.5-1.5%,獲得本實施例的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

  在本實施例中,由于下應力槽210與凸楞310的配合,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精軋、拉矯精整(精矯)工序的工藝要求。具體來說,精軋和精矯工序中,需要相對嚴格的控制下壓量、寬度方向延展量,以避免出現結合層分層的問題,因此對側壓立輥的設置要求相對較高,在本實施例中,由于下應力槽210與凸楞310的配合,并且下應力槽210是自相對較深的矩形槽在軋制過程中進一步形成的,因而能較為有效地避免結合層分層的問題,從而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精軋、拉矯精整(精矯)工序的工藝要求。在其他一些案例中,具有花紋的結合面,對于鑄軋復合板帶的生產制造中,會使復合界面產生應力集中的現象,影響復合板的質量,這一問題同樣出現在熱軋復合的生產工藝中。而通過本實施例的生產方式,通過將下應力槽210設置為開設于不銹鋼底板200的縱向上的矩形槽,并通過橫向的軋制延展,從而能夠在提高結合界面的接觸面積、增大摩擦力的同時,相對有效地避免應力集中的現象。

  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在步驟7與步驟8之間,還可設置熱處理的步驟,熱處理溫度為550-650℃,熱處理時間10-90min,退火處理溫度為230-280℃。

  實施例2:參考圖8所示,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不銹鋼底板200的膠粘復合面上(即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一表面上)具有多道上應力槽220。上應力槽220的槽深為0.05mm-0.10mm(例如0.07mm)、槽底的寬度為5mm-15mm(例如10mm),相鄰兩個上應力槽220之間優選具有20mm-25mm的間距。并且,應避免上應力槽220與下應力槽210位于該種復合型不銹鋼板的對應的位置上,上應力槽220應與下應力槽210交錯設置。膠粘層400由嵌入多道上應力槽220中的多道膠條層410構成。即裝飾面板100與不銹鋼底板200通過多道膠條層410實現膠粘連接。

  不銹鋼底板卷材在制備時,已在其生產制造過程中,在第二表面上、沿縱向軋制形成下應力槽雛形槽,下應力槽雛形槽210’為矩形槽,其槽深為0.23-0.33mm、槽寬為1.5-5.0mm。

  本實施例的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生產步驟:

  步驟1、預處理,不銹鋼底板卷材開卷、在線裁剪形成所需長度的不銹鋼底板200,碳鋼基板卷材開卷、在線裁剪形成所需長度的碳鋼基板300’,對不銹鋼底板200、碳鋼基板300’的復合面進行除銹、除氧化層處理(例如酸洗),并清洗、干燥;

  步驟2、按照由上至下依次為不銹鋼底板200、碳鋼基板300’、不銹鋼底板200的順序進行組坯,壓緊坯料層,并在真空下(壓力≤1×10-2pa)對坯料層四周側進行焊接(例如電子束焊接);

  步驟3、加熱處理,加熱溫度為1000-1250℃,加熱處理時間為150-170min;

  步驟4、除磷處理,可采用現有技術中任意一種方式實現(例如除磷水噴涂處理);

  步驟5、粗軋加工,粗軋溫度為1000-1150℃,軋制速度為1-1.5m/s,軋制壓下率為5-10%,并保持控溫,保持溫度為1150-1350℃;

  步驟6、精軋加工,精軋溫度為1150-1250℃,軋制速度為0.8-1.2m/s,軋制壓下率為30-45%,軋制后,下應力槽210呈開口寬度大于槽底寬度的梯形槽,且下應力槽210的槽深為0.09mm-0.11mm(例如0.10mm),其槽底的寬度為5mm-15mm(例如10mm);參考圖9所示,精軋輥具有花紋,精軋后,在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一表面上形成上應力槽雛形槽220’,上應力槽雛形槽220’為矩形槽,槽深為0.07mm-0.12mm(例如0.09mm)、槽底的寬度為4.8mm-14.8mm(例如9.8mm),相鄰兩個上應力槽220之間優選具有20mm-25mm的間距;

  步驟7、冷卻,可采用現有技術任意一種方式實現(例如惰性氣體保護的氣體冷卻加水冷工藝),預切割,在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不銹鋼底板的碳鋼基板的厚度中間處,銑削加工形成凹臺雛形500’,后自碳鋼基板的厚度中間處剖分,從而形成具有一對凹臺500的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

  步驟8、冷矯、精剪;

  步驟9、預成型的步驟,將具有裝飾層110的裝飾面板100以第二表面與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一表面相貼的形式覆于不銹鋼底板200之上,依次通過兩側的多個豎直預扳折輥、多個豎直扳折輥、多個水平預扳折輥和多個水平扳折輥,例如包括8組(每組2個)豎直預扳折輥,8組豎直預扳折輥的輥軸與輸送面的水平面依次呈15°、25°、35°、45°、55°、65°、75°、85°的夾角設置,包括8組(每組2個)水平預扳折輥,8組水平預扳折輥的輥軸與輸送面的水平面依次呈85°、75°、65°、55°、45°、35°、25°、15°,豎直扳折輥的輥軸與輸送面的水平面呈垂直設置,水平扳折輥的輥軸與輸送面的水平面呈平行設置,當裝飾面板100的縱向兩側的延伸部經過豎直預扳折輥、豎直扳折輥、水平預扳折輥和水平扳折輥后被扳折形成包覆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的縱向側面的側邊部121、及覆蓋碳鋼基板300的背面的縱向兩側邊緣的底面部122;

  步驟10、參考圖10所示,在裝飾面板-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的縱向一端,連接施膠源600,施膠源600具有施膠管道接頭,其具有與該復合坯料的縱向端頭相配合的形狀,并能夠向上應力槽220內輸送膠黏劑,在裝飾面板-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的縱向一端,連接抽真空結構700,抽真空結構700為現有技術中任意一種并具有真空吸管的接頭,其具有與該復合坯料的縱向端頭相配合的形狀,并能夠使上應力槽220內形成負壓,從而實現向上應力槽220內施膠,該種施膠方法能夠有效地避免膠黏劑在壓合過程中產生氣泡,并且能夠利用預組坯時的裝飾面層100與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之間的定位,保證裝飾層110的花紋的邊緣與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的邊緣契合;所施加的膠黏劑為丙烯酸結構膠、環氧結構膠、有機硅結構膠或雙組分膠中的一種;

  步驟11、精矯,精矯下壓量為0.5-1.5%,經精矯后,下應力槽210大致的呈開口寬度大于槽底寬度的梯形槽,且下應力槽210的槽深為0.08mm-0.10mm(例如0.0.9mm),其槽底的寬度為5mm-15mm(例如10mm);上應力槽220大致的呈開口寬度大于槽底寬度的梯形槽,0.05mm-0.10mm(例如0.07mm)、槽底的寬度為5mm-15mm(例如10mm),相鄰兩個上應力槽220之間優選具有20mm-25mm的間距,獲得本實施例的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將施膠復合后的裝飾面板-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復合坯料一并參與精矯,從而能夠節省加工工序,并保證膠粘復合的強度、折翼120的包覆平整度。與下應力槽210相似的,將上應力槽220首先被軋制的深度相對較深,而在精矯過程中,使其變為深度相對較淺的梯形槽,從而相對有效地避免應力集中的問題。

  以上描述是為了進行圖示說明而不是為了進行限制。通過閱讀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許多實施方式和許多應用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都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教導的范圍不應該參照上述描述來確定,而是應該參照所附權利要求以及這些權利要求所擁有的等價物的全部范圍來確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參考包括專利申請和公告的公開都通過參考結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權利要求中省略這里公開的主題的任何方面并不是為了放棄該主體內容,也不應該認為申請人沒有將該主題考慮為所公開的申請主題的一部分。

  技術特征:

  1.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裝飾面板(100)、不銹鋼底板(200)、碳鋼基板(300),所述裝飾面板(100)為薄型不銹鋼板,且其第一表面上具有裝飾層(110),所述不銹鋼底板(200)為中厚型不銹鋼板,所述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一表面與所述裝飾面板(100)的第二表面之間通過膠粘層(400)固定粘結,所述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二表面與所述碳鋼基板(300)相固定,所述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二表面上具有多道下應力槽(210),所述碳鋼基板(300)的表面上具有嵌設于所述下應力槽(210)內的多道連接凸楞(3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型不銹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應力槽(210)沿所述不銹鋼底板(200)的縱向開設,所述下應力槽(210)的槽深為0.08mm-0.10mm,其槽底的寬度為5mm-15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型不銹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銹鋼底板(200)的第一表面上具有多道上應力槽(220),所述上應力槽(220)沿所述不銹鋼底板(200)的縱向開設,所述膠粘層(400)由設置于多道所述上應力槽(220)中的多道膠條層(410)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復合型不銹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應力槽(220)的槽深為0.05mm-0.10mm,其槽底的寬度為5mm-15mm。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復合型不銹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應力槽(220)與所述下應力槽(210)交錯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型不銹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飾面板(100)的縱向兩側延伸形成有多對等間距設置的折翼(120),所述折翼(120)具有與所述不銹鋼底板(200)、碳鋼基板(300)復合的縱向邊緣相配合的形狀,并包覆所述不銹鋼底板(200)與碳鋼基板(300)的縱向邊緣。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復合型不銹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翼(120)包括覆蓋所述不銹鋼底板(200)與碳鋼基板(300)復合的縱向側邊的側邊部(121)、覆蓋所述碳鋼基板(300)的背面的縱向兩側邊緣的底面部(122);所述碳鋼基板(300)的背面的縱向側部形成用于容納所述底面部(122)的凹臺(500)。

  技術總結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復合型不銹鋼板,包括裝飾面板、不銹鋼底板、碳鋼基板,所述裝飾面板為薄型不銹鋼板,且其第一表面上具有裝飾層,所述不銹鋼底板為中厚型不銹鋼板,所述不銹鋼底板的第一表面與所述裝飾面板的第二表面之間通過膠粘層固定粘結,所述不銹鋼底板的第二表面與所述碳鋼基板相固定,所述不銹鋼底板的第二表面上具有多道下應力槽,所述碳鋼基板的表面上具有嵌設于所述下應力槽內的多道連接凸楞。具有相對豐富的裝飾效果,裝飾層牢固、穩定,既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又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和加工性能,并且結構簡單、成本相對較低,是一種相對適合于生產制造廚衛設施的復合型不銹鋼板。

  技術研發人員:王駿;費永強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浙江寶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9.10.25

  技術公布日:20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