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帶退火爐用風管及其退火爐結構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博主:adminadmin 2022-12-26 15:48:01 條評論
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鋼帶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鋼帶退火爐用風管及其退火爐結構。背景技術:鋼帶在傳入退火爐內,先通過加熱段,再通過冷卻段,然后從退火爐內傳出。目前鋼帶退火爐內的冷卻段采用的是風冷形式,也叫風冷段。風冷段是利用...

  鋼帶退火爐用風管及其退火爐結構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本實用新型涉及鋼帶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鋼帶退火爐用風管及其退火爐結構。

  背景技術:

  鋼帶在傳入退火爐內,先通過加熱段,再通過冷卻段,然后從退火爐內傳出。目前鋼帶退火爐內的冷卻段采用的是風冷形式,也叫風冷段。風冷段是利用風管不斷的通入冷卻風對鋼帶表面進行降溫冷卻。

  但是,目前在風冷段時,其送風管都是采用直線形式,這種形式的送風管對鋼帶中部的降溫效果沒有鋼帶旁側好,導致鋼帶表面降溫不均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出一種鋼帶退火爐用風管及其退火爐結構,該風管能夠提高對鋼帶中部的降溫效果,從而使鋼帶表面降溫均勻。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鋼帶退火爐用風管,所述風管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一風管段和傾斜設置的第二風管段,所述第一風管段與所述第二風管段相交連接形成V型的一整條風管,且所述第一風管段與所述第二風管段之間形成150度的夾角;所述第一風管段的外側沿軸向設有外凸的錐形第一風嘴,所述第一風嘴端部設有第一出風口;所述第二風管段的外側沿軸向設有外凸的錐形第二風嘴,所述第二風嘴端部設有第二出風口;所述第一風嘴與所述第二風嘴在所述第一風管段與所述第二風管段相交連接處也相交連接,所述第一出風口與所述第二出風口在所述第一風管段與所述第二風管段相交連接處也相交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風嘴與所述第二風嘴的錐形角相等,且所述錐形角為60度。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風管段的外端設有第一水平段,所述第一水平段上設于第一進風口;所述第二風管段的外端設有第二水平段,所述第二水平段上設于第二進風口。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進風口上設有第一法蘭,所述第二進風口上設有第二法蘭。

  一種退火爐結構,所述退火爐結構包括退火爐殼體,所述退火爐殼體內設有傳送帶和風管,所述退火爐殼體前段為加熱段,其后段為冷卻段,所述風管設于所述退火爐殼體后段,所述風管為如上所述的風管,所述風管的V型尖端朝下設于所述傳送帶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出風口及所述第二出風口朝向所述退火爐殼體的后端一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風管,用于鋼帶退火爐內冷卻段,由于該風管呈V型且其V型尖端朝下設于所述傳送帶的上方,當鋼帶在傳送帶上傳輸經過冷卻段時,風管在退火爐冷卻段中心形成的冷卻氣流比其在兩側形成的冷卻氣流要大、且更接近鋼帶表面,從而形成對鋼帶中部更強的冷卻效果,結合鋼帶旁側本身比鋼帶中部容易冷卻的特點,從而達到從而使鋼帶表面降溫均勻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案及其有益效果,將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不應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鋼帶退火爐用風管的主視圖;

  圖2:本實用新型的圖1的A-A截面視圖;

  圖3:本實用新型的圖1的B-B截面視圖;

  圖4:本實用新型的圖1的C-C截面視圖;

  圖5: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退火爐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各部件名稱及其標號

  1、第一風管段;10、風管;11、第一風嘴;12、第一出風口;13、第一水平段;14、第一法蘭;15、第一進風口;2、第二風管段;21、第二風嘴;22、第二出風口;23、第二水平段;24、第二法蘭;25、第二進風口;3、退火爐殼體;4、傳送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請參照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公開一種鋼帶退火爐用風管,所述風管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一風管段1和傾斜設置的第二風管段2,所述第一風管段1與所述第二風管段2相交連接形成V型的一整條風管,且所述第一風管段1與所述第二風管段2之間形成150度的夾角;所述第一風管段1的外側沿軸向設有外凸的錐形第一風嘴11,所述第一風嘴11端部設有第一出風口12;所述第二風管段2的外側沿軸向設有外凸的錐形第二風嘴21,所述第二風嘴21端部設有第二出風口22;所述第一風嘴11與所述第二風嘴21在所述第一風管段1與所述第二風管段2相交連接處也相交連接,所述第一出風口12與所述第二出風口22在所述第一風管段1與所述第二風管段2相交連接處也相交連接。

  在其中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風嘴11與所述第二風嘴12的錐形角相等,且所述錐形角為60度。

  所述第一風管段1的外端設有第一水平段13,所述第一水平段13上設于第一進風口15;所述第二風管段2的外端設有第二水平段23,所述第二水平段23上設于第二進風口25。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進風口15上設有第一法蘭14,所述第二進風口25上設有第二法蘭24。

  請參照圖5所示,本實施例還公開一種退火爐結構,所述退火爐結構包括退火爐殼體3,所述退火爐殼體3內設有傳送帶4和風管10,所述退火爐殼體3前段為加熱段,其后段為冷卻段,所述風管10設于所述退火爐殼體后段,所述風管10為如上所述的風管,所述風管10的V型尖端朝下設于所述傳送帶4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出風口12及所述第二出風口22朝向所述退火爐殼體3的后端一側。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風管,用于鋼帶退火爐內冷卻段,由于該風管呈V型且其V型尖端朝下設于所述傳送帶的上方,當鋼帶在傳送帶上傳輸經過冷卻段時,風管在退火爐冷卻段中心形成的冷卻氣流比其在兩側形成的冷卻氣流要大、且更接近鋼帶表面,從而形成對鋼帶中部更強的冷卻效果,結合鋼帶旁側本身比鋼帶中部容易冷卻的特點,從而達到從而使鋼帶表面降溫均勻的效果。

  只要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的思想,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實施例進行任意組合,均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對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的變型及不同實施例進行的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的思想的任意組合,均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技術特征:

  1.一種鋼帶退火爐用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風管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一風管段和傾斜設置的第二風管段,所述第一風管段與所述第二風管段相交連接形成V型的一整條風管,且所述第一風管段與所述第二風管段之間形成150度的夾角;所述第一風管段的外側沿軸向設有外凸的錐形第一風嘴,所述第一風嘴端部設有第一出風口;所述第二風管段的外側沿軸向設有外凸的錐形第二風嘴,所述第二風嘴端部設有第二出風口;所述第一風嘴與所述第二風嘴在所述第一風管段與所述第二風管段相交連接處也相交連接,所述第一出風口與所述第二出風口在所述第一風管段與所述第二風管段相交連接處也相交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帶退火爐用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嘴與所述第二風嘴的錐形角相等,且所述錐形角為60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帶退火爐用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管段的外端設有第一水平段,所述第一水平段上設于第一進風口;所述第二風管段的外端設有第二水平段,所述第二水平段上設于第二進風口。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鋼帶退火爐用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進風口上設有第一法蘭,所述第二進風口上設有第二法蘭。

  5.一種退火爐結構,所述退火爐結構包括退火爐殼體,所述退火爐殼體內設有傳送帶和風管,所述退火爐殼體前段為加熱段,其后段為冷卻段,所述風管設于所述退火爐殼體后段,其特征在于,所述風管為如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風管,所述風管的V型尖端朝下設于所述傳送帶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出風口及所述第二出風口朝向所述退火爐殼體的后端一側。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鋼帶退火爐用風管,所述風管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一風管段和傾斜設置的第二風管段,第一風管段與第二風管段相交連接形成V型的一整條風管,且第一風管段與第二風管段之間形成150度的夾角;第一風管段的外側沿軸向設有外凸的錐形第一風嘴,第一風嘴端部設有第一出風口;第二風管段的外側沿軸向設有外凸的錐形第二風嘴,第二風嘴端部設有第二出風口;第一風嘴與第二風嘴在第一風管段與第二風管段相交連接處也相交連接,第一出風口與第二出風口在第一風管段與第二風管段相交連接處也相交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風管能夠提高對鋼帶中部的降溫效果,從而使鋼帶表面降溫均勻。

  技術研發(fā)人員:劉偉;劉自然;盧威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肇慶宏旺金屬實業(yè)有限公司;宏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文檔號碼:201721102250

  技術研發(fā)日:2017.08.30

  技術公布日:2018.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