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金屬屋面雙鋼纜永久生命線系統的制作工藝流程

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施工安全設施,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金屬屋面施工及維護用的永久生命線系統。
背景技術:
在金屬屋面施工及維護過程中,通常需要采用生命線系統以保證施工人員的安全。現有技術中的生命線通常為臨時性設置,一般分為鋼纜式、繩索式或者織帶式。譬如鋼結構安裝,臨時采用角鋼、方管等焊接或者臨時栓接在結構上。在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前需要進行拆除,并對結構進行修復。或者采用捆綁等方式,施工結束后進行拆除。若是在日后需要維修或者維護,則需要重新設置,成本很高。鋼纜式一般采用直徑8mm的單鋼纜,在發生墜落的情況下,受力集中,鋼絲繩延伸率高,對系統的破壞性較大,單鋼纜若發生斷裂,將無法保證人員的安全。另外,單鋼纜對滑塊的約束較少,通行時,在支座位置容易發生不通暢的情況。在受力時,甚至無法通過支座。
因此,對于成品金屬屋面的安全防護遇到如下問題,后期維護在沒有女兒墻的部位,無安全防護措施,若增加安全防護措施,設置傳統的生命線,則需要在屋面上開洞,安裝生命線支架,然后做防水。這樣就破壞了金屬屋面局部的完整性,防水做得不當,或者時間稍長,容易發生漏水,后期的維護成本也急劇加大。因為金屬屋面也會隨著結構,發生冷熱變形。不完整的金屬屋面系統,漏水是難以控制的。
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4571330u公開了一種鋼結構屋面板施工生命線設置系統,包括鋼絞繩、緊縫夾和繩卡;多個緊縫夾分別設置于已扣合的屋面板的上、下端部及其間的多個間隔位置;每一緊縫夾包括大力鉗本體和上、下夾鉗顎;大力鉗本體包括上、下緊縫夾框架,其均為直角角鋼,上夾鉗顎的直角折彎處和下夾鉗顎的一側邊緣分別焊接于上、下緊縫夾框架的前端,使兩者在閉合時構成c字形橫截面;鋼絞繩分別套設在沿著屋面板設置的多個緊縫夾的上緊縫夾框架上;在屋面板的上、下端部及其間,鋼絞繩分別通過至少三個繩卡及至少一個繩卡與相應的上緊縫夾框架相連接。
該方案通過大力鉗結構形成的緊縫夾夾持在鋼結構屋面板的波峰上,作為生命線的固定點,不需要在屋面上開洞。然而,其采用一根鋼鉸繩固定在緊縫夾上,同樣存在單根鋼纜的受力缺陷,并且,由于每個受力位是通過大力鉗固定在層面板的一個點位上的,當受力較大時,會導致屋面板變形,受力不足,甚至緊縫夾脫離,產生危險。
因此,需要提供新的生命線結構,以適合于在金屬屋面上的永久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金屬屋面雙鋼纜永久生命線系統,通過結構設計,在不破壞屋面的前提下,保證生命線系統的受力性能,有效保證人員安全。
為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金屬屋面雙鋼纜永久生命線系統,包括鋼纜和多個屋頂后錨固組件,所述屋頂后錨固組件主要由底座、夾具、雙鋼纜支座構成,所述底座具有延展至金屬屋面相鄰波峰的連接臂,每一連接臂與一夾具固定連接,并經夾具固定在金屬屋面的波峰上,所述雙鋼纜支座固定連接在底座上,雙鋼纜支座頂部兩側分別設有鋼纜通孔,設有兩根鋼纜,兩根鋼纜分別穿過雙鋼纜支座的對應鋼纜通孔,設有與施工人員數量對應的滑塊,所述滑塊與所述雙鋼纜支座的上部形狀配合且包覆所述鋼纜通孔外周,使滑塊可沿雙鋼纜支座表面滑動,滑塊上設有安全帶掛鉤。
上述技術方案中,底座通過連接臂分別與金屬屋面的相鄰波峰連接,因而同一底座與波峰間至少有2個連接點,受力經底座向兩側分攤。同時,該結構可設置兩根鋼纜,滑塊上的力經兩根鋼纜分攤后傳至底座,不會發生單鋼纜易受力延展破壞的情況。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在雙鋼纜支座的鋼纜通孔兩端分別設有不銹鋼套筒,所述不銹鋼套筒夾持鎖固鋼纜,約束鋼纜水平方向的滑動。
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底座具有4個連接臂,每側2個連接臂分別經夾具連接至金屬屋面的一個波峰上,構成與金屬屋面的相鄰兩個波峰的4點連接。
其中,兩側對應的連接臂之間從底座中心到連接臂的夾具連接點的連線間的夾角為100°~110°。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雙鋼纜支座固定連接在底座中央,以保證受力平衡及系統的穩定性。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雙鋼纜支座由連接座、從連接座頂面向兩側延伸的連接片、分別設置在兩連接片外端的鋼纜連接管構成,鋼纜連接管中央通孔為所述鋼纜通孔;所述滑塊具有與連接座和連接片上表面配合的滑板,自滑板兩側向下延伸構成的包裹所述鋼纜連接管的滑槽,滑槽內側與滑板間的缺口大于連接片的厚度。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夾具用于與屋面波峰連接固定,優選的方案,所述夾具包括第一夾片和第二夾片,所述第一夾片頂端設有卡槽,螺栓一端嵌入所述卡槽內,使第一夾片與所述連接臂經螺栓固定,所述第一夾片下部與屋面波峰的一側形狀配合,第二夾片與屋面波峰的另一側形狀配合,第一夾片和第二夾片間經多個螺栓固定連接構成對屋面波峰的夾持。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夾片與屋面波峰之間和/或所述第二夾片與屋面波峰之間設有橡膠墊塊,以增大夾具與屋面板的摩擦力。
上述技術方案中,相鄰屋頂后錨固組件的間距為10~15米。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1、本發明的生命線系統與屋面的連接通過夾具固定在金屬屋面的波峰上實現,不需要在屋面上開洞,不會破壞金屬屋面系統,夾具可以根據金屬屋面的板形來設計,從而保證了金屬屋面的完整性。
2、本發明通過設置底座,在底座上設置連接臂,分別連接相鄰的金屬屋面波峰,實現均衡分攤受力,因而,系統的受力性能良好,經測試,在受到7.5kn的推拉力,板已開始出現變性趨勢時,尚未發生滑動現象,因而,系統的安全性能良好。
3、由于本發明對屋面不存在破壞性,因而可以長久保留,方便對屋面的維護作業。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中屋頂后錨固組件的俯視圖;
圖4是實施例中雙鋼纜支座的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中雙鋼纜支座的立體圖;
圖6是實施例中滑塊的立體圖;
圖7是實施例中滑塊與雙鋼纜支座的滑動關系圖;
圖8是實施例中第一夾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實施例中第二夾片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鋼纜;2、底座;3、夾具;4、雙鋼纜支座;5、連接臂;6、鋼纜通孔;7、連接座;8、連接片;9、鋼纜連接管;10、滑塊;11、滑板;12、滑槽;13、不銹鋼套筒;14、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參見附圖1和附圖2所示,一種金屬屋面雙鋼纜永久生命線系統,包括2根鋼纜1和以間距10~15米分布的多個屋頂后錨固組件,所述屋頂后錨固組件主要由底座2、夾具3、雙鋼纜支座4構成,所述底座2具有延展至金屬屋面相鄰波峰的4個連接臂5,每側2個連接臂分別經夾具3連接至金屬屋面的一個波峰上,構成與金屬屋面的相鄰兩個波峰的4點連接。其中,兩側對應的連接臂之間從底座中心到連接臂的夾具連接點的連線間的夾角為110°,每一連接臂與一夾具固定連接,并經夾具固定在金屬屋面的波峰上。
參見附圖3,所述雙鋼纜支座4固定連接在底座中央,如附圖4和圖5所示,所述雙鋼纜支座由連接座7、從連接座頂面向兩側延伸的連接片8、分別設置在兩連接片外端的鋼纜連接管9構成,鋼纜連接管9中央為鋼纜通孔6;設有與施工人員數量對應的滑塊10,參見附圖6,所述滑塊10具有與連接座和連接片上表面配合的滑板11,自滑板11兩側向下延伸構成的包裹所述鋼纜連接管的滑槽12,滑槽12內側與滑板11間的缺口大于連接片的厚度,使滑塊可沿雙鋼纜支座表面滑動(如圖7所示),滑塊上設有安全帶掛鉤。
雙鋼纜支座采用1個m16的不銹鋼螺栓以及4個m8的不銹鋼螺栓進行固定。鋼纜穿過支座,采用4根外徑11mm長度5cm的不銹鋼套筒13分別固定在支座的兩側,對鋼纜進行張拉,張拉結束后采用大力鉗,鎖住鋼纜,約束鋼纜水平方向的滑動。
本實施例中,夾具包括第一夾片和第二夾片,參見圖8,所述第一夾片頂端設有卡槽14,螺栓一端嵌入所述卡槽內,使第一夾片與所述連接臂經螺栓固定,所述第一夾片下部與屋面波峰的一側形狀配合,第二夾片與屋面波峰的另一側形狀配合,第一夾片和第二夾片間經多個螺栓固定連接構成對屋面波峰的夾持。第一夾片與屋面波峰之間和/或所述第二夾片與屋面波峰之間設有橡膠墊塊,以增大夾具與屋面板的摩擦力。
技術特征: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金屬屋面雙鋼纜永久生命線系統,包括鋼纜和多個屋頂后錨固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頂后錨固組件主要由底座、夾具、雙鋼纜支座構成,所述底座具有延展至金屬屋面相鄰波峰的連接臂,每一連接臂與一夾具固定連接,并經夾具固定在金屬屋面的波峰上,所述雙鋼纜支座固定連接在底座上,雙鋼纜支座頂部兩側分別設有鋼纜通孔,設有兩根鋼纜,兩根鋼纜分別穿過雙鋼纜支座的對應鋼纜通孔,設有與施工人員數量對應的滑塊,所述滑塊與所述雙鋼纜支座的上部形狀配合且包覆所述鋼纜通孔外周,使滑塊可沿雙鋼纜支座表面滑動,滑塊上設有安全帶掛鉤。本發明不會破壞金屬屋面系統,系統的安全性能良好,可以長久保留,方便對屋面的維護作業。
技術研發人員:浦建剛;應菜田;徐剛;于文濤;林家齊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中億豐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9.14
技術公布日:2017.11.24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