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薩爾模具鋼材(德國薩爾模具鋼材華南地區(qū)總代理)
今天給各位分享德國薩爾模具鋼材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德國薩爾模具鋼材華南地區(qū)總代理進行解釋,現在開始吧!

一戰(zhàn)二戰(zhàn)后德國共損失多少領土(不含海外殖民地)
一戰(zhàn)戰(zhàn)敗后失去的領土:
一戰(zhàn)前德國的領土面積約為54萬平方公里,是歐洲除俄羅斯以外面積最大的國家。
凡爾塞條約割取了德國1/8的領土,約8.8萬平方公里:
1、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zhàn)爭前的疆界。
?
?2、薩爾煤礦區(qū)由法國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3、承認波蘭獨立,并給予波蘭海岸線。
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即西上西里西亞,波茲南,西普魯士);但澤由國際聯(lián)盟管理,實質上由波蘭控制。
?
?4、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
5、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奧伊彭、馬爾梅迪和毛來斯納。
)。
?
?6、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
7、克萊佩達地區(qū)給立陶宛(1923年)。
德國放棄梅梅爾,交予協(xié)約國主要國家處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占領。
8、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并。
?9、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
————————————
二戰(zhàn)戰(zhàn)敗后割讓的領土:
二戰(zhàn)前德國的領土略少于47萬平方公里(1936年),二戰(zhàn)后為35萬平方公里?
德國共損失了40%以上的領土,割讓面積約為12萬平方公里。
1、西部,德法有爭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讓給法國
2、北部,石勒蘇益格州一部讓給丹麥?
3、東部,西里西亞州全部,勃蘭登堡州部分地區(qū)以及奧得河流域,但澤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領土讓給波蘭?
3、東普魯士被蘇聯(lián)強占,即現在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4、南部工業(yè)基地波希米亞,劃歸現在的捷克等地。
5、蘇占東德和英美法占西德分別獨立
6、柏林分區(qū)占領,英美法控制的西柏林成為飛地。
————————
【主要地區(qū)簡介】:
(一:阿爾薩斯)
法國東北部地區(qū)名及舊省名。
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
它被萊茵河南北分開成兩個部份:北部的下萊茵省和南部的上萊茵省。
山地丘陵為主,平原分布在萊茵河谷地。
面積8280平方公里。
人口156.6萬(1982)。
在17世紀以前屬于神圣羅馬帝國的領土,以說德語的居民為主,后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統(tǒng)治的領地,三十年戰(zhàn)爭后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割讓給法國(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時代才被法國吞并)。
長時期里當地居民不斷 *** 法國統(tǒng)治者強加于他們的語言與習俗。
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戰(zhàn)爭(1870-1871)后割讓給普魯士,一戰(zhàn)結束后屬法國領土,二戰(zhàn)初期重歸納粹德國,至二戰(zhàn)結束再次被法國奪回。
(二:洛林)
洛林大區(qū)位于法國東北部,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接壤,面積2.3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萬,首府為南錫(Nancy)。
現今的洛林(Lorraine)相當于公元10世紀上洛林公國的范圍。
上洛林自12世紀起習稱“洛林’。
1552年,法王亨利二世奪取了境內的梅斯、圖爾和凡爾登三個主教區(qū)。
30年戰(zhàn)爭中,法國于1633年占領洛林全境。
1697年洛林轉屬神圣羅馬帝國;1737年并入法國版圖,成為法國傀儡、原波蘭國王斯坦尼斯拉夫一世列辛斯基的終身領地;1766年并入法國,1871年,普法戰(zhàn)爭后,洛林東部和阿爾薩斯由法國割讓給德國;1919年依據《凡爾賽和約》歸還給法國;1940年~1945年又為德國兼并;1945年法國再度恢復了對洛林的 *** ;今劃分為默茲、摩澤爾、默爾特-摩澤爾和孚日四省。
洛林大區(qū)傳統(tǒng)工業(yè)為采石、玻璃和水晶制品、伐木和造紙業(yè),現代工業(yè)為鋼鐵冶金、汽車制造業(yè)(奔馳汽車公司馳名品牌Smart汽車制造廠便設在該大區(qū))、電子制造業(yè)(許多世界知名企業(yè)如JVC、Panasonic、Toshiba等均在此落戶),化學工業(yè)亦非常發(fā)達。
洛林大區(qū)是法國第一大棉花、煤產區(qū),第二大鋼材和木料產區(qū)、第三大啤酒、油菜和奶酪產地,全年可生產約460億千瓦電,全年可生產350萬立方米的木材,140萬頭牲畜,可生產全國76%的煤。
(三:石勒蘇益格州)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是德國最北部的州,面積: 1.57萬平方公里,人口: 277萬。
北臨丹麥,西面是北海,東面是波羅的海和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南面是下薩克森州和漢堡。
州府是基爾。
是德國16個州中最北面的一個州,歷史上石勒蘇益格州包括更大的區(qū)域,包括今天德國的北部省份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丹麥的南部。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位于日德蘭半島南部,介于波羅的海和北海之間。
在歷史上,是荷爾斯泰因公爵領地。
此外,勞恩堡公爵領地以及前漢莎同盟城市呂貝克也位于今天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內。
石勒蘇益格公爵領地自丹麥戰(zhàn)敗于普奧聯(lián)軍于1866年后年起屬于德國。
而北石勒蘇益格——即今天丹麥的南日德蘭郡——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在一次公民投票后宣布加入丹麥。
(四: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 (波蘭語:?l?sk;德語:Schlesien;捷克語:Slezsko;西里西亞語:?lonsk / ?lnsk;拉丁語:Silesia) 是中歐的一個歷史地域名稱。
大致在奧得河中、上游流域,即今波蘭西南部、捷克北部俄斯特拉發(fā)一帶和德國東部。
目前,該地域的絕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波蘭,小部分則屬于捷克和德國。
在中世紀,西里西亞最先屬于波蘭皮亞斯特王朝,后來為波希米亞王國奪得并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1526年起,它隨著波希米亞王國歸于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
1742年,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取勝,從奧地利獲得西里西亞的大部分。
這些地區(qū)后來組成了普魯士的西里西亞省。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波蘭復國,西里西亞分屬波、德、捷三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絕大部分劃入波蘭,小部分屬民主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亞絕大部分并入波蘭。
小部分位于德國薩克森自由州,而奧匈帝國統(tǒng)治的部分現在位于捷克。
現在,西里西亞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波蘭。
(五: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 (德語: Ostpreu?en;立陶宛語: Ryt? Prsija 或 Rytprsiai;波蘭語: Prusy Wschodnie;俄語: — Vostochnaya Prussiya;英語:East Prussia;荷蘭語: Oost-Pruisen;西班牙語: Prusia Oriental) 是普魯士王國及后來德意志帝國的一個省,位于普魯士公國的領地上。
今天東普魯士的北部,分別屬于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區(qū),及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哥尼斯堡)。
而南部就是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爾省。
東普魯士包含了古普魯士人在波羅的海的領地。
東普魯士在1871年并入德意志帝國。
在1875年,該地的人口中,有73.48%是德國人,18.39%是波蘭人和8.11%的立陶宛人。
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國變成共和國。
由191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為止,東普魯士與部分西普魯士是德國的外飛地。
基于凡爾賽條約,德國割讓大部分的西普魯士以及波森省予波蘭,亦即波蘭走廊及但澤自由市。
1920年,西普魯士西面和東普魯士南部都有舉行公投,讓居民決定是否把土地歸于波蘭還是德國。
96.7 %的投票者支持土地歸于德國。
1923年,在沒有舉行公投之下,立陶宛強占梅梅爾地區(qū) (亦即克萊佩達地區(qū)) 。
二戰(zhàn)期間德國占領了波蘭,東普魯士回歸德國。
二戰(zhàn)結束后,根據蘇美英三國簽署的波茨坦協(xié)議,哥尼斯堡連同東普魯士北部地區(qū)劃歸蘇聯(lián)版圖,東普魯士的其他三分之二領土分給了波蘭。
1945年初,有部分德國人在戰(zhàn)后企圖返回東普魯士,但全部都被蘇聯(lián)軍隊驅逐,也有很多人被發(fā)配到蘇聯(lián)當苦工。
當地所有德式地方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蘭式。
1946年4月,東普魯士的北部被并入蘇聯(lián)。
7月,首府哥尼斯堡被重名為加里寧格勒,省名是加里寧格勒省。
1947年,蘇軍驅逐所有德國人,讓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遷到此地。
(六:蘇臺德地區(qū) )
蘇臺德地區(qū) (德語:Sudetenland;捷克語:Sudety) 是一個獨特的歷史名稱,特指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捷克斯洛伐克境內鄰近德國講德語居民所居住的地區(qū)。
嚴格地講,蘇臺德地區(qū)并非一個地理概念,它大致包括三部分地區(qū):(1)捷克斯洛伐克東北部易北河與奧得河之間的蘇臺德山脈所在地區(qū),(2)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的奧雷山脈地區(qū),(3)捷克斯洛伐克西南部的波希米亞森林地區(qū)。
它包括波西米亞、摩拉維亞與奧屬西里西亞的部分地區(qū)。
著名的旅游勝地卡羅維發(fā)利、克羅姆洛夫都在蘇臺德地區(qū)之內。
在第一次大戰(zhàn)以前的數百年間,蘇臺德地區(qū)屬于奧地利帝國及后來的奧匈帝國的領土,該地區(qū)以將德語的居民為主,如奧地利帝國有名的拉德斯基元帥、施瓦岑伯格元帥都源于此地區(qū)。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奧匈帝國戰(zhàn)敗,該國被一分為三,即: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蘇臺德地區(qū)歸屬了捷克斯洛伐克,而當地350萬講德語的居民從奧匈帝國的主體民族,一下降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數民族,這350萬并非是個小數目,要知道當今奧地利全國的居民也就是700多萬。
蘇臺德地區(qū)問題由此而起。
納粹德國以蘇臺德為題,向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歐洲格局進行挑戰(zhàn)。
在慕尼黑會議后,在英法兩國妥協(xié)和同意之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讓納粹德國占領該地。
這只是助長希特勒侵略中歐的野心。
最后,德國在1939年入侵波蘭,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1945年,德國戰(zhàn)敗,蘇臺德地區(qū)重歸捷克斯洛伐克,當地的數百萬講德語的居民被驅趕到德國。
從1993年開始,捷克斯洛伐克解體,蘇臺德地區(qū)歸屬捷克共和國。
東莞塘廈有裝逃生鎖的嗎
東莞塘廈有多種裝逃生鎖的品牌,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例如:
1、德國愛爾蘭威森(Weson)逃生鎖:安裝簡單,耐用可靠,采用德國原裝進口模具,表面噴涂烤漆,美觀大方,安裝在室內外門框上,可滿足各種需求。
2、高利特(Gaultier)逃生鎖:采用國際先進技術,安裝簡單,表面噴涂烤漆,美觀大方,硬度高,可靠性強,耐磨損性能好,可安裝在室內外門框上,可滿足各種需求。
3、德國薩爾(Sall)逃生鎖:采用德國先進技術,安裝簡單,表面噴涂烤漆,美觀大方,耐磨損性強,可靠性好,可安裝在室內外門框上,可滿足各種需求。
4、德國米蘭(Mireland)逃生鎖:采用德國原裝進口模具,表面噴涂烤漆,美觀大方,安裝簡單,硬度高,耐磨損性能好,可安裝在室內外門框上,可滿足各種需求。
金屬是怎樣煉成的
(一)金屬礦冶煉的歷史沿革
金屬冶煉作為一門生產技術,起源十分古老。人類從使用石器、陶器進入到使用金屬,是文明的一次飛躍。人類使用天然金屬(主要是自然銅)距今已 8000 多年。但自然銅資源稀少,要使用更多的銅必須從礦石中提取。世界上最早煉銅的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時間大致在公元前 38 世紀到前 36 世紀。最早的青銅是在蘇米爾地區(qū)出現的,大約在公元前 30 世紀。在人類文明史中,大量使用青銅的時代稱為青銅時代。鐵器的使用是人類文明的又一大進步。最早煉鐵的是在黑海南岸的山區(qū),大約在公元前 14 世紀。到公元前 13 世紀,鐵器的應用在埃及已占一定的比重,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文明進入鐵器時代的開端。在歐洲,公元前 11 世紀中歐開始用鐵,但向西歐傳播則極其緩慢,直到公元前 55 年,隨著羅馬人的入侵,鐵才傳入大不列顛。中世紀的一千多年內,冶金技術進展十分緩慢。直至 14 ~ 16 世紀歐洲才發(fā)展為采用水力鼓風,加大、加高煉鐵爐,生產出鑄鐵。15 世紀的歐洲,盡管熟鐵器已廣泛應用,但銅和青銅仍是生產得最多的金屬。16 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冶金企業(yè)轉移到資本家手中,資本家互相競爭,推動了生產技術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機器、造船等工業(yè)的發(fā)展又為冶金業(yè)開辟了市場和提供了技術裝備。在 1640 年以后的 250 年中,主要發(fā)生在英國以高爐煉鐵、煉鋼為主的冶金生產和技術變革,尤其是 1700 ~ 1890 年,一系列重要的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使英國的煉鐵、煉鋼工業(yè)得到蓬勃發(fā)展。這些發(fā)明在煉鐵方面有:1790 年 A. 達比用焦炭代替木炭煉鐵成功,使冶鐵業(yè)擺脫了木炭資源(森林)的限制;1828 年 J.B. 尼爾森采用熱風使煉鐵煉焦比降低,生產效率成倍提高。在煉鋼方面有:1740 年 B. 亨茨曼首次采用坩堝煉鋼法生產鑄鋼件;1856 年 H. 貝塞麥發(fā)明轉爐煉鋼法,開創(chuàng)了煉鋼新紀元 ;1855 年 K.W. 西門子發(fā)明了蓄熱室;1864 年 P.E. 馬丁利用該原理創(chuàng)造平爐煉鋼法,從而擴大了煉鋼的原料來源;1879 年 S.G. 托馬斯和 P.C. 吉爾克里斯特發(fā)明堿性轉爐煉鋼法,成功地解決了高磷生鐵煉優(yōu)質鋼的問題。在軋鋼方面有:1697 年J. 漢伯里用平輥軋制出熟鐵板,供生產鍍錫鐵板之用 ;1783 年 H. 科特用孔型軋制生產熟鐵棒,這種方法后來用于生產型材。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使英國煉鐵、煉鋼工業(yè)在 18 ~ 19 世紀走在世界最前面。煉鋼情況也是一樣,銅資源并不充裕的英國,在 19 世紀 60 年代竟成了世界上產銅最多的國家。
中國古代冶煉技術比歐洲先進,尤其是鑄鐵技術比歐洲要早 2000 年。從鑒定中國古代的鐵器表明,中國漢代生產的有些鑄鐵件中的石墨呈球絮狀,具有一定的柔韌性,與近代可鍛鑄鐵頗為相似。中國古代生產的鑄鐵和熱處理技術已能適應制造農具的要求,從漢代起鐵產量就已超過了銅。中國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即已掌握金、銀、銅、鐵、錫、鉛、汞等七種常用金屬。歐洲直到羅馬帝國末期才全部掌握上述金屬。中國在 15 世紀已有金屬鋅,較歐洲早 300 多年。綜觀古代世界冶金業(yè)的發(fā)展,金屬制品,特別是青銅器和鐵器,對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起著巨大作用。
(二)不同金屬礦的冶煉方法
金屬冶煉是根據各種金屬的礦石的不同特性,采用不同的生產工藝和設備,經濟地從礦石或其他原料中提取金屬或金屬化合物。目前大多數金屬都采用火法冶煉方法,通過各種冶煉熔煉,加入還原劑還原出金屬。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環(huán)境保護的要求,濕法冶金逐步被用于許多金屬制取工藝。如鋅的濕法冶煉,黃金的浸出電解工藝等。以下簡單介紹鋼鐵、銅、鎳、鉛鋅、金冶煉方法。
1. 鋼鐵冶煉
現代煉鐵絕大部分采用高爐煉鐵,個別采用直接還原煉鐵法和電爐煉鐵法。高爐煉鐵是將鐵礦石在高爐中還原,熔化煉成生鐵,此法操作簡便,能耗低,成本低廉,可大量生產。生鐵除部分用于鑄件外,大部分用作煉鋼原料。由于適應高爐冶煉的優(yōu)質焦炭煤日益短缺,相繼出現了不用焦炭而用其他能源的非高爐煉鐵法。直接還原煉鐵法,是將礦石在固態(tài)下用氣體或固體還原劑還原,在低于礦石熔化溫度下,煉成含有少量雜質元素的固體或半熔融狀態(tài)的海綿鐵、金屬化球團或粒鐵,作為煉鋼原料(也可作高爐煉鐵或鑄造的原料)。電爐煉鐵法,多采用無爐身的還原電爐,可用強度較差的焦炭(或煤、木炭)作還原劑。電爐煉鐵的電加熱代替部分焦炭,并可用低級焦炭,但耗電量大,只能在電力充足、電價低廉的條件下使用。
煉鋼主要是以高爐煉成的生鐵和直接還原煉鐵法煉成的海綿鐵以及廢鋼為原料,用不同的方法煉成鋼。主要的煉鋼方法:有轉爐煉鋼法、平爐煉鋼法、電弧爐煉鋼法 3 類。以上 3 種煉鋼工藝可滿足一般用戶對鋼質量的要求。為了滿足更高質量、更多品種的高級鋼,便出現了多種鋼水爐外處理(又稱爐外精煉)的方法。如吹氬處理、真空脫氣、爐外脫硫等,對轉爐、平爐、電弧爐煉出的鋼水進行附加處理之后,都可以生產高級的鋼種。對某些特殊用途,要求特高質量的鋼,用爐外處理仍達不到要求,則要用特殊煉鋼法煉制。如電渣重熔,是把轉爐、平爐、電弧爐等冶煉的鋼,鑄造或鍛壓成為電極,通過熔渣電阻熱進行二次重熔的精煉工藝。
2. 銅的冶煉
銅的冶煉有兩種方法,即火法煉銅及濕法煉銅。目前銅的冶煉是以火法煉銅為主,其產量約占世界銅總產量的 85%,但濕法冶金具有成本低、環(huán)保等優(yōu)點,此技術正在逐步推廣。
火法煉銅方式適于高含量的硫化銅礦,通過選礦方法將銅礦石富集到 12% 以上,作為銅精礦,在密閉鼓風爐、反射爐、電爐或閃速爐中進行造锍熔煉,產出的熔锍(冰銅)接著送入轉爐進行吹煉成粗銅,再在另一種反射爐內經過氧化精煉脫雜,或鑄成陽極板進行電解,獲得含量高達 99.9% 的電解銅。該法流程簡短、適應性強,銅的回收率可達 95%,但因礦石中的硫在造锍和吹煉兩階段作為二氧化硫廢氣排出,不易回收,易造成污染。
濕法煉銅一般適于低含量的氧化銅,生產出的精銅稱為電積銅。現代濕法冶煉有硫酸化焙燒—浸出—電積,浸出—萃取—電積,細菌浸出等法,適于低含量復雜礦、氧化銅礦、含銅廢礦石的堆浸、槽浸選用或就地浸出,酸浸應用較廣,氨浸限于處理含鈣鎂較高的結合性氧化礦。處理硫化礦多用硫酸化焙燒—浸出或者直接用氨或氯鹽溶液浸出等方法。
氧化銅礦酸浸法流程:氧化銅礦一般不易用選礦法富集,多用稀硫酸溶液直接浸出。所得含銅溶液,可用硫化沉淀、中和水解、鐵屑置換以及溶劑萃取—電積等方法提取銅。
硫化銅精礦焙燒浸出法:硫化銅精礦經硫酸化焙燒后浸出,得到的含銅浸出液,經電積得電解銅。
3. 鉛的冶煉
目前從鉛精礦中生產鉛金屬的方法都是火法,濕法煉鉛還處在試驗研究階段,工業(yè)上還未采用。火法煉鉛按冶煉原理不同可分為三種。
反應熔煉法:此法是將硫化鉛精礦通過反射爐或膛式爐使一部分 PbS 氧化成 PbO 和PbSO4,然后使之與未氧化的 PbS 相互反應而生產金屬鉛。該法適用于處理高含量的(含PbS65% ~ 70%)的鉛精礦。
沉淀熔煉法:此法是將鐵屑或氧化鐵及炭質還原劑與硫化鉛混合加熱至適當高的溫度,使鉛的硫化物大部分被鐵置換產生金屬鉛。此法很少單獨應用,如在鼓風爐還原焙燒時,經常加入鐵屑以降低鉛冰銅中的含鉛量,提高金屬鉛的回收率。
焙燒還原熔煉法:此法又稱為常規(guī)煉鉛法或標準煉鉛法。目前世界上生產的粗鉛約有 90%是用該法生產的。鉛精礦和溶劑加入焙燒爐焙燒,使部分 PbS 氧化成 PbO 燒結塊,然后通過鼓風爐與焦炭熔煉成粗鉛,粗鉛通過精煉得到含量在 99% 以上的鉛錠。
4. 鋅的冶煉
冶煉鋅的方法分為火法煉鋅和濕法煉鋅兩大類,目前濕法煉鋅發(fā)展非常迅速,世界上鋅產量有 80% 來源于濕法煉鋅。
火法煉鋅是將硫化鋅礦煅燒生成氧化鋅或氧化鋅和硫化鋅的混合物,然后加入炭質還原劑,使氧化鋅在高溫下被炭質還原劑還原,使鋅揮發(fā)出來,形成鋅蒸氣,經冷凝成為液態(tài)金屬鋅。一般有平罐煉鋅、豎罐煉鋅、電法煉鋅和密閉鼓風爐煉鋅等火法煉鋅方式。密閉鼓風爐是目前主要的火法冶煉方式。
濕法煉鋅又叫電解沉積法煉鋅,是將硫化鋅氧化成氧化鋅礦或氧化鋅和硫酸鋅的混合物溶于稀酸溶液與脈石分離,浸出液經過凈化處理后進行電解作業(yè)。電解沉淀的結果是在陰極析出鋅,在陽極上析出氧,并產生硫酸。沉淀在陰極上的鋅,定期剝下,再進行溶化鑄成鋅錠。
5. 鎳的冶煉
生產鎳的方法主要有火法和濕法兩種。根據含鎳的硫化礦和氧化礦的不同,冶煉處理方法各異。含鎳硫化礦目前主要采用火法處理,通過精礦焙燒反射爐(電爐或鼓風爐)冶煉銅鎳硫吹煉鎳精礦電解得金屬鎳。氧化礦主要是含鎳紅土礦,其含量低,適于濕法處理。主要方法有氨浸法和硫酸法兩種。
火法冶煉:鎳精礦經干燥脫硫后即送電爐(或鼓風爐)熔煉,目的是使銅鎳的氧化物轉變?yōu)榱蚧铮a出低冰鎳(銅鎳锍),同時脈石造渣。所得到的低冰鎳中,鎳和銅的總含量為8% ~ 25%(一般為 13% ~ 17%),含硫量為 25%。低冰鎳的吹煉,吹煉的目的是為了除去鐵和一部分硫,得到含銅和鎳 70% ~ 75% 的高冰鎳(鎳含高硫),而不是金屬鎳。轉爐熔煉溫度高于 1230℃,由于低冰鎳含量低,一般吹煉時間較長。 高冰鎳細磨、破碎后,用浮選和磁選分離,得到含鎳 67% ~ 68% 的鎳精礦,同時選出銅精礦和銅鎳合金分別回收銅和鉑族金屬。鎳精礦經反射爐熔化得到硫化鎳,再送電解精煉或經電爐(或反射爐)還原熔煉得粗鎳再電解精煉。粗鎳中除含銅、鈷外,還含有金、銀和鉑族元素,需電解精煉回收。與銅電解不同的是這里采用隔膜電解槽。用粗鎳做陽極,陰極為鎳始極片,電解液用硫酸鹽溶液、硫酸鹽和氯化鹽混合溶液。通電后,陰極析出鎳,鉑族元素進入陽極泥中,另行回收。電鎳的純度可達到99% 以上的“合質金”。
6. 金的冶煉
自然界的金大多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根據其在不同礦物中的賦存狀態(tài)不同,先通過物理和化學選礦的方法將金富集,然后通過火法或濕法火法聯(lián)合法得到純度超過 99.5% 以上的純金。
一般砂金礦和巖金中的粗粒金通過重選和混汞法得到沙金和汞齊(一種汞和金的絡合物),沙金和汞齊使用坩堝熔煉加入石英、等熔劑除雜后得到 99% 以上的“合質金”。
巖金中一般氧化礦石可以直接通過氰化浸出得到氰化金的絡合物溶液,原生金礦一般采用浮選法將金富集得到金精礦,金精礦,再磨后,通過氰化浸出得到氰化金的絡合物溶液。氰化浸的絡合物溶液可通過兩種方式得到合質金。一是通過鋅粉、鋅絲置換出金金屬,通過坩堝熔煉得到合質金。二是經過活性炭吸附、解析、電解、坩堝熔煉得到“合質金”。
(三)金屬冶煉在新疆的發(fā)展概況
1. 新疆鋼鐵冶金概況
新中國成立前,新疆沒有現代鋼鐵工業(yè)。新中國成立后,駐疆人民解放軍節(jié)衣縮食,艱苦奮斗,自籌資金,于 1951 年興建了新疆第一家鋼鐵企業(yè)——新疆八一鋼鐵廠。1952 年,八一鋼鐵廠煉出了第一爐鐵和鋼,軋出了第一批合格鋼材,結束了新疆沒有鋼鐵工業(yè)的歷史。1950 ~ 1957 年,新疆鋼鐵工業(yè)總投資 2307 萬元(不包括更新改造資金),全部用于建設八一鋼鐵廠,形成固定資產 2096 萬元。 至 1957 年,生產生鐵 5.15 萬噸、鋼 4.23 萬噸、鋼材 3.82萬噸,收回全部基建投資。
1958 ~ 1965 年,新疆鋼鐵工業(yè)基建投資累計 1.75 億元(不包括更新改造資金),其中生產性投資 1.59 億元。在全部基建投資中,八一鋼鐵廠為 7242 萬元,占總投資的 41.4%。期間在“大煉鋼鐵”的號召下,投資 4754 萬元建設了雅滿蘇鐵礦、哈密鋼鐵廠、伊犁鋼鐵廠、烏魯木齊第二鋼鐵廠、天龍鋼鐵廠、躍進鋼鐵廠以及庫車、康蘇等小鋼鐵廠和小礦山。1963 年,這批小鋼鐵企業(yè)在國民經濟調整中先后關停,沒有形成生產能力。僅保留了天龍鋼鐵廠等企業(yè),企業(yè)經濟效益不佳,多處于虧損狀態(tài)。
“文化大革命”時期,新疆鋼鐵工業(yè)投資重點不突出,一些建設項目時上時下,時建時停,建設周期長,經濟效益差,多數未能達到基建投資的預期效果。1966 ~ 1980 年,鋼鐵工業(yè)基建投資累計 3.5 億元。其中八一鋼鐵廠投資 1.84 億元,占總投資的 33.9%;礦山總投資 6060 萬元,占總投資的17.3%;地方小鋼鐵廠投資1.49億元,占總投資的41.4%;其他投資 2186萬元,占總投資的 6.3%。地方小鋼鐵企業(yè)如哈密鋼鐵廠、伊犁鋼鐵廠、伊犁鐵礦、和靜鋼鐵廠、托里鉻礦等恢復建設,并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guī)模。1978 年,新疆鋼產量達 8.46 萬噸、鋼材產量6.83 萬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新疆鋼鐵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六五”、“七五”、“八五”期間,新疆鋼鐵工業(yè)完成基建總投資 4.33 億元(不包括更新改造資金),投資的重點為八一鋼鐵廠擴建工程,占總投資的 76.9%,礦山占總投資的 11.1%,地方小鋼鐵企業(yè)占總投資的 8%,其他投資占總投資的 4%。 1980 ~ 1994 年,八一鋼鐵廠鋼產量由 9.28 萬噸增至 61.7 萬噸,增長 3.4 倍;鋼材產量由 7.8 萬噸增至 53 萬噸,增長 5.8 倍。同期新疆鋼產量增長 5 倍、鐵產量增長 3.1 倍、鋼材產量增長 5.5 倍。1997 年,新疆鋼鐵工業(yè)完成工業(yè)總產值 27.59 億元,工業(yè)增加值 7.39 億元;實現銷售收入 25.96 億元,利稅總額 1.22 億元。
目前,八一鋼鐵廠已成為全國實現全連鑄和全一火成材的六家企業(yè)之一。許多技術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特別是兩座 12 噸轉爐的成功改造,使生產能力達到 100 萬噸,創(chuàng)出了全國鋼鐵工業(yè)改造史上的奇跡。八一鋼鐵廠的技術、裝備和效率均已達到了全國一流水平。其引進當代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藝技術裝備建成的連續(xù)式小型棒材軋機,不僅帶動了產品結構和成本構成的深刻變化,而且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強了市場的競爭力。目前,加上從德國引進的電爐形成的生產能力,八一鋼鐵廠的煉鋼生產能力已達 150 萬噸,軋鋼能力已達 130 萬噸,分別占全區(qū)煉鋼、軋鋼生產能力的 80% 和 77% 以上。1999 年的鋼和鋼材產量分別達到 105 萬噸和 117 萬噸。近年來,鋼鐵生產迅速發(fā)展,2006 年,有鐵礦山 125 個,其中大型 1 個,中型26 個,年開采礦石 1095 萬噸;生產粗鋼 362 萬噸,生鐵 270 萬噸。2007 年生產粗鋼約 445 萬噸,鋼材約 469 萬噸,生鐵約 387 萬噸。
2. 新疆有色及稀有冶金概況
據史料記載,在先秦時期,新疆的銅冶煉技術就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20 世紀 8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尼勒克縣城南奴拉賽和圓頭山發(fā)現了多處冶煉場遺跡。
新中國成立前,新疆主要以煉銅為主,其次是鉛鋅。但規(guī)模不大,沒有形成工藝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冶金局從 1958 ~ 1961 年在烏魯木齊先后建起了八一銅廠、電解銅廠、紅旗冶煉廠(烏魯木齊鋁廠前身)等小型有色金屬冶煉企業(yè)。由于當時新疆還沒有發(fā)現大中型銅礦,銅資源沒有保障,鋁電解的成本又過高,致使這幾家冶煉廠沒能生存下來。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新疆的有色金屬工業(yè)有了較大的發(fā)展。1981 ~ 1989 年烏魯木齊鋁廠經過三期技術改造和擴建,形成 2 萬噸 / 年鋁錠的生產能力,另外,可可托海礦務局利用其充沛的水電資源,在 1987 年建成 2400 噸的鋁錠的可可托海選廠。1989 年新疆有色公司和伊犁電力局合資的 5000 噸鋁錠廠投產。1990 年新疆已形成 3 萬噸 / 年鋁錠生產能力。
1989 年,新疆有色金屬公司新建的喀拉通克銅鎳礦投產,形成 7285 噸高冰鎳生產能力,新疆現代銅鎳工業(yè)開始起步。1993 年底,建成阜康冶煉廠,采用先進的濕法精煉新工藝生產電解鎳,形成了 2040 噸 / 年的電解鎳生產能力。
新中國成立后,新疆黃金的生產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新疆境內已建成中小型金礦 32 個,其中阿希金礦、哈圖金礦、哈巴河多拉納薩依金礦、富蘊縣薩爾布拉克金礦、鄯善康古爾金礦等巖金礦規(guī)模較大。尤其是阿希金礦采用國際先進的氰化樹脂提金工藝,年產量達到 3 萬兩以上。
新疆是全國最早從事稀有金屬開發(fā)冶煉的省區(qū),經過 40 多年的努力,新疆已建成我國第一個,全國最大、產品質量最好、具有自主研發(fā)能力的稀有金屬技術工業(yè)基地。目前能夠提供30 多種稀有金屬產品,包括鋰、銣、銫金屬及其化合物。
(四)金屬冶煉的發(fā)展方向
在冶煉過程中的生產自動化,將是今后金屬冶煉發(fā)展的重要方向。20 世紀下半葉以來,冶金生產工藝與自動化技術的結合日益緊密。氧氣轉爐煉鋼、連續(xù)鑄錠、軋鋼高速化和連續(xù)化等新工藝,把鋼冶金的生產效率不斷推向新的高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應用計算機的自動控制。倘若沒有自動控制,氧氣轉爐就難以充分發(fā)揮它的快速煉鋼能力,連續(xù)鑄鋼就難于保證質量并獲得高效率,軋鋼就難以實現高速化和連續(xù)化。
研究開發(fā)新的提取冶金技術也是今后冶金發(fā)展的一個方向。單純從提取金屬著眼,運用今天擁有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即使礦石含量再低,組成再復雜,都可以把金屬提取出來,問題在于消耗的能源是否過大,花費的成本是否合算。因此,在提取冶金方面仍然有很多研究課題。例如:擴大資源范圍,把在以往技術水平、經濟條件下還不能利用的資源,通過新工藝、新裝備變?yōu)榭衫玫馁Y源;減少或消除生產過程對環(huán)境的污染,發(fā)展資源的綜合利用,形成無公害工藝或無廢料工藝;充分利用氧氣等進一步強化冶煉過程,大大節(jié)約能源等。
圖6-2-1 磁鐵礦照片(肖昱攝)
圖6-3-1 黃銅礦和孔雀石照片(肖昱攝)
圖6-3-2 方鉛礦與閃鋅礦照片(肖昱攝)
圖6-3-3 新疆尼勒克縣阿吾拉勒環(huán)狀銅礦帶
圖6-3-4 新疆西昆侖鐵克列克-庫斯拉甫礦產分布圖
圖6-3-5 環(huán)塔里木中新生代砂巖型銅鉛鋅礦帶及礦產分布圖
圖6-4-1 自然金照片(張素蘭攝)
圖6-4-2 新疆民豐縣南山巴西其其干河下游階地砂金采坑(肖昱攝)
圖6-4-3 細脈狀自然金(張素蘭攝)
圖6-4-4 浸染狀自然金(張素蘭攝)
圖6-5-1 阿爾泰山花崗偉晶巖稀有金屬礦集區(qū)與地質構造關系略圖(據新疆有色地質研究所)
圖6-5-2 電氣石和綠柱石
圖6-5-3 錳鉭鐵礦和鈮鉭鐵礦聚晶
圖6-5-4 可可托海稀有金屬礦3號脈露天采場(楊青山攝)
圖6-5-5 3號脈立體示意圖
圖6-5-6 可可托海3號礦脈結構單元分布圖
圖6-6-1 清代察合奇鑄幣廠古銅幣(楊青山攝)
圖6-6-2 平硐(劉增仁攝)
圖6-6-3 斜井(劉增仁攝)
圖6-6-4 豎井(楊青山攝)
圖6-7-1 選礦流程圖
圖6-7-2 康蘇選礦廠優(yōu)選浮選工藝流程圖
圖6-7-3 八一鋼鐵廠優(yōu)選浮選工藝流程圖
圖6-7-4 喀拉通克銅鎳礦簡易選礦工藝流程圖
圖6-7-5 哈圖金礦混汞浮選工藝流程圖
圖6-7-6 可可托海“87-66”選廠工藝流程圖
sarreguemines瓷器是什么?
sarreguemines,法國瓷器品牌。
音譯:薩爾格米訥
sarreguemines也是法國城市名。是法國的摩澤爾省屬的一座小城,有薩爾運河溝通萊茵-馬恩運河。迪林根以下可通航。河谷地帶葡萄園遍布。中游是薩爾工業(yè)區(qū)中心。河港有薩爾格米納(法)和薩爾布呂肯(德國)等。
拓展資料: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fā)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瓷器是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造。瓷器的發(fā)明是漢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體現在中國歷代瓷器上的紋飾圖案的文化內含是豐富多樣的。歸納起來大致有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飛禽走獸、花卉翎毛,以及風俗習慣等。釋其文化寓言,既有趨吉避兇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
德國薩爾模具鋼材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

admin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