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奧氏體和馬氏體不銹鋼?兩者有什么區別,有哪些應用?

博主:adminadmin 2022-10-22 17:40:01 條評論
摘要:這么久沒出來,主要是因為最近在忙項目。前幾天,還有朋友看到我朋友圈發的五一風景照,贊美了一下,對我說,你很久沒更新日記了,我以為你不更新了。這不,今天,我就來了。哈,言歸正傳。其實,在機械設計中,我們經常會用到奧氏體不銹鋼和馬氏體不銹鋼,因為它們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力學性能。而常用的馬氏體不銹鋼AISI420和AISI...

  這么久沒出來,主要是因為最近在忙項目。

  前幾天,還有朋友看到我朋友圈發的五一風景照,贊美了一下,對我說,你很久沒更新日記了,我以為你不更新了。

  這不,今天,我就來了。

  哈,言歸正傳。

  其實,在機械設計中,我們經常會用到奧氏體不銹鋼和馬氏體不銹鋼,因為它們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力學性能。

  而常用的馬氏體不銹鋼AISI420和AISI440C,彈性模量為215Gpa,其中420淬火和回火熱處理后,屈服強度可達345Mpa-1420Mpa,440C熱處理后,屈服強度甚至可以達到1900Mpa。

  為了方便理解和記憶,淬可以理解為蘸,就是將燒紅的金屬元件,到水里蘸一下,就像蘸辣椒醬,蘸金屬這口味有點重。

  馬氏體不銹鋼體系

  我們知道,奧氏體不銹鋼沒有磁性,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如剛才提到的303,304,還有316,202等不銹鋼。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是奧氏體不銹鋼?什么是馬氏體不銹鋼?為什么兩者磁性和抗腐蝕能力不一樣?應用上有什么差別

  所以這兩天,我重新梳理了一下這兩者的區別。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如果有說得不對的地方,也歡迎你指出,一起進步。

  說起馬奧體,我覺得不得不從純鐵開始說起。

  我們知道,當把純鐵加熱到熔點1538度以上時,純鐵變成了液體。

  結晶是指液體變固體。

  關于晶體,這里有幾個概念,需要說明一下。

  若干箱蘋果裝滿一車后,就叫晶粒,不同大小的車,能夠裝下不同數目的箱子,組成不同大小的晶粒,所有車裝滿,全部運輸到客戶那里,就組成了晶體。

  例如,從熔點到1394度之間,鐵結晶成體心立方結構,叫-Fe,在1394到912度之間,結晶成面心立方結構,叫-Fe,當溫度降至912度以下后,又具有體心立方結構,稱為-Fe。

  我們知道,水可以溶解糖,鹽等易溶物,這叫液溶。

  碳溶于-Fe稱為鐵素體FerriteF,還是保持體心立方結構,碳溶于-Fe稱為奧氏體Austenite=Au,仍然具有面心立方結構,奧氏體塑性很好,容易變形。

  如果碳的質量分數超過了兩者的溶解度極限,會發生什么呢?

  好了,到這里,我們有了奧氏體的概念。

  當溫度低于727度時,奧氏體會和其他組織混合,形成新的組織,而我們平時用的不銹鋼,大都在常溫下。

  鐵碳相圖微組織

  當含碳量是4.3%時,室溫下組織是奧氏體與滲碳體的混合物,即萊氏體Ledeburite,用Ld表示。

  所以,奧氏體不銹鋼從何而來?

  合金是指一種金屬元素和其他元素結合在一起,形成有金屬特性的物質。例如,家里的鋁合金窗戶是鋁與鎂及硅組成的合金,廚房水龍頭主體一般是銅合金,主要是銅與鋅,還含有少量的鉛。

  室溫下,不同質量分數的的碳鋼,將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后,就會形成奧氏體,這個奧氏體有個特點,就是它在不同的溫度范圍等溫,或者是在不同的冷卻速度下冷卻,會形成成不同的組織。

  例如,對于含碳量為0.77%的碳鋼(也叫共析鋼),在臨界溫度727度到560度之間等溫,會形成珠光體,在560度到Ms之間等溫會形成貝氏體,在Ms-Mf之間等溫就形成馬氏體。

  共析鋼的奧氏體等溫轉變圖可能存在的組織

  把奧氏體在560到Ms溫度區間保溫,首先在奧氏體晶界處析出過飽和的鐵素體,然后在鐵素體中析出細小的滲碳體,所以,貝氏體是過飽和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混合物。

  因為馬氏體在Ms-Mf之間轉變,轉變溫度低,速度快,只發生鐵素體的晶體結構轉變,碳原子來不及重新分布,被保留在馬氏體中,其碳的質量分數和母奧氏體相同,所以馬氏體是碳在-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當然,因為工件實際熱處理時,常常被連續冷卻,而不是保溫,所以一般用冷卻速度來估計最后的常溫組織。

  例如,退火(Annealing),相當于爐冷,冷卻速度很慢,通常在105–103K/s,得到的組織是粗片狀珠光體,因為緩慢冷卻的過程中,組織會慢慢長大。

  最后在水中淬火,快速冷卻,得到馬氏體組織,所以淬的目的,就是得到馬氏體。

  說到這里,我覺得有必要說一下退火和正火熱處理的含義。

  退火可以理解為退去工件內部的“火”,金屬和人一樣也有火,比如內部的熱應力就是一種火。退火時不能太急,必須慢慢來,才能見效,就像人上火了,可以通過喝茶慢慢降火一樣。

  正火,從單詞Normalize演化而來,可以理解為正常化,什么叫正常化,在空氣中冷卻就叫正常化,因為在爐中或者在水中冷卻,都是人為控制,而在空氣中冷卻不需要人為控制,可以看成是正常冷卻。

  應用上,低碳鋼和低碳合金鋼,常以正火做預備熱處理,而高碳鋼一般用退火做預備熱處理,因為碳含量高,硬度也高,不容易加工,退火以降低硬度,提高加工性能。

  從奧氏體和馬氏體得到奧氏體不銹鋼和馬氏體不銹鋼,還需要一步。

  但是,當鋼中加入某些足夠多的合金元素時,就會擴大奧氏體相區,例如加入9%的鎳,或者13%的錳等,則可使A3線下降,使得奧氏體穩定在室溫,形成奧氏體鋼。

  為什么要在碳鋼中加入合金元素呢?

  合金元素的加入,剛好可以彌補這些缺點,所以實際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是合金鋼。

  例如,Si、Cr、AL、Ti等的加入,當加入的鉻元素達到17%-28%,常溫下奧氏體區域消失,鋼在室溫下呈單相鐵素體組織,稱為鐵素體鋼。

  奧氏體不銹鋼是在低碳鋼的基礎上,加入了17%-25%的鉻元素,和8%-29%的鎳元素,例如典型的18-8型奧氏體不銹鋼,就是鉻≥18%,鎳≥8%的合金鋼。

  什么是電化學腐蝕?例如,鋼中的珠光體是鐵素體和滲碳體F3C層片相間的組織,在硝酸酒精溶液中,構成無數個微電池。電位低,形成微電池的陽極,不斷析出鐵離子,也就是被腐蝕,F3C電位高,形成微電池的陰極,把電子傳給溶液中氫離子,形成氫氣。

  同時,鉻元素的加入,提高了基體的電極電位,并在鋼的表層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Cr2O3,從而使得鋼在一定的介質中不容易生銹,所以叫奧氏體不銹鋼。

  因為合金元素單一,馬氏體不銹鋼只在非氧化介質中,例如大氣,水蒸氣中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能,而在非氧化介質中,例如鹽酸溶液中,耐腐蝕能力變得很低。

  到這里,我們終于清楚奧氏體和馬氏體不銹鋼的概念了。

  按照磁鐵吸鐵的原理,是馬氏體和鐵素體能夠被磁化,而奧氏體不能被磁化。

  反正結果就是馬氏體和鐵素體有磁性,但是奧氏體沒有磁性或者僅有弱磁性。

  有時奧氏體呈現磁性,一般有兩個原因。

  另外,奧氏體不銹鋼經過冷加工,組織結構也會向馬氏體轉化,冷加工變形度越大,馬氏體轉化越多,鋼的磁性也越大。

  另外,我們的鈑金件,一般是用304鋼板彎折的,用得最多的厚度是從1mm,1.5mm,2mm和3mm。當然,有時候只做遮蓋用時,也用鋁板彎折,并做發黑表面處理,防止生銹。

  420和440C因為做調質后(淬火加高溫500-650度回火),屈服強度很高,所以也常常用于對于強度要求高的設計中,例如我之前提到的,機器人快還裝置中的柔性定位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