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獲得馬氏體組織的條件是什么(馬氏體、奧氏體的由來)

博主:adminadmin 2022-11-01 02:30:01 條評論
摘要:今天給各位分享鋼獲得馬氏體組織的條件是什么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馬氏體、奧氏體的由來進行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本文導讀目錄:1、鋼獲得馬氏體組織的條件是什么2、馬氏體、奧氏體的由來3、馬氏體轉變及其應用.doc鋼獲得馬氏體組織的條件是什么150-250℃回火為低溫回火,其目的是降低鋼中殘余應力和脆性,保持鋼在淬火后的高硬度與耐磨性.工...

今天給各位分享鋼獲得馬氏體組織的條件是什么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馬氏體、奧氏體的由來進行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鋼獲得馬氏體組織的條件是什么(馬氏體、奧氏體的由來)

本文導讀目錄:

1、鋼獲得馬氏體組織的條件是什么

2、馬氏體、奧氏體的由來

3、馬氏體轉變及其應用.doc

鋼獲得馬氏體組織的條件是什么

  150-250℃回火為低溫回火,其目的是降低鋼中殘余應力和脆性,保持鋼在淬火后的高硬度與耐磨性.工程上各種高碳工具、模具鋼一般采用低溫回火,這時的組織為低碳馬氏體和亞穩定的碳化物,稱為回火馬氏體。

  500-650℃的回火為高溫回火.回火后鋼件的綜合機械性能(強度、塑性、韌性)均較高.習慣上將淬火加高溫回火相結合的熱處理稱為調質處理。

馬氏體、奧氏體的由來

  對于學材料的人來說,“馬氏體”的大名如雷貫耳,那么說到阿道夫馬滕斯又有幾個人知道呢。

  在鐵碳組織中這樣以人名命名的組織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名稱和它們背后那些材料先賢的故事。

馬氏體轉變及其應用.doc

  因為相變前后化學成分不變,新相(馬氏體)和母相(奧氏體)碳的質量分數相同,只是晶格結構由面心立方晶格轉變成了體心立方晶格而且馬氏體相變可以在-196℃-296℃低溫下進行,這樣低的溫度原子擴散極困難,所以相變不可能以擴散方式進行,因此馬氏體相變過程中,原子有規則移動,原來相鄰的原子相變以后仍然相鄰,原子不發生擴散就可以發生馬氏體相變。

  人們早就發現,在高碳鋼樣品中產生馬氏體轉變之后,在其磨光的表面上出現傾動,形成表面浮凸。

  這個現象說明轉變和母相的宏觀切變有著密切關系。

  馬氏體形成是以切變的方式實現的,同時馬氏體和奧氏體之間界面上的原子是共有的,既屬于馬氏體,又屬于奧氏體,而且整個相界面是互相牽制的,這種界面稱為“切變共格”界面。

  就馬氏體相變而言,不但在快冷的變溫過程中有馬氏體相變,而且在等溫過程中,也有等溫馬氏體產生,如Fe-Ni26-Cu3合金所能發生等溫馬氏體相變,但鋼的馬氏體相變是在一個溫度范圍內形成的。

  馬氏體轉變不僅新相和母相有一定的位向關系,而且馬氏體是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開始形成的,這個晶面即稱為慣習面。

  1924年Bain提出Fcc母相→bcc(bct)馬氏體相變晶體學雛型,見圖1。

  1930年K-S位向關系、193435年(西山)關系的建立,1948年Jawson和Wheeler應用矩陣研究晶體學,1949年Greninger和Troiano、1951年Machlin和Cohen以及Bowles等環繞表面浮突提出均勻切變及二次切變的設想。

  Bain模型把面心立方點陣的c軸壓縮,而把垂直于c軸的其他兩個軸拉長,使軸比為1,就可使面心立方點陣變成體心立方點陣。

  因為馬氏體中有間隙式溶解的碳,所以其軸比不能等于1。

  隨碳含量不同,馬氏體的軸比在1.08-1.00之間。

  因此在無碳的情況下,希望軸比從1.41變成1.00。

  圖1Bain應變模型在面心立方(Fe)點陣中構成體心立方點陣。

  西山切變模型與K-S相比,晶面的方位對應是相同的,晶軸方向兩者相差516。

  G-T模型經過兩次切變,第一次切變產生宏觀外形變化,出現表面浮凸、三棱點陣,由浮凸表面和樣品交截的角度可確定慣習面的方位,有一組晶面間距與原子排列和(112)M面相同。

  第二次切變是在(112)M面和[111]M方向發生12~13的切變,體心正方點陣經微小調整成馬氏體結構,對浮凸沒有可見的影響。


那么以上的內容就是關于鋼獲得馬氏體組織的條件是什么的介紹了,馬氏體、奧氏體的由來是小編整理匯總而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