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6、錳對人有危害么
不銹鋼高壓鍋會有哪些重金屬對人體有害
不銹鋼鍋中的錳、鉻、鎳元素超標的話對人體有害。
只要是通過正規途徑購買的符合我國國家標準規定的不銹鋼鍋具,其中的錳元素等金屬元素的遷移水平,并不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也就不會傷害骨骼、消化系統等部位。另外,“不銹鋼”是一種不錯的材料,是鐵和其他的一些金屬混合制成的金屬材料。
相對普通金屬,優點較多,強度高、耐用性強、耐腐蝕性強等特點,都是相比其他鍋具更貼近生活的優勢。不要貪圖便宜選擇未經檢測合格的“雜牌鍋具”,平白增添危險。
擴展資料:
不銹鋼高壓鍋對人體影響的介紹如下:
鋁元素進入人體之后的確不易被排出,如果長期且大量在身體中蓄積,會增加慢性損傷,影響骨骼和神經系統的健康。但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分別在2006年和2011年對“鋁”進行了兩次評估。
使用鋁鍋雖然不會導致老年癡呆,如果用鋁鍋煮東西(酸、堿性),確實很容易析出,的確對骨骼和神經系統存在制約問題。所以,不建議常用鋁鍋等鋁制器具,另外更要避免在鋁制器具中盛放醋、番茄等“偏酸的食物”。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不銹鋼制品更安全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使用不銹鋼餐具竟然有這禁忌,99%的人都不知道
不銹鋼制品會不會有錳超標的風險?
我們每個家庭幾乎都會用到不銹鋼餐具、鍋具、廚具。不過有說法稱,外國人從來不用不銹鋼材質的餐具或者電器,因為怕重金屬錳中毒,還稱雖然304鋼是安全的,但很多商家會用不合格的高錳鋼材質(業內稱為“201”“202”不銹鋼材),導致錳超標,如果使用,會釋放重金屬錳,導致人記憶力衰退。
而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用不銹鋼,是不是真的會導致記憶力衰退呢?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考試發揮呢?
這些說法其實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外國人也用不銹鋼餐具和電器。正規的不銹鋼制品并不會有錳超標的風險。我們通過飲食攝入的錳也處于安全水平。所以,還是保持平常心地進考場吧。
錳(Manganese)是一種常見金屬元素,它對人體并非毫無益處。相反,它也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是人體結締組織、骨骼、凝血因子、性激素等的組成成分,對于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代謝、鈣吸收、血糖調節等也不可或缺。正常的腦與神經功能,也離不開錳的參與,錳不足會影響神經發育。
人體每天需要多少錳?目前世界各國的數據并不統一,推薦的標準也不同。比如,對于成年人,美國設定的量是每天2-3毫克,中國認為的適宜攝入量是4.5毫克。
正所謂過猶不及。錳攝入過多也不好。錳過量主要會抑制鐵的吸收,長期過量則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錳中毒的后期可能會出現類似帕金森綜合征的癥狀,如全身性運動遲緩、廣泛性硬化等。
有說法稱正規的304號鋼材是安全的,但是很多商場會違規使用不是304 的鋼材——高錳鋼,認為析出的錳很多,很容易中毒。首先,不銹鋼的錳含量與遷移量之間沒有任何必然聯系,兩者之間也不存在簡單的正比關系。
實際上,我們用的鋼材都是合金狀態,這些狀態下金屬的惰性會很強,也就是不容易溶解到食物里。而且,食品接觸材料的重金屬遷移量是用強酸、強堿、有機溶劑等,在較高溫度下長時間浸泡模擬出來的。如果這種狀態下遷移量都沒問題,日常使用,不論是加醋、醬油還是加熱,都沒有那么容易析出錳的。
其次,不管是304還是高錳鋼,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錳的析出水平都是安全的。
我國標準規定不銹鋼餐具的主體材料應選用符合我國國家標準的不銹鋼材質,且產品或最小銷售包裝上需要標識不銹鋼牌號。符合我國相關國家標準的不銹鋼制品,其錳的遷移水平不會造成健康損害。不光我國這樣做,國際上大部分國家都是這么做的。至今也沒有發現由于使用不銹鋼制品導致錳過量、錳中毒的案例。
餐具中的“錳超標”有多危險
不銹鋼餐具中的“錳超標”已經算是“舊聞”,只因為最近央視的一期節目再次吸引了眾多關注。有人宣稱的“錳超標4倍”“會導致帕金森病”,不出意外地引起了不小的恐慌。甚至有人宣稱:看來只能使用塑料餐具了……且不說塑料餐具出現“某某超標”的機會更多,塑料餐具也沒法用來煎炒烹炸。多數人,還得繼續使用金屬餐具。 不銹鋼餐具中的錳,到底有多危險?
錳,少則不足,多則有害
對于人體來說,錳的情況跟鐵很相似。大多數人都知道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鐵的缺乏會導致一系列癥狀,比如嗜睡、虛弱、貧血等,而過多的鐵又會造成鐵中毒。按照世衛組織的估計,世界范圍內處于缺鐵狀態的人很多,所以“加鐵”甚至是作為一項公共衛生事業來推動的。“鐵鍋炒菜”被許多人認為是“補鐵”的途徑之一,但也有專家辟謠說,從鐵鍋中進入食物的鐵非常少,“鐵鍋炒菜”的補鐵作用可以忽略。
錳的情況與此相似。首先,錳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它是結締組織、骨骼、凝血因子、性激素等的組成成分,對于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代謝、鈣吸收、血糖調節等也不可或缺。正常的腦與神經功能,也離不開它的參與,錳不足會影響神經發育。
跟許多礦物質營養元素一樣,過多的錳也會危害人體。錳過量會抑制鐵的吸收,長期過量則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新聞中嚇唬公眾的“錳過量導致帕金森病”也不算無中生有。
但還是那句老話:“一切離開了劑量所談的作用與危害,都是耍流氓。”人體每天需要多少錳?人體能夠承受多少錳?科學數據不是非常統一,世界各國的解讀不同,所推薦的標準也不同。比如,對于成年人,美國的“充足量”是每天2-3毫克,中國是3.5毫克,加拿大更高。這個“充足量”的意思是每天吃這么多就足夠滿足需要了,并不意味著超過了就有害。而“最大攝入量”則是不超過就認為安全,超過了則風險增加——中國和美國制定的標準都在每天10毫克左右。
水、空氣、土壤、食物中都有錳的存在。普通人主要的錳攝入途徑是食物。不同國家統計的居民錳攝入量不盡相同,一般都在幾毫克的樣子。也就是說,一般人都不會“缺錳”,同時距離“安全攝入上限”也還有相當的距離。
不銹鋼餐具“錳超標”的真正含義
新聞披露了蘇泊爾的不銹鋼餐具所用材質不合格,強調了“錳含量超過國標4倍”,于是根據“長期過量攝入錳增加帕金森病風險”,解讀出這些不銹鋼餐具“有害健康”。
國家對于不銹鋼餐具所用材質有要求,其中有對錳含量的限制。不過,這一限制并非基于“如果超標了,就會危害食品安全”而制定的。它只是對于鋼材本身的一種規范。“鋼材中的含量”,與“可能進入食品中被吸收的量”,完全不是一回事。從目前新聞報道的信息來看,蘇泊爾沒有否認“材質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指控,但強調其餐具的各項指標合格。他們還引用國外情況,認為現行國標的規定不合理,應該允許更多材料。
這二者并不矛盾。現行國標指定了一些不銹鋼的型號與指標,其含義是:如果使用這些鋼材,那么就會是“合格”的。而另一方面,正如蘇泊爾所稱,行業總是在發展,許多新型的、甚至或許是更適合的鋼材層出不窮,但是并沒有包括在國家標準中。用這些新鋼材來制作餐具,也完全可能符合各項食品安全標準。
所以,蘇泊爾的“錳超標”餐具違反了材質方面的國標。但這個標準并不是基于食品安全而設立的。我們不能用它來說明“超標了就有害健康”,也不能用它來說明“雖然超標但不會危害健康”。
從法規的角度說,蘇泊爾不符合國標。他們認為現行的國標不合理,不符合國際慣例。從技術角度來說,這并不令人驚奇。如果將來的國標修訂成允許使用他們現在用的鋼材,也并不見得就是“黑幕”。不過,在國標修訂之前,他們的做法不符合標準——或者,至少,不符合所有的國家標準。這種“違規”該受到什么樣的處罰,應該由主管部門來定奪。但媒體通過炒作成“食品安全事件”來進行打擊,卻也并不合理。
“錳超標”的餐具是否有害
因為錳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過量攝入又有害,所以,離開量來談是否有害完全沒有意義。
如果從餐具中析出到食物中的量微不足道,自然也就用不著擔心。如果餐具中的析出不可忽略,那么會有三種情況:
一、如果一個人從其他途徑攝入的錳不足,那么這樣的餐具甚至起到了“補錳”的作用;
二、如果一個人從其他途徑攝入的錳充足,但是距離過量還有比較大的距離,加上這些餐具中析出的錳也還是明顯低于“安全限”,那么這些錳也就無所謂;
三、如果一個人的錳攝入量已經接近或者超過安全限,那么餐具中析出的這些錳就是雪上加霜。
所以,“錳超標”的餐具是否安全,其錳含量并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關鍵因素在于“析出量”有多少,以及“其他途徑的攝入量”有多少。沒有這兩個指標,說什么都是紙上談兵。
根據新聞報道,中國居民錳攝入量大致為每天6.8毫克。蘇泊爾方面提供的檢測數據則是,所用的鋼材析出量為每公斤0.05毫克。如果這個數據屬實,那么從這些餐具中析出的錳就微不足道,幾乎不會改變人們總的錳攝入量。或者,如上述的第二種情況,這些析出的錳,不足以使得一般人的錳攝入量達到“安全限”。
因為錳的營養與毒性特征,國際上一般不對餐具中的錳析出量設定標準。食品安全問題的敏感性,促使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對不銹鋼餐具中的錳析出進行評估。不論結果如何,這總是一種進步。不管此前的國標是否合理,也不管蘇泊爾的檢測數據是什么,還是讓我們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評估拭目以待。
長期使用高錳鋼電水壺會損害健康嗎? 最近又報道稱高錳鋼電水壺中的錳會在高溫加熱過程中溶解到水中,進
首先我們看下事件的起因——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2016年3月17日發布的《2016年電水壺產品風險監測質量分析報告》,廣東的媒體也是看到這個才去采訪調查的。
報告里面其實并沒有涉及“記憶力衰退”,只是做了兩項相關的檢測:
不銹鋼成分分析:這個用了光譜分析電熱水壺本身的錳含量,是相對成熟可靠的檢測方式,基本沒啥問題。
錳析出量:畢竟材料本身的錳含量再高,你也得進入水中才能影響到人體,所以和上面的測試是互相獨立的。
繼續往下看,發現在錳析出量的“判斷依據”中使用了我國《GB5749-2006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提到的“錳含量小于0.1ml/L”。這點就是讓45批次產品中22批次出現健康風險的判斷指標。
本來覺得這報告有理有據,算是板上釘釘的結論了,但多年前的職業病還是發作了起來——這個錳析出的檢測方法是啥?好好奇,管不住我的麒麟臂啊……~
“錳析出量參照SN/T 2829-2011《食品接觸材料 金屬材料 食品模擬物中重金屬含量的測定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標準規定方法檢驗”——照著報告中的這句話我真去翻了SN/T 2829-2011標準,發現了兩個頗感驚訝的事實:
食品模擬物:標準中使用的并不是水,而是“4%乙酸食品模擬液”。唉?模擬液是酸性的(pH值約為2.5),這和日常燒水的狀況完全不一樣嘛……模擬燒湯?
標準涵蓋的重金屬檢測范圍:“本標準適用于金屬材料類食品接觸材料(搪瓷制品、不銹鋼制品和鋁制品)于4%乙酸食品模擬液中砷(As)、鎘(Cd)、鉻(Cr)、銅(Cu)、汞(Hg)、鎳(Ni)、鉛(Pb)、銻(Sb)和鋅(Zn)含量的測定。”——唯獨不見錳,活脫脫的超標檢測,檢測員同志……這么做是嚴重違規哦,查下來執業證會被吊銷的。
所以,如果我沒有搞錯的話,這件事兒看起來又是一出鬧劇……錯誤的檢測方法導致了錯誤的結論(簡單直接的方法是洗凈水壺后直接將純水煮沸,測試水中的錳含量),錯誤的結論又和制造材料的成分比例強行掛鉤,烘托出了一票使用304不銹鋼的“大牌水壺”的可靠。隨后又由媒體作為“權威部門結果”進行歪曲實情、添油加醋的癥狀宣傳。最后通過大家的集體恐慌橫行朋友圈。
當然,要最終解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權威部門用正確的方式再測一次,看看結果如何。不過,從目前已經披露的情況來看,這很可能只是一場鬧劇。
來源:果殼
作者:菊 科學松鼠會會員,物理系
不銹鋼中的錳含量越高,是否越容易生銹
1、不銹鋼管產品具有優良耐蝕性,且不易生銹,是因其含有的鉻和鎳元素成分在空氣中,與氧結合成堅固表面皮膜,這種不氧化皮膜可防止鋼材表面的氧化作用(生銹),且可發揮保護表面作用。含有的鉻和鎳越高,耐腐蝕的能力越強。
2、雖然不銹鋼管是一種不易生銹的金屬,但并非絕對不會生銹的金屬。因使用條件或使用環境不同,也會生銹。
3、不銹鋼中的錳主要是提鋼的高強度、硬度和耐磨性。
錳對人有危害么
每天攝入超過9毫克的錳對人體有危害,可以引起急性錳中毒和慢性錳中毒。
急性錳中毒常見于口服濃于1%高錳酸鉀溶液,引起口腔黏膜糜爛、惡心、嘔吐、胃部疼痛;3%~5%溶液發生胃腸道黏膜壞死,引起腹痛、便血,甚至休克;5~19克錳可致命。在通風不良條件下進行電焊,吸入大量新生的氧化錳煙霧,可發生咽痛、咳嗽、氣急,并驟發寒戰和高熱(金屬煙熱)。
慢性錳中毒一般在接觸錳的煙、塵3~5年或更長時間后發病。早期癥狀有頭暈、頭痛、肢體酸痛、下肢無力和沉重、多汗、心悸和情緒改變。病情發展,出現肌張力增高、手指震顫、腱反射亢進,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和情緒不穩定。后期出現典型的震顫麻痹綜合征,有四肢肌張力增高和靜止性震顫、言語障礙、步態困難等以及有不自主哭笑、強迫觀念和沖動行為等精神癥狀。
圖為錳礦石:
擴展資料
錳對土壤的污染
土壤含錳量在 20~10000ppm之間,平均值為1000ppm。在巖石風化為土壤的過程中,錳既不因土壤淋溶而損失,也不會大量富集。例如玄武巖轉化為土壤時,錳含量從每公斤巖石含1200毫克變為1300毫克。
對于有中等污染而又耕作過的土壤來說,巖石風化輸入的錳,數量不變,降水和降塵輸入的錳增為20毫克,通過肥料輸入的錳為5毫克,從土壤輸往作物的錳為 5~60毫克。由此可以看出,除了自然循環以外,對土壤含錳量影響最大的是來自大氣中的錳。
錳對大氣的污染
冶煉錳、錳合金和使用錳的廠礦及其周圍的大氣中,以氣溶膠形態存在的錳,其含量超過500微克/立方米,可造成工人職業性的錳中毒。從區域環境來說,大氣中的錳含量,歐洲平均為0.043微克/立方米,北美為0.15微克/立方米。
日本為0.08~0.6微克/立方米,意大利的米蘭為1.3微克/立方米,北半球海洋上空為 0.0079微克/立方米,南半球海洋上空為0.00024微克/立方米,南極洲為0.00001微克/立方米。大氣中錳的氧化物和其他金屬氧化物一起,能在二氧化硫轉化為硫酸或硫酸鹽的反應中起催化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錳 (化學元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錳污染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