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薩爾鋼鐵(德國薩爾鋼鐵廠怎么樣)

博主:adminadmin 2024-01-04 11:36:02 條評論
摘要:今天給各位分享德國薩爾鋼鐵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德國薩爾鋼鐵廠怎么樣進行解釋,現在開始吧!請問Sarnen是什么地方[編輯本段]一、...
鋼百科 usteel.net

今天給各位分享德國薩爾鋼鐵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德國薩爾鋼鐵廠怎么樣進行解釋,現在開始吧!

德國薩爾鋼鐵(德國薩爾鋼鐵廠怎么樣)

請問Sarnen 是什么地方

[編輯本段]一、城市名

舊名“阿尚博堡”。乍得第二大城,中沙里省首府。在沙里河上游左岸,近中非共和國邊界。人口6.5萬(1979)。南部地區經濟、交通中心。周圍是全國最重要的農業區。棉花、花生、柑橘、谷物和畜產品的貿易甚盛。有紡織、食品、軋棉、榨油、肉類加工等工業。沙里河漲水期航運起點。干線公路通恩賈梅納與中非共和國。有航空站。附近多野生動物,有象、河馬、長頸鹿、羚羊、獅、豹等。是著名狩獵區和旅游地。

[編輯本段]二、州名(圖)

薩爾州(德語:Saarland)是德國西南部的一個聯邦州,首府薩爾布呂肯,與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及法國與盧森堡接壤,同法國的洛林、盧森堡、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和比利時的瓦隆一起構成“薩爾-洛林-盧森堡大區”。薩爾州的面積只有約2600平方公里,是德國除不來梅州、漢堡和柏林外最小的一個聯邦州;人口約100萬,是德國除不來梅州外人口最少的一個聯邦州。1999年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在該州執政至今,現任州長為彼得米勒(Peter Mller)。

[編輯本段]地理

介于萊茵片巖山地與洛林高原之間,大部為低矮丘陵,并被許多河流所分割,西部薩爾河上游改造成薩爾運河,與萊茵、塞納等大河相通,構成便捷的內陸運輸網。大部地區氣候具有顯著的大陸性,但海洋影響也很明顯。夏涼冬溫,年平均氣溫10℃,1月平均氣溫1℃,7月18℃。年降水量800毫米。受地形影響,區內氣候差異較大。大部分地方是小型的農業村落,種植谷物、馬鈴薯、蔬菜和水果。林地占1/3。煤儲量約28億噸,分布在薩爾布呂肯至諾因基興一帶。富煤藏。

[編輯本段]歷史

歷史上該地曾長期為德國和法國爭奪的目標。1871年法國的洛林及阿爾薩斯割讓給德國。在薩爾煤田及洛林鐵礦基礎上發展了采煤、鋼鐵、機械等工業,成為德國的重要工業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凡爾賽條約》規定由國際聯盟委托法國代管15年。1935年以公民投票方式由德國收回。二戰結束后,法國再次兼并了薩爾區,并在該地區實施自治管轄。德意志聯邦政府成立后,德法就薩爾地區的歸屬一直存在分歧。雙方幾經磋商達成的賦予薩爾地區歐洲國家地位的動議于1955年10月全民公決時被否決。1956年10月,德法簽署《盧森堡條約》,確定自1957年1月1日起薩爾區作為一個聯邦州重新歸屬德國。法國則在25年內從薩爾獲得9,000萬噸煤,并由聯邦德國替法國修建摩澤爾運河。自1959年7月6日,薩爾區脫離法國經濟體系,正式納入德國經濟體系,貨幣改法郎為馬克。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后,薩爾與盧森堡聯合發展經濟,1978年又成立共同的區域委員會,制訂1978~1990年跨國協作發展計劃,協作調整經濟結構及建設交通網,促進了薩爾經濟發展。兩德統一后,該地區歸屬統一后的德國。

[編輯本段]教育

薩爾州有一所薩爾大學(Universit?t des Saarlandes),1948年在法國的占領下創立,主校區薩爾布呂肯的法學和計算機科學專業在全德國具有良好的聲譽,而Homburg校區的醫學專業科研水平在德國領先,薩爾州的腫瘤信息數據庫中心位于薩爾布呂肯。

德意志-法蘭西大學(Deutsch-Franz?sisches Hochschulinstitut)成立于1999年,以雙碩士(德國、法國)和三碩士(德國、法國、盧森堡)為特色,大學課程在德國大學、法國大學和其他國家進行。它的前身是1978年德法兩國簽署協議建立的德法工程和經濟大學(德語:Deutsch-Franz?sische Hochschulinstitut fr Technik und Wirtschaft,縮寫:DFHI;法語:L'institut Suprieur Franco-Allemand de Techniques, d'conomie et de Sciences,縮寫:ISFATES),大學校址選在德國的薩爾布呂肯和法國的梅斯,學生可以選擇這兩個城市和盧森堡完成3年或5年的大學學業。

[編輯本段]經濟

工業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煤、生鐵及鋼產量均占原聯邦德國產量的10%以上,主要煤、鋼生產中心有薩爾布呂肯、諾因基興等。60年代以后,煤炭、鋼鐵工業職工在職工總數中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經濟結構逐漸多樣化。建材(陶器、玻璃等)、機械(電器、交通工具等)、紡織服裝以及食品工業發展均較快,主要中心也是在薩爾布呂肯。出口產品中有70%運往法國。農業主要產小麥、黑麥、馬鈴薯、葡萄等作物。薩爾區人口與經濟活動主要集中于西部薩爾河及東部布利斯河谷平原,北部經濟發展較慢。

世界文化遺產弗爾克林根鋼鐵廠薩爾州的最重要經濟支柱是汽車制造業和汽車配件供應業,包括薩爾路易斯的福特汽車,Homburg的博世公司、舍弗樂集團和米其林輪胎,以及薩爾布呂肯的采孚集團等工廠,提供了大部分的工業就業崗位。

薩爾州在歷史上深受煤炭和鋼鐵的影響,經營超過一百年的弗爾克林根鋼鐵廠因為代表了鋼鐵工業的黃金時期,在1994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今位于弗爾克林根的薩爾鋼鐵股份公司(Saarstahl AG)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陶瓷制造商威勒羅爾寶赫公司(VilleroyBoch)的知名度也遠遠超越了薩爾州的邊界。此外信息技術和生物產業也正在迅速崛起,如薩爾不呂肯的IDS Scheer和Ingbert的SAP。

2005年薩爾州經濟增長率達到歷史最高點,2005年上半年比前一年同期上漲2.8%,而當時全德國的平均增長為0.6%。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自1995年以來,薩爾州人口逐年下降。截止2002年底,全州人口106.5萬,其中男性約51.7萬人,女性約54.8萬人,每平方公里人口415人;外國人78123人,其中62739人來自歐洲國家(歐盟國家31351人,土耳其14352人),9427人來自亞洲;全州就業人口共計44.2萬人。

薩爾人以好客而聞名,喜歡向人們展示他們的生活及良好的生活環境。盡管薩爾州是一個面積很小的州,但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優越、多樣的地理環境,為這里的人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此外,這里氣候宜人,是人們療養、徒步或騎車漫游的最佳選擇。這里有三大自然保護區:洪斯呂克山區的霍赫和伊達森林、薩爾河與摩澤爾河、布利斯河兩岸的茂密的洛林-普法爾茨林山及他們之間的薩爾-納厄河兩岸山區。

薩爾州歷史悠久,古跡很多,是人們探詢歷史足跡的的絕佳去處。

薩爾州地處歐洲的心臟地帶,是連接東西歐的交通要道,鐵路、公路和水路以及空中交通都十分發達,設施完善,貨物和人員流通非常便捷;而且薩爾州電、氣、熱、水等供應充足,通訊設施先進,為薩爾州的經濟及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購物和休閑提供可靠的保證。

按薩爾州憲法,每5年舉行一次議會大選,選舉產生新的議會和州政府。州議會是公民代表機構,負責制定有關發法律,審議州政府提案等。

薩爾州下轄5縣1市共52鎮,州首府為薩爾布呂肯。

魯爾 薩爾 洛林

魯爾是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位于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1.3%。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占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過50萬。魯爾區南部的魯爾河與埃姆舍河之間的地區,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

洛林是法國東北部地區及舊省名 。在東北部,接連德國。包括默茲省、孚日省、摩澤爾省和默爾特-摩澤爾省4省。面積2.35萬平方千米 。人口約231萬。首府梅斯。地形以高原為主并有南北向深切谷地,摩澤爾河以東有重要煤田,河西有巨大鐵礦,產量占全國9/10以上 ,但品位不高 。1月平均氣溫1~2℃,7月18℃ ,降水集中于夏季。公元前8世紀為高盧部落占據。1766年全部劃入法國版圖。1870-1871年普法戰爭后割讓給德意志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歸還法國。為高原地區。冬冷夏熱,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氣候區。森林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36.6%(1983)。農業以肉、乳用畜牧業為主。鐵、煤資源豐富。鋼鐵工業基地,化學、機械、紡織等工業亦重要。摩澤爾河、馬斯河、馬恩-萊茵運河等流經,水陸交通發達。重要城市有南錫、梅斯等。摩澤爾谷地是重要的煤、鐵礦區和主要的鋼鐵工業區,還有煉油、電力、電器、機械等部門,在南北100千米的帶狀區,集中了全區人口的一半,鐵路、工業主要集中于隆維、蒂永維爾、阿揚日、阿貢當日和蓬塔穆松等城鎮。有鐵路通柏林、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巴塞爾和米蘭等城市。南錫是全區行政中心和許多大公司辦事機構所在地,又是文化城和旅游城市。默茲河谷地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也有一些小城市,如凡爾登。洛林天然公園創立于1974年。

薩爾舊名“阿尚博堡”。乍得第二大城,中沙里省首府。在沙里河上游左岸,近中非共和國邊界。人口6.5萬(1979)。南部地區經濟、交通中心。周圍是全國最重要的農業區。棉花、花生、柑橘、谷物和畜產品的貿易甚盛。有紡織、食品、軋棉、榨油、肉類加工等工業。沙里河漲水期航運起點。干線公路通恩賈梅納與中非共和國。有航空站。附近多野生動物,有象、河馬、長頸鹿、羚羊、獅、豹等。是著名狩獵區和旅游地。

為什么德國的工業如此強大?

現在,提起德國的工業實力,在地球上絕對是響當當的,“德國制造”更是頂級的技術和質量的代名詞。德國工業并非天生牛逼,“德國制造”也并非天生高貴。德國開展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英、法兩國晚了30多年。由于長期分裂,德工業化進程充滿坎坷。1871年統一后,德國內百廢待興,世界市場也基本被瓜分完畢。

在這樣的環境下,德國工業是如何成長到今天這個樣子的?今天,小編就邀請了幾位網友各抒己見,分析分析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大家若有其他觀點,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討論。

1

網友幸福地帶2:

德國的工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因為德國的管理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世界新工業的起源在英國,法國緊隨之。當德國發展自己落后于英法時,心理十分著急,于是發展本國新工業。由于新工業需要技術與技術研發,而德國一無所有。他們為了走捷徑,派出了許多人出去偷取英法技術,這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間諜。

在同時也開始學習科技研究開發,重視人才陪養,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很快就有了快速發展,并在許多管理等方面領先于世界。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戰前都已經有很先進的工業了,這樣的工業大國發展了上百年的,其許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強國就再自然不過了!

2

網友YF永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作為戰敗國,首先被趕出了資本主義市場。根據“四化”方針,即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中央集權化和非工業化方針,德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面臨著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滅的計劃。根據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業計劃”,即所謂摩根索計劃,德國工業生產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鋼產量為1938年的1/4,即從2200萬噸降到580萬噸,化學工業和重型機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車床降到1/10,汽車降到1/5,紡織工業降到l/2,只有家具、玻璃、自行車等民用工業不受限制。但是從1948年下半年開始,聯邦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過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業生產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一躍而起,卻是有著別的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原因何在?

一、西德雖經過戰爭的破壞,但是強大的工業基礎保留下來,這是戰后西德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首先,在二戰時期,盟軍對于西德的轟炸目標主要集中在了軍事工業上,對于盟軍來說這是對他們的一次更新技術的機遇。削弱軍事力量遠比削弱工業力量對他們來得有利。而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因此,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亨利摩根索在《德國是我們的問題》一書中指出,科倫的福特工廠和科倫大教堂一樣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魯塞海姆汽車廠、霍斯特聯合化工廠、下薩克森州薩爾茨吉克冶金聯合工廠都沒有遭到破壞。魯爾和薩爾兩地的化學工業雖遭到破壞,但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都可以恢復生產。據美軍轟炸司令部的估計,轟炸的結果全德國鋼鐵生產能力遭到破壞的只有6%,西德達12%。煤礦減產2%,焦炭4%,機器制造15%。金屬加工機床被破壞達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個小組上報告說:“德國工業75%安然無惹,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容易恢復的。”

第二點在于英美法將西德分成了三個占領區,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東德西德就像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斗爭的各自領地。根據“非工業化”方針,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067號政策指令,規定要拆除德國所有軍工廠以及用于賠償的重工業工廠,規定拆除的清單涉及1600家企業及其設備。但是這項政策指令并沒有認真執行。1946年6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演說中公開表示:“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他聲明,“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有著巨大的工業的德國變成貧民窟,歐洲的重建,特別是德國鄰國的重建將會是十分緩慢的。”1947年7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779號政策指令,代替1067號政策指令,提出“一個有秩序的、繁榮的歐洲需要一個穩定的生產效率高的德國在經濟上作出貢獻。”1947年8月英美雙占區修改了對西德工業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國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六國協定,宣市國際管制魯爾區。德國參加歐洲重建計劃。

西方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據哈姆森教授的估計,高妒、平爐、軋鋼設備被拆除的占整個設條的及10—25%,精密機器和光學儀器生產能力減少20%,合成燃料生產能力減少20%,化學工業因拆遷而喪失的生產能力為6%,運輸機器被拆走8%,其他工業部門損失不大。戰前德國三大工業區,魯爾和薩爾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亞在民主德國。據1946年估計,西德占1944年全德工業產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產資料的62%,消費資料的60%。因此,戰后西德保留了強大的工業基礎。

二、馬歇爾計劃對西德的影響

戰后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啟動資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而當時,人民的生計也是一大問題。吃不飽飯,干活就不會有勁。這種情況下,想要復興更是難上加難。而馬歇爾計劃對于西德來說,就是雪中送炭。當時馬歇爾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的回復歐洲的經濟。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于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的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化工、工程、鋼鐵工業設備的更新。該計劃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這筆基金投資大100億馬克,大大緩解了資金缺乏的狀況。據估計,聯邦德國由于從1949年參加馬歇爾計劃,人均獲得了140馬克的補助。據1952年華盛頓出版的《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一書的估計,到1948年美國共花掉214億美元,英國支出9億美元。這筆錢主要用于購買食品,很少用于生產。這些食品出售后所得款項大部分用于軍事當局的支出;一部分貸給德國工業家用于恢復生產的資金。

據統計,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國給西德的援助為44億美元,其中美國17億,英國8億,馬歇爾計劃提出的援助9億。另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國給西德的敗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38.68億美元。1945—1947年英國給予的政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9億美元。這些錢主要用于恢復工業生產。我們看到的另個統計數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從軍事占領當局和馬歇爾計劃得到的資金共72.98億美元,其中38.52億用于投資。這些錢以物資形式運到西德,所得錢款存入聯邦銀行,稱為“等值基金”,再作為資金投入工礦企業。

在西德經濟恢復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還是很大的。當然這種作用隨著西德本身經濟的恢復而逐漸減少。1948和1949年外援占西德國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進口貨物的57%是靠美國的援助。外國貨款在西德長期投資中所占比例1949年為2.8%,1950華為10.3%;1951年為5%,以后逐年減少。

三、“軟實力”:人力資源的使用

在二戰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沒有因為戰爭而耗盡,這對于西德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智力支持。這是戰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貴的財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擁有在校大學生10萬人,也就是說每1萬居民中就有21個大學生。到1970年大學生達到了41萬人,也就是每1萬居民中有68名大學生。這同樣是西德復興的“非物質資本”。為迅速恢復經濟,西德政府極為重視科技投資和發展教育。而且教育為本一直都是德國的傳統,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一個繁榮的德國。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從東德大量涌入的難民,數量達到了100萬左右。在最初可能給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們就成為西德恢復經濟的勞動力。其一,這些難民都是廉價的勞動力。他們工資低。因而企業的生產成本低,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其二,依靠他們的知識和技術恢復生產。不久他們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廠,主要生產出口產品,有利于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其三,他們的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有利于經濟的恢復。

四、地理環境上的先天優勢

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當大的優勢,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制造產品都出產自西德。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數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占61%,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占66%,基礎設施生產占61%。而東部相對寥寥無幾。同時,西德擁有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而他們對于西德工業來說就是左臂右膀。相對的,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是經濟的重建至于高水平起點上。

五、“自由市場經濟”及幣制改革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當時擔任西占區經濟管理局長的路德維希-艾哈德。他是國民經濟學的新自由派代表,極力推崇自由的市場經濟。他認為,真正的貨幣只有在真正的市場上才能發揮作用,而真正的市場不應該有價格控制和配給制。取消物價規定,取消產品配給制,實行真正的市場經濟。相對于整個德國的經濟史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戰役。盡管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面臨了物價上漲、失業率增加、通貨膨脹等等的問題,但是很快市場經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物價日趨穩定,甚至其增長的幅度遠小于其它資本主義國家,而生產力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有力的發展。

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西德還實行了幣制改革。在二戰前,舊帝國馬克約為170億,二戰之后卻變為了700億。因此在二戰的后期,舊帝國馬克一文不值,在德國市場上充當貨幣作用的是美國的幸福牌香煙。1948年6月20日,美國占領軍當局對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用10個舊帝國馬克換一個1個新德國馬克。在短短的幾周之內,舊帝國馬克的所有有價證券,儲蓄金,銀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兌換完畢。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剝削行為,但是卻挽救了德國。德國馬克相對美元的兌換率逐漸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滿了各種商品,人們的生活也開始走上了正軌。

由于推行自由市場經濟,西德面臨許多的問題。貧富差距逐漸增大,底層勞動人民怨聲載道。但是,艾哈德引進了競爭的機制,誰工作的時間長,誰工作的效率高,誰就有工作,否則就是能面臨下崗。這樣的競爭機制就是依靠剝削廣大勞動人民來積累最原始的資本。由于競爭機制,資本家們一味的壓低工資,從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潤。然而盡管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西德的整體社會環境還是處于穩定的狀態。由于戰爭的破壞,人民擁有最迫切的愿望去修復自己的家園,去重建一個有生機的新的德國,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懇懇的工作著,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西德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的經濟。西德利用自身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價格遠低于其他國家的產品。這使得西德的外貿市場發展很快,進出口貿易增長迅速。1950年時還是貿易逆差7.21億美元,到了1960年時已經變成了順差。

六、朝鮮戰爭

此外,還需提到的就是朝鮮戰爭。這是對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機遇。盡管艾哈德竭力否認,但朝鮮戰爭確實挽救了西德經濟。(艾哈德:《來自競爭的繁榮》商務1983年,第41頁)。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及其盟國需要西德供應武器和彈藥,也需要西德參加所謂的“歐洲防務”。因而美國不得不修改對西德工業和技術的“裁減政策”。1950年5月紐約外長會議決定,把禁止生產射擊、砍殺和刺殺武器改為限制生產,取消對造船業的限制。鋼產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鋼產量為1210萬噸,1953年達1350萬噸。1954年制定“有關監督工業的決議”,進一步放寬了限制西德工業生產的條件。以前禁止生產合成橡膠和合成燃料,限制生產軸承,現在只管制其生產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機床、鋁、合成氨、氯生產的規定,不再對化學科研進行限制。

朝鮮戰爭爆發后,大批船舶定貨單飛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輪和新貨輪達200萬噸。漢堡港是德國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漢堡港遭到嚴重破壞,到1953年已有70%修復使用。到本世紀60年代,德國商胎隊已有貨輪2700艘,總噸數達65萬噸。朝鮮戰爭改變了西德的貿易逆差。1950年外貿逆差為30億美元,1951年為1億美元,1952年則為順差7億美元。觀察家西奧多H.懷特說:“朝鮮戰爭僅僅給德國人迅速地無條件地帶來了好處。”《經濟學家》雜志指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結整個貿易界帶來了繁榮。”

綜上所述,是戰后西德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等。

最后還應指出,50年代西德經濟發展速度高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是由于西德起點低,這是戰爭破壞和戰后盟國推行“非工業化”政策的結果。大體到本世紀60年代中期,西德“經濟奇跡”已經結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定向同步發展,發展速度降到5%的歐洲平均發展水平。

3

網友袁飛2:

工業化的國家很多,而德國特別強大,原因有二,一是國家層面的科技水平發達;二是國民特性自覺到刻版的程度。德國不準隨意砍伐樹木,二戰末,德國戰敗,無人管理,人們仍然只會撿拾掉地的枯枝;而薩達姆死后的伊拉克,博物館都被搶劫,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4

網友佛緣之Y佛緣:

國家如果發展的強大是和國民的道德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的,并不是說你有錢了國家就強大了,德國就非常注重這些在道德修養教育的同時發展經濟,讓德國的整體發展進入到一個良性的循環,在這個國家你干的任何工作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尤其是工業發展,并不是說你能設計幾個數據工業就強大了,這里面包括的技術人員的工作成績甚至是比設計者的成績都要大,這是一個國家整體性的東西一句話兩句話說不明白,大家把德國和我們的國家在各個方面對比一下尤其是在尊重人這一個問題上看看兩個國家的態度就能的到一個比較。

5

網友真誠地看著你:

趕上了三次工業革命,擁有雄厚的技術積累,當年的列強工業都很強,不僅僅是德國。要說強,殖民地比德國多很多的英法依靠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資本比德國雄厚,工業也比德國強一些,而沒有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破壞的美國才是最強。

6

網友縹緲孤鴻影45:

問題太多,簡略回答,德國是個專注力很強的民族,有很強的紀律性,這兩樣結合起來正適合興辦工廠,法國散,英國懶,俄羅斯比較落后,在辦工業方面皆不及德國,無論技術之精,管理,鉆研創新皆冠于歐洲,又是歐洲最認真做事的民族,故工業強大,缺點是過于專注于點,而失于研究面,因而缺少戰略觀,故才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導致失敗。

7

網友漢陽老王:

這是相對而言的。二戰前德國被制裁,?怨?宋?松?嬡?⒄埂6?戰期間德國人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二戰后德國人迅速取得了歐美的諒解,接助戰后經濟發展期發展狀大了自己。當前世界范圍內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十分強大。門類齊全,體系完整,這是十分難得的。德國再強,他只是一個中等國家。

8

網友趙曉路1:

一、德國的科技發達,從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德國的工業迅速崛起,超過英法,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19世紀末~一戰前)。

二、資本雄厚,負債少。

三、德國的教育發達,重視人才培養,國民素質高(這一點是關鍵)。

四、基礎設施完善,交通運輸高度發達(重工業發展的基礎)。

五、歐盟整體的促進。

六、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

9

小編:

聽完以上各位網友的觀點,您心目中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是什么呢?歡迎留言討論!

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系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小編,立即處理。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資料來源:今日頭條,知乎,機床商務網小編整理)

關于德國薩爾鋼鐵和德國薩爾鋼鐵廠怎么樣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鋼百科 ustee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