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淬火模具鋼(模具高頻淬火)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高溫淬火模具鋼,以及模具高頻淬火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常用的模具鋼淬火工藝冷卻方法有哪些

模具鋼冷卻方法一:單液淬火法
單液淬火法在實際生產中使用的頻次比較多,它將模具鋼或零件加熱到奧氏體化后淬入水,油或其他冷卻介質中,經過一定時間冷卻(冷卻到低于珠光體型轉變溫度區域或馬氏體轉變溫度區域)取出模具鋼空冷。由于選擇的冷卻介質為一種,所以被稱之為單液淬火法。
模具鋼冷卻方法二:雙液淬火法
既然有單液,那么雙液淬火法也是有的,它是在兩種介質中配合完成的,具體的做法為將加熱到奧氏體化溫度的模具鋼或零件先淬入高溫區快冷的第一種介質中(通常是水或鹽水溶液),以抑制過冷奧氏體的珠光體轉變,當冷卻到00*C.左右時,迅速取出轉入低溫區緩冷的第二種介質中(通常為油)。雙液淬火法的優勢很明顯:有效地緩解或防止變形和開裂。模具廠家直銷提醒:此法對于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
模具鋼冷卻方法三:等溫淬火法
等溫淬火法的精髓在于有緩解變形和開裂,淬火應力小。具體的操作方法為:將加熱到奧氏體化溫度的模具鋼工件淬入溫度稍高于被淬火鋼鋼種Ms點的熱浴中等溫停留,完成相變以獲得下貝氏體組織或下貝氏體和馬氏體混合組織。
模具冷卻方法四:噴射淬火法
噴射淬火法的方式比較多,比如噴液(水或水溶液),噴霧(壓縮空氣和水經霧化噴射到零件不同部位),氣淬等都是常見的噴射淬火法,優點有可控制不同介質或不同流量,壓力來控制和調節各溫度區域的冷速;改變不同噴嘴數量和位置可使;冷卻均勻。大型復雜特別是厚薄差大的工件和模具鋼使用的最多。
模具冷卻方法五:分級淬火法
該方法是冷卻方法中做常用的方法,優點在于顯著減少變形并且提高模具鋼的韌度。具體的實施步驟為:將加熱到奧氏體化溫度的模具鋼或工件淬入溫度在馬氏體轉變溫度附近的冷卻介質(常用的為鹽浴)中,停留一段時間,使工件表面和中心溫度逐漸趨于一致后取出空冷,以較低的冷卻速度完成馬氏體轉變。
h13模具鋼怎么淬火,詳細的溫度 步驟?
(1) 材料的特性:H13 鋼是美國標準熱作模具鋼種和電渣重熔鋼 , 該鋼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強韌兼具的熱作模具鋼, 具有高的淬透性和抗熱裂能力。該鋼含有較高含量的碳和釩, 耐磨性好, 韌性相對有所減弱; 具有良好的耐熱性, 在較高溫度時具有較好的強度和硬度以及高的耐磨性和韌性同時具有優良的綜合力學性能和較高的耐回火性。
鍛坯要進行六面鍛造, 鍛造比要大于4。具有高的淬透性和高的韌性; 優良的抗熱裂能力, 在工作場合可進行水冷; 具有中等耐磨損能力. 還可以采用滲碳或滲氮工藝來提高其表面硬度, 但要略為降低抗熱裂能力; 因其碳含量較低, 回火中二次硬化能力較差; 在較高溫度下具有抗軟化能力, 但使用溫度高于540℃時, 硬度出現迅速下降; 該鋼熱處理的變形小, 具有中等和高的可加工性和中等抗脫碳能力。
該鋼的最高使用溫度不宜超過 600C , 并且低于 3Cr2W8V 鋼。該鋼的熱強性和熱穩
定性也低于3Cr2W8V鋼, 鋼的沖擊韌度高于3Cr2W8V鋼, 有時甚至高出一倍以上。
該鋼目前正在向低 Si、高 Mo方向發展, 該鋼表面改性主要有鐵素體單談共滲或者硫氮碳共滲以及物理氣相沉積硬膜等方法, 更為優越的辦法是將這些方法進行合理組合。
(2) 供貨狀態:調質態, 硬度 185~235HBW
(3) 化學成分:根據美國標準 ASTM681-1986, 該鋼的化學成分 (質量分數): C0.32% ~0.45%、Si0.80% ~1.20%、Mn0.20% ~0.50%、 Cr4.75% ~5.50%、 Mo1.10% ~1.75%、 Ni≤0.25% 、 V0.80% ~1.20%、 P≤0.03%、 S≤0.03%
(4) 參考對應牌號:美國 AISI 標準牌號 H13、中國 GB 標準牌號 4Cr5MoV1Si、日本JIS標準牌號SKD61、日本日立 (HITACHI) 標準牌號 DAC、日本不二越 (NACHI) 標準牌號HDS61、德國DIN標準材料編號1.2344、奧地利百祿 (BOHLER) 標準牌號W302、中國臺灣榮剛 (EVERGCREEN) 標準牌號 H13 、瑞典 UDDEHOLM 標準牌號 ORVAR 專利鋼材、瑞典一勝百 (ASSAB) 標準牌號 8402/8407
(5) 熱加工規范:加熱溫度 1110 ~1160C, 開始溫度 1060~1150C, 終止溫度≥800C
(6) 普通退火規范:845 ~880C 2~4h。緩冷到 500C 左右出爐空冷。
(7) 毛坯成批等溫球化退火規范:緩慢加熱, 850 ~870C 3 ~4h, 爐冷至 740 ~760C 4 ~5h, 再爐冷至≤550℃,出爐空冷, 硬度≤229HBW. 共晶碳化物等級≤3 級。
(8) 冷壓毛坯軟化處理規范:840 ~860C3 ~4h, 以5 ~10℃/h 的冷卻速度, 緩慢冷至≤600℃, 出爐空冷。處理前硬度≤229HBW, 處理后硬度≤197HBW
(9) 固溶處理+淬火+高溫回火預處理規范:固溶處理溫度1100~1150C。高溫回火溫度 (68010)C, 保溫 1h, 出爐空冷。
該預處理工藝對消除化學成分偏析, 改善組織均勻性有良好的效果。
(10) 普通淬火、回火規范:預熱溫度 550C 、 850℃, 淬火溫度 1020 ~1050C , 油或空氣冷卻硬度 57 ~60HRC,回火溫度600℃, 回火兩次. 硬度47~49HRC
(11) 碳化物彌散滲碳 (CD 滲碳):采用 930C 6h 滲碳, 滲碳劑為乙酸乙酯或丙酮;1000C淬油, 200C 回火。碳勢控制在?(C) =0. 8%~0.9% 即可, 滲碳層(C) =1. 8% 。表面硬度 62 ~63HRC, 心部硬度 53HRC, 沖擊韌度為 49J/cm2
(12) 典型應用舉例
1)用于制作沖擊載荷大的鍛模、熱擠壓模、精鍛模。
2) 用于鋁、銅及其合金的壓鑄模。
3) H13 鋼沖頭經 CD 滲碳后,使用壽命從CrWMn鋼沖頭 2000 ~ 3000 次提高到9500 ~27000 次。
4) 用于高溫熱固性塑料模。
模具鋼如何淬火
不同的模具鋼有不同淬火方法,淬火是將工件加熱保溫后,在水、油或其它無機鹽、有機水溶液等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淬火后鋼件變硬,但同時變脆。為了降低鋼件的脆性,將淬火后的鋼件在高于室溫而低于650℃的某一適當溫度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卻,這種工藝稱為回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體熱處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與回火關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熱處理工藝一般包括加熱、保溫、冷卻三個過程,有時只有加熱和冷卻兩個過程。這些過程互相銜接,不可間斷。加熱是熱處理的重要工序之一。金屬熱處理的加熱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為熱源,進而應用液體和氣體燃料。電的應用使加熱易于控制,且無環境污染。利用這些熱源可以直接加熱,也可以通過熔融的鹽或金屬,以至浮動粒子進行間接加熱。
金屬加熱時,工件暴露在空氣中,常常發生氧化、脫碳(即鋼鐵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這對于熱處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響。因而金屬通常應在可控氣氛或保護氣氛中、熔融鹽中和真空中加熱,也可用涂料或包裝方法進行保護加熱。
加熱溫度是熱處理工藝的重要工藝參數之一,選擇和控制加熱溫度 ,是保證熱處理質量的主要問題。加熱溫度隨被處理的金屬材料和熱處理的目的不同而異,但一般都是加熱到相變溫度以上,以獲得高溫組織。另外轉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當金屬工件表面達到要求的加熱溫度時,還須在此溫度保持一定時間,使內外溫度一致,使顯微組織轉變完全,這段時間稱為保溫時間。采用高能密度加熱和表面熱處理時,加熱速度極快,一般就沒有保溫時間,而化學熱處理的保溫時間往往較長。
冷卻也是熱處理工藝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冷卻方法因工藝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卻速度。一般退火的冷卻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卻速度較快,淬火的冷卻速度更快。但還因鋼種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鋼就可以用正火一樣的冷卻速度進行淬硬。
淬火目的
淬火的目的是使過冷奧氏體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得到馬氏體或下貝氏體組織,然后配合以不同溫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鋼的強度、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等,從而滿足各種機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也可以通過淬火滿足某些特種鋼材的鐵磁性、耐蝕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能。
淬火工藝
將金屬工件加熱到某一適當溫度并保持一段時間,隨即浸入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常用的淬冷介質有鹽水、水、礦物油、空氣等。淬火可以提高金屬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廣泛用于各種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如齒輪、軋輥、滲碳零件等)。通過淬火與不同溫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屬的強度、韌性及疲勞強度,并可獲得這些性能之間的配合(綜合機械性能)以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另外淬火還可使一些特殊性能的鋼獲得一定的物理化學性能,如淬火使永磁鋼增強其鐵磁性、不銹鋼提高其耐蝕性等。淬火工藝主要用于鋼件。常用的鋼在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時,原有在室溫下的組織將全部或大部轉變為奧氏體。隨后將鋼浸入水或油中快速冷卻,奧氏體即轉變為馬氏體。與鋼中其他組織相比,馬氏體硬度最高。淬火時的快速冷卻會使工件內部產生內應力,當其大到一定程度時工件便會發生扭曲變形甚至開裂。為此必須選擇合適的冷卻方法。根據冷卻方法,淬火工藝分為單液淬火、雙介質淬火、馬氏體分級淬火和貝氏體等溫淬火4類。
淬火效果的重要因素,淬火工件硬度要求和檢測方法:
淬火工件的硬度
淬火工件的硬度影響了淬火的效果。淬火工件一般采用洛氏硬度計,測試HRC硬度。淬火的薄硬鋼板和表面淬火工件可測試HRA的硬度。厚度小于0.8mm的淬火鋼板、淺層表面淬火工件和直徑小于5mm的淬火鋼棒,可改用表面洛氏硬度計,測試HRN硬度。
在焊接中碳鋼和某些合金鋼時,熱影響區中可能發生淬火現象而變硬,易形成冷裂紋,這是在焊接過程中要設法防止的。
由于淬火后金屬硬而脆,產生的表面殘余應力會造成冷裂紋,回火可作為在不影響硬度的基礎上,消除冷裂紋的手段之一。
淬火對厚度、直徑較小的零件使用比較合適,對于過大的零件,淬火深度不夠,滲碳也存在同樣問題,此時應考慮在鋼材中加入鉻等合金來增加強度。
淬火是鋼鐵材料強化的基本手段之一。鋼中馬氏體是鐵基固溶體組織中最硬的相(表1),故鋼件淬火可以獲得高硬度、高強度。但是,馬氏體的脆性很大,加之淬火后鋼件內部有較大的淬火內應力,因而不宜直接應用,必須進行回火。
表1鋼中鐵基固溶體的顯微硬度值
淬火工藝的應用
淬火工藝在現代機械制造工業得到廣泛的應用。機械中重要零件,尤其在汽車、飛機、火箭中應用的鋼件幾乎都經過淬火處理。為滿足各種零件干差萬別的技術要求,發展了各種淬火工藝。如,按接受處理的部位,有整體、局部淬火和表面淬火;按加熱時相變是否完全,有完全淬火和不完全淬火(對于亞共析鋼,該法又稱亞臨界淬火);按冷卻時相變的內容,有分級淬火,等溫淬火和欠速淬火等。
工藝過程 包括加熱、保溫、冷卻3個階段。下面以鋼的淬火為例,介紹上述三個階段工藝參數選擇的原則。
高溫淬火模具鋼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