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勝百(一勝百公司福利怎么樣)

博主:adminadmin 2023-05-28 07:48:01 條評論
摘要: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南京一勝百,以及一勝百公司福利怎么樣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安徽銅陵出去的有那些大人物?級別:學弟3月7日15:11...
鋼百科 usteel.net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南京一勝百,以及一勝百公司福利怎么樣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安徽銅陵出去的有那些大人物?

級別:學弟

南京一勝百(一勝百公司福利怎么樣)

3月7日 15:11 盛 度

盛度(970~1040),字公量,銅陵縣石洞耆(今天門鎮)人。幼小讀書,敏而好學,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進士。初任濟陰尉,后任尚書屯田員外郎。契丹擾犯大名(今冀、魯、豫部分地區)時,他數次上疏朝廷,陳述戍邊之策。旋奉使陜西,詳覽疆域,并參考漢、唐故地,繪成《西域圖》,呈獻宋真宗,且應答咨詢如流,真宗稱其博學。繼入翰林為學士,任兵部郎中。后幾經謫起,于景佑二年(1035年)任參加政事,四年任知樞密院事。曾奉旨同編《續通典》、《文苑英華》,并著有《愚谷》、《銀臺》、《中書》、《樞中》四集和制書二集。后任應天(今南京)知府。寶元二年(1039年)辭官歸里。

陳 翥

陳翥(982~1061年),字風翔,號虛齋,咸聱子,桐竹君,銅陵縣貴上耆土橋(今鐘鳴鎮)人。5歲讀書,14歲入縣學,曾有懸梁苦讀躋身科舉的愿望。后因父親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歲時,方“志愿相畔,甘為布衣,樂道安貧”,一面閉門苦讀,一面參與耕作,堅持不輟。60歲時,他在家中數畝山地植桐樹(泡桐)數百株專事研究,除悉心鉆研前人有關著作外,還“召山叟,訪場師”,尤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3年)撰成《桐譜》書稿約1.6萬字。全書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雜說”、“記志”、“詩賦”,凡十篇,《桐譜》系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的科學技術著作,其中6篇專論植桐技術,為全書的精萃。

佘 翹

佘翹(1567~1612),字聿云,號燕南,銅陵縣合二耆(今郊區大通鎮)人。4歲即能授書成誦,稍長,遂工習詩文,研究經史。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赴應天府鄉試中舉。后屢赴京會試不中。歸里后,遍訪名勝,潛心著書。有詩集《浮齋百韻》、《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記》、《白下游草》、《齊山奇記》、《三忠傳》,傳奇劇本《量江記》、《賜環記》,雜劇《鎖骨菩薩》等刊行于世。其中以《量江記》成就突出,筆法奇特,假借神鬼,借古諷今。時戲曲評論家呂天成在其著作《曲品》中稱“量江記全守韻律,詞調俱工,一勝百矣。”馮夢龍稱《量江記》為罕見珍本,能與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并立。萬歷四十年(1612年),佘翹應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請編修《池州府志》,編次未幾,于同年八月病逝。

章嘯衡

章嘯衡(1896—1965),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太平鄉錢家灣人,出身貧苦。1919年進省立五中讀書。1925年任貴池縣卷煙稅局局長。1927年3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三十三軍三師六旅獨立營營長。蔣介石背叛革命后,章嘯衡因參加反蔣斗爭被捕,后被營救歸里。1930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任銅陵縣動員委員會組織部長。1939年,在沙洲創建本縣第一支抗日武裝—沙洲游擊隊。1939年—1940年任新四軍三支隊特務營營長,后改任長江游擊縱隊隊長。“皖南事變”后,組織群眾護送新四軍突圍人員安全北渡。1942—1945年任皖江參議會駐會委員。1946年至1949年4月,輾轉寧、滬等地,從事地下情報工作。1949年4月章嘯衡任蕪湖市軍管會交際處副處長。后參與蕪湖市政協籌建工作。歷任蕪湖市政協駐會委員、省文史館館員、蕪湖市政協副秘書長、副主席等職。

陳尚和

陳尚和(1911—1947) 又名陳喚群,化名丁長春,永豐鄉灣里村人。 1934年在崔村設私塾執教。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因黨組織破壞而脫黨,1938年重新入黨。歷任中共銅陵一區宣傳科長、中共銅陵敵后縣委宣傳部長、中共北二區區委書記、中共銅青南縣委委員、敵工(聯絡站)副站長、中共鳳凰區區委書記、中共銅青南工委書記、銅青南游擊隊負責人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后,陳尚和致力抗日,先后組織起農民抗敵協會、青年抗敵協會、婦女抗敵協會、民兵等組織,建立民主政權,配合抗日部隊開展斗爭.縣境淪陷后,他一面堅持武裝斗爭,一面堅持統戰和敵特工作。皖南事變后, 陳尚和安排地下交通人員接應,護送新四軍突圍人員。1942年,陳尚和在崔村召開有關方面負責人會議,因漢奸告密,不幸被捕,遭到嚴刑逼供,一只耳朵被辟掉半個耳朵,但始終守口如瓶,嚴守機密。后被組織營救出來,未及養傷即投入戰斗。1945年日軍投降后,他隨新四軍北退,10月奉命重返皖南堅持斗爭。1947年春,建立石壁鄉等革命政權。同年11月16日, 陳尚和陪同孫宗溶在銅南繁根據地傳達中共皖南地委九月會議精神后宿營南陵張家山。次日,遭國民黨軍隊三面伏擊。在激烈的突圍戰中, 陳尚和壯烈犧牲。時年36歲。

巫希權

巫希權(1911—1943), 別名希權,福建省寧化縣城關鎮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任班長,后升為排長、連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紅軍主力北上, 巫希權奉命留守閩浙贛邊境堅持斗爭.1937年任新四軍二支隊新三團三營營長。1941年元月,巫希權在“皖南事變”中率部300余人,突出重圍,在繁昌縣油坊嘴北渡歸隊。同年5月奉命返回皖南,任銅陵大隊大隊長。1943年7月16日,巫希權率銅陵大隊兩個排在埂塘伏擊日軍后,宿營順安焦家埠目連庵.是夜,中共銅青南縣委書記張偉烈在此召開工作會議.由于叛徒告秘,次日遭日偽軍500余人合圍。巫希權立即率部還擊,掩護張偉烈等安全轉移后,被迫退至范家彎河畔,彈藥告罄.時正值夏訊,水深流急, 巫希權振臂高呼:“同志們,游過河去,寧死也不做俘虜.” 巫希權及27位戰友在突圍泅渡時全部壯烈犧牲。為紀念巫希權等28位烈士,銅陵縣人民政府于1980年元月將烈士遺骨安葬于順安鎮長龍村范家灣東側,立墓樹碑,命名為范家灣烈士墓。

劉四姐

劉四姐(1912—1947),女,無為縣祿豐鄉虎背村人。12歲隨三哥來順安城山鋪落戶。1942年末,任鄉婦女抗敵協會主任,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9月新四軍北撤后,隱蔽身份,從事地下工作,收集情報。1947年秋劉四姐隨隊參戰,專司游擊隊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員,傳遞信件和情報。同年8月,在高橋戰役中,為游擊隊帶路。12月31日,在青陽茗山沖天門山反“清剿”戰斗中,劉四姐壯烈犧牲。建國后,電影《渡江偵察記》中的劉四姐的藝術形象即根據劉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江蘇省昆山市周市鎮五百五十五號從營口出發的路線

駕車路線:全程約1620.5公里

起點:營口市

1.營口市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行駛80米,左轉進入惠賓路

2) 沿惠賓路行駛50米,左轉進入渤海大街

3) 沿渤海大街行駛4.7公里,朝大石橋/盤錦方向,左轉進入莊林線

4) 沿莊林線行駛420米,直行進入工農路

5) 沿工農路行駛1.9公里,直行進入莊林線

6) 沿莊林線行駛2.0公里,朝沈陽方向,右轉進入沈營線

7) 沿沈營線行駛10.2公里,左前方轉彎

8) 行駛440米,朝盤錦/錦州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營口北立交橋

9) 沿營口北立交橋行駛840米,直行進入營盤高速

2.沿營盤高速行駛11.3公里,過石佛大橋約1.3公里后,直行進入丹錫高速

3.沿丹錫高速行駛52.4公里,朝錦州/北京/G1方向,稍向左轉上匝道

4.沿匝道行駛1.9公里,直行進入京哈高速

5.沿京哈高速行駛268.6公里,朝沿海高速/昌黎/樂亭/曹妃甸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6.沿匝道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沿海高速

7.沿沿海高速行駛158.2公里,直行進入海濱大道

8.沿海濱大道行駛1.8公里,直行進入海濱高速

9.沿海濱高速行駛130.1公里,朝石家莊/黃驊港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駛1.4公里,直行進入黃石高速

11.沿黃石高速行駛25.3公里,朝天津/濱州/G18/G25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12.沿匝道行駛1.5公里,過新黃南排干中橋,右前方轉彎進入榮烏高速

13.沿榮烏高速行駛75.4公里,過大寨河大橋,直行進入長深高速

14.沿長深高速行駛55.5公里,直行進入濱萊高速

15.沿濱萊高速行駛46.2公里,朝青島/濰坊方向,稍向右轉進入房鎮立交橋

16.沿房鎮立交橋行駛31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青銀高速

17.沿青銀高速行駛52.5公里,朝東營/青州/G25方向,稍向右轉進入于家莊樞紐

18.沿于家莊樞紐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長深高速

19.沿長深高速行駛289.6公里,朝南京/港區/G25/G15方向,稍向右轉進入連霍高速

20.沿連霍高速行駛360米,過寧海立交橋,直行進入長深高速

21.沿長深高速行駛11.6公里,朝南通/青島/G15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灌云北樞紐立交橋

22.沿灌云北樞紐立交橋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沈海高速

23.沿沈海高速行駛372.4公里,朝蘇州/杭州/G15W方向,稍向右轉進入常臺高速

24.沿常臺高速行駛4.9公里,朝白茆/巴城/昆山/甪直方向,稍向右轉進入董浜南樞紐

25.蘇州市內駕車方案

1) 沿董浜南樞紐行駛1.1公里,過觀智橋約50米后,直行進入常嘉高速

2) 沿常嘉高速行駛16.4公里,朝太倉/太倉港/S48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石牌樞紐

3) 沿石牌樞紐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繞城高速

4) 沿繞城高速行駛2.9公里,在昆山(北)/周市/S224出口,稍向右轉上匝道

5) 沿匝道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長江北路

6) 沿長江北路行駛5.7公里,過右側的西南村約320米后,左轉進入城北路輔路

7) 沿城北路輔路行駛520米,直行進入城北路

8) 沿城北路行駛2.0公里,朝黃浦江路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9) 沿匝道行駛450米,朝橫長涇路方向,右轉進入黃浦江北路

10) 沿黃浦江北路行駛78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左側)

終點:一勝百模具(江蘇)...

1.4529是什么材質

1.4529是一種具有優異的耐氯離子點蝕和縫隙腐蝕能力的超級奧氏體不銹鋼.抗氯化物點蝕、縫隙腐蝕和應力腐蝕的能力優于3系列不銹鋼,成本低于耐腐蝕鎳基合金。在各種嚴重的腐蝕環境中呈現出好的抗腐蝕特性,適用于高氯化物水溶液和氯化物腐蝕環境,在高溫海水或排煙脫硫裝置等惡劣環境中也具有超強的耐腐蝕性。在有些條件下,具有與哈氏合金、純鈦匹敵的耐腐蝕性,同時相對于C-276等其它耐腐蝕鎳基合金其耐腐蝕能力接近,成本優勢明顯。

一、1.4529對應牌號:國標:00Cr21Ni25Mo6CuN,00Cr20Ni24Mo6N,美標:N08367,Al-6XN,德標:1.4529。

二、1.4529學成分:碳(C)≤0.02,錳(Mn)≤2.00,鎳(Ni)23.5~25.5,硅(Si)≤1.0,磷(P)≤0.04,硫(S)≤0.01,鉻(Cr)20.0~22.0,

銅(Cu) ≤0.75,鉬(Mo)6.0~7.0,氮(N) 0.18~0.25。

三、1.4529物理性能:密度:8.24g/cm3, 熔點:1320-1400 ℃,磁性:無。

四、1.4529熱處理:980-1150℃之間保溫1-2小時,快速空冷或水冷。

五、1.4529機械性能:抗拉強度:b≥650Mpa,屈服強度b≥295Mpa:延伸率:≥35%,硬度;HRB90。

1.4529應用領域:化工容器和管道、海洋油、氣平臺的裝置系統、與海水或原油接觸的冷凝器,換熱器和管道系統、紙漿漂白過程中的壓濾機,貯罐和壓輥、熱電廠、鋼廠、石化企業的煙氣脫硫設備(FGD)、原油蒸餾塔及填料、脫鹽設備和泵、伺服水管道系統、暴露在海洋環境中的變壓器箱殼、制藥設備、食品生產設備。

誰來介紹一下銅陵啊

地理概況

[編輯本段]

銅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經11742′00〃—11810′6〃、北緯3045′12〃—3107′56〃之間。1956年依礦建市,是一座新興的工貿港口城市。總面積1113平方公里,市區面積280平方公里。現轄一縣三區,代管一個國營普濟圩農場,2003年末總人口 70.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39萬人。

市花,市樹

[編輯本段]

市花:牡丹,桂花。

市樹:泡桐,廣玉蘭 。

方言

[編輯本段]

銅陵市區屬于江淮官話區,主要為新移民使用,歷時50年形成,比較接近普通話!銅陵本地話分為:當地話、圩里話、山佬話三種,沿江一帶講的是圩里話,分布于:城關部分、鐘倉、流潭、太平、和平等地,山佬話主要是指山區居民講的話,分布于:鐘鳴、金榔、新橋部分、朱村部分等地,當地話是指銅陵土人因來所使用的語言,屬吳語語種,主要分布于順安、西湖、朱村部分、城關部分等地,至于董店、大通、新建等地所講的話屬于安慶語了,俗稱“桐城腔”,而安平、老洲等地所用語言屬無為腔。

自然資源概況

[編輯本段]

銅陵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尤其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銅陵物化地阜,自然資源豐富,素有“八寶之地”的美稱。境內已探明的礦種30多種,其中,銅的儲量占全省70%以上,硫鐵礦儲量位居華東第一、全國第二,石灰石、黃金和白銀的儲量均居全省之首;銅陵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豐富,有88科600余種,鳳丹是南方牡丹的代表,丹皮還是珍貴的藥材,生姜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生姜與鳳丹都是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稀有水生動物有白鱀豚、江豚、揚子鱷等。

青銅文化

[編輯本段]

銅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銅陵是中國的“古銅都”。銅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綿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斷,這在長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銅礦遺址中非常少見。現存數十處采冶銅遺址和大量的青銅文物:有古西周的銅煉渣、漢代的古銅井,唐宋期間的青銅文物更為鼎盛且史料記載甚詳。銅陵的歷史,就是中國冶銅史的縮影。大文學家李白、王安石、蘇東坡等曾來此游歷并留下詩跡,李白的“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以及描寫冶銅場面的“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郝朗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更是千古名句。銅文化已經融進城市建設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舞》等銅雕塑在全國各類評比中獲獎,市內設有全國性的青銅文化研究會。

區域條件及經濟發展概況

[編輯本段]

區位條件比較優越,投資軟硬環境良好。

銅陵地處上海與武漢、南京與九江的正中心(距南京與上海的距離分別是200公里和450公里),也是我國著名的黃山——九華山旅游風景區的北大門(距九華山和黃山分別為80和120公里),同時還是安徽省實施“兩點一線”開發開放戰略的交叉點。長江黃金水道流經銅陵59.9公里,水運條件得天獨厚,銅陵港是對外籍輪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擁有5000噸級件雜貨碼頭;鐵路連通浙贛線、淮南線,連接上海——武漢的銅九鐵路即將新建;公路網絡四通八達,銅陵長江公路大橋貫通大江南北,沿長江走向的快速通道使銅陵與東至上海、西至武漢的廣闊區域緊密相聯,南北向的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和東西向的沿江高速公路正在積極建設,是皖中南交通樞紐和中心城市之一。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環境優美。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2002年來銅陵視察時曾稱贊:“銅陵雖小,但很美麗。”銅陵具有良好的政策環境,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優化資本結構、國有資本運營改革等試點城市,享有一系列鼓勵外資投入的優惠政策。各類經濟園區是吸引外資的主要載體,其中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到2003年底,已有188家企業進入區內,完成投資總額達68億元,一期已經建成,二期正在建設。

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較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銅陵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不斷優化所有制結構和國有經濟布局,努力提升經濟活力。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集體類由1997年的73%下降到2003年的23%,全市私營企業發展到1700家,區級工業經濟基本實現民營化。全市擁有5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數和融資數量分別占全省的13.2%和10%以上。對外經貿技術合作與友好交往不斷擴大,200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54695萬美元,經濟外向度為43.9%,與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協作關系,與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協作關系,并與國內外12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利用外資數量連年成倍增長(截至2003年底,全市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216家,合同利用外資 33272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506萬美元),有力促進了銅陵經濟社會發展。2003年,全市實現GDP和財政收入分別為103億元和10.7億元。全市主要經濟指標人均水平居全省前列,人均GDP14591元,居全省第2位;人均財政收入、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1535元和4247元,分別列全省第4和第2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7109元和2791元,列全省第5和第3;城鎮化水平52.3%。城市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先后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市、國家雙擁模范城市和安徽省首批省級園林城市。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春秋戰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后屬吳國、越國、楚國,秦統一中國后,銅陵屬彰郡。

西漢時彰郡改為丹陽郡。銅陵地區先后屬丹陽郡春谷縣、陵陽縣。東漢時期,設置銅官鎮(在今銅陵縣城)。

三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后屬吳國丹陽郡春谷縣、臨城縣。

西晉時期,銅陵地區屬宣城郡春谷、臨城二縣。東晉義熙年間(405——418),由于北方戰亂,大批山西流民進入此地,在此僑置了定陵縣,縣治設在今順安鎮。定陵縣的設置,使今銅陵地區的區域大體確定下來。

南朝宋、齊時期,定陵縣屬淮南郡;梁、陳時期,屬南陵郡。

隋統一后,將定陵縣并入南陵縣,屬宣城郡。

唐朝前期,銅陵屬宣城郡南陵縣;唐朝后期,從南陵劃出工山、安定、鳳臺、歸化、豐資五鄉,設置義安縣,縣治在今順安鎮,屬宣州。五代時期,仍為宣州義安縣。

南唐保大九年(951),改義安縣為銅陵縣,屬升州。銅陵縣設置后,即將縣治由順安鎮移至銅官鎮(今銅陵縣城關鎮),當時稱江滸。

北宋開寶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閏十月克銅陵縣,初屬江南道(路),后改屬江東路池州。

元朝,銅陵屬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為池州府)。

明朝,銅陵縣屬池州府,直隸于南京。

清初,銅陵縣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兩省,銅陵縣屬安徽省池州府,后設徽寧池太廣道,池州府為其所屬。

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廢府,銅陵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屬安徽省蕪湖道。1932年10月后屬第二專區。1938年8月6日改屬第八專署至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1日,銅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劃歸皖南行署池州專區管轄。

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以后,銅陵縣隸屬安慶專區。

1956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銅官山市,屬省直轄。

1958年9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銅陵縣建制,市、縣合并,改名銅陵市,屬省直轄。

1959年4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 ,保留銅陵市建制,仍屬省直轄;恢復銅陵縣建制,屬安慶專區。

1964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銅陵市改為銅陵特區,實行政企合一,為省直轄。

1971年12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 ,改銅陵特區為銅陵市,屬省直轄。

1974年11月8日,銅陵縣劃歸銅陵市轄。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銅陵市轄3個市轄區、1個縣,其中:

銅陵市 面積1113平方千米,人口72萬,市區總人口近43萬。

銅官山區 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244000。

獅子山區 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8萬。郵政編碼244031。

郊區 面積154平方千米,人口7萬。郵政編碼244000。

銅陵縣 面積876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244100。縣人民政府駐五松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5年底。

銅陵名人

[編輯本段]

盛度(970~1040),字公量,銅陵縣石洞耆(今天門鎮)人。幼小讀書,敏而好學,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進士。初任濟陰尉,后任尚書屯田員外郎。契丹擾犯大名(今冀、魯、豫部分地區)時,他數次上疏朝廷,陳述戍邊之策。旋奉使陜西,詳覽疆域,并參考漢、唐故地,繪成《西域圖》,呈獻宋真宗,且應答咨詢如流,真宗稱其博學。繼入翰林為學士,任兵部郎中。后幾經謫起,于景佑二年(1035年)任參加政事,四年任知樞密院事。曾奉旨同編《續通典》、《文苑英華》,并著有《愚谷》、《銀臺》、《中書》、《樞中》四集和制書二集。后任應天(今南京)知府。寶元二年(1039年)辭官歸里。

陳翥(982~1061年),字風翔,號虛齋,咸聱子,桐竹君,銅陵縣貴上耆土橋(今鐘鳴鎮)人。5歲讀書,14歲入縣學,曾有懸梁苦讀躋身科舉的愿望。后因父親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歲時,方“志愿相畔,甘為布衣,樂道安貧”,一面閉門苦讀,一面參與耕作,堅持不輟。60歲時,他在家中數畝山地植桐樹(泡桐)數百株專事研究,除悉心鉆研前人有關著作外,還“召山叟,訪場師”,尤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3年)撰成《桐譜》書稿約1.6萬字。全書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雜說”、“記志”、“詩賦”,凡十篇,《桐譜》系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的科學技術著作,其中6篇專論植桐技術,為全書的精粹。

佘翹(1567~1612),字聿云,號燕南,銅陵縣合二耆(今郊區大通鎮)人。4歲即能授書成誦,稍長,遂工習詩文,研究經史。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赴應天府鄉試中舉。后屢赴京會試不中。歸里后,遍訪名勝,潛心著書。有詩集《浮齋百韻》、《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記》、《白下游草》、《齊山奇記》、《三忠傳》,傳奇劇本《量江記》、《賜環記》,雜劇《鎖骨菩薩》等刊行于世。其中以《量江記》成就突出,筆法奇特,假借神鬼,借古諷今。時戲曲評論家呂天成在其著作《曲品》中稱“量江記全守韻律,詞調俱工,一勝百矣。”馮夢龍稱《量江記》為罕見珍本,能與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并立。萬歷四十年(1612年),佘翹應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請編修《池州府志》,編次未幾,于同年八月病逝。

章嘯衡(1896—1965),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太平鄉錢家灣人,出身貧苦。1919年進省立五中讀書。1925年任貴池縣卷煙稅局局長。1927年3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三十三軍三師六旅獨立營營長。蔣介石背叛革命后,章嘯衡因參加反蔣斗爭被捕,后被營救歸里。1930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任銅陵縣動員委員會組織部長。1939年,在沙洲創建本縣第一支抗日武裝—沙洲游擊隊。1939年—1940年任新四軍三支隊特務營營長,后改任長江游擊縱隊隊長。“皖南事變”后,組織群眾護送新四軍突圍人員安全北渡。1942—1945年任皖江參議會駐會委員。1946年至1949年4月,輾轉寧、滬等地,從事地下情報工作。1949年4月章嘯衡任蕪湖市軍管會交際處副處長。后參與蕪湖市政協籌建工作。歷任蕪湖市政協駐會委員、省文史館館員、蕪湖市政協副秘書長、副主席等職。

陳尚和(1911—1947) 又名陳喚群,化名丁長春,永豐鄉灣里村人。 1934年在崔村設私塾執教。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因黨組織破壞而脫黨,1938年重新入黨。歷任中共銅陵一區宣傳科長、中共銅陵敵后縣委宣傳部長、中共北二區區委書記、中共銅青南縣委委員、敵工(聯絡站)副站長、中共鳳凰區區委書記、中共銅青南工委書記、銅青南游擊隊負責人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后,陳尚和致力抗日,先后組織起農民抗敵協會、青年抗敵協會、婦女抗敵協會、民兵等組織,建立民主政權,配合抗日部隊開展斗爭.縣境淪陷后,他一面堅持武裝斗爭,一面堅持統戰和敵特工作。皖南事變后, 陳尚和安排地下交通人員接應,護送新四軍突圍人員。1942年,陳尚和在崔村召開有關方面負責人會議,因漢奸告密,不幸被捕,遭到嚴刑逼供,一只耳朵被辟掉半個耳朵,但始終守口如瓶,嚴守機密。后被組織營救出來,未及養傷即投入戰斗。1945年日軍投降后,他隨新四軍北退,10月奉命重返皖南堅持斗爭。1947年春,建立石壁鄉等革命政權。同年11月16日, 陳尚和陪同孫宗溶在銅南繁根據地傳達中共皖南地委九月會議精神后宿營南陵張家山。次日,遭國民黨軍隊三面伏擊。在激烈的突圍戰中, 陳尚和壯烈犧牲。時年36歲。

巫希權(1911—1943),別名希權,福建省寧化縣城關鎮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任班長,后升為排長、連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紅軍主力北上, 巫希權奉命留守閩浙贛邊境堅持斗爭.1937年任新四軍二支隊新三團三營營長。1941年元月,巫希權在“皖南事變”中率部300余人,突出重圍,在繁昌縣油坊嘴北渡歸隊。同年5月奉命返回皖南,任銅陵大隊大隊長。1943年7月16日,巫希權率銅陵大隊兩個排在埂塘伏擊日軍后,宿營順安焦家埠目連庵.是夜,中共銅青南縣委書記張偉烈在此召開工作會議.由于叛徒告秘,次日遭日偽軍500余人合圍。巫希權立即率部還擊,掩護張偉烈等安全轉移后,被迫退至范家彎河畔,彈藥告罄.時正值夏訊,水深流急, 巫希權振臂高呼:“同志們,游過河去,寧死也不做俘虜.” 巫希權及27位戰友在突圍泅渡時全部壯烈犧牲。為紀念巫希權等28位烈士,銅陵縣人民政府于1980年元月將烈士遺骨安葬于順安鎮長龍村范家灣東側,立墓樹碑,命名為范家灣烈士墓。

劉四姐(1912—1947),女,無為縣祿豐鄉虎背村人。12歲隨三哥來順安城山鋪落戶。1942年末,任鄉婦女抗敵協會主任,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9月新四軍北撤后,隱蔽身份,從事地下工作,收集情報。1947年秋劉四姐隨隊參戰,專司游擊隊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員,傳遞信件和情報。同年8月,在高橋戰役中,為游擊隊帶路。12月31日,在青陽茗山沖天門山反“清剿”戰斗中,劉四姐壯烈犧牲。建國后,電影《渡江偵察記》中的劉四姐的藝術形象即根據劉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名優特產

[編輯本段]

銅陵白姜

銅陵生姜系銅陵“八寶”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

銅陵生姜經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科學鑒定,屬白姜,排姜類型。鮮姜皮為白略呈黃色,姜塊成佛手狀,瓣粗肥厚。姜指飽滿,色白鮮嫩汁多,味辣而不嗆口,屬多功能食用產品。銅陵生姜以“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質脆嫩,香味濃郁”等特色而久負盛名。

銅陵生姜的營養十分豐富。據化驗資料分析,生姜除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姜油以外,還含有蛋白質1.4%、糖8%、脂肪0.7%。此外還有人體所必須的鈣、磷、鐵、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栓和無機鹽等營養成分。老姜具有健胃、止血、順氣去寒、化痰解毒、發汗消熱、調味蔬菜、增進食欲等功能。銅陵人喜食生姜,并視生姜為良藥,銅陵有民謠:“一片生姜,勝過丹方”、“一杯姜湯,老少健康”。

銅陵產姜的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就有種植。在北宋年代,銅陵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生姜著名產區,并被列入朝廷貢品。據嘉靖〈銅陵縣志〉記載,明代銅陵生姜已成為“熱門”特產。“邑產姜、蒜、苧麻、丹皮之類,近亦間有販賈者,但遠人市販者居多。”(清.趙錦風〈俗篇.新城記〉)。清順治13年(1656年),〈銅陵縣志.物產〉記載,當時姜的產量“每歲不下十萬擔”。 至民國年間,年產量約720噸左右。時大通經營生姜的私營行商有6家,每年采購鮮姜銷往安慶、蕪湖、鎮江、揚州等地,象安慶的“胡玉美”、揚州的“四美”、鎮江的“恒順”等有名的醬園采購銅陵生姜,加工糖冰姜、糖醋姜、醬姜等。建國初,生姜仍以私商經營。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片面的抓糧食生產,生姜種植面積受到影響,生產量亦減。80年代,在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指導下,面積與產量均不斷增長,生姜除供銷社收購一部分外,大都為醬園長直接至產地收購,或姜農運至市場自銷。1964~1990年,供銷部門收購量最大的為1966年,計收購60800公斤,最少為1978年,僅收購350公斤。 在70年代年種植面積徘徊在200畝左右,年產生姜一般為150噸左右。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生姜種植發展較快,1980年種姜315畝,總產324.3噸;1985年種姜945畝,總產1122.6噸;1990年種姜1362畝,單產1113公斤,總產量1516噸。隨著生姜產業化開展的有聲有色,成效顯著,姜農種姜積極性空前高漲,2005年生姜的種植面積已達到8000畝,總產量達到1萬多噸。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產品有五大類40多個品種。“銅官樂”牌開胃姜、富硒銅陵白姜,“和平”糖醋姜獲得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大院”牌糖醋姜獲安徽特色農產品稱號。姜制品銷售范圍為周邊縣市、一些大中城市超市及出口歐盟等市場。

銅陵鳳丹

銅陵丹皮主要出產于新橋鎮和金榔鄉,其中新橋鎮鳳凰山地區的鳳凰、牡丹、陶鳳三個村,由于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所產的丹皮被歷代醫藥實踐證明為藥效最好。《中藥大辭典》明文記載:“安徽省銅陵鳳凰山所產丹皮質量最佳”,故稱鳳丹。

鳳凰山地區位于長江南岸,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光照充足,土質為金沙土質(該土質在分類學上命名為紅壤性麻砂土),適宜丹皮種植,且該地區又無工業和化肥農藥污染,植保保護較好,所以種出的丹皮質量好,經濟價值高。

銅陵鳳丹種植歷史悠久,據史考,在崇禎年間(1628-1644年)鳳凰山地區的牡丹皮生產發展到相當規模,到清代,鳳凰山的三條沖東山、西山地區已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牡丹皮生產地區,鳳丹也成為名貴出口特產,據清代撰修的《銅陵縣志》把生產牡丹皮列為本縣主要物產之一,“邑產、姜、蒜、苧麻、丹皮之類,近亦間有服賈者,但遠人市販者居多”的記載,同治年間(1862~1872年)銅陵牡丹皮一度緊銷,鳳丹皮市價昂貴近達“萬斤稻谷易其擔”,清末民初年間,是銅陵歷史上丹皮生產的鼎盛時期,1924~1926年間,產量曾達700噸,以后由于時局動蕩,丹皮運銷困難,丹皮產量逐年下降,1949年銅陵鳳丹僅產21噸,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丹皮生產,從1953年開始,牡丹皮生產列為國家統一購銷物資,價格穩定,國內外需求量大,1985年種植面積256.2公頃,產量達113.9噸,1992年產丹皮591噸,1995年丹皮937噸,2000年產丹1140噸,解放后至八十年代丹皮是由國家藥材公司統一收購、經銷;進入九十年代則有不少個體藥材經銷商參與經銷。1992年國家農業部授予新橋鎮鳳凰山地區中國南方牡丹商品基地,使我市丹皮種植及生產得到長足的發展。目前已有一萬畝生態牡丹園,年產牡丹皮1000噸,其中鳳丹700噸,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丹皮受主要出口地區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價格大跌。

鳳丹所含的化學成份有芍藥甙、丹皮酚、丹皮甙、丹皮多糖、苯甲酸、甾醇、揮發油等多種物;其中丹皮酚含量的高低是檢驗丹皮品質優劣的主要指標,我市目前主要加工產品為丹皮酚,用來做抗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藥物,還可作為牙膏、香皂、花露水等日化產品添加劑,如食品防腐、衛生保健等方面大有市場潛力。

1998、2002年銅陵縣醫藥有限公司“銅鳳”牌鳳丹皮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名牌農產品”。1999年,“鳳丹皮”作為國家“農協會”的指定產品,參展北京國家“農博會”。作為安徽省名牌農產品,“鳳丹皮”還先后參加了在廣洲、西安、上海、深圳、珠海、合肥等地農產品展銷會。

銅陵茶干

銅陵茶干在本市及周邊有一定的消費基礎及美譽度,它是近幾年興起的名優農產品。特點口感細膩、久嚼不爛、營養豐富,回味元窮,適宜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人群食用。

銅陵茶干主要有銅陵月亮食品公司和銅陵八寶食品有限公司生產。

銅陵月亮食品公司產品有三大系列十二種新品種。(一)休閑系列:45g麻辣、65g無糖80g五香、80g雞汁、80g低脂、110g高鈣。(二)烹調系列:150g原味、300g五香、400g高鈣、500g烹調食用干。(三)禮品系列:20袋裝五品種小禮盒、26袋裝五品種大禮盒。2000,2004年銅陵“月亮”牌茶干獲安徽名牌農產品稱號。產品已打入南京、合肥、蕪湖等大中城市,并成功入駐沃爾瑪國際大賣場及南京蘇果超市。

銅陵八寶食品有限公司主導產品金八寶豆干有400g、227g、200g、148g、80g、118g、45g麻辣茶干、80g香干、110g火腿干、98g麻辣串。茶干銷往上海聯華、南京蘇果超市公司、深圳華潤、深圳萬家、深圳百佳、家樂福、中國沃爾瑪等中國知名超市公司。

銅陵野雀舌

銅陵野雀舌茶簡稱野雀舌,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乾隆飲后譽為“江南佳茗”。

野雀舌在明未至清未年間就有生產,民國十一年(1922年)記載:(安徽省六十縣產業調查表)野雀舌,產銅官山和東鄉、西鄉等山區。制茶方法:以生葉用火烘焙,茶葉質量:質濃而味清香,惟所產甚少,年產百擔,每擔百元,銷售蕪湖順安。┉┉但以后野雀舌工藝失傳“。

1987年高級農藝師解子桂女士創意策劃了名優茶開發項目,提出新的制茶工藝設計,對歷史名茶野雀舌進行恢復和研制。1992年2月28日市農經委邀請了省內外茶葉專家對開發名優茶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1992年4月22日及1993年4月20日野雀舌樣二次送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示中心鑒評,認定為名茶評語:外形微扁、形似矛、嫩香、滋味鮮爽、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明亮。生化及衛生指標均達到國家規定標準。1993年松蘭茶也鑒評為名優綠茶。

野雀舌1997年注冊為五松山牌,1999年2月茶名又進行注冊,1999年在市農經的組織下,又邀請了省內外著名茶葉專家、市技術監督局、市科委、農委有關專家對五松山牌野雀舌Q/WSC-01-1999、松蘭Q/WSC-02-1999進行了審定;并由市技術監督局備案(QB328-1999、QB329-1999)。

野雀舌從1987年-1992年平均年產量331千克左右;1993-1998年,平均年產量穩定在450-500千克;一直未達到5000千克的歷史年產最高水平。松蘭茶1991年-1993年平均年產量918千克左右;1994-1998年,平均年產量穩定在15-20噸;2000年以后一直穩定在70-80噸。

野雀舌茶由五松茶林場組織生產。野雀舌茶及松蘭茶1992年、1995年兩次獲得省級名茶并授予優質農產品稱號;1992年獲銅陵科技一等獎;1993年獲安徽省星火四等獎;1994年榮獲首屆“中茶杯”一等獎;1995年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1999、2001年連續兩年獲得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農產品。松蘭茶1995年獲銅陵科技進步三等獎。

有關銅陵的歷史,急

朝代建置名稱建置時間治所級別隸屬西周無無無無吳國東周無無無無越國、楚國秦無無無無彰郡西漢無無無無丹陽郡春谷縣、陵陽縣東漢銅官鎮25年無鄉鎮丹陽郡春谷縣、陵陽縣吳銅官鎮222年無鄉鎮丹陽郡春谷縣、臨城縣西晉銅官鎮280年無鄉鎮宣城郡春谷縣、臨城縣東晉定陵縣405年順安鎮縣宣城郡春谷縣、臨城縣南朝定陵縣420年順安鎮縣淮南郡,南陵郡隋南陵縣589年順安鎮縣宣城郡唐義安縣627年順安鎮縣江南道宣州吳義安縣902年順安鎮縣宣州南唐銅陵縣951年銅官鎮縣升州北宋銅陵縣974年銅官鎮縣江南東路池州南宋銅陵縣1127年銅官鎮縣江南東路池州元銅陵縣1206年銅官鎮縣江浙行省池州府明銅陵縣1368年銅官鎮縣南直隸布政使司池州府南明銅陵縣1645年銅官鎮縣南直隸布政使司池州府清銅陵縣1646年銅官鎮縣江南省池州府,安徽省池州府太平天國銅陵縣1853年銅官鎮縣安徽省池州郡中華民國銅陵縣1912年城關鎮縣安徽省中華人民共和國銅官山市,銅陵市,銅陵特區,銅陵市1956年,1958年,1964年,1971年銅官山區省轄市、地級市皖南行署池州專區,安徽省安慶專區,銅陵特區,安徽省

南京一勝百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

鋼百科 ustee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