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3模具鋼的石墨化(金屬材料的石墨化)
今天給各位分享h13模具鋼的石墨化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金屬材料的石墨化進行解釋,現在開始吧!
H13(國內叫4Cr5MoSiV1)的具體性能參數,有沒有人知道?
H13(4Cr5MoSiV1)合金鋼材料,熱作模具鋼

4Cr5MoSiV1特性及用途:
系引進美國的H13空淬硬化熱作模具鋼。其性能、用途和4Cr5MoSiV鋼基本相同,但因其釩含量高一些,故中溫(600度)性能比4Cr5MoSiV鋼要好,是熱作模具鋼中用途很廣泛的一種代表性鋼號。
合金工具鋼簡稱合工鋼,是在碳工鋼的基礎上加入合金元素而形成的鋼種。其中合工鋼包括:量具刃具用鋼、耐沖擊工具用鋼、冷作模具鋼、熱作模具鋼、無磁
模具鋼、塑料模具鋼。
4Cr5MoSiV1是熱作模具鋼。
執行標準GB/T1299—2000。
統一數字代號A20502
4Cr5MoSiV1化學成分:
碳 C :0.32~0.45
硅 Si:0.80~1.20
錳 Mn:0.20~0.50
硫 S :≤0.030
磷 P :≤0.030
鉻 Cr:4.75~5.50
鎳 Ni:允許殘余含量≤0.25
銅 Cu:允許殘余含量≤0.30
釩 V :0.80~1.20
鉬 Mo:1.10~1.75
4Cr5MoSiV1物理性能:
密度為7.8t/m3;
彈性模量E為210000MPa。
4Cr5MoSiV1鋼的臨界溫度:
臨界點 溫度(近似值)/℃
Ac1 860
Ac3 915
Ar1 775
Ar3 815
Ms 340
Mf 215
4Cr5MoSiV1鋼的線(膨)脹系數:
溫度/℃ 線(膨)脹系數/℃-1
20~100 9.110-6
20~200 10.310-6
20~300 11.510-6
20~400 12.210-6
20~500 12.810-6
20~600 13.210-6
20~700 13.510-6
4Cr5MoSiV1鋼的熱導率:
溫度/℃ 熱導率/W(mK)-1
25 32.2
650 28.8
4Cr5MoSiV1力學性能:
硬度:退火≤235HB,壓痕直徑≥3.95mm
4Cr5MoSiV1熱處理工藝:
熱處理:(交貨狀態:布氏硬度HBW10/3000(小于等于235)),淬火:790度+-15度預熱,1000度(鹽?。┗?010度(爐控氣氛)+-6度加熱,保溫5~15min空冷,550度+-6度回火;退火、熱加工;
交貨狀態:鋼材以退火狀態交貨。
h13模具鋼性能及用途?
其實市面上H13模具鋼雖然稱呼一樣,但是在不同廠家不同生產工藝下,品質性能用途也大不相同。稍后我會挑選一款目前國內乃至國際上都具有代表性的H13模具鋼,進行詳細介紹。
H13是從美國引進的鋼種,優異的性能以及極大的市場需求使得國內大小鋼廠都在煉制,因為鋼廠技術限制,國產的H13也有幾大分類。
①非標H13 ②國標H13電爐 ③國標H13電渣 ④H13電渣+超細晶 ⑤氣氛保護H13電渣
等級區分也代表品質區分,很多人在選擇材料時,注重價格選擇質量低劣的H13,這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品質低劣的H13,材質不純有害物質含量高,經常造成模具模次低壽命短、抗沖蝕抗龜裂性能差、不耐高溫、紅硬性差等,這些都是壓鑄模具的大忌。不僅費時間,重新開模的成本反而有可能高于選擇高品質H13的成本。一定結合模具自身要求去選擇合適且價格合理的材料!
如果您想模具模次高、壽命長,這款H13材料您一定要了解一下。
這款撫順FT416也叫撫順H13電渣,是于2020年推出的新型H13電渣模具鋼材料,也是目前國內最高品質的H13,經過高溫擴散超細化(EFS)處理+撫鋼軍工工藝,材料具備出色的純凈度,降低模具受沖蝕開裂的可能性。
撫順H13電渣(FT416)主要性能:
▲優越的抗熱疲勞性能
▲出色的純凈度及等向性
▲優異的沖擊韌性
▲抗沖蝕龜裂性能佳
▲熱處理穩定性高,不易變形
撫順H13電渣(FT416)用途:
通常用于制造鋁鑄件用的壓鑄模、熱擠壓模、塑料模,還廣泛應用于鋁、銅及其合金的壓鑄模具等。
h13熱處理工藝
1、淬火規范:溫度1020--1050度,冷卻介質:油或空氣,硬度HRC:56--58回火規范:溫度560--580度,冷卻:空冷,回火硬度HRC:47--49。
2、熱處理是指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在從石器時代進展到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過程中,熱處理的作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擴展資料:
公元前六世紀,鋼鐵兵器逐漸被采用,為了提高鋼的硬度,淬火工藝遂得到迅速發展。中國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兩把劍和一把戟,其顯微組織中都有馬氏體存在,說明是經過淬火的。隨著淬火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淬冷劑對淬火質量的影響。
三國蜀人蒲元曾在今陜西斜谷為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傳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這說明中國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質的冷卻能力了,同時也注意了油和水的冷卻能力。中國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寶劍,心部含碳量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卻達0.6%以上,說明已應用了滲碳工藝。
但當時作為個人“手藝”的秘密,不肯外傳,因而發展很慢。1863年,英國金相學家和地質學家展示了鋼鐵在顯微鏡下的六種不同的金相組織,證明了鋼在加熱和冷卻時,內部會發生組織改變,鋼中高溫時的相在急冷時轉變為一種較硬的相。
法國人奧斯蒙德確立的鐵的同素異構理論,以及英國人奧斯汀最早制定的鐵碳相圖,為現代熱處理工藝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與此同時,人們還研究了在金屬熱處理的加熱過程中對金屬的保護方法,以避免加熱過程中金屬的氧化和脫碳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熱處理工藝
關于h13模具鋼的石墨化和金屬材料的石墨化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