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析鋼c曲線是什么(共析鋼c曲線圖詳解)

博主:adminadmin 2023-08-04 05:14:01 條評論
摘要: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共析鋼c曲線是什么,以及共析鋼c曲線圖詳解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鋼的熱處理,鐵碳相圖,C曲線,誰能給解釋一下?熱處理就是...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共析鋼c曲線是什么,以及共析鋼c曲線圖詳解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鋼的熱處理,鐵碳相圖,C曲線,誰能給解釋一下?

共析鋼c曲線是什么(共析鋼c曲線圖詳解)

熱處理就是把鋼材加熱到相變線

用不同的冷卻方式,獲得不同材質性能的工藝過程。

鐵碳合金相圖就是從純鐵到碳在鐵中最大溶解度6.69%滲碳體,在不同溫度區間不同組織相。

C曲線就是奧氏體相變線,具體我忘了,就知道這個C曲線就是顧名思義的,很像C形。

這些都是我手打的,自己理解的自己說的,有不嚴謹的勿噴。

可以這么說。熱處理用到鐵碳合金相圖,學鐵碳合金相圖會接觸C曲線。

祝你好運

c曲線是描述什么組織發生轉變的圖形

鋼的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的開始溫度和終了溫度曲線像英文字母C,它描述了奧氏體在等溫轉變過程中,不同溫度和保溫時間下的析出物的規律,稱為C曲線或者TTT曲線,而連續冷卻曲線是各種不同冷速下,過冷奧氏體轉變開始和轉變終了溫度和時間的關系簡稱連續冷卻轉變圖或者CCT圖。

相同點是二者均是過冷奧氏體的轉變圖解,前者是在一定溫度下的等溫轉變,后者是以一定的冷卻速度時的連續轉變,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轉變過程和轉變產物的類型基本相互對應。

二者的區別在于冷卻條件的不同,其顯著的區別主要有:

一,連續冷卻時,過冷奧氏體是在一個溫度范圍內完成組織轉變的,其組織的轉變很不均勻,先轉變的組織較粗,而后轉變的組織較細,往往得到幾種組織的混合物。二,共析鋼連續冷卻時,只有珠光體的轉變而無貝氏體

C曲線的解釋

解釋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TTT曲線(Time,Temperature,Transformation)

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可綜合反映過冷奧氏體在不同過冷度下的等溫轉變過程:轉變開始和轉變終了時間、轉變產物的類型以及轉變量與時間、溫度之間的關系等。因其形狀通常像英文字母“C”,故俗稱其為C曲線,亦稱為TTT 圖。 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的建立由于過冷奧氏體在轉變過程中不僅有組織轉變和性能變化,而且有體積膨脹和磁性轉變,因此可以采用膨脹法、磁性法、金相—硬度法等來測定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現以金相—硬度法為例介紹共析鋼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的建立過程。

將共析鋼加工成圓片狀試樣( 101.5mm),并分成若干組,每組試樣5 個~10 個。首先選一組試樣加熱至奧氏體化后,迅速轉入A1以下一定溫度的熔鹽浴中等溫,各試樣停留不同時間之后,逐個取出試樣,迅速淬入鹽水中激冷,使尚未分解的過冷奧氏體變為馬氏體,這樣在金相顯微鏡下就可觀察到過冷奧氏體的等溫分解過程,記下過冷奧氏體向其他組織轉變開始的時間和轉變終了的時間;顯然,等溫時間不同,轉變產物量就不同。一般將奧氏體轉變量為1%~3%所需的時間定為轉變開始時間,而把轉變量為98%所需的時間定為轉變終了的時間。由一組試樣可以測出一個等溫溫度下轉變開始和轉變終了的間,根據需要也可以測出轉變量為20%、50%、70%等的時間。多組試樣在不同等溫溫度下進行試驗,將各溫度下的轉變開始點和終了點都繪在溫度—時間坐標系中,并將不同溫度下的轉變開始點和轉變終了點分別連接成曲線,就可以得到共析鋼的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如圖 所示。C 曲線中轉變開始線與縱軸的距離為孕育期,標志著不同過冷度下過冷奧氏體的穩定性,其中以550℃左右共析鋼的孕育期最短,過冷奧氏體穩定性最低,稱為C 曲線的“鼻尖”。

圖中最上面一條水平虛線表示鋼的臨界點A1(723℃),即奧氏體與珠光體的平衡溫度。圖中下方的一條水平線Ms(230℃)為馬氏轉變開始溫度,Ms 以下還有一條水平線Mf(-50℃)為馬氏體轉變終了溫度。A1與Ms線之間有兩條C 曲線,左側一條為過冷奧氏體轉變開始線,右側一條為過冷奧氏體轉變終了線。A1 線以上是奧氏體穩定區。Ms 線至Mf線之間的區域為馬氏體轉變區,過冷奧氏體冷卻至Ms線以下將發生馬氏體轉變。過冷奧氏體轉變開始線與轉變終了線之間的區域為過冷奧氏體轉變區,在該區域過冷奧氏體向珠光體或貝氏體轉變。在轉變終了線右側的區域為過冷奧氏體轉變產物區。A1線以下,Ms線以上以及縱坐標與過冷奧氏體轉變開始線之間的區域為過冷奧氏體區,過冷奧氏體在該區域內不發生轉變,處于亞穩定狀態。在A1溫度以下某一確定溫度,過冷奧氏體轉變開始線與縱坐標之間的水平距離為過冷奧氏體在該溫度下的孕育期,孕育期的長短表示過冷奧氏體穩定性的高低。在A1以下,隨等溫溫度降低,孕育期縮短,過冷奧氏體轉變速度增大,在550℃左右共析鋼的孕育期最短,轉變速度最快。此后,隨等溫溫度下降,孕育期又不斷增加,轉變速度減慢。過冷奧氏體轉變終了線與縱坐標之間的水平距離則表示在不同溫度下轉變完成所需要的總時間。轉變所需的總時間隨等溫溫度的變化規律也和孕育期的變化規律相似。因為過冷奧氏體的穩定性同時由兩個因素控制:一個是舊相與新相之間的自由能差G;另一個是原子的擴散系數D。等溫溫度越低,過冷度越大,自由能差G也越大,則加快過冷奧氏體的轉變速度;但原子擴散系數卻隨等溫溫度降低而減小,從而減慢過冷奧氏體的轉變速度。高溫時,自由能差G起主導作用;低溫時,原子擴散系數起主導作用。處于“鼻尖”溫度時,兩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使轉變孕育期最短,轉變速度最大。

下圖所示分別為共析鋼、亞共析鋼和過共析鋼的等溫冷卻曲線(TTT曲線)。

共析鋼在cct曲線中可得到哪些產物

共析鋼在cct曲線中可得到產物:CCT曲線。

共析鋼是具有共析成分含0.77%碳的碳素鋼。過共析鋼的含碳量往往超過0.77%,這種鋼組織中滲碳體的比例超過12%。過共析鋼因含有較多的碳、熱處理后可得到很高的強度和硬度。共析鋼由高溫奧氏體區緩冷至727℃,生成多邊形珠光體組織,其中鐵素體和滲碳體呈片狀平行排列。

定義概述

許多熱處理工藝是在連續冷卻過程中完成的,如爐冷退火、空冷正火、水冷淬火等。在連續冷卻過程中,過冷奧氏體同樣能進行等溫轉變時所發生的幾種轉變,即:珠光體轉變、貝氏體轉變和馬氏體轉變等,而且各個轉變的溫度區也與等溫轉變時的大致相同。在連續冷卻過程中,不會出現新的在等溫冷卻轉變時所沒有的轉變。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CCT曲線

根據共析鋼C曲線,在不同溫度區間會產生哪幾類組織轉變?比較這些組織的力學性能特點

①珠光體型轉變(高溫~,擴散型~,A1~550℃):A1~650℃,奧氏體A→珠光體P650~600℃,奧氏體A→S(索氏體,細片P)600~550℃,奧氏體A→T (托氏體,極細P)轉變溫度越低,P片層間距越細,強度、硬度提高,塑性和韌性也有改善。②貝氏體型轉變(中溫~,半擴散型~,550℃~Ms):貝氏體B:過飽和的鐵素體F與碳化物組成的混合物。550~350℃,A →上貝氏體B上(羽毛狀B:平行的F片+片間斷續Cm)350~230℃,A→下貝氏體B下(針狀B:F針內分布細片或粒狀碳化物)B下比B上強韌性好,是熱處理希望得到的組織。③馬氏體型轉變(低溫~,無擴散型~,Ms~Mf): A以V冷VK冷卻Ms 以下時,發生M轉變。 馬氏體M-碳在-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高硬度、高強度、低韌性

共析鋼的CCT曲線和亞共析鋼及過共析鋼的CCT曲線有什么區別?

1、性質不同:亞共析鋼是鋼材按金相組織的分類之一。含碳量在0.0218—0.77%之間的結構鋼。共析鋼是具有共析成分含0.77%碳的碳素鋼。過共析鋼的含碳量往往超過0.77%,這種鋼組織中滲碳體的比例超過12%。

2、特點不同:過共析鋼因含有較多的碳、熱處理后可得到很高的強度和硬度。共析鋼由高溫奧氏體區緩冷至727℃,生成多邊形珠光體組織,其中鐵素體和滲碳體呈片狀平行排列。亞共析鋼隨著溫度的降低,析出過程持續進行。

3、原理不同:共析鋼用若干組共析鋼的小圓片試樣,經同樣奧氏體化以后,每組試樣各以一個恒定速度連續冷卻。亞共析鋼經調質處理后,正常情況下可得到以鐵素體為基體,其上均勻分布著碳化物顆粒的回火索氏體組。過共析鋼難于連鑄,由于碳含量高,鋼中碳和雜質P,S的偏析比較嚴重。

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受過共析鋼凝固特性的影響,在鑄坯的凝固過程中,鋼液的選分結晶特性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晶間液相區溶質元素的富集。

與此同時,鑄坯凝固收縮又使得富集溶質元素的鋼液不斷向鑄坯中心附近補充并凝固,從而形成了溶質含量中心高、周圍低的分布狀態,即中心偏析。對于方坯連鑄內部很容易產生晶橋,形成殘余縮孔或中心疏松缺陷,同時伴隨著較嚴重的中心偏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過共析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共析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亞共析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CCT曲線

共析鋼c曲線是什么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