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c是什么鋼(m30c是什么材料)
今天給各位分享M3c是什么鋼的知識,其中也會對m30c是什么材料進行解釋,現在開始吧!
H13(4Cr5MoSiV1)熱作模具鋼的材料屬性:泊松比、密度、楊氏模量等等
4Cr5MoSiV1是合金鋼材料

4Cr5MoSiV1特性及用途:
系引進美國的H13空淬硬化熱作模具鋼。其性能、用途和4Cr5MoSiV鋼基本相同,但因其釩含量高一些,故中溫(600度)性能比4Cr5MoSiV鋼要好,是熱作模具鋼中用途很廣泛的一種代表性鋼號。
合金工具鋼簡稱合工鋼,是在碳工鋼的基礎上加入合金元素而形成的鋼種。其中合工鋼包括:量具刃具用鋼、耐沖擊工具用鋼、冷作模具鋼、熱作模具鋼、無磁模具鋼、塑料模具鋼。
4Cr5MoSiV1是熱作模具鋼。
執行標準GB/T1299—2000。
統一數字代號A20502
4Cr5MoSiV1化學成分:
碳 C :0.32~0.45
硅 Si:0.80~1.20
錳 Mn:0.20~0.50
硫 S :≤0.030
磷 P :≤0.030
鉻 Cr:4.75~5.50
鎳 Ni:允許殘余含量≤0.25
銅 Cu:允許殘余含量≤0.30
釩 V :0.80~1.20
鉬 Mo:1.10~1.75
4Cr5MoSiV1物理性能:
密度為7.8t/m3;
彈性模量E為210000MPa。
4Cr5MoSiV1鋼的臨界溫度:
臨界點 溫度(近似值)/℃
Ac1 860
Ac3 915
Ar1 775
Ar3 815
Ms 340
Mf 215
4Cr5MoSiV1鋼的線(膨)脹系數:
溫度/℃ 線(膨)脹系數/℃-1
20~100 9.110-6
20~200 10.310-6
20~300 11.510-6
20~400 12.210-6
20~500 12.810-6
20~600 13.210-6
20~700 13.510-6
4Cr5MoSiV1鋼的熱導率:
溫度/℃ 熱導率/W(mK)-1
25 32.2
650 28.8
4Cr5MoSiV1力學性能:
硬度:退火≤235HB,壓痕直徑≥3.95mm
4Cr5MoSiV1熱處理工藝:
熱處理:(交貨狀態:布氏硬度HBW10/3000(小于等于235)),淬火:790度+-15度預熱,1000度(鹽浴)或1010度(爐控氣氛)+-6度加熱,保溫5~15min空冷,550度+-6度回火;退火、熱加工;
4Cr5MoSiV1交貨狀態:
鋼材以退火狀態交貨。
園林工程定額項目中鋼材及鋼筋以什么為單位
目園林工程定額項目中鋼材及鋼筋以(D)為單位,取3位小數。A.mB.m3C.gD.t相關知識點:解析D
貝氏體的組織形貌是什么樣的?
貝氏體的組織形貌:
鋼、鑄鐵及鐵合金中的貝氏體組織形態極為復雜,這與貝氏體相變的中間過渡性特征有直接的關系。鋼中的貝氏體本質上是以貝氏體鐵素體為基體,其上分布著滲碳體(或碳化物)或殘留奧氏體等相構成的有機結合體。是貝氏體鐵素體(BF)、碳化物、殘余奧氏體、馬氏體等相構成一個復雜的整合組織。
1、超低碳鋼的貝氏體組織形貌
近年來,對于碳含量2、上貝氏體的組織形貌
上貝氏體是在貝氏體轉變溫度區的上部(Bs~鼻溫)形成的,形貌各異,有羽毛狀貝氏體、無碳貝氏體、粒狀貝氏體等。
無碳貝氏體,這種貝氏體在低碳低合金鋼中出現幾率較多。當上貝氏體組織中只有貝氏體鐵素體和殘留奧氏體而不存在碳化物時,稱其為無碳化物貝氏體,或簡稱無碳貝氏體。
無碳貝氏體中的鐵素體片條大多平行排列,其尺寸及間距較寬,片條間是富碳奧氏體,或其冷卻過程的產物。將35CrMo鋼經過950℃奧氏體化后,于530℃等溫10min,得到無碳貝氏體,由貝氏體鐵素體(BF)片條+殘留奧氏體(')組成。
貝氏體鐵素體()的形狀不規則,并非全部為片條狀,而是有的呈塊狀,有的BF與'的界面呈鋸齒狀。鐵素體片條之間為富碳相,由于碳含量增高,又含有Cr、Mo合金元素,再加之轉變為相后,比容增大,相受擠壓,因而富碳趨于穩定,故不能再發生轉變而殘留下來。
在硅鋼和鋁鋼中,由于Si、Al不溶于滲碳體中,Si、Al原子不擴散離去則難以形成滲碳體。因此,在這類鋼的上貝氏體轉變中,不析出滲碳體,常常在室溫時還保留殘余奧氏體,形成無碳貝氏體。
在低碳合金鋼中,形成貝氏體鐵素體后,滲碳體尚未析出,貝氏體鐵素體間仍為奧氏體,碳原子不斷向奧氏體中擴散富集。由于相變體積膨脹,貝氏體鐵素體間的富碳奧氏體受脅迫,而趨于穩定,最后保留下來,形成了無碳化物貝氏體。
粒狀貝氏體,當過冷奧氏體在上貝氏體溫度區等溫時,析出貝氏體鐵素體(BF)后,由于碳原子離開鐵素體擴散到奧氏體中,使奧氏體中不均勻地富碳,且穩定性增加,難以再繼續轉變為貝氏體鐵素體。這些奧氏體區域一般呈粒狀或長條狀,即所謂島狀,分布在貝氏體鐵素體基體上。這種富碳的奧氏體在冷卻過程中,可以部分地轉變為馬氏體,形成所謂(M/A)島。這種由BF+(M/A)島構成的整合組織稱為粒狀貝氏體。
羽毛狀上貝氏體,羽毛狀貝氏體中存在滲碳體,屬于有碳化物貝氏體一類是經典的貝氏體組織,近年來有了新的觀察。羽毛狀上貝氏體是由條片狀貝氏體鐵素體和條間分布的滲碳體組成。經典上貝氏體的組織形貌呈現羽毛狀,是BF+-M3C的整合組織。將GCr15鋼奧氏體化后,于450℃等溫40s,然后水冷淬火,得到貝氏體+馬氏體的整合組織。
羽毛狀貝氏體隨著轉變溫度的降低和鋼中含碳量的增高,片條狀鐵素體(BF)變薄,位錯密度增高,滲碳體片變細,或顆粒變小,彌散度增加。
3、下貝氏體組織形貌
下貝氏體組織中也有無碳貝氏體和有碳貝氏體。在高碳鋼和高合金鉻鉬鋼中易獲得有碳化物貝氏體組織,在含有Si元素較多的鋼中,其下貝氏體為無碳貝氏體。下貝氏體是在貝氏體相變溫度區的下部(貝氏體C曲線“鼻溫”以下)形成的。呈條片狀,或竹葉狀,片間互相呈交角相遇。
關于M3c是什么鋼和m30c是什么材料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