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3c2tx是什么材料的簡單介紹

博主:adminadmin 2023-11-21 23:10:01 條評論
摘要: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ti3c2tx是什么材料,以及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在...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ti3c2tx是什么材料,以及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在高性能MXene基鋰離子電容器研究中獲進展

ti3c2tx是什么材料的簡單介紹

近日,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馬衍偉團隊在高性能MXene復合材料制備、MXene基鋰離子電容器研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上。

MXene作為一種新型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具有與石墨烯類似的結構特點,在儲能領域得到廣泛研究。然而,MXene本身比容量低,因此構建合理的納米結構、保留二維材料特征、引入高儲鋰容量成為MXene在高性能電極材料應用方面的挑戰。

前期,研究團隊利用剝離Ti3C2Tx MXene時使用的四丁基銨離子(TBA+)作為陽離子中間體,有效削減Ti3C2Tx和氧化石墨烯(GO)之間的靜電斥力,使兩種二維材料形成面對面排列結構,制備出具有優異比容量和倍率性能的Ti3C2Tx/rGO復合負極材料(Sci. Bull. 2021, 66, 914-924)。在此基礎上,科研團隊利用水熱法制備熱力學穩定的1T相MoS2,并在二維Ti3C2Tx上原位生長,制備出1T-MoS2/d-Ti3C2Tx二維復合納米材料。在水熱過程中TBA+嵌入MoS2層間,擴大層間距離的同時為MoS2注入額外電荷誘導其從2H向1T相轉變。擴展的層間空間及1T相MoS2的金屬導電性為鋰離子在1T-MoS2/d-Ti3C2Tx的擴散降低了能量勢壘,有效彌補了正負極之間的動力學差異。此后,研究人員采用1T-MoS2/d-Ti3C2Tx作為負極,多孔石墨烯作為正極,組裝成的高性能鋰離子電容器能量密度最高可達188Wh/kg,功率密度最高可達13kW/kg(以上數據基于電極材料質量),5000次充放電循環后容量保持率為83%。研究表明,1T-MoS2/d-Ti3C2Tx作為高性能鋰離子電容器的負極材料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為高性能鋰離子電容器的開發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大連潔凈能源研究院合作基金、中科院青年促進會等的支持。

PCN-224怎么讀

金屬有機骨架。

通過油浴加熱法合成卟啉金屬有機框架PCN-224,并在PCN-224上負載自噬抑制劑硫酸羥氯喹(HCQ),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粒徑測試(DLS),紫外可見光譜測試等方法檢測,結果表明成功地合成了該材料,增強卟啉光敏劑的水溶性。

以卟啉基金屬有機框架納米顆粒(PCN-224)為載體負載高化學價態的高鐵酸鉀氧化劑(K_(2)FeO_(4), Fe(VI)),經牛血清蛋白(BSA)包覆表面制備多功能復合納米顆粒(Fe(VI)@PCN@BSA)用于光動力.

結果表明,PCN-224納米顆粒粒徑約為90 nm,而Fe(VI)@PCN@BSA納米顆粒粒徑約為100 nm.Fe(VI)@PCN@BSA納米顆粒在模擬微環境條件下能夠催化H_(2)O_(2)反應,同時也能夠氧化分解部分H_(2)O_(2)產生O_(2),在660 nm激光照射下提高單線態氧(~(1)O_(2))產生量,實驗證實Fe(VI)@PCN@BSA納米顆粒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

產品名稱:PCN-224(H)

別稱:金屬有機骨架材料PCN-224(H)

CAS號:1476810-88-4

分子式:C144H112N12O64Zr15

分子量:4362.51448

外觀:固體/粉末

溶解度:有機溶劑

結構式:

用途:僅用于科研,不能用于人體

規格:mg

儲存條件:-20℃

儲存時間:1年

濃度:95%+

相關產品:

PCN-333(Al) CAS號:1843260-12-7

PCN-224(H) CAS號:1476810-88-4

MOF-808(Zr) CAS號:1579984-19-2

NH2-UiO-66 CAS號:1260119-00-3

ED-MIL-101(Cr) CAS號:1041469-06-0

碳化鈦(Ti3C2Tx) MXene少層分散液(NMP) CAS號:12363-89-2

小片徑碳化鈦MXene薄層分散液 CAS號:12363-89-2

碳化鈦(Ti2CTx)MXene多層納米片 CAS號:12363-89-2

ZIF-64 CAS號:17339-44-5

MIL-125(Ti) CAS號:1193372-03-0

ti3alc2在刻蝕過程中會產生碳空位嗎

不會。

“ti3c2tx”是目前研究最廣泛的一種mxene材料,具有二維層狀結構,通常由前驅體ti3alc2通過氟化氫或氯化氫和氟化鋰選擇性刻蝕制備得到。

在液相刻蝕的過程中,材料表面通常會生成大量的末端基團(-f,-o,-oh)。

重磅!西北工業大學在全固態對稱超級電容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成果簡介

由二維MXene材料制成的獨立和可彎曲薄膜由于其高度的靈活性、結構穩定性和高導電性,已顯示出作為儲能器件電極的巨大潛力。然而,MXene板不可避免重新堆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電化學性能。 本文,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黨阿磊、李鐵虎教授等研究人員在《ACS Appl. Energy Mater.》期刊 發表名為“Flexible Ti3C2Tx/Carbon Nanotubes/CuS Film Electrodes Based on a Dual-Structural Design for High-Performance All-Solid-State Supercapacitors”的論文, 研究通過交替過濾Ti3C2Tx/碳納米管(CNT)雜化和CuS分散的逐層(LbL)方法,通過雙重結構設計制備了具有三明治狀結構的膜電極。

引入的碳納米管和贗電容CU提供了豐富的活性位點,以增加電極的存儲容量。增大的層間距有利于電解質離子的傳輸。因此,厚度為17m的優化Ti3C2Tx/CNTs/CuS-LbL-15薄膜電極(1.7 mg/cm3)在聚乙烯醇(PVA)/H2SO4凝膠電解質中仍表現出1 a/g的高重量電容(336.7 F/g)和體積電容(572.4 F/cm3),這兩者在過去的報告中在相同厚度下都是最高的。同時,該樣品在電流密度為9A/g時表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速率能力,57%的電容保持率,在高速率為5a/g的5000次循環后保持99.6%的初始容量的超穩定循環,以及在不同彎曲狀態下的良好柔韌性。此外,全固態對稱超級電容器在340 W/L的功率密度下顯示出12.72 Wh/L的能量密度。這項工作為組裝高性能儲能器件的Ti3C2Tx/CNT和CuS混合電極提供了有效途徑。

圖文導讀

圖1. (a) LbL法制備夾層狀Ti3C2Tx /CNTs/CuS薄膜的工藝示意圖。(b)在直徑為5mm的玻璃棒上包裹獨立的柔性 Ti3C2Tx /CNTs/CuS薄膜的數字圖像,以及 (c) 用手折疊的相應平面狀薄膜。

圖2. Ti3C2Tx /CuS-LbL-5 (a) 和Ti3C2Tx /CuS-LbL-15 (b) 薄膜橫截面的SEM圖像及其對應的 Ti 和銅元素。(c) 樣品XRD光譜的比較。(d)和(e)分別是(c)在2的5-10和26-35 范圍內的放大圖。(f) 樣品的相應拉曼光譜。

圖3. (a) Ti3C2 Tx基薄膜電極全固態超級電容器示意圖。(b) 純Ti3C2 Tx、Ti3C2 Tx /CuS-LbL-5 和Ti3C2 Tx/CuS-LbL-15薄膜在5 mV掃描速率下的CV曲線比較/秒。(c) Ti3C2 Tx/CuS-LbL-15在1至9 A/g 的不同電流密度下的恒電流充電/放電 (GCD) 曲線。(d) Ti3C2 Tx/CuS-LbL-15 的CV曲線比較和Ti3C2 Tx/CuS-hybrid-15在5mV/s 的掃描速率下和 (e) 在1A/g電流密度下的相應GCD曲線。

圖4、電化學性能

圖5. (a) 組裝后的超級電容器在不同彎曲狀態下的光學圖像。(b) Ti3C2 Tx/CNTs/CuS-LbL-5薄膜在5 mV/s的掃描速率下不同彎曲角度的CV曲線。(c) 與之前報道的作品相比,超級電容器的體積功率和能量密度圖。

小結

綜上所述,采用 LbL 方法制備了具有夾層結構的可彎曲和獨立的 Ti3C2 Tx /CNTs/CuS 復合膜電極,其中 Ti3C2 Tx/CNTs 雜化片材和CuS活性材料分別為通過過濾交替堆積。這項工作為全固態SCs設計高性能電極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在柔性和可穿戴電子產品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文獻:

那些材料可以對硫化鋰氧化還原起催化作用

Ti3C2/C材料可以對硫化鋰氧化還原起催化作用。

硫化鋰,可溶于乙醇,溶于酸,不溶于堿。可作為可充電鋰離子電池中的潛在電解質材料。

福大團隊提出晶體管多神經形態功能器件,將硬件網絡速度提高200%

開發高效的神經形態硬件網絡對于實現復雜的人工智能至關重要。受限于馮諾依曼架構,傳統計算機的計算效率難以提升。

現今,出現了可模仿生物大腦結構和操作的神經形態芯片,其能夠高效且節能地運行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復雜計算機任務。然而,目前已提出的神經形態芯片需要大規模的設備才能構成復雜的網絡結構。

近日,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陳惠鵬教授團隊首次提出一種基于二維材料MXene的多神經形態功能器件——可切換神經元突觸晶體管(switchable neuronal-synaptic transistor,簡稱 SNST ),打破了神經元模塊與神經元之間的物理界限。

研究人員表示,SNST 是一種自上而下、兼具高精度和高效率的可轉換神經形態器件,在制造工藝、資源利用率和運算速度等方面,對實現高效、準確神經擬態硬件系統有重要意義。

6 月 24 日,相關論文以《用于高效神經形態硬件網絡的可編程神經元突觸晶體管》(Programmable Neuronal-Synaptic Transistors Based on 2D MXene for High Efficiency Neuromorphic Hardware Network)為題在 Matter 上發表,陳惠鵬教授擔任通訊作者,第一作者為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博士生張翔鴻。

據了解,神經形態芯片的基本單元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經元器件和突觸器件兩方面,它們是構成生物大腦中神經網絡的兩個基本單元。據了解,SNST 由 Ag 和 2D MXene (Ti3C2Tx ) 摻雜的聚乙烯醇/氧化銦錫組成,其具有兩種不同的電阻切換模式和記憶模式,可以在單個設備上構建人工神經元和突觸。

研究中,該團隊首先測量了 SNST 的突觸功能。其具體機制為,對于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當柵電極施加足夠大的正電壓時,半導體/介質界面處有源層的能帶向下彎曲,尾態接近費米能級,大量電子積累形成導電通道;若在源極接地的情況下對 SNST 的漏極施加正電壓,則大部分電子將通過導電溝道不斷地從源極流向漏極。

而在富含羥基的 PVA 聚合物中會出現質子傳導現象。當施加正 VG 時,正質子 (H+) 向 ITO 通道遷移,負羥基遷移朝向柵電極形成雙電層。去除外加電壓后,這些帶電粒子由于濃度梯度不同,會向與原路徑相反的方向擴散,但擴散速度比外加電場引起的漂移速度慢。

因此,當施加一系列正電壓脈沖時,帶電粒子會在 ITO 通道和柵電極的界面處聚集,導致通道中的電流增加。

當對 SNST 施加固定電壓時,其漏極和源極之間的電流 (以下簡稱為 ID ) 是由柵極電壓脈沖控制。在施加柵極電壓脈沖之前,ID 在正電壓脈沖期間保持穩定并處于高電平,隨著柵極電壓脈沖的施加,ID 會突然增加,隨后又緩慢恢復到穩定狀態,其衰減的速度與柵極電壓脈沖的幅度有關,這種行為類似于生物大腦中的興奮性突觸后電流。相應地,抑制性突觸后電流的行為也可以通過 SNST 通過向柵電極施加負電壓脈沖來模擬。

此外,當向 SNST 的柵極施加一系列電壓脈沖時,ID 的響應類似于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且 ID 的響應隨著正脈沖數的增加而增強,脈沖后的穩定狀態也增強。這些都表明 SNST 具有穩定的突觸特性,可勝任神經形態芯片中的人工突觸角色。

除了突觸,神經元是神經形態芯片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通過模擬神經元膜上受體接收神經遞質,并電位差放電的過程實現累計-爆發的計算。

據了解,SNST 的神經元模型類似于一個帶有漏極的兩端憶阻器,當僅施加一個輸入信號時,SNST 可以執行時間積分,并在施加幾個脈沖后觸發輸出尖峰;當產生輸出尖峰時,其輸出波形的幅度會突然增加到 4 倍以上。而且,SNST 的神經元特性由四個不同的維度控制,這大大提高了其在實際電路中的適用性。

具體來說,SNST 的神經元功能機制是,其含有的 Ag +可以吸附在摻雜的 MXene 表面上,促進導電細絲的形成,從而使得 SNST 從高阻切換到低阻;但由于形成的導電絲較脆,脈沖后會被自然溶解和斷裂,而在導電絲完全溶解之前下一個導電絲會更加容易形成,反復多次電壓脈沖刺激后會導致電流突然增加,致使 SNST 具有神經元的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員表示,在器件數量相同的情況下,基于 SNST 陣列的神經擬態芯片可以改變神經元和突觸的比例,再通過對神經元和突觸的比例進行編程,可解決硬件資源配置與算法任務要求不匹配的問題,資源利用率提高到近 100%。

據悉,研究中,該團隊還運用 SNST 開發并演示了可用于真實性數據識別的神經網絡,將突觸資源和神經元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近 100%。并且,與傳統的神經形態設備相比,其硬件網絡的訓練速度優化了約 200% 。此外,研究人員基于 SNST 進一步開發了用于人臉識別的硬件系統,準確率高達 80%。

參考鏈接:

1.XianghongZhang et al. Programmable Neuronal-Synaptic Transistors Based on 2D MXene for High Efficiency Neuromorphic Hardware Network. Matter (2022)

ti3c2tx是什么材料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