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體相變-教學課件.ppt(原創15-5PH馬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

博主:adminadmin 2022-12-10 10:00:01 條評論
摘要:今天給各位分享馬氏體相變-教學課件.ppt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原創15-5PH馬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進行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本文導讀目錄:1、馬氏體相變-教學課件.ppt2、原創15-5PH馬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3、馬氏體不銹鋼是一類可硬化的不銹鋼馬氏體相變-教學課件.pp...

今天給各位分享馬氏體相變-教學課件.ppt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原創15-5PH馬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進行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導讀目錄:

馬氏體相變-教學課件.ppt(原創15-5PH馬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

1、馬氏體相變-教學課件.ppt

2、原創15-5PH馬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

3、馬氏體不銹鋼是一類可硬化的不銹鋼

馬氏體相變-教學課件.ppt

  簡單切變的情況如圖所示,圓球的上半部分發生均勻的簡單切變,切變面為K1,切變方向為d,切變角度為簡單切變經過這種簡單切變后,切變面不轉動也無畸變,但是AK2B轉到了AK2’處,發生了轉動。

  上述分析中雖然得到了不畸變平面,但它相對于原始位置已經發生了旋轉,因此,必須通過一個剛性轉動使得不畸變面回到原來的位置,才能得到一個既不畸變又不轉動的慣習面。

  剛性轉動由于馬氏體片在奧氏體這種彈性介質中產生,不能轉動,通過位錯滑移和孿生限制了轉動,即進行了所謂的剛性轉動。

  獲得點陣不變的切變和剛性轉動的兩種途徑:1)點陣應變和滑移一起發生,因其經內部滑移,馬氏體是非均勻的2)在馬氏體毗鄰區域內點陣應變沿著不同的,但晶體學等價的主應變軸發生,使得毗鄰區域以孿晶面適配馬氏體形成時滑移和孿生切變示意圖:剛性轉動由于馬氏體片在奧氏體這種彈性介質中產生,不能轉動,通過位錯滑移和孿生限制了轉動,即進行了所謂的剛性轉動。

  根據位向關系設計切變機制不妥:馬氏體相變切變機制的評價自20世紀30年代起,學者們發現了一些位向關系并設計了一系列的切變模型,但難以解釋大量的實驗現象。

  在馬氏體、貝氏體、珠光體、魏氏體組織中均存在K-S關系,但是相變卻具有完全不同的相變機制,原子的移動方式各不相同。

  原因:位向關系只反映母相和新相的點陣關系,這種晶體學對應關系通常是宏觀的,它不反映兩相界面上真實結構和演化過程,也不能反映原子的遷移方式。

  僅依據K-S位向關系不能完全反映相變的微觀機制和原子實際移動過程,必導致切變機制與實際相變過程脫節。

  馬氏體相變切變機制的評價共析分解是鐵素體、滲碳體共享臺階,界面擴散完成擴散型相變馬氏體是所有原子均不能擴散的集體協同位移相變過程貝氏體相變是只有碳原子長程擴散,鐵原子和替換原子非協同熱激活躍遷的界面控制過程的相變馬氏體相變切變機制并非成熟的理論馬氏體相變切變機制的評價馬氏體相變的切變機制的缺點:1)馬氏體相變的切變機制需要的切變能量大,受到的相變阻力太大。

  2)所有的晶體學切變模型均與馬氏體慣習面不符,與馬氏體的高密度纏結位錯、精細孿晶、層錯等亞結構不符,不能解釋組織形貌變化規律。

  3)切變機制缺乏試驗證據4)表象學“W-L-R理論”和“B-M理論”的矩陣式FRBS計算模型與實際不符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匯報人:張海川2018.4.8馬氏體相變機制馬氏體相變機制主要內容馬氏體形核馬氏體相變切變機制的評價馬氏體切變長大的晶體學經典模型馬氏體相變的唯象學說馬氏體形核馬氏體的形核學說和模型馬氏體形核的實驗觀察馬氏體形核學說和模型自20世紀40年代起,馬氏體相變形核的研究已有80年,從均勻形核到非均勻形核的近代模型,尚未形成于實際相符的理論體系馬氏體形核學說和模型1949年,Cohen首先設想馬氏體在位錯處形核,并于1956年提出K-D位錯圈形核模型;1958年,由位錯圈的能量出發,發展為K-C模型;1972年,進一步精煉為R-C模型。

  這些模型假定在母相中預先存在核胚,由位錯組成。

  20世紀50年代提出層錯形核和極軸機制,60年代提出應變核胚模型,20世紀60-70年代還提出軟模、局部軟模、激活缺陷分布的非均勻形核模型,核心在于在不大的驅動力下呈現非均勻形核馬氏體形核學說和模型假說的邏輯完備性邏輯簡單性解釋和預見能力理論檢驗實踐檢驗實踐檢驗分為直接檢驗和間接檢驗AboutElectricity假想馬氏體核胚預先存在母相中,為扁球狀,它與母相的交界面是位錯圈,即一系列位錯圈圍繞而成的扁球狀核胚。

  以{225}作為脊面的扁平狀位錯胞(2r,2c)法向的兩側面規則的分布弗蘭克位錯,每6個原子間距排列一條。

  位錯圈主要是由螺型位錯組成,在周邊形成刃位錯,即K-D模型位錯圈相界面模型位錯圈相界面模型在K-D模型的基礎上發展了K-C模型,其物理結構為:設在(225)面上存在一個大的位錯圈,位錯圈內即為馬氏體核胚。

  K-D模型和K-C模型都認為該核胚直徑有數十納米,其周圍是位錯列該模型認為在母相高應變場中可以形成馬氏體核胚。

  在母相的應變場中形成馬氏體核胚時,核胚的長大使缺陷的彈性自由焓△GD下降,因此形核過程使體系總的自由焓△GT下降。

  位錯應力場與馬氏體應變場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產生有利的交互作用,是bain應變的一個分量被中和,從而減少形核總能量。

  位錯應變能促進馬氏體形核學說的特點:將形核過程中非均勻切變的晶體學特征和Bain應變及形核的總應變能三者結合在一起,它說明馬氏體形核可以再任意位錯的應變場中出現。

原創15-5PH馬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

  原標題:15-5PH馬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

  15-5PH是馬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具有高強度,高硬度和優異的耐腐蝕性能,橫向韌度和延展性非常好,具有很高的可鍛性。

  15-5PH的加工性能和其他沉淀硬化不銹鋼相似,低溫熱處理可一步到位實現時效硬化。

  該材料用于對橫向強度和韌度要求很高的零件,例如閥門零件,接頭,緊固件,軸,齒輪,化學處理設備,造紙廠設備,飛機零部件和核反應堆零件。

  15-5PH的耐腐蝕性能和304不銹鋼相似。

  用551C或更高的溫度硬化處理后,材料能夠很好地抵抗應力腐蝕開裂。

  H10757.810.2820lb/in3。

  32-212F,狀態A:0.1100Btu/lb/F。

  15-5PH在高溫環境中的模量值可用室溫值的百分比來表示,例如。

  在1038C+/-14C加熱1/2小時,冷卻至32C,使材料完全轉換至馬氏體。

  橫截面小于76mm的材料可以油淬,大于76mm的材料需要迅速空冷。

  15-5PH可做鍛造,端頭透熱鍛和熱鐓鍛。

  熱加工過的材料需要先做固溶處理,然后再做硬化處理,這樣硬化的效果才好。

  15-5PH的固溶態和各種時效硬化狀態的材料都可機加。

  固溶態材料機加性能和302及304不銹鋼相似。

  如果預計焊接應力很高,可用H1150做焊接。

馬氏體不銹鋼是一類可硬化的不銹鋼

  馬氏體鉻不銹鋼的主要合金元素是鐵、鉻和碳。

  圖1-4是Fe-Cr系相圖富鐵部分,如Cr大于13%時,不存在γ相,此類合金為單相鐵素體合金,在任何熱處理制度下也不能產生馬氏體,為此必須在內Fe-Cr二元合金中加入奧氏體形成元素,以擴大γ相區,對于馬氏體鉻不銹鋼來說,C、N是有效元素,C、N元素添加使得合金允許更高的鉻含量。

  在馬氏體鉻不銹鋼中,除鉻外,C是另一個最重要的必備元素,事實上,馬氏體鉻不銹耐熱鋼是一類鐵、鉻、碳三元合金。

  當然,還有其他元素,利用這些元素,可根據Schaeffler圖確定大致的組織。

  與鐵素體不銹鋼相似,在馬氏體不銹鋼中也可以加入其它合金元素來改進其他性能:1.加入0.07%S或Se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例如1Cr13S或4Cr13Se;2.加入約1%Mo及0.1%V,可以增加9Cr18鋼的耐磨性及耐蝕性;3.加入約1Mo-1W-0.2V,可以提高1Cr13及2Cr13鋼的熱強性。


那么以上的內容就是關于馬氏體相變-教學課件.ppt的介紹了,原創15-5PH馬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是小編整理匯總而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