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鋼圓刀片和低螺紋管刀組(高速鋼的化學及表面處理)
今天給各位分享高速鋼圓刀片和低螺紋管刀組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高速鋼的化學及表面處理進行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導讀目錄:

高速鋼圓刀片和低螺紋管刀組
•材料為9W6Mo5Cr4V2(高速鋼)。
高速鋼的化學及表面處理
異類元素原子通過介質傳輸至工件表面被吸收,因滲入元素在鐵基體中有一定的溶解度而在表面與內部建立了濃度梯度,形成擴散通道,由外向內逐漸被滲入元素所飽和,在飽和層與成分未變區之間有一個濃度連續變化的過渡層。
這種表面變質層與基體的結合稱為“冶金結合”,是各種表面處理法中結合最牢固的,如滲氮和滲碳。
用真空蒸鍍、離子鍍、噴涂等方法在表面涂上一層高性能物質層。
現在使用最多的是硬度、耐磨性、減磨性及化學防護性皆屬上乘的TiN、TiC離子鍍膜和金剛石鍍膜法。
與傳統的電鍍鍍層相似,采用物理方法在低于560℃的溫度下進行涂鍍的鍍層與基體的結合基本上皆屬于非冶金結合,如果工件表面鍍前不潔,或處于其他非活性狀態,或鍍層過厚時,皆易發生脫落。
即使采用相應技術改善了表面狀態,其結合牢固程度也遠低于滲入法,因而一般只用極薄的鍍層。
通過介質中某元素與鋼中某元素(通常是鐵)的化學作用,形成覆蓋于表面的化合物層,并且介質中參與化合的元素在鐵中的溶解度極小,不可能在表面建立固溶的濃度梯度,因而變質層與基材在結構與成分上皆不存在明顯的過渡區,與基材的結合屬于非冶金結合。
此法命名一般以“化”定義,如氧化、磷化等。
由于對過程機制的認識和分類、命名方面的一些歷史原因,滲入法和形成化學轉化膜法的命名在文章中有時會出現混亂,譬如,本應屬于形成化學轉化膜法的FeS層形成法卻廣泛地被稱為“滲硫”。
超硬高速鋼在冷作模具上應用
三、V3N鋼模具的加工工藝模具熱處理方法和加工工藝的選擇同樣要根據模具的工作條件、失效方式和對性能的不同要求來確定。
應不斷改善熱處理設備,改進熱處理工藝,使材料的強度、韌性得到最佳配合,并嚴格遵循熱處理工藝,控制加熱溫度、時間、冷卻速度,從而保證模具的使用性能。
1,鍛造V3N鋼含有大量的一次碳化物和二次碳化物,若保留在淬火組織中,將急劇降低模具所有壽命。
只有通過對原材料改鍛,擊碎碳化物,才能使其呈細小、均勻的形貌分布于鋼基體,提高整體力學性能。
V3N鋼導熱性差,鍛坯加熱時應充分預熱,始鍛溫度1170℃,終鍛溫度950℃,設備可采用250kg(小件)和400kg空氣錘,開始采用輕錘快打,中間用重錘打,最后慢打輕打,鍛后于石棉粉箱中緩冷取出后即進行退火處理。
機械加工鍛后硬度較高,采用等溫或普通退火后,機加可順利進行,淬火后因工硬度較高,故工件成型磨削難度較大,可采用鐠鈮剛玉加鉻制作的砂輪進行磨削。
熱處理工藝V3N鋼在1220~1230℃淬火時,由于存在未熔碳化物,硬度偏低,系淬火溫度不足;在1260~1270℃淬火時,晶粒明顯過大,系過熱現象。
選擇1230~1240℃淬火加熱溫度既能使碳化物和合金元素充分溶解到奧氏體中去,又能保持較細晶粒中國熱模網首發V3N超硬高速鋼模具部件采用1220~1230℃經550℃四次回火,硬度可控制在HRC64~67,具體可根據零件尺寸的大小從熱處理工藝上進行調整,達到硬度和強度較理想的配合,V3N超硬高速鋼與強韌性關系。
V3N超硬型高速鋼淬火后有較多殘余奧氏體,據測定約為25%~30%,必須盡量消除減少,為此進行多次高溫回火使之發生馬氏體轉變。
進行4次高溫回火后,大部分殘余奧氏體發生了馬氏體轉變,產生二次硬化效應。
V3N鋼二次硬化效應溫度比普通高速鋼高30~40℃,這一特性十分寶貴,表明V3N鋼有更高紅硬性。
3,精加工后的深冷處理經深冷處理后,由于殘留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以及超細碳化物的析出,模具零件硬度和耐磨性將進一步改善,耐磨性可提高40%,既縮短回火時間節省了能量,又明顯提高了模具使用壽命。
高速鋼模具深冷處理工藝過程為:模具除油污→放入保溫罐中→少量多次注入液氮(196℃)→保溫浸泡2.5h→取出模具迅速放入60~70℃熱水中。
那么以上的內容就是關于高速鋼圓刀片和低螺紋管刀組的介紹了,高速鋼的化學及表面處理是小編整理匯總而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