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53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5083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dc53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以及5083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新規范的鋼材屈服強度、抗拉強度標準值是多少
屈服強度為235MPa,抗拉強度標準值不小于95%保證率。
屈服強度是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也就是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對于無明顯屈服現象出現的金屬材料,規定以產生0.2%殘余變形的應力值作為其屈服極限,稱為條件屈服極限或屈服強度。
大于屈服強度的外力作用,將會使零件永久失效,無法恢復。如低碳鋼的屈服極限為207MPa,當大于此極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將會產生永久變形,小于這個的,零件還會恢復原來的樣子。
建設工程上常用的屈服標準有三種:
1、比例極限應力-應變曲線上符合線性關系的最高應力,國際上常采用p表示,超過p時即認為材料開始屈服。
2、彈性極限試樣加載后再卸載,以不出現殘留的永久變形為標準,材料能夠完全彈性恢復的最高應力。國際上通常以ReL表示。應力超過ReL時即認為材料開始屈服。
3、屈服強度 以規定發生一定的殘留變形為標準,如通常以0.2%殘留變形的應力作為屈服強度,符號為Rp0.2。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屈服強度
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有什么區別
1、定義
抗拉強度是金屬由均勻塑性形變向局部集中塑性變形過渡的臨界值,也是金屬在靜拉伸條件下的最大承載能力。符號為Rm(GB/T 228-1987舊國標規定抗拉強度符號為b),單位為MPa。
屈服強度是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也就是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對于無明顯屈服現象出現的金屬材料,規定以產生0.2%殘余變形的應力值作為其屈服極限,稱為條件屈服極限或屈服強度。
2、意義
抗拉強度:b標志韌性金屬材料的實際承載能力,但這種承載能力僅限于光滑試樣單向拉伸的受載條件,而且韌性材料的b不能作為設計參數,因為b對應的應變遠非實際使用中所要達到的。
屈服強度:屈服強度不僅有直接的使用意義,在工程上也是材料的某些力學行為和工藝性能的大致度量。例如材料屈服強度增高,對應力腐蝕和氫脆就敏感;材料屈服強度低,冷加工成型性能和焊接性能就好等等。因此,屈服強度是材料性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標。
3、類型
抗拉強度包括:張拉膜抗拉強度;混凝土抗拉強度;巖石的抗拉強度。
屈服強度包括:銀文屈服:銀紋現象與應力發白;剪切屈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抗拉強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屈服強度
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
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的區別是:
1、能力不同
抗拉強度是抵抗最大變形的能力,屈服強度是抵抗起始變形的能力。
2、獲取形式不同
抗拉強度是通過單向拉伸試驗獲得的金屬材料力學性能指標。屈服強度是通過對金屬材料施壓來獲得金屬材料力學性能指標。
3、性質不同
屈服強度:是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也就是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抗拉強度:是金屬由均勻塑性形變向局部集中塑性變形過渡的臨界值,也是金屬在靜拉伸條件下的最大承載能力。
4、意義不同
屈服強度和屈服點相對應,屈服點是指金屬發生塑性變形的那一點,所對應的強度成為屈服強度。抗拉強度指材料抵抗外力的能力,一般拉伸實驗時拉斷時候的強度。屈服強度反映材料抵抗變形的能力;抗拉強度反映材料抵抗拉伸破壞的能力。
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的區別
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的區別:抗拉極限強度是斷后最大強度,而屈服強度是明顯產生塑性變形時的最小強度。
抗拉強度(tensile strength):
是金屬由均勻塑性變形向局部集中塑性變形過渡的臨界值,也是金屬在靜拉伸條件下的最大承載能力。表征材料最大均勻塑性變形的抗力,拉伸試樣在承受最大拉應力之前,變形是均勻一致的,但超出之后,金屬開始出現縮頸現象,即產生集中變形;對于沒有(或很小)均勻塑性變形的脆性材料,它反映了材料的斷裂抗力。符號為Rm(GB/T 228-1987舊國標規定抗拉強度符號為b),單位為MPa。
屈服強度(yieldstrength):
是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對于無明顯屈服的金屬材料,規定以產生0.2%殘余變形的應力值為其屈服極限,稱為條件屈服極限或屈服強度。大于此極限的外力作用,將會使零件永久失效,無法恢復。如低碳鋼的屈服極限為207MPa,當大于此極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將會產生永久變形,小于這個的,零件還會恢復原來的樣子。
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的關系是什么?
抗拉強度一般是指塑料或金屬等由均勻塑性變形向局部集中塑性變形過渡的臨界值,也是塑料或金屬在靜拉伸條件下的最大承載能力。屈服強度是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
抗拉強度:當鋼材屈服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內部晶粒重新排列,其抵抗變形能力又重新提高,此時變形雖然發展很快,但卻只能隨著應力的提高而提高,直至應力達最大值。
此后,鋼材抵抗變形的能力明顯降低,并在最薄弱處發生較大的塑性變形,此處試件截面迅速縮小,出現頸縮現象,直至斷裂破壞。鋼材受拉斷裂前的最大應力值(b點對應值)稱為強度極限或抗拉強度。
屈服強度:當應力超過彈性極限后,變形增加較快,此時除了產生彈性變形外,還產生部分塑性變形。當應力達到B點后,塑性應變急劇增加,曲線出現一個波動的小平臺,這種現象稱為屈服。
這一階段的最大、最小應力分別稱為上屈服點和下屈服點。由于下屈服點的數值較為穩定,因此以它作為材料抗力的指標,稱為屈服點或屈服強度。
抗拉強度是試樣拉斷前承受的最大標稱拉應力。
屈服強度又稱為屈服極限,常用符號s,是材料屈服的臨界應力值。
(1)對于屈服現象明顯的材料,屈服強度就是屈服點的應力(屈服值)。
(2)對于屈服現象不明顯的材料,與應力、應變的直線關系的極限偏差達到規定值(通常為0.2%的原始標距)時的應力。通常用作固體材料力學機械性質的評價指標,是材料的實際使用極限。因為在應力超過材料屈服極限后產生塑性變形,應變增大,使材料失效,不能正常使用。
當應力超過彈性極限后,進入屈服階段后,變形增加較快,此時除了產生彈性變形外,還產生部分塑性變形。當應力達到B點后,塑性應變急劇增加,應力應變出現微小波動,這種現象稱為屈服。這一階段的最大、最小應力分別稱為下屈服點和上屈服點。
由于下屈服點的數值較為穩定,因此以它作為材料抗力的指標,稱為屈服點或屈服強度(ReL或Rp0.2)。
dc53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