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余奧氏體(殘余奧氏體符號)

博主:adminadmin 2022-12-02 09:56:05 條評論
摘要: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殘余奧氏體,以及殘余奧氏體符號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殘余奧氏體形成原因奧氏體是鐵的一種...
www.usteel.net

殘余奧氏體(殘余奧氏體符號)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殘余奧氏體,以及殘余奧氏體符號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殘余奧氏體形成原因

奧氏體是鐵的一種相,另一種常見相是馬氏體,過冷奧氏體是指在一定過冷度下未發生馬氏體轉變的奧氏體,殘余奧氏體是指發生馬氏體轉變后,還有少量未發生轉變的奧氏體

。或者說,

殘余奧氏體是淬火未能轉變成馬氏體而保留到室溫的奧氏體。具體說來從成分上講,奧氏體與過冷奧氏體含碳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

奧氏體是相對較為穩定的相,而在溫度快速降低到一定值時,奧氏體會變得不穩定,那就意味著它需要轉化成為其它相,而此時的相即為過冷奧氏體。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殘余奧氏體是穩定

的奧氏體轉化后殘留下的。因為奧氏體在轉化過程中體積要發生變化。結果,基體轉化成為馬氏體后,殘余部分由于空間的限制,導致該部分只能以奧氏體存在,當過冷至零度以下,這部分殘余會繼續轉化成為馬氏體。這回清楚了吧(^-^)

什么是過冷奧氏體?什么是殘余奧氏體?

過冷奧氏體:共析鋼過冷到A1溫度(727℃)以下 ,奧氏體在熱力學上處于不穩定狀態,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分解轉變,這種在A1以下存在的且不穩定的、將要發生轉變的奧氏體就是過冷奧氏體。

殘余奧氏:在Ms線(230度)以下還沒有轉變的過冷奧氏體【注:Ms線(230℃)以下的是托氏體、馬氏體和殘余奧氏體的混合組織】

解釋:(過冷奧氏體與殘余奧氏體)

1、過冷奧氏體定義:在共析溫度以下存在的奧氏體,又叫亞穩奧氏體。

在共析鋼過冷到A1溫度以下 ,奧氏體在熱力學上處于不穩定狀態,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分解轉變,這種在A1以下存在的且不穩定的、將要發生轉變的奧氏體就是過冷奧氏體(獲得 )。

2、殘留奧氏體 定義:奧氏體在冷卻過程中發生相變后在環境溫度下殘存的奧氏體。

奧氏體與過冷奧氏體含碳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奧氏體是相對較為穩定的相,而在溫度快速降低到一定值時,奧氏體會變得不穩定,那就意味著它需要轉化成為其它相,而此時的相即為過冷奧氏體。

擴展資料:

過冷奧氏體

冷卻過程是鋼的熱處理的關鍵工序,它決定鋼在冷卻后的組織和性能。鋼在奧氏體化后通常有兩種冷卻方式:連續冷卻方式和等溫冷卻方式。連續冷卻方式是指鋼在高溫奧氏體狀態一直連續冷卻到室溫。等溫冷卻方式是指將鋼從奧氏體狀態迅速冷卻到臨界溫度以下的某一溫度,使其發生恒溫轉變,然后再冷卻下來。

殘余奧氏體的形態

TEM測試結果表明,經DIF區變形后再進行QP處理的殘余奧氏體形態為無規則形態,即殘余奧氏體并不完整且發生彎曲破裂。殘余奧氏體邊緣存在有高密度的位錯。奧氏體存在于馬氏體板條中間大約有幾十納米厚度。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DIF區變形的緣故。

晶粒越細殘余奧氏體強化效果就越明顯。與粗晶奧氏體相比較,細晶奧氏體相中要發生馬氏體相變需要更多的自由能來滿足相變驅動力的要求。在細小晶界積聚的高密度位錯抑制了馬氏體的生長。因此,殘余奧氏體被馬氏體所約束導致其無規則形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殘余奧氏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過冷奧氏體

顯微鏡下殘余奧氏體是什么顏色

如果以最常用的硝酸酒精為腐蝕劑,根據金相腐蝕原理,單相組織都不會被腐蝕,光鏡下因鏡面反射而呈現白色;多相組織電極電位高者不會被腐蝕,電極電位低者被腐蝕,在兩相界面處形成腐蝕溝槽,腐蝕溝槽在光鏡下因漫反射而呈現較暗的顏色,眾多的腐蝕溝槽共同構成暗色的組織形態。 一般來說,殘余奧氏體是馬氏體轉變不完全而保留至室溫的奧氏體組織,而奧氏體是單相組織,在光鏡下呈現白色。馬氏體情況比較復雜,低碳板條馬氏體因為Ms點較高,淬火后會發生自回火,回火后的馬氏體呈現暗色;高碳針狀馬氏體Ms點較低,淬火后不會發生自回火,這時候的馬氏體是單相組織,在光鏡下呈現白色。 殘余奧氏體總是與馬氏體相伴而生的,馬氏體在奧氏體基體上生成,所以馬氏體會有明顯的形態和邊界,而未轉變的奧氏體(即殘奧)則會分布于馬氏體針間,沒有固定的形態和邊界。

殘余奧氏體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殘余奧氏體符號、殘余奧氏體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www.usteel.net